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

浩然之士


大家好,《咱家的小可愛》是一個影視領域創作者,瞭解很多影視作品,在影視領域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現在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這部國產劇可以說在國際上也很給國人爭臉,很好地展現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同時,在如今眾多的國產劇中樹立起一個標杆——不是隨便找找流量小生和大肆宣傳就能被稱為是良心劇、好劇的。

如今,許多國產劇植入太多廣告,而且還特別地生硬,這是一個很大的敗筆。此外,過度的消費實力演員或者老一輩戲骨,也不是提高一部劇質量的法寶,這隻會使這些優秀的演員陷入複雜的談論批評中。正如,宋丹丹老師在《演員的誕生》中提到的,如今好的演員接到的都是爛片,只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這樣做!導演和編劇們應該重視劇本的質量,而不是隨意拍攝來讓我們廣大的觀眾去買單,希望少一點花哨,多一點質量,來真正打動我們廣大的觀眾。

不定期更新!希望大家踴躍推薦和投稿!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到良心劇和有實力的演員精彩的演技!




咱家的小可愛


看完《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感觸頗深,對溫州人更加由衷的佩服,也許他們骨子裡就流淌著經商的血液。就如同書封面上寫的:寧肯睡地板,也要做老闆。他們經歷過絕境,但是不絕望。故事以一家四口的創業為主線,一個勤勞的父親、一個持家的母親、一個追求自我的兒子、一個機智勇敢的女兒,一家四口風風火火走南闖北的故事


宿遷布拉德皮特


溫州一家人上映的時候,那一年我才22歲,我還在工廠做普通員工,溫州一家人,是一部很成功的電視劇,他能教會你怎麼做人,也能教會你如何做生意,

我最喜歡的演員就是周萬順,直到現在,我的投資,有一半都是受到他的影響,



小兇許



《合格的創業劇,不合理的倫理家庭設定》

1981年,浙江溫州瑞安,一個家即將“散架”,

一家之主周萬順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決定,

一是將女兒過給妻子表弟,將女兒送到了意大利上學,

隨後他來個了釜底抽薪,賣了祖屋帶著妻子和兒子去溫州闖蕩。

80年代,中國人如同井底之蛙一般,被時代浪潮翻卷到了井外,

一下子,彷彿若有光,人們豁然開朗,像是看到了新世界。

80年代,是個承前啟後的年代,新潮的時裝、發行、街舞、流行文化開始進入到大陸,

此刻的溫州人也開始看到了商機,周萬順這種沒有本錢的人只能去撿垃圾攢本錢。

沒有了家的周萬順,住在好心人的車廂裡,他發誓以後會讓家人住上好的房子,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個願望在23年後終於實現了。

那麼在這23年的時間裡,這一家人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周萬順:皮鞋推銷——辦皮鞋廠——皮鞋廠倒閉——借錢開採石油——幾番成敗——石油上交國家。

周阿雨:出國——餐廳打工——學習兼職——朋友被轉——公司被告——打工—— 遇見愛情—— 開餐館—— 愛人受傷—— 尋找愛人,救了第二任—— 愛人耍酒瘋,餐館倒閉—— 服裝設計打工—— 賣衣服—— 普拉託創業—— 失敗—— 成功—— 失敗—— 成功

銀花:撿紐扣——賣紐扣—— 辦廠子—— 幫助老公挖石油—— 離婚—— 復婚

麥狗:離家出走—— 東北做生意,搞眼鏡店—— 眼鏡店被燒—— 跟著父親挖石油—— 遇見愛情—— 跟父親幾番矛盾—— 找回自我

其實從“創業”這個主題上來,這部劇是成功的,因為它囊括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環境的變遷史,也通過一家四口人的各自創業經歷,全方位展現了溫州人的性格特質和在生意上的天賦,同時也通過設立各種挫折矛盾,展現了溫州人堅強不屈的品質。

從故事層面來講,創業和商戰的部分節奏很快,人物面臨的危機和衝突一重又一重,整體劇情沒有拖泥帶水。

但是作為一個帶有“家庭倫理”外衣的故事,又顯得非常刻意和牽強,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其實故事在周萬順做出上面兩個決定後,分成了四條線,每個人物都代表著溫州人的一種性格:

周萬順,非常有主見、脾氣倔,以賺錢發財為人生最大的夢想,這可能能代表溫州人商人中大多數的性格特質,不服輸,執著於自己的追求,並且毫無動搖。

銀花,周萬順的妻子,看著毫無主見,但是做事談事認真,靠譜,靠自己的努力開辦了一家紐扣廠,這可能代表了溫州人另外一種商人性格,就是做事穩紮穩打,不冒進,激進而又保守。

周阿雨,周萬順的女兒,頭腦靈活聰明,做事能舉一反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具有開拓和探索的精神,同時也會緊密團結老鄉和朋友,注重人脈資源的拓展和維護,這代表了一大批在國外經商打拼的溫州人,也可能是溫州商人中走得最遠的一類。

麥狗,周萬順的兒子,有些懦弱,做事沉不住氣,但還是能吃的了苦,最終留在了延安教書育人,這是溫州人的另一類代表,不是說有人的溫州人都會做生意,這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不會做生意的溫州人也會有其他的人生可能。

通過一個家庭的縮影,把溫州人這個商人群體特質從各個層面安排地明明白白,高滿堂老師是真的花了心思,但是這樣的效果好嗎?

戲劇性效果是好,但是卻讓真實感大大加分,有關“什麼才是家?”這個問題成了本劇討論的熱點。

說說最有爭議的人物就是周萬順,他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子女好,將兒子當作木偶操控,讓十三歲的女兒在本該有母愛父愛呵護下長大,卻送到了意大利,青春大好年華,卻天天泡在苦水裡長大,都說家庭環境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和心理創傷是一輩子的。人生有幾個23年,兒子差點死了,女兒懷孕墮胎苦不堪言,這些東西似乎不能用錢來衡量。

23年的風餐露宿,四海為家,就是為了之後富裕的家?這其中風險有多大,真的不好說,無論意外或者不可調和的矛盾,都會將這個關聯越來越小的家瞬間摧毀,所以周萬順這個“為這個家好,為你好”的終極動機怎麼看都有點站不住腳,導致他後期人設有點崩,觀眾不知道他這種賭徒心理怎麼會是為了一家人好?逼兒子過他不想要的生活,寧願跟妻子離婚也不願離開陝北,他堅持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一塊卻少了對周萬順這一舉動的剖析,就缺乏了說服力。

什麼才是家?

家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對男女組成,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幾口相互扶持面對未來生活的關係,有愛才有家,那是一個避風港,可以帶給人溫暖和依靠的地方。

為了展現溫州人的多面性,編劇創造了四個人物,為了把四個人物放在不同的環境下去發展故事,但又必須有強關聯(這個問題在《大江大河》中得到了解決,三個主角不是血緣關係的親人,關聯性比較自然合理),於是四個人物成了一家人,但是他們算是真正的一家人嗎?

只能說周萬順對於家的理解比較奇怪,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全家好,那麼兩次三番把家賣了,為了自己的錢途,家都沒了,真的是為家好嗎?

關於家的展現,在這個劇裡有些擰巴,這其中每個人物最後的底線和堅持的原則就是:無論矛盾和仇恨有多深,血濃於水,這種血緣關係永遠是斷不掉的。無論親人之間相互傷害有多深,都會因為血親關係而原諒彼此。

這就像不同的題目,最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你也挑不出什麼錯來。

女兒被送走,血濃於水……

父親不陪妻子來法國看女兒,血濃於水……

讓兒子扮花臉“羞辱”他,血濃於水……

燒了兒子的眼鏡店,血濃於水……

賣了妻子買下的新房,夫妻情深……

妻子復婚,父親情深……

所以,人物矛盾的單一化和解,讓整個故事顯得有些狗血。

同時,周萬順這個人物塑造地太過極端和單一(瘋狂的金錢崇拜者),導致我們根本看不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他的嘴裡只有錢錢錢,但教育出來的孩子卻充滿了正義感、聰明、堅強、能幹,沒有為錢走歪路,沒有走上錯誤的人生,實在是很難得。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反倒是高滿堂老師的另一部電視劇《闖關東》更合理一些。

為什麼要拿《溫州一家人》跟《闖關東》比較呢?《溫州一家人》基礎的設定怎麼看都跟《闖關東》很像,有主見的父親,賢惠的母親、性格各異的子女,因饑荒戰亂走散,也分成多條線進行敘事,也有創業的故事,也有商戰……

