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蔡龔亮


一直以來古人在我們的印象裡特別能喝酒,而且喝個十來碗都不礙事兒。例如《水滸傳》中的武松,他的酒量在梁山泊上堪稱第一。他曾經喝了15碗酒後,還能赤手空拳地把老虎打死。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出了名得愛喝酒,他在《將進酒》中高吟:“將進酒,杯莫停。”就連他的好友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裡說“李白一斗詩百篇”、“汝陽三鬥始朝天”、“張旭三杯草聖傳”、“焦遂五斗方卓然”。這些古人的酒量乍聽起來確實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古人的酒另有玄機!

首先是古今單位存在很大的誤差,例如古人量身高用的尺子,實際上大約只有我們現代尺子的三分之二,再譬如唐至清代都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所以文獻裡動輒就記載某人喝了數斗酒,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多。我們習慣性地將古代量酒用的鬥和現代稱糧食用的鬥相掛鉤,想當然的就以為古人能喝上好幾壇酒,但實際上它倆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鬥是盛酒的酒器,《詩經·大雅·行葦》曾記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對此標註到:“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現在的二尺左右。大斗如此,小鬥定然更小。從出土的青銅鬥看,也就是現在家裡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 :“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個典故是告訴我們:一斗太少,一石太多。做事不能太極端,否則會衰敗。由此可見,鬥在古代代表少。

其次古人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釀造酒。釀造酒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米飯蒸熟放涼,再倒入酒麴,待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時,米飯自動變成酒糟。接著再用酒篩過濾到,最後倒進罈子進行密封。密封的時間不一,少則三個月,多則數十載。這一製作工序主要就是發酵與過濾,所以酒精度數並不高。另外由於密封時間的不同釀出來的酒也有分類。古人把酒分為清酒和濁酒兩大類。從顏色上辨別,古代的清酒清澈透明,濁酒色重渾濁。而古人常飲的白酒處於清酒與濁酒之間,非透明,但有一絲渾濁之感。宋代以後有出現了紅曲,眾所皆知的女兒紅就屬於這一類。不過不管是哪一類的酒,它們都是煮出來的。朱翼中《北山酒經》卷下就記載了古人的“煮酒”:“白酒鬚髮得清,然後煮,煮時,瓶用桑葉冥之。”既然是煮出來的酒精含量可見一般,根本無法與現代的蒸餾酒相比。

一些學者經過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得出:古人釀造酒的度數大約在6°左右,最高不會超過15°。我們現代人所喝的白酒是清代以後以蒸餾法制作出的烈性酒,俗稱“白乾”。它的度數大約在40°以上,最高可達68°,而現代人市面上更常見的啤酒度數也在10°左右。綜合釀造酒的度數與古人喝酒所使酒器的大小,我們可以分析出古人喝一斗白酒相當於現代人喝一杯啤酒,所以古人並不是千杯不醉。


鄧海春


1月份的時候到北京去玩,和歷來現實大佬吃了幾頓飯,結果被大哥帶到某KTV,還找了陪唱的!縱橫因為喝了太多的酒已經不醒人世,回去之後竟然還跟我媳婦說了,從此我媳婦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嫌棄。

正常情況下,如果喝啤酒我不會喝斷片,但是喝白酒真的是一喝就醉,在北京大概呆了三天,每一天都迷迷糊糊的,原本打算來一個北京五日遊,結果連喝兩天,就被歷來現實大哥給我喝回老家了。

現在喝的酒,主要就是紅酒、白酒、啤酒,一般低段位喝啤酒,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高段位喝白酒,不管多牛叉,幾杯就到位;喝紅酒的是整洋事,我縱橫江湖這麼多年,所見到的喝紅酒的場景並不多,有的時候跟媳婦來點小資情調,喝點紅酒兌點雪碧。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都喝什麼酒?為什麼感覺他們喝酒千杯不醉,比如《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殺人後,街坊鄰居為他送行,武松也不知道喝了多少碗酒,是古代人的酒量大嗎?

