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疫情,印度的這些反應算過分嗎?

執筆/錢峰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作為中國的鄰國和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採取了撤僑、縮減來往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發放、組織專家團隊研究等一系列防疫與出入境管理措施。

印度公共衛生部門最新報告顯示,除最早發現的3例新冠肺炎患者外,迄今已多日未出現病例增加的情況。

面對中國疫情,印度的這些反應算過分嗎?

從印度國家利益的角度換位思考,不應過多指責印度的做法。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擁有13億人的發展中國家人口高度稠密,經濟實力僅為中國1/5,可以覆蓋國民的基本公共衛生醫療體系還在建設之中,也缺乏中國全民抗疫的組織與行動能力。

迄今,印度各界對1994年9月在古吉拉特邦爆發的肺鼠疫仍心有餘悸。

當時,疫情宣佈後四天內就有近10萬人、1/4的疫區居民逃離,包括仍處於鼠疫感染潛伏期的患者。很快,印度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的各大城市陸續出現肺鼠疫患者,並迅速擴散到全國範圍,對印度當年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打擊。

如今,中印兩國人文交流、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年度人員交往達到100萬人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雖有世衛組織的理性評估和專業建議,但因美國帶頭實施撤僑、禁航引發的非理性恐慌,以及一些西方媒體的渲染炒作及其在印度社交媒體上的擴散,印度政府此次採取了非同尋常的應對措施。


面對中國疫情,印度的這些反應算過分嗎?

不難想象,作為土生土長的古吉拉特人,印度總理莫迪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在家鄉度過的,曾在該邦連續執政13年,對當年肺鼠疫引發的巨大災難應記憶猶新。

試想如果印度因新冠肺炎輸入而發生蔓延性疫情,很可能會把已在多國出現的疫情推高到一場更大規模、更為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這是身受其害的中國人不願看到的。

中國作為正在舉國抗疫的鄰國,衷心希望印度能夠平安渡過此次危機。

可是,印度政府先期的做法是不是可以更冷靜理性一些?

是不是可以像日本、韓國、巴基斯坦、柬埔寨那樣,在顧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從政府到民間主動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在疫情初期就匆忙頒佈官方通告,禁止對華出口口罩、防護服甚至棉花等原材料、迅速封殺原本方便快捷的電子簽證?

這些舉措已經在中國輿論場掀起波瀾,影響到近年來印度在中國民間日益改善的形象。

面對中國疫情,印度的這些反應算過分嗎?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國文化骨子裡信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抗擊疫情的緊要關頭,任何國家對中國的理解、支持和援助都是雪中送炭,會讓中國人民銘記在心,也必會轉化為推動雙邊關係持久發展、穩定向前的強大動力。

中印過去兩千多年交往中,99%以上時間相處的和睦融洽,只有1%不到的時間處於敵視敵對狀態。今年是中印建交70週年和“人文交流年”,雙方共同宣佈舉辦70場慶祝活動。

過去幾年裡,中印關係走出洞朗對峙的陰影,兩國領導人先後在武漢、金奈兩次舉行非正式會晤,成為兩國關係的重要里程碑。

雙方一致同意發展更為緊密的夥伴關係,也都認同培育好戰略互信、尋求尊重理解是推動兩國關係發展的基礎。

面對中國疫情,印度的這些反應算過分嗎?

中印是文明古國,也是當今世界僅有的兩個10億人口級別的國家。猶記得莫迪總理多次表示,兩國文明蘊含的智慧可以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挑戰提供啟示。

如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影響人類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印度有理由與中國攜手應對,相互支持,更加冷靜理性評估疫情,理解支持中方抗擊疫情的努力。

日前,莫迪總理致信習近平主席表示將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中國戰勝此次疫情提供幫助。印度政府也調整修訂了疫情防護用品出口政策,允許醫用外科口罩和手套出口。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2003年非典時期的印度。

在當年4月非典肆虐之際,印度時任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率團訪華,不僅代表印度軍方捐贈抗疫物資,還公開批評西方媒體的不實之詞,得到中國高度讚賞,也為後續中印兩國兩軍關係發展增添了滿滿的正能量。

憶往事仍未遠,知來者之可追,期待印度下一步做出更加理性智慧的選擇。

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