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55e4680


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表明了“柔”可勝“堅”的道理。

如果從為人處事的世俗層面理解這句話的話,首先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柔弱勝剛強”的處世智慧;其次,也是在告誡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類似“堅硬”一般僵化的存在,而是類似“韌性”一般靈活的存在。這一點,值得大家體會。

但是,想要理解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還是得回到文本來理解其含義,以此再下落到世俗層面來理解,可能會理解得更加透徹一些。

這句話,出自《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全文如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柔的強大

首先,我們來看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句話。這句話中,老子這是說,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縱橫奔馳在最堅硬的東西中。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

舉個例子,我們身邊的空氣,柔軟到我們抓不著它,但是它卻無處不在,夠柔軟吧。牆壁,夠堅硬吧。世人都覺得堅硬好,堅固給人安全感。但是,柔軟到連形體都不能說有的“氣”卻可以縱橫于堅硬的牆壁之中。老子這是看到了“柔”的強大。

(2)“無形”能勝“有形”

其次,我們來看看“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這句話。其實,這裡的“無有”實則就是老子思想體系裡面的“道”。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個“道”,但是“道”無形,“物”有形。

“無形”的“道”可以成就“有形”的萬物,這便是說,“無形”能勝“有形”。

上面我們已經用“氣”來打了個比方幫助大家理解“無形”之柔。其實,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後世有許多哲學家都以“氣”作為天地的本源,而這個“氣”的概念,實則就像極了道家的“道”,有一定的共通性。這裡就不展開發揮了,不然又得一篇長篇大論了。

如果對“氣”相關的理論感興趣,可以嘗試找著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來讀讀。

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老子要提出“無形”能勝“有形”這個觀點呢?因為老子針對的就是世人對“有形”的執著。

對於“有形”的執著,某種程度上是對既定形式的一種僵化固守,“有形”則意味著沒了“無形”的靈活性。而僵化的結果,勢必會讓事物更快走向滅亡。

關鍵是老子清晰瞭解到,世人對“有形”之物的追求,往往是因為“有形”之物看得見,摸得著,認為越是堅硬越是強大。殊不知,這堅硬的東西,在柔弱無形的東西面前,不堪一擊。

(3)“無為”的大用

接著,我們來看看“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句話。老子這是從“無形”講到“無為”。本來這裡的“無形”指的就是“道”,“道”是順其自然而存在,它的“為”,不是說在那裡晃晃蕩蕩,無所事事,它屬於順其自然而為的存在。

這裡的“無為”,並非讓自己得利而讓他人蒙受損失的“為”,而是“利而不害”的自然而然之為,也就是所謂的“無為”。

“道”因為這種“無為”的特性,所以它不會成為那種類似阻擋外物的“牆體”,因為“牆體”屬於對外物有排斥性的事物。“道”的特性如“氣”一般,是無形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的。

但是,還是需要強調一點,不要把“空氣”理解為“道”,對於“道”來說,空氣和牆體是一樣的存在。

而中哲思想中的“氣”,也不能理解為“空氣”。但是我們可以對照“空氣”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來類比理解“道”的大抵輪廓。雖然在道家思想裡面,道是把握不了的存在,但是把握不了不代表我們無法接近它,我們可以儘可能去接近它。

(4)總結

通過上面的議論,相信大家大抵應該對於“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有了一個基本理解。這句話中的“柔”實則是“道”的一個特性,而“無有入無間”則體現了無形的道之無所不為。