其實,要是把古代人挪到現在,灌他兩杯高濃度白酒,領他去KTV,他也得下水。

古代主要喝的酒是米酒和黃酒,關於兩者之間的差別我也沒太搞明白,查資料顯示,大概二者的工藝差不多,只不過米酒用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主要原料做的,而黃酒的原料不止於這些,還包括其他的。

另一方面,米酒是新酒,也就是剛釀造出來的,而黃酒是陳酒,米酒在保存一段時間後就變成了黃酒。

整體來說,黃酒可能包括了米酒,度數也比米酒高一點。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情況又不一樣,所以,說法也很多,我如上所述,還需要懂酒的朋友指點一二。

不管是黃酒還是米酒,都是穀物發酵酒,製作過程簡單,通常是米飯蒸熟後,晾涼,然後拌上酒麴,進行發酵,發酵之後再用篩子把酒糟過濾掉,剩下的酒放到罈子裡面封存,到一定時候就能拿出來喝了。

這種酒,有的老百姓都能釀,釀酒技術跟現代無法比,有的時候酒裡面還有一些米渣,喝的酒也並非完全透明的,有些渾濁,因此,也有稱古酒為“濁酒”,北宋范仲淹就曾寫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樣的名句。

因為釀造技術低,大多數酒的度數並不高,普遍在十度以下,最高不會超過十五度,技術差一點的則可能只有三五度。

三五度的酒其實跟水已經沒啥區別了,喝這樣的酒自然是千杯不醉了,能喝多少水,就能喝多少酒了。

但是中國古代的酒,並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經過時間的推進,提純技術越來越先進,酒的度數也會逐漸提升。

當然,黃酒這種酒,即使技術再成熟,它的釀造工藝在那裡,度數應該還是低水平的。

蒸餾釀酒技術的出現,徹底提高了中國白酒度數。

關於蒸餾酒是中國自主發明,還是來自其他國家,目前還不太好考證,甚至在什麼時間出現的,都是個問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認為是元代時期出現的:“燒酒(就是蒸餾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相對於發酵酒來說,蒸餾酒釀造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蒸餾器上,通過蒸餾提純,含有雜質更少,甚至可以直接提純出酒精。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但是如果因此認為蒸餾酒最早起源於元代,也有問題,經過大量學者考證,宋代時就已經存在蒸餾器。

在唐詩中,甚至也有蒸餾酒的詩句,唐詩《荔枝樓對酒》中寫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而另一則詩中則寫道:“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

甚至在近代出土的東漢文物中,也發現了青銅器蒸餾器,雖然缺乏更多的史料支撐,但是表明中國古代很可能已經出現了蒸餾酒。

縱橫認為,可能蒸餾酒在中國出現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未得到中原人的喜歡,而北方的遊牧民族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所以喜歡高純度的蒸餾酒,從宋代開始,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強大,經過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發展,蒸餾酒在元朝時期得到快速的認可。

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蒸餾酒並未完全取代黃酒,尤其是中原地區以南,黃酒還是有著很大的市場。

簡單總結起來,元朝之前的人喝的都是黃酒,度數偏低,自然跟喝水一樣,而元朝之後,白酒形成分水嶺,喝蒸餾酒的人,不可能做到千杯不醉,但是喝黃酒的人照舊。

小小雜文,簡單介紹了黃酒、米酒的區別,以及蒸餾酒的歷史,如果你不嫌棄喝多了去KTV的縱橫哥,歡迎評論互動!


史論縱橫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辦事一樣。所以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當中看到武林好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動不動就是是幾碗十幾碗的喝下去,那麼到底是因為古人酒量大呢還是古代的酒度數低呢?

