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11,理論經濟B應用經濟A-法學A-統計學B+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兼有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普通高等學校,是211重點建設高校.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南湖水畔,首義校區位於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11,理論經濟B應用經濟A-法學A-統計學B+

學校前身是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創建由陳毅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的中原大學。1953年,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政法學院為基礎,薈萃中南地區六省多所高等學校的財經、政法系科,分別成立了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1958年,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及中南政法幹校、武漢大學法律系合併成為湖北大學。1971年,湖北大學改名為湖北財經專科學校。1978年1月,更名為湖北財經學院,併成為首批恢復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湖北財經學院由財政部及湖北省雙重領導,以財政部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為基礎,恢復重建中南政法學院,歸司法部領導。1985年9月,湖北財經學院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校名。2000年2月,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併,於2000年5月26日組建成新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5年9月,學校跨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哲學C+、理論經濟學B、應用經濟學A-、法學A-、馬克思主義理論C+、外國語言文學 C-、統計學B+、管理科學與工程C、工商管理B+、農林經濟管理C+、公共管理 B+

在“雙一流”建設中入選一流建設學科:法學(自定)

 學校下設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院、經濟學院、財政稅務學院、金融學院、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工商管理學院(MBA中心)、會計學院(會碩中心)、公共管理學院(MPA中心)、統計與數學學院、信息與安全工程學院、文瀾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中韓新媒體學院等19個學院。

截至目前,學校共有教職工2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總數1500餘人,教師中教授300餘人,副教授580餘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先後聘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5名、“長江青年學者”4名,湖北省“楚天學者”33人,校聘海內外“文瀾學者”講座教授30名,“文瀾學者”共計126人。此外,4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8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1人入選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餘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資助,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8名,全國高校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2人。

近年來,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基本穩定在全國高校前列,財經、政法類高校第一的位次。近10年,學校教師共承擔完成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共計1100餘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教育部門重大攻關科研項目共560餘項,國家教育部、國家財政部、國家司法部和國家科技部及其他省部級科研課題共620餘項,共取得科研成果13000餘項,其中專著800餘部,編著及教材800餘部,論文11000餘篇。尤其是2013年獲得代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最高水平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9項,斬獲該獎項全部等次和類型,體現了學校在人文社科領域一流的科研實力。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餘人,碩士研究生8000餘人,博士研究生13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3500餘人,每年接受來華留學生500餘人次。學校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三大學科為主幹,多學科交叉融合、協調互動,通過優勢學科、品牌專業、精品課程、優質教材、主講教師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學校現有58個本科專業,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10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6項,普通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13個;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養”3個基地,即“複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基地”“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基地”;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設立了500多個學生實習實踐基地;2011年學校即成立了創業學院,近年來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00餘項、校級項目490餘項,實施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4800餘項;受教育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委託實施“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知識產權碩士培養項目,並承擔50%的培養任務。

學校一方面開設了商貿英語、法律英語、法制新聞、經濟新聞、司法會計、經濟倫理、法經濟學、經濟偵查等極具特色的課程;另一方面,在全國高校公共基礎課中首先創設了“經濟學通論”“法學通論”和“管理學通論”三門必修課程,有力推動了經、法、管三大互動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學校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入選湖北省“荊楚卓越”協同育人計劃項目5項,獲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  

學校責任意識強烈,社會服務深廣。對外交流活躍,國際化水平高。  

學校佔地2800餘畝,建築面積110萬餘平方米,是全國最早開通校園網絡的百所高校之一。圖書館擁有圖文藏書854萬餘冊,其中紙質書刊336萬餘冊,電子書刊506萬餘冊;在訂中外文期刊和報紙1280餘種,古籍善本、線裝書及民國時期舊平裝本圖書8.37萬餘冊;中外文學術文獻資源數據庫108個。會堂可與專業劇場媲美,單元式學生公寓接連聳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