如果要從這句話汲取一些老子思想中的處世智慧,我們則可以體會到“柔”的妙用,世人汲汲所求的往往是類似給人以“堅強”之感的事物,殊不知,韌性的柔弱,往往比僵化的“強硬”,更加強大。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若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哦!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在德篇中提出:天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不殘酷地盤剝百姓,終能縱橫天下。“德篇”重在談“道”的表現,與作用。說一個人有品德,就是說一個人表現好。至柔馳騁於至堅這裡談的是國家,一個國家如果遵循天道,按照規律去辦事,道法自然,不違背事物規律,實行和風細雨的惠政,澤加於民,就能不怕天災,不怕強敵,縱橫馳騁天下。這也是老子反覆強調的“無為之益”。當然,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有為,有弗為。為了私利,為了自己的貪圖享樂,去損壞民眾的利益,打死我也不會幹的。西漢文景之治時,漢文帝,漢景帝,採用的就是廢除酷刑,減少賦稅,修養生息的政策,奠定了漢朝幾百年的江山。我們今天稱自己為漢族,就與漢朝有關。而強秦實行暴政,卻很快土崩瓦解,四分五裂。這也包含了強橫不能長久的道理。

你思想頑固,腦袋沒有一條縫,油鹽不進,怎麼也說不服怎麼辦?沒關係,那咱們就用另一個法寶,行不言之教。這就叫,無有入於無間。空虛無有之物能夠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中。這也是最高的教育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著一點痕跡地改變一個人。

看來,老子指出的這兩種現象,還是在告誡君王要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今天,這兩句話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啟發我們如何去“為”,要多動動腦子,不要計較個人的一時私利,要有大局觀,要從長考慮。做事要合乎道義,有思路,才有出路。


江湖夜雨92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釋文:

無間:無間隙。天地之氣,本無形也,而能貫乎金石,無有入於無間者,此類是也。

天下至柔者,水也。天下至堅者,金石也。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

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道氣也,道氣即先天一氣,先天一氣化生萬物,萬物即器成,氣至柔至弱,器至剛至強,先天一氣貫穿其器內外始終。

天下至柔至弱的先天一氣,能夠生成、制約、駕馭萬物內外始終。

無有者,道氣也。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道通萬物也。

我知道:道之無為,萬物自化生成,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

法道之無言,師之以身,法道之無為,治身則益精神,治國則有益天下萬民。

天下的君王很少能有以道無為治身治國者也。


逍遙谷逍遙


答!我沒認真讀過,旦我知道理意,我只知三大老子的話至古到今都有用之月,說的話和詞語到今而現,為知用也,古書古字意理很深,用而樂之,聽而理知也,總的深而無底,要想懂意必看字意才能懂而用之也,謝謝提問,小生只能懂點毛皮,











做人要低調213438799


《老子》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廢話少說,直入主題。

因為大道是以柔弱為貴,不貴剛強。剛不能克剛,強不能克強,以剛克剛,其剛必折,以強克強,其強必摧。所以,能夠克剛強的只能柔弱做到的。

老子在第78章寫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御”,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卻能穿金滴石,無孔不入,說明柔弱能勝剛強。

如果以氣來比喻,更加可以證明能夠以無入有,無有入無間,能遍入一切有形之物。水和氣都是至柔的,有氣而無形,但能無有不入,無堅不入。

這裡也是用此來說明道的特點,體虛至柔,無形無物,所以能出入所有物體之中和之間,沒有任何阻礙。

至柔就不可能折斷,無有就不可能會窮盡,不說話就不會被測度,無為就不會被控制,這都是老子所認為寶貴的。



修行人


《道德經》中: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堅。

用現實存在的,人人知曉的事物現象來感悟和解讀這段話,就會讓人在驚愕中讚歎老子高深莫測、出神入化的思想境界,不得不讓人感到他是看透世事,悟透天機的神級高人。

現在就用現代科學和人類經驗認知的事物現象來舉例應證:

一、電、磁場、放射性物質、激光等,這些物質堪稱天下至柔,柔到手摸不著,眼看不到,但它們能馳騁天下,能在各種強硬金屬體內來去自如,在無聲無息中,不留痕跡的穿透堅硬物質。