說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松了,三碗不過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僅上山了,還打死了一隻老虎,一戰成名,至今都流傳著武松打虎的故事。

為什麼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兩個方面跟我們現在有區別。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在不一樣。

我們知道,古代16兩為一斤。而現在10兩為一斤,這個計量單位上古代比現在同樣是一兩,但實際比現在要少了。

再者,古代常常說某某男子乃為八尺大漢。按照我們現在的一尺為33公分,那麼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現在高一點,但也不會這麼誇張。


根據古代的計量單位,時期不同,長短也不一樣,到了明清一尺約為31釐米這樣。之前到時在21--25釐米之間。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們現在的做衡量。

同樣,作為其他用具也是一樣的,同樣的說法,可能要比現在的小一些。

(十六兩秤)

古代酒水的度數很低,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知道,古代的釀酒工藝並不是很完善,跟現在的工藝根本沒法比。 由於釀造工藝不一樣,出來的酒度數自然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的大多是蒸餾技術,而古代沒有這個技術,用最多的還是釀酒,屬於米酒的範圍,不但度數不高,還帶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這樣,就跟現在的啤酒是一樣的,所以,喝個幾碗不成問題。

現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幾二十瓶的都沒有問題,下酒快。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厲害,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度數低,換成現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因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為度數低,所以古人才可以這麼附庸風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俠遊多少年”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太多太多,文人對於酒的痴迷,都留在了萬千詩詞裡。


觀復一鑑


其實古代的酒,就是“米酒”,主要由果糧加酒麴蒸煮而來,度數不高古人喝十幾碗,甚至幾十碗都不會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也就是黃帝時期,有個叫杜康的人,曾在黃帝哪裡管理糧食。由於糧食吃不完,放在倉庫的糧食都腐爛了。杜康將這些腐爛的糧食倒在了野外,動物吃了這些糧食以後,都被醉倒了。杜康很好奇,想一看究竟,於是就聞到一股濃郁香醇的氣味,杜康忍不住嚐了嚐,發現甘甜可口。於是,酒就這樣被發現了,杜康因此被稱為“酒聖”。

雖然說這個故事很多人說是近代人杜撰的,不過古人喝的酒的確是米酒來的。根據古書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秣酒。”大禹時期的造酒官儀狄,從變質的酒醪裡面已經發現了酒,而杜康用粟米已經開始釀酒了。所以說,古代的酒並非現在的白酒,而是米酒。也就是大家吃的醪糟,古人只是把酒糟去掉了,喝的就是米酒。甘醇可口,並不醉人。一般人可以喝幾碗,都不會醉,不過喝多了依舊會醉。

我小時候喝過一種酒叫“清酒”,其實和飲料差不多,小時候大人喝啤酒,我們就和清酒。這種酒現在沒有了,不知道清酒是不是產自日本。總之,現在已經沒有聽說清酒了,且在超市從來也沒有看到清酒賣。小時候喝了,自今都沒有忘記。我想古代喝的酒,估計和我們小時候喝的清酒差不多吧!名義上是酒,但是酒精含量極低,按照古人那種大碗大碗的喝酒,估計和清酒差不多,換做小孩也能喝他兩碗。所以,古人喝的酒,並非白酒。

要是《水滸傳》當中的武松,當年喝的是現代人喝的白酒,我敢肯定絕對是“三碗不過崗”。所以,能喝十八碗,還能飄飄欲仙的去打虎,只能說他喝的是米酒。絕非現在的白酒,我不知道厲害的人可以喝幾斤白酒,總之能喝十八碗的人,估計還沒有誕生。現在一般人能喝兩瓶白酒,估計就要上天了,別說喝十八碗。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古人動不動就喝幾罈子,估計和我們小時候喝的那種清酒差不多。此外,古代的小說也有誇張的成分,比如武松打虎路過景陽岡喝了十八碗酒,如果是米酒,我有點相信,如果是純白酒,我肯定不相信。還有,電視劇裡面喝的都是水,都沒有吞下去,要是白酒,某些人估計喝上幾口估計就倒了。


謀士說


我們經常在武俠小說或影視中能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大俠剛落座,就對著向他慢跑的店小二喊道,小二,兩斤熟牛肉,10斤或一罈花雕。古代一罈酒以2斤,5斤,10斤裝的為多。沒過幾分鐘,就見酒菜上桌,大俠海吃海喝起來。



在古代,不論是舞刀弄槍的俠客或英雄好漢,如張飛,武松,蕭峰,李尋歡等人,還是諸如屈原,李白,蘇軾,柳永之類舞文弄墨的文人,他們一個個喝起酒來都是海量,豪氣干雲,最低都是以多少斤或多少壇起步。