在劇中,朱開山對於子女的教育非常令人信服,首先朱開山這個人物身上就有人格魅力,他言傳身教給子女的精神品質是令人信服的,比如誠信、孝道、還有仁義等等。讓人覺得朱開山家的孩子都會成才,成為某個領域獨當一面的能手。

反觀《溫州一家人》,這種“家破人亡”的處境不是時代和環境造成的,而是周萬順自己作的,本來能給孩子一口吃的情況下,硬是斷了這種哺育關係,作為子女們,在經歷了生死與苦難之後仍能面對自己的父親,一般人很難去想象。

所以在對家庭戲的處理,在人物關係處理上,我覺得高老師比《闖關東》時期退步了。

都說“家和萬事興”,這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反例。我的大姨媽得了精神病,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大姨夫老打她,家暴環境和大姨夫專橫暴力,嚇三個子女不敢回家,經常躲到外公外婆家,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對於成立新家多少有點恐懼,果然,表姐結婚馬上就離婚了,後來嫁了離異的男人,對方家裡還有兩個小孩,兩個表哥也不不好過,兩個都入贅成了別人的上門女婿。

從小沒有家,或者沒有感受家庭溫暖的孩子,其實對於成家立業有某種畏懼和恐懼感,他們很怕父母身上的悲劇發生到自己的身上來,女兒會怕遇到像父親那樣的專橫男人,兒子會怕自己成為父親那樣的男人,這些都將帶到他們的基因裡,影響他們的一生。

所以總體來說,高滿堂老師延續了《闖關東》的故事模式來講述這種大背景故事,但為了強關聯,將創業故事放到了一個家庭裡,導致情感關聯非常奇怪擰巴,也導致周萬順這個人物非常奇怪,這個問題在正午陽光的《大江大河》中得到了解決,編劇沒有再將主角放在一個家庭關係中去講述,所以看上去順眼了很多。


故心城


看完《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感觸頗深,對溫州人更加由衷的佩服,也許他們骨子裡就流淌著經商的血液。就如同書封面上寫的:寧肯睡地板,也要做老闆。他們經歷過絕境,但是不絕望。故事以一家四口的創業為主線,一個勤勞的父親、一個持家的母親、一個追求自我的兒子、一個機智勇敢的女兒,一家四口風風火火走南闖北的故事。

看完了,突然有一種很憋屈的感覺,我被電視劇的每一個人物所吸引著,或是歡喜或是難過,電視劇就以那樣一種非完美的結局結束了,但是又是按著每個人的人性主線演繹了下去,雖然不夠好,情節人物發展總是有一種相對突兀的感覺,有太多的偶然,卻也基本拿捏著一根線,人性的發展邏輯,講述著溫州幾代創業人的故事。

《溫州一家人》,是由孫守剛,張子揚,劉為民,壟吟怡;胡劍謹擔任總監製、孔笙,李雪擔任導演,李立群,殷桃,張譯,遲蓬等主演的電視連續劇。該劇以溫州人周萬順一家的命運沉浮,濃縮溫州人創業奮鬥歷程,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代變遷。

本故事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在溫州創業潮興起之時,溫州瑞安古樹村的周萬順(李立群 飾)毅然決定將年僅13歲的女兒周阿雨(殷桃 飾)隻身送往意大利。自己則把祖屋和全部家當賣掉,帶著妻子趙銀花(遲蓬 飾)和兒子周麥狗(張譯 飾)背井離鄉徒步來到溫州。到溫州後進 城的周萬順從拾荒做起,一步一步變身為成功商人。愛面子又叛逆的周麥狗為了擺脫父親,羞憤之中離家出走大西北,開始了自己的艱辛創業路。而遠在意大利的周阿雨排除萬難從洗碗工做起,憑藉出色的商業頭腦在意大利普拉託成功創業。周萬順和他的家人在時代的商業大潮中又將經歷怎樣的沉浮故事呢





用戶名佔用


現在社會上大家都羨慕溫州人有錢,都想學溫州人當老闆,可是下面溫州人當老闆的“竅門”你又具備幾條呢?

