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周二(双周),16: 10—17: 50;

周四,16: 10—17: 50

七号教学楼107

任课教师:李钧鹏

办公室:三号教学楼514

答疑时间:周三15: 00—17: 00(也可电邮另约时间)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课程宗旨

本课程是社会学本科专业选修课,旨在使学生对当代社会学理论有全面且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具体有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向学生介绍当代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人物、流派和著述。这意味着在内容取舍上必须以已取得经典地位的学者和作品为第一考虑,不能有太多的个人好恶。我相信,只要认真完成并掌握所有要求的阅读,无论报考哪所学校,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当代社会学理论部分将游刃有余。

第二,培养学生直接阅读社会学原著的能力。要真正掌握社会学理论,必须从第一手文献入手,而不能本末倒置,依赖教科书或其他转述以求速成。因此,除了一篇华康德分析布尔迪厄的文章,本课程阅读材料全部为原著选读。

第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学理论的趣味。我的理念是,好的社会学理论来自于生活体验和观察,并能反过来增进我们对社会世界的理解,而非从理论到理论、以晦涩为高深的空中楼阁。因此,我在课堂上将以“讲人话”为目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解看似抽象的理论。

第四,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思精神。本课程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提出质疑,并结合所学到的理论对当代社会现象展开讨论。

几点说明:

第一,每个人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涵盖范围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虽然尽量不遗漏主流教科书上介绍的重点人物和理论,课程阅读材料的选取难免受我个人的学术训练与偏好的影响。例如,我一向主张理论提炼与经验材料的相辅相成,对理论的界定相对宽泛,因此将制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分层、集体行动、性别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文献纳入阅读材料;我求学于美国,因此学术偏好多少具有“美式”色彩,这在课程大纲上肯定也有所反映。

第二,阅读材料以二战后的著述为主,但由于本院本科生培养计划没有“现代理论”这门课,也为了尽可能凸显当代理论的历史脉络,阅读材料收录了米德、帕森斯、舒茨(许茨)等有时被归为古典理论家的著述。米德的理论成型于19世纪末,尽管《心灵》一书在他去世后问世于1934年。帕森斯虽然出生于20世纪初,他的代表作《结构》却早在1937年即已出版;可惜更能体现其宏大理论构想(在一些人眼里也更加“走火入魔”)的《社会系统》及之后的作品未见中译,只能割爱。舒茨的代表作《构成》英译本出版于1967年,但德文原版问世于1932年。

本课程从帕森斯讲起,意在凸显当代社会学理论从帕森斯“大写的社会观”开始的时间与逻辑双重意义上的起点。在这之后,虽有尼克拉斯·卢曼、詹姆斯·科尔曼、哈贝马斯、吉登斯、乔纳森·特纳等人,框架统一的社会学理论构建不再是学界主流(而且这些人的理论也和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有重要区别),社会学理论乃至整个社会学走向“战国时代”(无论是好是坏)。

第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阅读材料皆为中文,没有任何“酷炫”的外文文章。学有余力的学生若想阅读外文材料或中文进阶文献,可以随时与我联系。我在上课时也会推荐相关的辅助材料。

阅读材料

本课程不要求购买任何书籍,所有材料均在课前提供电子版。如想对社会学理论有快速入门,以下几本是中文世界里最好的教科书(但均侧重于古典理论,阿隆的书甚至完全不涉及当代理论):

*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秉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

* 刘易斯·A. 科塞:《社会思想名家》(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第八版,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

*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贾春增、董天民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 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从古典到后现代,瑞泽尔的几本教科书都写得通俗流畅。后浪出版公司已经出版了较新[可惜不是最新]英文版的影印本[古典、现代、当代各一本],也将推出新译本,值得期待,但古典和现代部分篇幅均较大。)

*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版),杨善华、李康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 帕特里克·贝尔特、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

* 提姆·梅伊、詹森·L. 鲍威尔:《社会理论的定位》(第二版,姚伟、王璐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如果对本土教科书情有独钟(但这类书往往以各种方式诱使学生偷懒[并非说它们本身写得不好],因此切勿以为一书在手,理论尽有):

*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于海教授还主编过一本英文版《西方社会学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也是不错的资料。)

*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刘少杰主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若想阅读更大部头的教科书:

* 乔纳森·H.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此书侧重于现当代理论,对应的古典理论教材为乔纳森·特纳、勒奥纳德·毕福勒、查尔斯·鲍尔斯:《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五版,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两本书的版本均大大滞后于英文原版。)