光聽到這些數量,嚇都嚇倒了。實質上,古人喝的酒,根本無法與現在的白酒相提並論。即使拿現在38——50度的中度白酒放在李白或武松面前,他們肯定也喝不下那麼大的量,說不定已經喝得見閻王去了。



就拿嗜酒如命的李白來說,常常以“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來顯擺自己的酒量。實質上,300杯酒確實不少,按照小酒杯3——4杯為一兩,這些足有10斤了,也符合李白的喝酒風格和肚量。

但是,李白生活的唐代,基本上都是米酒,這種酒是以糯米釀製而成,酒精度在15度左右,僅僅比現在的黑啤酒精度高一些。現代酒量好的人,喝10瓶黑啤沒一點問題。



另外,陝西人常喝的一種飲料——醪糟,製作工藝跟米酒一樣,酒精度在8度左右,要高出一般啤酒的酒精度,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米酒,但人們從來不認為這東西是酒。

花雕也是由糯米發酵製成的一種酒,跟米酒度數一樣,在15度左右,從古至今,在南方江浙一帶很受歡迎。



因此,對於李白或其他豪俠,動不動就喝掉幾百杯,或10多斤,或好幾壇酒的情形,我們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放到現在,酒量好的人同樣能幹掉那麼多,也不見得會醉。

古代由於釀酒技術和釀酒設備一般,多數情況下,只能釀製以米類作物作為原料的酒,它們要比小麥,玉米,高梁等作物容易釀製。



直到宋朝末年,隨著蒸溜技術的完善,人們才逐漸掌握了蒸溜法釀酒,在四川一帶,有些作坊可以釀出度數比較高的酒了。由於這種酒喝起來燒心,人們喝它也不像喝米酒那麼從容,所以被稱作燒酒,最早是作為麻醉劑用。

白酒廣泛出現在生活中,釀酒技術成熟後,差不多到了明末清初。這時,人們完全可以用蒸溜法生產出50度以上的酒,還能釀出6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如燒刀子,酒量再好的人,對這種酒也畏懼三分。


鴻鵠迎罡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呢

很明顯和今天的白酒沒法比,一般都是十幾二十度低度酒。

而酒最早是怎麼來的呢,一般有這三種說法:猿猴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具體百度或查一下資料。

很明顯在古代農業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百姓很多時候都是勉強溫飽,對酒的發酵也不清楚原理。

因此用果子和五穀釀出來的酒,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於二十度,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那麼高,而且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就像最有名的米酒一樣。

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第一點就像上面所說的酒的本身度數不高。就像現在的啤酒一樣,一般人也能喝個四五瓶。

第二點呢就是有人酒量好啊,喝個一兩斤白酒的大有人在,不能說就百千年,人類就進化的更能喝了吧。

最後題主可能看著電視劇裡,江湖豪傑都是用壇喝酒的,根本不用什麼碗。問題是,電視裡都是喝一半漏一半的。

最後我想說,喝酒不貪杯,微醺勝買醉。

我是@伴讀書童9527。您的關注@伴讀書童9527、評論和點贊對我的成長都是極大的幫助,9527在此感謝。


仔哥娛樂


在影視劇裡及各種演義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個個人頭一般大的酒罈,裡面裝著滿滿的酒水,然後那些豪邁人物們喝著這些酒時就如同喝水一般,絲毫不見醉意出現。

在看到這種情節時,很多人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他們喝的酒跟現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一樣,是酒精度數很高的酒水,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古人們大碗所喝的酒跟我們現如今的高度數白酒不同,排除少數古代真實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數古代人海飲一般喝下的酒其實是度數很低的釀造酒。

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不需要經過蒸餾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觸到的啤酒、紅葡萄酒、黃酒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釀造酒。

經常喝啤酒、紅酒、黃酒的人,都知道這類酒的度數有多麼之低。

釀造酒一般被稱為原汁酒,它是通過酵母把食物中的澱粉、糖分轉換成酒精,最終才形成了我們所知道的釀造酒,因為保留了釀造食物的原本風味,釀造酒才被稱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現如今很多人都比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豪俠們要厲害。

