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北京時間202年的2月10日,對於喜歡電影的人來說,絕對是個值得銘記的大日子。

在這一天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韓國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橫掃奧斯卡四項大獎: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不僅衝破了外國電影在奧斯卡上的枷鎖,還實現了最具有分量的兩項大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碰撞。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今年的奧斯卡,終於成功地抱上《寄生蟲》這條大腿,實現了質的飛躍。也毫不留情地將所有人的眼鏡從臉上扯下去,摔在地上後再狠狠踩兩腳。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歷史一貫在<strong>相對中前進和發展,有人意難平,就有人樂呵呵。那些看著《寄生蟲》在戛納問鼎的人,終於等來了這歷史性的一刻。但那些等著為《1917》《好萊塢往事》《小丑》和《愛爾蘭人》開香檳的人,欲哭無淚。

但這一次大家的態度出奇的一致——沒人懷疑奧斯卡拿錯了信封。就算質疑,在《寄生蟲》遠赴戛納的時候,《場刊》難得和金棕櫚產生分歧的時候就該質疑完了。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那麼奧斯卡這個說到底不過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一個連電影節等級劃分都榜上無名的獎項,因何受到全世界的追捧?《寄生蟲》拿獎究竟是“潛規則”還是“順勢而行”?

接下來的內容將為您一一解答。


奧斯卡究竟是何方神聖?


哪怕你對電影一無所知,或者說,你對電影所有的信息都來自大眾媒體,細心觀察後也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奧斯卡沒有電影展

不同於<strong>戛納、柏林和威尼斯三大電影節,奧斯卡的節目順序一貫是"三部曲":紅毯、頒獎和慶功宴。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其實如果按照電影節等級劃分來說,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中,根本沒有"奧斯卡"這仨字。只有前面說到的三大電影節和和、才是最純正的血統——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並承認。連我們國家的上海電影節都位列A類中。

那麼奧斯卡能走到今天,並享有較其他獎項多得多的關注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簡單來說,四個字就可以概括:<strong>造勢、順勢。


從1929年那次僅有270多人參加的第一屆奧斯卡開始,同步的媒體宣傳一直是奧斯卡前期籌備工作的主要環節。從第二屆開始,以洛杉磯電臺為首的主流媒體就開始對奧斯卡進行同步直播。

<strong>想方設法牽動所有人的心,是奧斯卡自始至終貫徹落實的宣傳手段。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極盡奢華的會場,大牌雲集的演出


那麼對於專業電影製作者來說,奧斯卡這座小金人本身的魔力又在哪裡呢?


不同於三大電影節的全程專業人員內部評審的規則,也不同於其他專業獎項的評審鐵律:<strong>綜合考量每一位創作者在既有投資規模和社會環境下的完成度,展現出創作者本身對於電影的熱情和忠誠。

奧斯卡的"二級金字塔"評審規則明顯更面向大眾。

奧斯卡學院主席評審團下屬的14個分支協會從2016年開始就啟用了"淘汰制"——每一位新會員的投票權期限均為10年,若該會員在這期間仍活躍在電影領域,則可被延長10年投票權。如果連續被延長兩次,即30年後,該會員才能享有終身投票權。

那麼簡單來說,<strong>獲得奧斯卡相當於獲得同行的肯定,三大電影節意味著更專業的肯定。對於電影發展和觀眾喜好來說,不分高下,各有千秋。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索菲亞·羅蘭


美麗的索菲亞羅蘭有一句話說的特別貼切:

"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個戲子;在那之後,我成了一名女演員。不管是好是壞,獲奧斯卡獎已經成為選擇電影題材的一項重要動力,標準就是那些電影具有'奧斯卡潛質 "。

可以說,奧斯卡是絕大多數電影人的夢想,也是他們創作的動力所在。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伍迪·艾倫


但影史上對奧斯卡不買單的大神也比比皆是,比如伍迪艾倫老爺子最著名的《安迪霍爾》就曾橫掃四項奧斯卡大獎,但頒獎當天人們卻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酒吧裡發現這位才華橫溢的小老頭兒。用他本人的話來說,奧斯卡與他的審美不符。

但在隨後的第74屆奧斯卡上,伍迪艾倫還是出來亮了相,並留下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

"我能為紐約做任何事。"

因為那次奧斯卡邀請伍迪艾倫的原因就是基於他創作的剪輯短片——紀念911事件後被重創的紐約。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由此可以看出,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電影獎,它更是一個和政治、時事有關的美國電影獎。

再加上<strong>得到奧斯卡就相當於拿到一張沒有甲方的電影工作Offer——後續的事業會受到大力的提攜和扶持,也是奧斯卡被越捧越熱的主要原因。


每年的終審環節,是什麼左右著評委的選擇?


