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禮器——籩


《祭孔禮樂》| 祭孔禮器——籩


籩(biān),形狀如“豆”,古代用竹編成的食器。祭祀燕享時用來盛果實、乾肉等。

《說文》曰:“籩,竹豆也,從竹,邊聲。”

關於籩的使用,《儀禮》中多次言及:

《儀禮·聘禮第八》:“凡致禮,各以其爵,朝服。皆用其饗之加籩豆。無饔者無饗禮。”

《儀禮·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實豆、籩、鉶,陳於房中。”

《儀禮·少牢饋食禮第十六》:“司宮摡豆、籩、勺、爵、觚、觶、幾、洗、篚於東堂下,勺、爵、觚、觶實於篚;卒摡,饌豆、籩與篚於房中,放於西方;設洗於阼階東南,當東榮。”

明劉基在《賣柑者言》中也說:“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在祭孔活動中,孔子神位前所陳十籩中盛有:鹽、藁魚、棗、慄、榛、菱、芡、鹿醢、白餅、黑餅。

鹽,就是食用鹽。《禮記·內則》:“屑桂與姜,以酒諸上而鹽之。幹而食之。”賈誼《吊屈原賦》:“驥垂兩耳,服鹽車兮!”杜甫《夔州歌七絕句》之七:“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是說製作和羹時,一定要有食鹽和梅子這兩種調味品。但作為祭孔用鹽,還需做一番加工後,才能使用。《聖門禮志》上說:“用潔淨白鹽即為虎形;印為山形者,即為物形,實籩內。”

藁魚。“藁”亦寫為“稾”或“稿”。藁魚,即乾魚。《聖門禮志》說:“用白魚大者,剖腹去鱗,洗淨頭尾,腹內俱以鹽搓之,放桶內一日夜,取出曬乾,臨用時溫水洗淨,酒浸、切碎,實籩內。”

棗,即大棗。《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女贄榛慄棗脩。”杜甫《又呈吳郎》詩:“堂前撲棗住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穆天子傳》卷一“華騮”,郭璞注:“今名馬驃赤者為棗騮。”關於棗在祭孔中的應用,也有一套嚴格的規定,《聖門禮志》:“用膠棗煮蒸,去皮,水潤潔淨,實籩內。”

慄,又叫板慄。《詩經·邶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慄。”即指慄樹的果實。陶淵明《責子》詩:“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慄常常又被形容成飽滿、堅實、謹敬的樣子。《詩經·大雅·生民》:“實穎實慄。”《禮記·聘義》:“縝密以慄。”《詩經·周頌·良耜》:“積之慄慄。”《尚書·皋陶謨》:“寬而慄。”《左傳·桓公六年》:“嘉慄旨酒。”等等。《聖門禮志》對用於祭孔的慄,要“揀擇大慄,去皮,實籩內。”

榛,即榛子。榛樹是一種落葉小喬木,葉子互生,圓形或倒卵形,雄花黃褐色,雌花鮮紅色,結球形堅果。果實可以吃,又可榨油。《詩經·邶風·簡兮》:“山有榛,隰有苓。”又《詩經·曹風·鳲鳩》:“鳲鳩在桑,其子在榛。”《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女贄不過榛慄棗脩。”在祭孔時,要選取榛樹的果實,即“榛子”為祭品。《聖門禮志》上說:“揀淨仁潔白者,顆顆砌起,下豐上銳,與籩相秤。”

菱,菱角。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根生在泥裡,葉子浮在水面,略作三角形,邊緣略有鋸齒,花白色。果實的硬殼有角,綠色或褐色,果肉可以吃。《楚辭·招魂》:“涉江採菱。”白居易《觀採蓮》詩:“菱池如鏡淨無波,白點花稀青角多。”陸游《好事近》詞:“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祭孔時所用菱,必須將菱角的外皮剝除。《聖門禮志》上說:“揀淨實潔白者,顆顆砌起,下豐上銳,與籩相秤。”

芡,果實叫芡實,又叫雞頭米。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全株有刺,葉子圓形,像荷葉,浮在水面。花單生,花瓣紫色,花托形狀像雞頭,果實供食用。陸游《好事近》詞:“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祭孔中所用芡實,也要:“揀淨實潔白者,顆顆砌起,下豐上銳,與籩相秤。”(《聖門禮志》)

鹿醢,鹿肉製成的醬。《詩經·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呂氏春秋·本味》:“鱣鮪之醢。”在製作祭祀孔子所用的鹿醢時,要嚴格遵循操作規範:“用活鹿肉碎切”;“加油、鹽、姜、椒、茴香、蔥白拌肉煮熟,以香為度,實籩內。”(《聖門禮志》)

白餅,用白麵烤熟的扁而圓形的麵食。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飲食》:“《雜記》曰:‘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溯其淵源,由文籍觀之,漢時則記載增多,如《漢書·宣帝紀》:“宣帝微時,每買餅,所從買家則大讎(售)。”故《說文解字》已收“餅”字。如今,餅專指蒸烤而成的扁圓形麵食或其他餅狀食物。祭孔用的白餅:“用白麥面拌以油蜜,內包蜂蜜、熟榛菱為餡,印圓餅如掌大,爐幹,籩二十枚。”(《聖門禮志》)

黑餅,《聖門禮志》說:“用蕎麥麵拌以油蜜,內包蜂蜜、熟榛菱為餡,印圓餅如掌大,爐幹,籩二十枚。”看來,“黑餅”與“白餅”的區別,就在於所用原料是蕎麥麵和白麵的不同。蕎麥,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略帶紅色,葉互生,三角狀心臟形,有長柄,總狀花序,花白色或淡粉紅色,瘦果三角形,有稜,子實磨成粉狀供食用。陸游《蕎麥初熟刈者滿野喜而有作》詩:“城南城北如鋪雪,原野家家種蕎麥。”范成大《長沙王墓在閶門外》詩:“蕎麥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看來,蕎麥是古代一種很普及的糧食作物。


選自濟寧歷史文化叢書《祭孔禮樂》:孔德平 彭慶濤 孟繼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