僅就我所見,一個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數,更不用說諾大中華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餾酒

蒸餾酒和釀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比釀造酒多了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就是蒸餾。

而蒸餾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麥、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來做蒸餾酒。

然後這些食物經過發酵、蒸餾,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蒸餾酒。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國的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數的蒸餾酒。

在喝這些蒸餾酒的時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氣了,如果酒量不行,強行喝太多蒸餾酒的話,是有極大可能會丟掉性命的,現如今很多新聞案例就證明了這點。

蒸餾酒的歷史發展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我國蒸餾酒的起源。

關於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很多人說是唐朝,但經過相關學者的考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宋朝。

是從宋朝開始,蒸餾酒才真正出現於我們的歷史中的,最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蒸餾酒才在明清時期完全擴散在了全國各地。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很多電視劇、歷史演義背景大多數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時期,在這些朝代白酒已經出現了,但並不意味著那些時代人們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們的國酒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喝低度數的啤酒、紅酒。

以此類推,古代人們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數酒的人會選擇去喝黃酒或者用釀造手法釀造出來的白酒。

在這種條件下,古代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的情況就不會顯得太過於離奇了。

所以說這就是古人經常喝好幾壇酒也不會醉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古代人們所喝的酒度數低。


孤客生


這件事要從酒的分類開始說起。世界上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釀造酒與蒸餾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讓葡萄糖等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被分解為酒精。而釀造酒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糖來釀酒,比如葡萄等各種水果,以及甘蔗、蜂蜜等。第二種是利用穀物,也就是穀物中的澱粉來釀酒,先將澱粉發酵為糖,再將糖發酵為酒精,比如口嚼酒(用唾液將澱粉分解為糖)、啤酒(麥子發芽時,澱粉會分解為糖)以及中國古代的米酒及黃酒(用酒麴將澱粉分解為糖)。釀造酒的度數一般比較低。

而蒸餾酒,則是將釀造酒蒸餾後得到的。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所以蒸餾低度的釀造酒,大量的酒精揮發、凝結,就得到了高度的蒸餾酒,也就是烈酒。

在元代以前,中國是沒有蒸餾酒的,只有釀造酒。中國古人發現,發黴的穀物可以變成酒,他們便發揮聰明智慧,將發黴的穀物做成酒麴,再用酒麴釀造酒。直到元代,蒙古人引入了蒸餾技術,中國人才在釀造酒的基礎上製造出了度數高的蒸餾酒,也就是《水滸傳》中說的“三碗不過崗”的酒。其實,就算有了蒸餾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也是不入流的酒,是底層勞動人民喝的酒,可以禦寒、消乏。而上層社會喝的還是釀造酒,比如黃酒。

釀造酒的度數是比較低的,比如先秦時代的酒可能只有1°到2°,秦漢時期的綠酒有3°左右,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4-5°,隋唐時期最高可以有8°左右,宋代有12°。

可以想象,度數這麼低的酒,古人自然是可以暢飲的。當然,像“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描述也是過於誇張了,因為喝那麼多酒,不僅要酒量達標,還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胃,和一個很大的膀胱。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歡迎關注我,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夢露居士


在我國古代,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主要原料釀造而成的,不過呢,因為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釀出的酒經過過濾之後,還含有不少的細微米渣,所以呈現渾濁狀態,當時稱為“濁酒”。

而還有一種酒,與之對應,名為“清酒”,這種清酒往往是冬夏釀熟,經過沉澱發酵變成清澈的酒液,雖然濁酒上頭程度(度數)類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兼之釀造繁複,所以相對來說價格昂貴,因此多是富裕人家甚至是皇家貴族專享。