如果有人問,全世界哪個電影獎被打臉的次數最多?奧斯卡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無論是敗給《青山翠谷》的電影史教科書級別的《公民凱恩》,還是敗給《阿甘正傳》的各大榜單第一名的《肖申克的救贖》,亦或是近兩年飽受爭議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和《水形物語》,奧斯卡會極大程度地結合電影市場的形式,更多時候是考量國家或世界的政治動態以及社會現狀去決定將最大的獎頒給誰。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至今飽受爭議


我在過往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strong>要結合創作年代這一重要背景去考量一部作品出現的原因和電影真正的表達企圖。這句話放到奧斯卡身上,也同樣成立。


《公民凱恩》被電影工作者奉若神明,但其拍攝手法和敘事章程在觀眾看來特別"曲高和寡",這也註定其票房的慘敗。所以即使這部神作當年拿了9項提名,也最終差不多等於空手而歸。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再說《肖申克的救贖》。那時候的美國大環境太苦了,經濟下滑、民心不安、社會局勢動盪,百姓對民主社會失去了最基本的耐心和信任,"絕望"的氣氛蔓延在每一個人心中。誠然《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希望,但這樣的希望時建立在體制和"國家機器"的基礎上,人們不想抽絲剝繭去體味深層次的含義,倒不如《阿甘正傳》來得簡單直接、一目瞭然。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時間和觀眾給了《肖申克的救贖》最大的肯定

但隨後的口碑和地位的分差,讓《肖申克的救贖》嚐到了"下一塊巧克力"的味道,卻再也拿不到屬於自己的小金人。


所以奧斯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它是用來鼓舞民心的,體現甚至引導美國人,或者說世界電影工作者的價值觀走向。

反過來講,一部作品的優劣只能決定是否入圍,但最終能否將小金人揣回來,主要還是看大環境——社會的,和電影工業的。


這樣一梳理,《寄生蟲》的獲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strong>並非《寄生蟲》高攀奧斯卡,而是奧斯卡抱著《寄生蟲》的大腿走向了全世界。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貧富差距、階級內鬥、權錢傾軋......這些不是美國現象,而是世界現象。

而且結合《寄生蟲》電影本身來看,真正的"寄生者"不是能力傍身的窮人,恰恰是"坐享其成"的富人。

資源決定窮富真的合適嗎?這是電影留給所有人的問題,也是奧斯卡藉由這部電影向全世界(尤其是美國)發出的詰問。


結語:奧斯卡從來都不是普利策,卻是面向所有電影和電影人敞開的"龍門"


毫無疑問,本屆奧斯卡收穫遺憾的嘆息最多的莫過於高齡大神馬丁斯科塞斯。但令人欣慰的是,奉俊昊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專門向馬老爺子致敬,全場也起立鼓掌給這位為了電影奉獻一生的傑出貢獻者致以最崇高的尊重。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但如果瞭解馬丁,就會知道他自己應該沒什麼可遺憾的了。馬丁在成名之前,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暗無天日的日子,提攜新人不僅是奧斯卡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老一輩電影大師們想做的事情。


本來《愛爾蘭人》就像一部"老友聚會"(我心中的最佳影片),馬丁的藝術造詣和電影成就也早已不需要一座小金人去證明。況且他在創作中期選擇搭上奈飛的全球發行順風車,應該早就預料到這樣的結果。


奧斯卡不專業?因為它意不在此


奧斯卡從來不是普利策獎,但他們用很多年的時間都在渴望一種平衡——<strong>商業電影和獨立電影之間的平衡。

一座小金人,可以讓一部作品一群人被全世界認識的同時,需要被普及的價值觀和需要被認清的現實也順帶被所有人瞭然於胸。

這才是奧斯卡的意義之所在,也是《寄生蟲》實至名歸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