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作家毕飞宇在谈起家乡

江苏兴化时,曾说过这么一个概念:一个城市如果是真心让人喜爱,那它必然体现在有许多义工上。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喜爱一个人,就想无条件为之付出,帮助他/她变得更好,这种感觉对城市依旧适用。

有的城市很大,但人们涌入的原因未必是真的喜爱这座城;有的城市很小,但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愿意尽全力守护这方水土,兴化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范仲淹,也曾在兴化做过“义工”。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环境危机


宋天禧五年,32岁的范仲淹来到泰州(兴化隶属泰州)担任盐官。

刚一上任,范大人就目睹了一场悲剧。

当时,海潮倒灌,兴化几乎所有的盐灶都被洪水冲毁。

更可怕的是,退潮之后,良田将变为盐碱地,百姓无法耕种,很快就会饿殍遍野。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年轻气盛的范仲淹急于解决此事,他认为,修堤捍海是个好办法。

但现实是,做这么大一个工程,哪里是他区区一个盐官能办到的呢?

当然,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大人,不可能被这点困难绊倒。

在与地方官员协商未果之后,心忧百姓的范仲淹冒险越权上书,向朝廷把自己的方案报了上去。

后来,范仲淹得宋仁宗御准,主修捍海堤。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为此,范仲淹把自己的俸禄和积蓄全部捐出,亲率四万人叠石挑土,兴建海堰。

历经五年,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终于建成。以堤分界,东边产盐,西边种田,老百姓终于结束了在大自然面前担惊受怕的日子。

后来,不少人甚至以“范”为姓,来纪念这位让家园变得更美好的官员。

如果一座城的父母官会时刻把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这样的城又有谁会不爱呢?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人命关天


清光绪七年,兴化发大水,古城及周边地区霍乱流行。

由于医学发展,霍乱已经得到有效防控,今天的我们可能对这种疾病没啥概念。要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最高级别的甲类传染病只有两个,一个是鼠疫,另一个就是霍乱。

而像新冠肺炎、非典、禽流感、狂犬病、登革热等这种让我们谈之色变的疾病,都作为乙类传染病排在霍乱之后。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由于霍乱传染性极高,很多大夫都在医治过程中被感染,丢了性命。

但听天由命不是兴化人的作风,有位叫赵海仙的大夫经过反复尝试,找到了有效预防和治疗霍乱的办法。

为了让更多人吃到药,赵大夫东奔西走,联合兴化其他医馆,一起出资配制预防疾病的草药,免费发放给当地百姓。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那场霍乱疫情终于被消灭。

有福同享谁都可以,而有难同当,才能显现一座城的真情。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美好未来


2005年,樊才林从医院退休。这位有大把闲暇时光的老人,没事就喜欢在兴化古城里溜达溜达。

瞧着瞧着,樊才林觉得不对劲。怎么走了这么久,都没见到一个可以给孩子看书的地方?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医人更要医心,在这位退休医生看来,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才是一座古城充满希望的未来。

于是他在自家院里腾出四间房,又花费两万多元购置图书报刊、电脑桌椅,办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随着来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活动中心的空间显得捉襟见肘。

这位当时已经70多岁的老人当即决定,扩建房屋。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有人说他不会享清福,一把年纪了,不给自己儿子买个商品房,给人家孩子扩建房子干啥。

老人这样回复:

判断一座城受不受人打心眼里喜爱,要看这个细节

十四年里,到樊爷爷这里看书的孩子,已经超过上万人。

这些在浓浓温情中长大的孩子,以后又会为这座城带来怎样的爱和希望呢?不妨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关注这座有情义、有担当的千年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