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各界導報訊(張世洲 劉 帥)公路四通八達,班車通到了家門口;土坯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二層小洋樓;自來水、低壓電全部入戶,寬帶網線入村,打開手機就能視頻聊天;白天合作社務工,晚上廣場舞娛樂……這是漢陰最遠的深度貧困村磨壩村現如今的生活場景。不敢相信,幾年前,磨壩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水窖水,進城辦事一天還不能打來回,生活用電時有時無,手機信號基本沒有,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9%。發生這樣大的改變,要歸功於脫貧攻堅戰。

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懶漢”變成“好漢”

眼下,已是開春時節,儘管天氣還是較冷,但是磨壩村民曹道志卻忙得熱火朝天,管護合作社茶園、保潔通村道路、噴霧消毒液,著實“業務繁忙”。

說起以前的曹道志,村民們紛紛搖頭,身強體壯,卻遊手好閒,經常喝得醉醺醺,日子過的緊巴巴,妻兒不待見而外出不歸。面對這樣的“懶漢”,縣行政審批局幫扶幹部從“扶志”做起,上門宣傳黨的好政策,剷除他安於貧困的思想,重樹勤勞致富的信心,只要他在村合作社務工掙錢,審批局就用“愛心超市”物資獎勵他,務工工資保證每天發到手。通過兩年不斷鼓勵和幫扶,他成為村民公認的勤勞脫貧的代表,村裡還推薦他作為上級表彰的致富標兵。

曹道志不是村裡的個案,“因懶致貧” “懶病”纏身的還有好幾戶。扶貧先扶志,縣審批局針對這類貧困戶共同特點,先拔"思想窮根”,重塑志氣,化“苦等”“空想”為“腳踏實地”。村合作社用工優先招錄貧困戶,局機關消費扶貧採購農產品優先選用貧困戶的,對於“懶病”纏身的貧困戶,再輔助其他獎勵。通過帶動引導和獎勵扶持,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逐漸加強,勤勞致富在磨壩村蔚然成風,不受待見的“懶漢”變成人見人誇的“好漢”。

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羊腸小路”變成“康莊大道”

“要致富,先修路。”家住亂石溝的曹佳學對此深有體會。“小時候沒有公路,外出全是羊腸小道,自家產的豬肉、雞、鴨,想賣出去,得背到十幾公里外的集鎮,來回就要一天,辛苦不說,還耽誤時間”。

受扶貧政策感召,曹佳學不再外出務工,拿出積蓄辦起了養豬場,養殖規模發展的很快,一度達到300多頭,但是飼料運輸成了難題,全靠人力運到山頂,短短的800米山路成了他致富路上的一塊“心病”。

經過審批局多方爭取,一條專門用於曹家學養殖合作社的產業路修到了他的圈舍前。據統計,全村新修5.4公里通組和1.6公里產業路,新修便民橋2座,通往縣城的兩條主幹道也改造完成,交通方便了,曹家學發展生態養豬的信心也更足了。

交通條件改善只是磨壩基礎實施條件改善的一個縮影,兩年來磨壩村還修建了集中供水廠2個,分散供水井8處,鋪設管網7600米,磨壩人從此吃上了放心的自來水;全村109戶危房戶通過易地搬遷和危房改造,住上了安全可靠的住房;累計實施電網改造8.5公里,生活用電全覆蓋,380伏動力電覆蓋全村主幹線,生產用電有保障;光纖網絡入戶,貧困小山村也能連接大世界。

基礎設施變好了,磨壩人思想悄然發生了變化,開始主動尋找機會,青壯年主動到社區工廠務工,留守的人也不閒著,合作社用工隨叫隨到。腰包鼓了,幹勁更足了。磨壩村從此走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

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荒山”變成“茶山”

“我們家都出門打工了,地早都不種了,大概有七八畝荒著。” 村民曹德楊說道。在磨壩村像曹德楊這樣舉家外出務工謀生得人不在少數,即使沒有舉家外出的也無力經營,土地大量荒棄。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審批局和磨壩村通過認真考察論證,契合縣委政府脫貧政策,成立了磨壩茶葉專業合作社,將全村89戶貧困戶置入合作社,流轉已經撂荒的承包地,發展優質高效茶園。合作社與每個貧困戶簽訂了入股協議,產業見效前,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帶動貧困戶增收;產業見效後,通過劃地到戶、返租倒包、委託代管、分工分業、效益分紅等形式,讓群眾有業可興、有錢可賺。目前400多畝閒置土地被重新流轉利用,建成茶園330畝。

“我有10畝地,今年我將土地流轉給村上茶葉合作社,每畝按照200元的價錢,一次性付了我五年的錢,我自己還在合作社務工,每天100元,幹完就給現錢,簡單直接,賺得比原來還多。”村民曹德喜給筆者算了一筆收入賬。

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河灘”變成“漁場”

水是磨壩村的最好資源,為了拉長產業鏈,增加群眾收入,該村成功招引一客商,在磨壩投資200萬元打造集水面養殖、休閒垂釣為一體的生態農場,目前已經建成一處水域面積達200畝的流水魚塘,投放魚苗20萬尾,因為是活水養魚,魚不但長得快,而且肉質鮮嫩,還沒上市就被訂購一空,春節前銷售額達40萬元。今年,客商打算再追加投資200萬元,將農場打造成一處集生態養殖、露天燒烤、休閒垂釣,特色民宿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村,屆時,將會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經營。

受生態農場成功的啟發,村裡200餘畝老舊茶園也被人看上,正在洽談合作模式。村裡的一批能人大戶紛紛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吳邦紅、冉明貴流轉山林1000畝搞起了生態黑豬、黃牛的養殖,效益顯著。為了解決農戶後顧之憂,漢陰縣審批局攜手蒲潔能源公司,以訂單生產的方式,通過消費扶貧將磨壩的產品推向市場,讓消費者更多的瞭解磨壩產品。

2019年磨壩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評估都順利通過,戴在磨壩頭上的貧困帽子被徹底扔掉。

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脫貧摘帽靠硬核 ——漢陰縣磨壩村脫貧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