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中國色

陶瓷器——中國色

陶瓷之美在於造型、在於釉色、在於紋飾。陶瓷釉色之美在於質地、細節、在於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神韻。

商代,中國最早的顏色釉——青釉誕生。北齊,白釉初成,給世間留下一抹純淨的色彩。史上最風雅的宋代,全民鬥茶玩盞,意外捧出了一個頂級國寶:黑釉建盞。傳說中的天青色,又名雨過天青,從後周世宗到宋徽宗,都對這抹釉色著迷。千軍萬馬為元朝打下廣闊疆土,也給景德鎮帶來了西亞的進口鈷料,製出一道霽藍。史上最難燒製的紅釉在明朝永樂年間也終於降生人世......

單色釉的誕生史,是歷代工匠的高超技術與藝術的發展史,也飽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不同的藝術追求。單色釉的純淨、厚薄、冷暖,窯變時的變幻莫測,偶爾有如風鈴般清脆、令人愉悅的微小開片聲音,都給人帶來無窮的美的享受與遐想。

陶瓷器——中國色

【青釉】

青釉,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施青釉的瓷器稱為青瓷。始見於商代中期,以後歷代都有燒造,均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溶劑。含鐵量越高,呈色越深。青釉燒製技術到雍正時期才真正穩定,釉麵肥腴,色調勻淨,有的蒼翠欲滴,有的嫩如翠竹,燒製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天青

雨過天青

天青釉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色釉,古代陶書描寫其青如天,明如鏡。

關於天青釉,相傳為五代後周世宗柴榮所創,"當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從創燒開始,天青釉在中國陶瓷史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譽為代表著中國陶瓷的最高審美價值。北宋汝窯更把天青釉推上了歷史的高峰,成為芸芸眾瓷中的絕色。

陶瓷器——中國色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在北宋晚期出現的汝窯,是宋徽宗欽定燒製御用瓷的窯口。宋徽宗篤信道教,當時道教主張的是"靜為依歸"、"清極遁世"等清靜的境界。道教對青色的追求,直接影響了宋徽宗的審美。純淨瑩澈、簡潔質樸、飄逸素雅,青釉的美學價值從宋代到現在,都代表著瓷器的最高審美標準,非常符合中國文人的審美情懷。

龍泉青

一般認為龍泉窯的鼎盛時期在南宋。制瓷匠師融合南北技術優點,提高燒製溫度,成品瓷化程度高,在技術層面達到了現代學術認定的瓷器要求;同時改進釉料配方,以石灰鹼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創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前所未見的品種,被歷來藏家激賞,列入宋代名窯。

陶瓷器——中國色

粉青 南宋-元 龍泉窯 青瓷蓮瓣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陶瓷器——中國色

梅子青 龍泉窯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

青白釉

影青是一種宋代景德鎮燒製的青白釉,由於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緻膩白,色澤溫潤如玉。

陶瓷器——中國色

宋 景德鎮窯 青白瓷菊瓣盒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白釉】

白釉燒成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白釉瓷器的燒製成功,為後世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

白釉的燒製工藝比青釉複雜,首先需要含鐵量比較低的瓷土和釉料,使含鐵量降低到1%左右,施以透明純淨的釉經高溫燒製而成。

白釉在北朝時燒製成功。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北齊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唐代河北刑窯白釉,諸窯之冠。精細者釉面均勻純淨,潔白光潤,玻璃質感強,類銀似雪。唐代早期白釉瓷器增加釉面白度的主要措施是採用施化妝土方法。中期以後,多數選用高質量的原料,減少或不用化妝土,使其精品達到釉面光潤潔淨的程度。

定瓷白

到了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燒製的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制瓷工藝比之前更為精細,甚至一些瓷器的白度要超越在邢窯的細白瓷器,很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宋代燒製白釉瓷以定窯為代表,釉色白中多泛牙黃。