三本值得推荐的参考书:

* 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社会学基本概念》(王修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 布赖恩·特纳主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二版,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已有英文新版)。

* 乔治·瑞泽尔主编:《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凌琪、刘仲翔、王修晓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已有英文新版)。

以下几部文选可作参考:

* 谢立中编:《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 冯钢编选:《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 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四卷本),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最后强调一点:如果想在社会学理论的学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必须尽早阅读英文(或其他外文)文献。

教学方式

目前正值肺炎疫情爆发的非常时期,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暂且先实行网上教学,待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再按原计划面对面授课。在这段时间,我会提前将阅读材料上传到班级QQ群,请及时下载、阅读。在每堂课前,我会在QQ群分发相应的讲义,并布置一个阅读问题;学生须提前做好每堂课的阅读,并在课前将300字左右的回答直接通过QQ发给我(直接在QQ上输入,不要发送附件)。待当面授课时,课程将采取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其他要求届时通知。

考核方式

1. 平时分50%:考核内容为每次提交的300字回答(允许缺3次),我会对回答进行评判;

2. 期末考试50%:五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100(6月11日,周四,下午16: 10—17: 50;如果到时仍未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考核方式再行通知)。

教学计划

2月13日(周四) 社会系统:结构功能主义与中层理论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选读。

罗伯特·K.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译),译林出版时,2015年,选读。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2月18日(周二) 微观社会学(一):自我的社会性

乔治·H.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选读。

* 也可参阅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霍桂桓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

2月20日(周四) 微观社会学(二):现象学社会学

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选读。

* 也可参阅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理解的社会学引论》(霍桂桓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月27日(周四) 微观社会学(三):符号互动论(上)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选读。

3月3日(周二) 微观社会学(四):符号互动论(下)

赫伯特·布鲁默:《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霍桂桓译),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 II: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633—696页。

3月5日(周四) 微观社会学(五):互动仪式链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2009年,选读。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3月12日(周四) 交换与理性(一):社会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孙马刚译),载谢立中编:《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7—443页。

彼得·M. 布劳:《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3月17日(周二) 交换与理性(二):理性选择理论

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选读。

3月19日(周四) 制度(一):内嵌性

马克·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载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31页。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3月26日(周四) 制度(二):同构性

保罗·J. 迪马吉奥、沃尔特·W. 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同形与集体理性》(姚伟译),载沃尔特·W. 鲍威尔、保罗·J. 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8—87页。

3月31日(周二) 网络:结构洞

罗纳德·S. 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任敏、李璐、林虹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选读。

4月2日(周四) 权力(一):多重维度

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彭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选读。

4月9日(周四) 权力(二):身体

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第一卷,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选读。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选读。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4月14日(周二) 权力(三):真理

米歇尔·福柯:《真理与权力》(许宏彬译),http://www.scu.edu.tw/philos/97class/97-2%20STS/STS%2002.pdf(也可参阅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696903/)。

4月16日(周四) 文化再生产:场域

彼埃尔·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王志弘译),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 IV: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60—288页。

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选读。

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选读。

4月23日(周四) 文化再生产:习性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选读。

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选读。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4月28日(周二) 文化再生产:资本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选读。

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包亚明译),载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L. 华康德:《解读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李康译),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 IV: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39—356页。

4月30日(周四) 启蒙:法兰克福学派与福柯

马克斯·霍克海默、提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林宏涛译),商周文化,2008年,选读。

* 也可参阅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李康译),《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6期,第1—11页。

5月7日(周四) 理性:哈贝马斯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选读。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5月12日(周二) 现代性:批判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刘清越译)。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健、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选读。

5月14日(周四) 现代性:形构化与结构化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选读。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选读。

5月21日(周四) 现代性:后果(上)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选读。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张文杰、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选读。

5月26日(周二) 现代性:后果(下)

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选读。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紧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5月28日(周四) 后现代性:自然、文化与恐怖主义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尚·布希亚:《恐怖主义的精灵》(黄宏昭译),麦田出版,2006年。

课程大纲|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李钧鹏老师讲授)

6月4日(周四) 种族与性别:差异与述行性

法兰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陈瑞桦译),心灵工坊文化,2005年,选读。

* 也可参阅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 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选读。

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李钧鹏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选读。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388期。感谢李老师授权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