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薰香風俗,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時期,周人用香蒿沾上油脂與黍稷拌合來燃燒,讓香氣瀰漫整個宗廟空間,期望使神靈聞到香氣,從而降臨世間。而在漢唐時期,薰香風氣更為興盛,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王公貴族,薰香都是重要而頻繁的活動。

薰香習俗的興盛增加了人們對異域香料的需求,推動了漢唐香料貿易的繁榮。不僅如此,薰香風俗還推動了一系列精美設計的薰香器物的產生與發展。

抱著對漢唐薰香習俗和精美多樣的薰香器物的好奇,小呆君帶大家去到香氣四溢的漢唐,領略一番漢唐時期香料貿易的繁華與薰香器物的精美。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漢代香料的輸入與薰香習俗

漢武帝年間,國家大一統,南北交流增強,南方的香料大量傳入中原地區。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闢,使得大量西域物品的傳入,異域香料隨之進入中原地區,用香風氣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博物志》中記載:“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帝謂是常香,非中國之所乏,不禮其使……西使臨去,乃髮香氣如大豆者,拭著宮門,香氣聞長安數十里,經數日乃歇。”

此外,漢代在南粵地區開始海外貿易交流。相比於陸地,海洋貿易因為運輸數量的更多、到達地區的更廣、距離香料主產地更近等優勢,能夠滿足上層社會對香料越來越多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很多香料都是從海上傳入我國南方地區,再傳入中原地帶。正所謂“漢唐以來,言香者,必取南海之產。”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海上絲綢之路 漫畫

由於漢武帝對“薰香”的推崇,“香料文化”在漢代上層社會逐漸興盛。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香”來敬神的皇帝,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漢武帝的這種行為被大臣效仿並流傳到民間,形成了漢代用香料敬神的傳統。

除了求神祭祀之外,香料還被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根據《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臺,廊中給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妖麗,執香爐香囊燒燻護衣服。”可見,人們在生活中已經開始使用香料來薰衣、燻被以除臭避穢。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從“蘭蕙”到“合香”:兩漢時期薰香器物的演變

  • 西漢初期的豆形燻爐

西漢初期使用的薰香器物多以陶質燻爐為主,以扁平狀居多,爐體較淺,多數為豆形燻爐。這大概與最初人們所燃燒的香料和最早的薰香習俗有關。

根據《急就篇》中記載:“薰者,燒取其煙以為香也”與《廣雅·釋草》的記載:“薰草,蕙草也。俗人呼燕草,狀如茅而香者為薰草,人家頗種之”可見,蕙草、薰草、茅草應該是一種天然草本植物,可以將其曬乾後直接點燃作為香料使用。而漢初最早出現的薰香習俗,也應當是以茅香之類的香料直接燃燒取其香氣。因此,漢代早期所使用的的燻爐爐體較淺,下部開有用於通風透氣的氣孔,爐蓋上部開有出煙孔。這樣當植物燃料點燃之後,香菸會從煙孔嫋嫋升起,香氣在四周逐漸瀰漫開來。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西漢 鎏金青銅燻爐

在西漢中山國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了一件圓形出煙孔,三足帶托盤的鼎形銅質燻爐。整體爐身的設計寬而扁平,可存放較多燃料。在漢代燻爐諸多的樣式中,底部帶托盤的爐具多有出現,這與當時薰香所採用的材料有著密切的關係。早期的薰香材料以曬乾的茅香也就是蕙草為主,這種植物在燃燒取香的過程中,香菸隨著氣流緩慢上升到出煙孔發散至燻爐四周的空氣中,同時出煙孔會伴有少量的菸灰飄散開來。因而,在劉勝墓出土的這個銅質燻爐底部即有銅質的托盤,用以盛放飄落的菸灰,更精巧的是托盤底部還有一流口,可將菸灰從流口撥出。

在我們所知的漢代燻爐造型中,這種較為少見,該爐的形制可稱為後世多足類燻爐的鼻祖。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西漢劉勝墓 三足帶托盤的鼎形銅質燻爐

  • 漢代中後期所流行的博山爐

漢代中後期薰香習俗的不斷髮展,所用的香料也發生了改變。隨著朝貢貿易的不斷增多,從廣州口岸進口的各類香料的品類和數量都有了大幅增加。此時焚香的香料也由最初直接燃燒香茅等自然植物材料,逐漸演變成了以

燃燒樹脂類香料為主。而這種變化直接影響了燻爐形制的變化,漢代後期出現了一種新的燻爐樣式——“博山爐”。

博山爐所用的香料已經不是天然植物類了。隨著對外貿易的展開,從東南亞進口的香料種類日益增多,其中最多的為各類樹脂類香料。而這類香料與植物類香料不同,通常選擇用燻炙的方法來燃燒香料,而不是直接點燃。而且在香料燃燒時,下面要用雲母之類的隔熱層來將其與香灰隔開,保證香料的氣味持久。可見,此時的香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為了使爐中的樹脂類燃燒得以充分燃燒,博山爐的樣式比起早期燃燒薰草的豆式燻爐相比,爐蓋設計為高聳的山峰狀,山巒起伏重疊中開有較小的出煙孔,博山爐的腹部更深,將香料點燃後煙霧繚繞的效果使得博山爐更美觀,也平添了幾分仙氣。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博山爐所使用的香料多以“合香”,所謂合香是指古人根據各類香料獨特的香味特質,與不同材料進行配比混合,賦予其一定的用途與各種氣味的香氣。合香多製為球形、餅形居多。在《陳氏香譜》《香乘》等文獻中,都對製作合香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