他們勤勞。一勤天下無難事,就像片中意大利人眼中的溫州人一樣:溫州人每天不休息,只工作。

他們膽子大。話說膽子大的都是流氓,溫州的世界,膽子大的都是大老闆。從製鞋行業轉到鑽井事業,周萬順膽子確實夠大的。

他們嘴甜,臉皮還厚。剛賣掉房子,為了生存找一住處,周萬順好說歹說攔下一趙冠球院子住了下來。前期沒有出來,為了生活,一家人開始了撿破爛。

他們善於觀察,活學活用。周萬順看別人店子裡出口轉內銷生意好,自己地攤上也掛一個出口轉內銷的牌子。

他們樂觀,遇到波折百折不屈。周萬順鞋廠倒了,鑽油事業也一波三折,他兒子眼鏡店倒了,他女兒食品事業倒閉了。但是一次次他們又都堅強的爬起來了,而且是事業越做越大。

他們永不疲憊,勇往直前。周萬順有了自己房子不滿足,有了自己的廠子依然不滿足,當了萬元戶依然不滿足。這就是溫州生意人的世界,永不停息。

他們不怕背井離鄉。周萬順先是賣掉房子讓13歲的女兒阿雨跟隨表舅阿斌去意大利上學,再是他和媳婦趙銀花帶著16歲的兒子麥狗闖蕩溫州城,尋找商機發大財。再到後來,他兒子遠走東北賣眼鏡,他女兒離開讀書時普拉託去法國闖蕩,最後他自己遠走陝北鑽井挖石油。



沒傘人


這幾天剛好看完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來回答下這個問題。這部電視劇通過周萬順一家人的不同經歷代表了溫州人改革開放浪潮中的發展,其中選取產品鞋、製衣、餐飲還有地域都很能代表溫州人的發展特點。比如周萬順在賣鞋的生意上的起伏,製鞋業也是當時溫州發展時期的主要產品,裡面發生的從開始的產銷到後面因為鞋質量問題而關門,很符合那個年代的情況。居中不同家庭成員也代表了不同溫州人的發展領域,比如女兒周阿雨主要是說的是在歐洲的艱苦創業路程,其中經歷的艱辛在劇中給人印象深刻,在現實中溫州人在歐洲做生意的確實很多。周萬順的老婆趙銀花給我的印象是傳統、勤勞能吃苦、精明能幹,當然她還是一個好媽媽,時刻惦記著她的一對兒女,不管到哪裡都想著擁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劇中有句她的對白:“自從這個房子被人買了之後,我就感覺我沒家了”。

再來說下週麥狗,周萬順的兒子,在經歷了自己創業的意外失敗(劇中劇情是周麥狗開的眼鏡店使用了周萬順修的電路板短路著火了),再跟著周萬順去陝北採油,最後在一次次挫敗之後,冷靜下來發現自己想要的也許不是要掙大錢,可能平靜的生活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整部電視劇看下來給人的印象最深的是勵志,通過周萬順的執著,周阿雨的磨礪,趙銀花的樸實、周麥狗的曲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得到了她們想要的。最後劇中很多配角都很出彩,十分不錯的一部良心作品。


毛毛雨


如果想要用某一部影視劇來描述溫州廣闊的發展歷史,當之無愧的就是《溫州一家人》了。

本劇通過溫州地區一戶普通普通的四口之家的視覺,從草根開始創業,到發展成為現代化的企業過程。濃縮著溫州人創業的奮鬥歷程,貫穿了改革開放30年的壯闊歷程,也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代變遷。

看過《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的網友,很多都反應感觸頗深,對他們經歷絕境,但是不絕望的信念由衷的佩服。

本劇是金牌編劇高滿堂的“工農商”三部曲所推出的第二部佳作,也是孔笙與高滿堂的第三度合作。

《溫州一家人》也像高滿堂的其他劇作一樣,善於講故事,注重給故事一個好的形態。

通過劇中周萬順一家人,既有“家”的形式,但這個家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家”。 一家四口一個勤勞的父親、一個持家的母親、一個追求自我的兒子、一個機智勇敢的女兒,走向了四面八方:國內國外、東西南北。也間接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困難。

溫州人他們不戀土,一起打天下,哪裡有溫州人,哪裡就有市場,走遍了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心裡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

溫州精神並不是單純的商業精神,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 溫州人的成功,都離不開朋友的幫助。這樣映射了那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隨風一樣飄揚


溫州精神就是《溫州一家人》之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體現著中國改革開放之難。但精神書寫顯然不等同於說教。《溫州一家人》也像高滿堂的其他劇作一樣,善於講故事,注重給故事一個好的形態。周萬順一家人,既有“家”的形式,但這個家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家”。一家四口走向了四面八方:國內國外、東西南北。周萬順輾轉在溫州、杭州、上海,最後到大西北,故事中阿雨在意大利的線索極大地拓寬了劇的敘事時空,給“溫州精神”更完整的詮釋。歷經千辛萬苦之後,周阿雨在意大利站穩腳跟有了自己的公司。周萬順也終於打出了油,周麥狗最後在陝北做了一名鄉村教員。中華民族的活力在改革開放中的一群溫州人身上被放大、彰顯。