像是古代很多小說之中,常有主人公豪飲的場面,大多都是濁酒而絕非清酒了。

說起這個,其實還有個小插曲很是有趣,古代文人好酒者眾多,李白和杜甫就都是其中之人。但是不同的士杜甫常用濁酒,而李白卻是清酒。

首先杜甫可是個窮人,一生窮困潦倒,哪裡有錢和清酒,所以也只能喝濁酒。但是李白可是一個正經的富二代,更有唐玄宗賜千金放還的事兒,所以不差錢,喝的也是上好的清酒。

說回正題,那麼這種濁酒有多少度呢?因為這種酒屬於發酵酒,度數最多也不會高過二十,甚至大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所以李白才能鬥(十升)酒詩百篇,打虎好漢武二郎喝的也都是這樣度數的酒,故而看起來喝的很多,實際上這種酒,醉人的程度並不高,反而飽腹的程度會比較大。

而直到北宋時期遼、金等國進駐後,才有了蒸餾酒,這種酒帶有高熱量,可以禦寒,所以滿清入關又再次引起高度蒸餾酒的熱潮。

時至今日,我們喝的酒已經度數相當高了,本身純度也高,因此一喝十幾碗,一喝許多壇的事情便鮮少發生。


井夫子


在蒸餾酒技術傳入我國之前,中國的酒都是採用發酵法,酒精度數很低,而且古人都是用小杯喝酒,不敢說千杯不倒,幾十杯不倒應該沒啥問題的

古法釀造的酒,酒精度數都不是很高,例如黃酒就是一直延續古法釀造,其酒精度數一般都在15°左右。而受到黃酒影響極大的日本清酒,其酒精度含量也維持在15°左右,還有歐洲葡萄酒,差不多也是這個度數。

(黃酒就是發酵酒)

通常情況下發酵酒的酒精度極限就是20多度,不可能再高了,因為當酒精含量在達到20°以後酵母菌細胞不再生長,而大多數的古酒最高也就是十七八度。

發酵酒的酒精含量雖然比普通的啤酒高很多,但遠不及今天的白酒,今天的低度白酒也要在40°以上,這也是為啥古人總是“海量”的原因,但凡是今天白酒酒量不錯的朋友,放到古代都是酒神。

而且由於是自然發酵,所以酒體和酒糟是混合在一起的,酒體非常渾濁,因此古人稱之為“濁酒”。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曾寫道:“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可見在宋代時大家喝得仍舊時這種自然發酵而釀造的濁酒。

由於雜質太多影響口感,在飲用這種濁酒之前必須要使用一種叫“酒篘”的酒器過濾一下,這道工序叫篩酒。

(酒篘chou)

時至今日,今天的發酵酒在出廠之前都會經過專門的過濾,不再需要自己篩酒了,不過一些愛喝葡萄酒的朋友還是能經常在葡萄酒瓶底看多許多果肉殘留。


只能喝低度酒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元朝,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他們將中東地區的蒸餾釀酒法傳入中國,白酒才正是誕生。


蒸餾酒是通過加熱的方式讓酒精汽化,然後迅速冷卻,得到酒精含量更高的酒液。相比於發酵酒,蒸發這道工序大大提高了酒精含量,從而使得蒸餾酒的酒度都在40°以上,非常地烈。

(這款來自波蘭的伏特加有個非常雅緻的稱呼——生命之水,它的酒精度含量高達96%,需要經過至少70次反覆蒸餾才能得到如此之高的酒精含量,是世界上最烈的量產酒,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蒸餾酒不僅提高酒精含量,再通過蒸發工序後也讓酒體和酒糟完全分離,酒體更加清澈,無需再過濾就可以飲用了。

不過對於蒸餾酒的起源現在也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唐朝的燒酒就是蒸餾酒,因為古代發酵酒不需要加熱,而蒸餾酒需要炭火去加熱的,用火去燒鍋裡的酒,因此燒酒很可能就是蒸餾酒。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土任何關於唐朝的制酒器皿,也沒有關於燒酒釀造的具體記載。

今天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記載,最強大的論述來自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李時珍在書中寫到:

“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當然,也有人認為蒸餾酒早在宋金時期就出現了,不過至今都沒有鐵證證明這一點。

總的來說元朝以前的古酒度數都不是很高,所以生活在北宋時期的武松才能豪飲十八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