陶瓷器——中國色

北宋-金 定窯白瓷劃花蓮花紋碟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德化白

中國白、豬油白、象牙白

德化白瓷窯址在今福建省德化縣,以燒造白瓷為主,宋元時已燒製青白瓷,明代主燒白瓷,清代德化窯繼續燒製白瓷。德化窯的瓷質優異,胎、釉渾然一體,有著獨特的風格,純正的釉色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象牙白"或"豬油白"之稱。

陶瓷器——中國色

明 德化窯 瑩白把壺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甜白

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白釉燒製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白釉溫潤如玉,胎體薄如卵殼。前人對這種白釉評價為"甜白",稱宣德時期的白釉為"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為一代絕品。

陶瓷器——中國色

明 永樂 甜白雲龍紋高足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黑釉】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早期燒製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

宋金時期黑釉燒造量更大。南方地區的建窯、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裝飾,在光亮潤澤的黑釉上裝飾各種結晶斑紋或把剪紙花樣移植到黑釉茶盞上。

玳瑁

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窯變釉。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

陶瓷器——中國色

宋 吉州窯玳瑁釉罐 故宮博物院藏

木葉

木葉紋黑釉茶盞,南宋吉州窯獨創。木葉盞製作時,先在胎上施黑釉,將經過特殊處理後天然菩提葉或桑葉貼在盞內,通過高溫燒製,天然樹葉紋理直接燒在黑釉碗上,脈絡生動自然,有種質樸的野趣與禪意。

陶瓷器——中國色

南宋 吉州窯 黑釉木葉紋茶盞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建盞

使用含鐵量高的瓷土做原料,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稱,也叫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建盞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

宋代民間盛行鬥茶,宋人以白茶為上,黑色茶盞最適宜觀色。蔡襄《茶錄》"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建窯黑釉茶盞於是受盡追捧,更是受到皇室的喜愛,一度成為宮廷鬥茶專用茶盞,進貢品底足刻印"供御"字樣。

陶瓷器——中國色

東京靜嘉堂曜變天目-天下第一碗 1951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國寶

建盞的迷人之處在於,釉面會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曜變"及"鷓鴣斑"等品種。有人說:"觀南宋的曜變時,底座不斷旋轉,在一片漆黑中,一個個光圈閃耀著妖異的光芒,而且隨著光線角度的不同,光環的顏色會變幻不定,看著就讓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間燒出來的瓷器。"

隨著鬥茶的衰落,建盞燒造也隨之落沒,當時流傳到日本的幾隻曜變天目盞,成為日本的國寶級文物。

【紅釉】

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藝人就發明了紅釉燒製技術,北宋年間,河南禹縣的鈞窯完善了這一工藝,燒出了世稱"鈞紅"的紅釉陶瓷。但是,鈞窯的燒製工藝還不成熟,紅釉中往往摻雜進其他的顏色,而景德鎮人在宣德年間燒出的祭紅,從顏色的色澤和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人們把它叫做"宣德祭"。

紅釉,從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種,即銅紅釉、鐵紅釉和金紅釉。鐵紅釉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經低溫燒成的紅釉,如礬紅釉、珊瑚紅釉等;金紅釉則是以金為著色劑經低溫燒成的紅釉,如胭脂紅、胭脂水釉等; 銅紅釉是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高溫中焙燒,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如霽紅、郎紅等。

霽紅

鮮紅、寶石紅、祭紅、積紅

銅紅釉的燒製極為不易,通體高溫銅紅釉在元代景德鎮窯創燒成功,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熟練掌握了銅紅釉的燒製技術,終於燒出鮮紅奪目的紅釉瓷器,受到世人寶愛。

宣德時期的銅紅釉豔麗勻潤,釉層瑩潤透亮,殷紅灼爍,寶光耀目。器口邊均顯淡青白色,俗稱"燈草口"。

陶瓷器——中國色

明 宣德 寶石紅釉僧帽壺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郎紅

郎窯紅 牛血紅

高溫銅紅釉在宣德以後開始衰落,清代康熙時期銅紅釉得以恢復。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燒成的高溫紅釉"郎窯紅",就是效仿前代名品的成功之作,與永樂、宣德相比,達到了與真無二的境地。