在漢代博山爐中形制最為經典的當屬於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的兩件博山爐,一件為“騎獸人物博山爐”,另一件為“青銅錯金博山爐”,而這錯金博山爐是目前所知漢代博山爐中最負盛名的一個,其生動的造型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漢代劉勝墓 九層錯金博山爐

唐代市舶貿易的繁榮與香料文化的形成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而盛唐統治者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促進了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唐朝對外貿易的方式由原先唯一的“朝貢貿易”,轉變為以朝貢貿易為主,“以物易物”的市舶貿易並存的方式。

“迦毗國獻鬱金香,葉似麥門冬,九月花開,狀如芙蓉,其色紫碧,香聞數十步,華而不實,欲種取根。”可以看出,唐代大部分的香料是以進出口貿易、西域諸國的朝貢、禮儀往來等方式獲取。當時的外來商人為唐人運來胡椒、龍涎香、沉香等質輕價昂的香料,再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換走中國的絲綢,這是外來香料傳入中國的重要方式之一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唐 閻立本《職貢圖》

盛唐時期的廣州港是全國最大的貿易港之一,國內國際的航線之多,超越了以往的各個時期。由於海外貿易的發達,朝廷在廣州設立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使,其職能以徵收關稅為主。也正是因為如此,唐朝時期的海外貿易也被稱之為市舶貿易

市舶貿易的繁榮大量增加外來香料的數量與種類,促進了唐代香料文化的形成。再加上唐朝宗教文化的流行,香料燃燒產生的香氣和煙霧嫋嫋的場景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宗教的神聖。燒香習俗以佛教為主,因為印度是佛教與香料的來源和產地,所以燒香文化也傳入中國。在唐詩中有燒香禮佛的描寫,例如李瑞《題雲際寺準上人房》:“獨夜焚香禮遺像,空林月出始應回。”在佛教中焚香被視為重要的供養,在唐朝就已經有了燒頭香等習俗;此外,唐人還有用沉香、紫檀等雕刻佛像的方式。香料文化的形成,也使中國傳統的祭祀儀式逐漸轉變為有佛教色彩的燒香活動。到唐朝,香料已經大規模用在祭祀之中,並將燒香祭祖與宗教聯繫起來,融合了佛教等宗教的燒香傳統,促進了唐朝香料文化的發展。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唐代香料文化對薰香器物的影響

在西安法門寺出土了兩枚唐代精美絕倫的香囊,這對我們對唐人香料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銀香囊外觀呈圓形,器物表面通體鏤空雕刻有精美葡萄花鳥花紋,鏤空的囊體能夠讓香氣盡情地揮發,裡面的香盂由於有承平裝置的作用又不會讓炭火及香料撒出。最初關於這類香器的介紹於《西京雜記》一書中,文中稱作“被中香爐”或“臥褥香爐”。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唐代葡萄花鳥花紋銀香囊

在唐代,佩掛這種香囊應該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使用它的不僅有上層婦女,還有親貴重臣,以及風流少年。寂寥冬日,戴上暖暖的香囊,所過之處皆留濃香,深得人們的喜愛。

除了佩戴香囊在身上散發香味外,唐人利用香爐也就是香囊用於燻暖衣被、除去潮溼。如白居易在《秋雨夜眠》雲: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當然,薰染衣被直接放在香囊上是不行的,所以人們還又設計出一個與之配套使用的器具——“熏籠”。它一般用竹片編成,形狀如敞口的竹籠。此種熏籠在薰衣時,大致要在燻爐下方的承盤中先盛滿熱水,然後將熏籠扣上,再將衣服或者被子攤放在熏籠上,用微火慢慢薰染,將衣服被子燻暖增香。同時,暖好的香被能夠給男女之情增加浪漫、溫馨的氣氛。因此,唐朝閨閣及青樓女子成為香料消費的主要群體。在這樣一種強烈的社會需求下,自然影響到了香囊、熏籠的設計與製作。除了竹片編織外,還出現了瓷制與金屬製的熏籠,更便於所薰衣被的放置。

漢唐香事:薰香風俗所推動的香料貿易繁榮和薰香器具的設計演變

斜倚熏籠圖

小呆有話說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將焚香、品茗、插花、掛畫四項作為“文人四雅”之說,其中以對香品的熟練掌握為才藝之首,足以看出香料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之大。而薰香習俗的興盛,讓漢唐時期的香料貿易和香器形制不斷髮展繁榮,造就了我國豐富多彩的用香文化。

泱泱大國,香風鼓盪。上自宮廷皇室,下至閨閣青樓,薰香器具無處不在發揮著它的作用,成為漢唐時代的獨特文化記錄。而香料則激發文人雅士的靈感,用文學薰陶社會大眾的心靈,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與哲學思想形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