二、水、硫酸、水銀和眾多已知和未知的化學物質等。這些物質也是天下至柔的東西,但是如果用對了配方,就能在無聲無息中溶解和腐蝕掉那些天下至堅的物質。

三、當前未知的,玄乎的超能量。這個只有神仙才知曉的玄機,也只有像老子這樣的神人才能感悟了……





瑞氣沖霄


吸取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俱進。

我個人領悟有三。

一,至剛。易學角度陽,為動,

人生,頂天立地,泰山壓頂,突破萬難,需陽剛之氣。一身正氣,驚天動地。

二,至柔。易學角度理解陰。

陰,靜

陰,地。

寧靜致遠,動靜有度。

大地,坤能載物,厚德無量。

陰陽互換,剛柔並濟。

智勇雙全,立於不敗,知己知彼。智慧韜略。

三,無到有。大道至簡。

人在沒錢時,靠勤勞致富,錢來了。天道酬勤。

有錢時,聘誠精英人才。散財人聚,事業來。博愛領眾。

事業有成二點重重之重。1,做事大不糊凃,小不計較,智慧韜略。

2,對人表裡如一,真誠以待,守信勵志勵耕。

悟三生萬物。

三思而後行。

成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神助。





起來在遠方


【王弼注】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之至柔”,要注意“至”字。什麼是“天下之至柔”呢?就是唯有天下至柔的,才能“馳騁天下之至堅”。

什麼是“馳騁”呢?簡單地說,就是“出入自由”,如同我們說“馳騁于田獵之中”一般出入自由。換句話說,唯有“天下之至柔”,才能自由出入於“天下之至堅”。這就好比庖丁解牛遊刃無間之理一樣,可參見《莊子·養生主》。據此大家可以捕捉到什麼是“至柔”,什麼是“馳騁”。然後再進一步了悟,或者即能有所得,而用於現實行事當中。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王弼注】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無有入無間”,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好處。

什麼是“無有入無間”呢?

以人事來說,一個人的智慧,能想通許多想不通的事情,就是“無有入無間”。以科學家為例,那些科學家想出來、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無有入無間”。在政治上亦復如是,在想不通的地方把它想通了,在沒辦法時想出辦法來,把不能的事變成能,就是“無有入無間”。


李會民講國學


萬物負陰而抱陽。

“母神”信仰的柔性,可以貫穿強硬的人心,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

黃帝的被秦始皇焚燬的《道經》留下的十六字真言,有八個字是描述這種“柔能克剛”情況的,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老子《道德經》中這一章,以及“上善若水”的論斷,應該都是解釋這八個字。

通俗易懂點的意思,天下沒有比“母神”(媽媽)信仰無微不至的關懷了,人心是剛強的,但這種剛強當中隱含著極大的風險,只有“母神”才能不厭其煩進行細緻入微的關懷,才能消除風險及危機,使人類族群克服困難,砥礪前行。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天下人的“慈母”,也就是“母神”信仰,而作為其分支的法派,後來稱之為法家,則是要做天下人的“嚴父”,則是要樹立“父神”信仰。

道家造神有三個流派:偏重理論研究的道士流派、偏重規律研究的方士流派、偏重方法研究的術士流派。

法家造神也對應有三個流派:類道士的法派(代表人物是衛國的商鞅)、類方士的勢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慎到)、類術士的術派(代表人物是韓國的申不害)。

但無論那種造神方法,都是要確立人們的信仰,放棄對“母神”或者“父神”思想的牴觸,要“無為”,才能夠“無所不為”。

這也才能夠反映出“天下之至柔(道心惟微),馳聘天下之至堅(人心惟危)”的原理。


河東來


丶`天下丶之至柔者莫如水,上善若水,,似有若無,利萬物而不爭,夫唯無爭而無常式(勢:),因形而動,凡有罅隙則無不入,且無常式(勢),因形而動,久滴可穿石,成勢馳騁可摧堅。在養生學習方面,謙虛自守又善於向外學習,在兵法上,善於潛匿其形,避實擊虛至終猛摧堅壘,制敵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