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這裡是亳州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區

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

兼有南北氣候之長

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

發達的水陸交通體系

良好的土壤條件

適宜的氣候因素

林業發展基礎良好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上世紀50年代,湯王墓前的黃連木。 劉濤 攝

新中國成立前,農民習慣在村宅周圍、溝塘河邊栽植槐、桑、椿、楝、榆、楊、桃、李、棗、石榴等樹。戶連片,莊成林,世代相襲。“大躍進”時期,由於大鍊鋼鐵、大辦食堂,許多樹木被砍掉當柴燒,林木資源日漸減少。“文革”期間,雖然年年栽樹,但管理處於放任狀態,成活率較低。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上世紀80年代,博林木業公司院內,等待出口的“亳桐”。 張家柱 攝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市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境內建成以泡桐為主的綠化帶4條,區級泡桐豐產林1處,鄉四級林網1處,林木覆蓋率達23%以上,曾兩次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其中魏崗泡桐豐產林是全省平原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豐產林。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上世紀80年代亳渦公路,兩旁桐花盛開。 張家柱 攝


泡桐作為亳州的主要樹種,具有速生、質輕、不變形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的歡迎,遠銷日本、東南亞。亳州也成為聞名全國的“泡桐之鄉”。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上世紀80年代,亳縣核桃林場裡的農民正在晾曬核桃。 張家柱 攝

改革開放之前,我市建成了三個國營林場,其中亳縣核桃林場曾是亞洲最大規模的核桃生產基地。佔地2.3萬餘畝,核桃樹近19.5萬株。七十年代的出口量每年在30噸左右。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譙城區牛集鎮喬樓村,相傳李自成曾拴馬於此樹。 張家柱 攝

古樹名木是前人和自然界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亳州境內還生長著130多棵珍稀古樹,現已登記造冊,被妥善保護起來。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鳥瞰林擁城 張延林 攝

如今,“林擁城”景區已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必去之地。實際上,“林擁城”只是我市環城林帶建設的一部分。環城林帶位於亳州市北外環北側、古井大道西側和亳蕪大道南側,全長約40.4公里,總佔地面積約2萬畝,用綠色林帶把城市包圍起來,以達到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的目的。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蒙城芡河現代農業示範園 張延林 攝

2018年,我市提升補植廊道450公里、新建廊道360公里、廊道新造林5.2萬畝。堅持政府規劃引導、市場主體實施,主城區和三個縣城已建“林擁城”廊道5萬畝、新造林1.2萬畝。大力推進沿主幹河流森林生態廊道建設,重點實施了7條森林生態廊道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兩側農田林網18萬畝。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陵西湖秋色 張延林 攝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實施“地淨、路暢、水活、天藍、林擁城”工程。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加快推進“林擁城”、沿主幹道路、主幹河流三類森林廊道建設,完成人工造林9.4萬畝,創建森林城市1個、森林城鎮4個、森林村莊36個、森林長廊示範段110公里,新建完善農田林網80萬畝。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陵西湖秋色 張延林 攝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利辛西淝河畔 張延林 攝

綠色扮靚宜居城區

綠色灑滿鄉村道路

一片“綠海”

就是亳州人民未來的財富

亳州“綠富美”成長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