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華僑在“疫情”下的心理關注


海外華人華僑在“疫情”下的心理關注

近期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的心,全球愛心人士的募捐和物資也幾經周折奔赴抗擊疫情的最前線,隨著疫情的蔓延和信息的透明化,各地防疫工作措施更嚴密:在國內,武漢人甚至湖北人都成了被區別對待的對象,“恐疫”變成了“恐鄂”;在國外,“恐疫”有種族歧視的苗頭,“汙名化”開始呈現,不少海外留學生、華人華僑及其就學子女受到影響和衝擊,嚴重者還會受到語言暴力或肢體暴力。

海外華人華僑在“疫情”下的心理關注

在疫情一觸即發的特殊時刻,很多人的心理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出線了重大疫情或災害來臨之際的社會衍生危害,這不僅不利於疫情的防控,還會帶來民眾的恐慌、焦慮甚至狂躁心理,對病情的預防和康復不利,對於本身免疫力差、身體機能或心理機能薄弱的人,更容易引發隱性病症或加劇現有病症。

在疫情面前,病人需要關注,普通人同樣不能被忽視,他們的心理關愛也很需要關注!其實,比病毒更可怕的、傳播更快的是恐慌的心情。由於國內很多城市開始封城,專家們反覆強調不要出門,留在家中就是為國家做貢獻,因此大部分人群每天有足夠多的時間在上網查看信息,尤其是疫情動態及數據更新;而在各種信息面前,焦慮和恐慌也在蔓延。

海外華人華僑在“疫情”下的心理關注

海外最近一段時間也出現一種怪現象,即“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歧視”,從最開始國內出現的歧視武漢人,到歧視湖北人;現在在海外出現了歧視中國人,不少華人華僑的子女在上學時受到歧視、攻擊甚至謾罵,有些海外留學生在外出或就學中還出現被圍攻或肢體衝突,有些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甚至回家後沉默不語,不和父母溝通和交流,或者恐懼上學校等,敏感性強的孩子甚至晚上做夢、驚醒或哭泣等。因此海外華人華僑一方面要嚴防疫情發生,另外一方面要在疫情來臨時調整好良好的心態,打贏好這場艱鉅的戰役,為此,提醒大家做好以下幾點心理預防:

1. 面對疫情,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這是第一免疫力;

2. 其次學會照顧好自己,增加生活的穩定性:危機事件往往會令人打破規律,手忙腳

亂,同時引發身體器官的紊亂;

3. 學會照顧好家人,制定家庭衛生監督計劃,勤洗手、減少外出、不去人口密集的地

方、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安排好學習、生活和娛樂的合理時間;

4. 減少因信息過度帶來的負向情緒,從而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比如擔心自己小區有

確診人,或者擔心貸款及上班問題帶來的焦慮等;每天過度依賴信息會造成神經焦

慮、煩躁甚至抑鬱;

5. 正向思維帶來新的視角和心情, 許多人面對突發疫情會有諸多不滿情緒,加之對有

些執政人員的信息不透明和滯後的意見,總處於牢騷和不滿中,這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建議全家可以頭腦風暴,暢談下疫情結束後社會的新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提前做些什麼準備;孩子未來的學業規劃和生涯發展有何啟發;

6. 華僑家長為孩子們要樹立信心,讓孩子們堅信疫情終將會過去,面對外界的無端挑

釁,自己內心不能慌亂,更不需要有負罪感,但也不需太過激動、據理力爭甚至引起肢體衝突;保護好自身安全很重要,回到家中及時與家長溝通,疏導不良情緒,堅信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7. 健康飲食營造輕鬆家庭環境,可以多吃一些降低肺火、疏肝陽氣的食品,家長可以

為孩子經常變換下餐食,好胃口也會帶來好心情;

8. 減少線下家庭聚會或朋友聚會,但可以增加與家人及朋友們的網絡交流(微信或視

頻),親情與友情是抗擊疫情的重要補給;海外華人可以多與國內的親人們通話,減緩他們的緊張心理,也讓老人們瞭解境外的現狀;

9. 調整好心理和身體的關係,身體是最真實的記錄儀,很多時候心理的緊張會造成身

體的不良反應,比如發燒、腹瀉、神經衰弱、呼吸不暢、血壓升高等,而這些對於原本就這基礎疾病的人會更脆弱,促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心理素質高的人更容易抗擊疫情;

10. 注意危機事件後的應激反應,有些人因為其他病痛,如近期由於勞累或緊張引發

的感冒、發燒或咳嗽等,擔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對就醫猶豫和不安,產生強烈的害怕、無助或驚慌,失眠或心悸等,產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應激反應,致使簡單的病情反覆不能好轉,整日憂心忡忡。

海外華人華僑在“疫情”下的心理關注

總之,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生,讓我們每個人都更加重視生命與健康的重要性,也更懂得尊重自然與環境的基本規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決不能破壞社會的和諧,它讓我們重新思考幸福是什麼?家庭和親情是什麼?沒有了健康,金錢意義何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達與尊重的關係?因此,雖然目前疫情嚴峻,但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還有全國13多億人民的團結和力量,一定能上下齊心、海內外協力,共同抗擊疫情,寒冬終將過去,暖春很快到來!

眾志成城,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世界華人一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