這一家人既是一方水土的縮影,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創業記憶。這些人個人奮鬥的成功離不開環境的寬鬆,《溫州一家人》把這一家人在二十多年的打拼中取得的成功緊密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同步,因而它屬於那類“意識到的歷史內容”的作品。溫州精神並不是單純的商業精神,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

作為一部溫商傳奇,溫州式商情與溫州式親情的交織,再加上故事的大開大合賦予《溫州一家人》一種非凡氣象,構成它的承載和厚重。因為人物的命運被推向極致:周萬順經歷了瀕臨破產,阿雨被迫扮演了復仇女神的角色……敘事張力大大開拓,形成欲罷不能的看點,因此,《溫州一家人》稱得上是一部內容承載了厚重、形態獨特的改革題材創新力作,是一部民族活力的影像讀本。

《溫州一家人》既歌頌了今天這個時代,也歌頌了創造這個時代的基層群眾,同時,又很好地展示了這些人如何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如何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吸收新鮮的時代營養,交融整合而凝聚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

《溫州一家人》非常形象又真實地解讀了溫州文化、溫州人的性格,或者說發現了在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文化的新的生長點。包括溫州在內所有國人的“闖出去”,都沒有丟掉中華民族的根,沒有丟掉中國人的向心力。他們雖然身在不同的國家,但心是相通的。既敢於個人打拼,同時不忘運用群體的力量,這就是“溫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哈哈影視剪輯


《溫州一家人》這部片子個人感覺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人物生動形象的表演風格我很喜歡。先後看過幾遍,有感動,有揪心,跌宕起伏,回味無窮。

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反映了80年代改革開放後溫州農民周萬順一家發家致富的創業故事。那時候中國經濟相對落後,農民無法滿足基本生存,但對於浙江溫州這樣敢闖敢拼的人在全國來說是少數,雖然日子艱苦,但絕大多數農民也只能靠種田維持生計。

用周萬順的話說今年盼著明年好,但明年還是吃不飽,窮怕了,窮瘋了,窮出鬼了。雖然周萬順是農民但是他非常有遠見卓識,砸鍋賣鐵賣祖屋把女兒阿雨送到意大利讀書,這對於小時候的阿雨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雖然是她爸委託表舅照顧,但從把她送上飛往意大利的飛機後再也沒有出現過,舉目無親的她13歲就在那學習生活。可她學費只能維持四個月的,迫不得已退學。幸好有個好心的意大利人巴爾幫助她,提供她工作的機會,幫她找學校繼續上學,在那裡獨立生活,成長特別快。

周萬順是特別能折騰的人,賣了房子後舉家前往溫州,收廢品,賣鞋,辦工廠,挖石油,什麼苦都吃,但他並不是靠出賣勞動力來賺錢,雖有投機取巧的成份,但有商業頭腦,也重情義,的確是很不錯的人。他妻子銀花也非常聰明賢惠,能和他一起吃苦,更是不離不棄,在他窮困潦倒之時。

這是一部勵志的電視劇,也許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困難時會選擇放棄,而且還是一次次被人陷害的時候。甚至會做出衝動的行為去報復,但阿雨沒有,她在一次次的磨難中站起來,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贏得了意大利人的尊重,用她善良的內心救助了一位意大利流浪老人併成為忘年交,教會她很多做人的道理。並收穫了一個愛她的法國男人組成了一個溫暖的家。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在什麼樣的困難中都不能放棄自己的目標。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周阿雨的哥哥也是挺能幹的一個人,但他更喜歡當一名老師,但周萬順更希望他和自己一起挖石油,後面經過一件事徹底讓周萬順改變了想法,讓他兒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和陝西大窯村委書記的的姑娘結婚生子也成為那裡一名老師,開心的生活著。

這次突發的疫情,讓人看清楚了很多事,隨時都要有危機感,平時沒事兒就都學習一些生存技能,以免發生意外時無法應對。現在大家都呆在家裡,很多人都失去了收入來源,即便現在短時期內沒有多大影響,但時間長了就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