郎紅釉色深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又稱"牛血紅"。

陶瓷器——中國色

清 康熙窯 寶石紅觀音尊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脫口垂足郎不流",郎紅器口沿往往露出白胎,俗稱"燈草邊",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形成。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

"若要窮,燒郎紅",郎紅在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數要求很高,燒製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郎窯紅器在當時就非常珍稀昂貴。

胭脂紅

胭脂紫 胭脂水 粉紅釉

在燒成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紅色釉,在800℃-850℃的彩爐中烘烤而成。釉色勻淨明亮,嬌嫩欲滴,器內白釉純淨,更映襯出外釉極其美麗的粉紅色。

胭脂紅不同於以往御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由於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

這種將金熔入釉內來著色的方法並不是景德鎮瓷工發明的,而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Cassias)發明,1680年開始應用於瓷器繪畫,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當時稱其為"洋彩",胭脂紅則被稱為"洋紅"。

陶瓷器——中國色

清 雍正 胭脂紅白裡暗龍紋茶圓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金紅釉根據呈色的濃淡,有胭脂紫、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之分。

金紅釉的瓷器都是官窯的產品,雍正、乾隆兩朝最精。底足一般用青花書寫年代款識。器形多為小件碗、杯、水盂等。

【藍釉】

屬高溫石灰鹼釉,摻入適量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1280℃ ~ 1300℃窯內一次燒成,元、明、清三代景德鎮窯幾乎從未斷過生產。低溫藍釉在唐代已經普遍應用在唐三彩陶器上。高溫藍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瓷釉新品種,後人稱為霽藍。

霽藍

祭藍 霽青 寶石藍

永樂霽藍釉,藍色純正,釉面光潤肥厚。宣德時期藍釉燒造的工藝技術更純熟,藍釉質感凝厚,色澤美豔,猶如藍色寶石,被叫做"寶石藍"。後人品評時將其選為上品。

陶瓷器——中國色

清 雍正窯 霽青膽瓶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灑藍

吹青 雪花藍 青金藍 蓋雪藍

採用吹釉法施釉,所以又名吹青。藍釉中自然分佈著白色的斑點,如同雪花灑落,故名灑藍,又稱雪花藍、青金藍、蓋雪藍。

灑藍釉始創於明代宣德年間。其產品除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中有出土標本外,宣德傳世品不過一、二,國內首都博物館收藏一件胎體較厚的缽。

陶瓷器——中國色

明 宣德 灑藍釉缽 首都博物館藏

清康熙年間,景德鎮民窯大量燒造灑藍釉器,成為當時外銷瓷品種之一,標誌著灑藍釉製作水平的成熟與發展。

【黃釉】

黃釉瓷本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在氧化焰中燒製而成的低溫釉。因而根據著色劑成分不同和燒造溫度高低,顏色也有深淺、濃淡的區別。呈現出嬌黃、鵝黃、麥芽黃、淡黃等多類的黃色品種。

"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

低溫黃釉瓷創燒於明初景德鎮官窯,但傳世品罕見。"黃"與"皇"諧音,黃色因此是皇家尊貴的象徵,而全黃瓷器只限於御用。

嬌黃

澆黃 雞油黃

瓷器上純正的黃釉,始自明永樂年間,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黃釉釉麵肥厚,釉色嬌嫩。弘治的黃釉達到了歷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這時的黃釉實用澆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稱為"澆黃"。又因為它的釉色嬌嫩、淡雅、光亮如雞油,又稱"嬌黃"、"雞油黃"。嘉靖以後黃釉成為皇室宗廟祭器的重要顏色。

陶瓷器——中國色

明 弘治窯 嬌黃盤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檸檬黃

淡黃 蛋黃 西洋黃

到了清代,隨著氧化銻的引入,一種新的黃釉瓷器出現了,這就是創燒於雍正時期的檸檬黃,清代文獻也稱"西洋黃""洋黃"。釉色比傳統嬌黃釉淺淡,所有又稱"淡黃釉"。檸檬黃釉恬淡典雅,是雍正朝最為尊貴的一道釉,深得帝心寵愛。

陶瓷器——中國色

清 雍正 淡黃釉瓶 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