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為什麼先打歐洲而不是先打宋朝?

莫安奈


成吉思汗本人,根本沒有南宋開過站。更沒有屠殺過漢人,至於那個時代戰場上死人是正常的。


YEZHP1


鐵木真是人類史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蒙古帝國的締造者,13世紀他統一了了東亞草原上幾乎所有的遊牧部落,然後冠之以“蒙古”新組名,從而將世界上最野蠻的力量進行了整合。繼而爆出了來自大漠草原上洪荒之力。

鐵木真建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他的對外攻擊目標是與臨近的金國和西夏,事實上同樣依靠野蠻的遊牧騎兵起家的這兩個國家並不好打,女真人的鐵浮屠和西夏的鐵鷂子都曾是重裝騎兵的利器,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國家的戰力都大不如前,而蒙古人所倚重的輕騎兵則蒸蒸日上。而蒙古與南宋之間正是隔著金國和西夏。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時代的形勢

起初面對蒙古人的攻勢,金國和西夏採取的是聯合對外的形勢,而成吉思汗很快改變策略,在打擊金國之後,主攻西夏,然後就將西夏的党項人給打服了,西夏人開始配合蒙古人進攻金國,而金國從東北一直到中原並不是很好打,蒙古人與金國之間也是時戰時和,金國在抵抗的同時不斷向蒙古人送錢送美女,然後將都城從中都(北京)遷到汴京(開封),而金國的東北的殘餘女真人勢力建立起東夏國,契丹人建立東遼國,於是成吉思汗讓大將木華黎經營東北,而自己將目光投向西方。

在成吉思汗建國後蒙古西部的部落乃蠻部仍然不願意服從成吉思汗的統治,乃蠻部的頭領就是太陽汗,他帶領他的人馬跟成吉思汗狠狠幹了一場,結果被成吉思汗大敗,太陽汗戰敗身死,他的兒子屈出律卻逃到了西遼,而且在西遼混的相當不錯,不僅成為了西遼皇帝的女婿,甚至後來還喧賓奪主的當上了西遼的皇帝,於是成吉思汗發動了對西遼的戰爭,並攻滅西遼。

西遼滅亡後,蒙古就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接壤了,而在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人殺害後,蒙古人開始對花剌子模的戰爭,這就是蒙古人的第一次西征,結果就是曾經稱霸中亞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的打擊之下土崩瓦解。

成吉思汗死前的形勢圖

花剌子模滅亡的時候,他的末代國王逃往裡海,成吉思汗命令朮赤和哲別進行追擊,而這一路蒙古軍隊就在追擊末代花剌子模國王默罕默德的命令之下,順便掃蕩了高加索及東歐地區,而成吉思汗自己去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扎蘭丁,一直追擊到印度。此後成吉思汗東返草原,並在途徑六盤山的時候病逝,他死之前,西夏國再次反叛,他的遺言中制定了滅亡西夏、金國和南宋的佔領。

成吉思汗死後不久西夏滅亡,而後在窩闊臺大汗時期,蒙宋聯合滅亡了金國,從此蒙古開始和南宋接壤了,並開始發生衝突,第四代大汗蒙哥時期,蒙古語南宋大規模開戰,甚至蒙哥還死在了宋朝釣魚城下,也就說小說中的被楊過所殺,直到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時期,蒙古才最終攻滅南宋。

蒙古滅宋之前的形勢圖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兒子,也就是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宋之間並不接壤,所以是無法進攻南宋的。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都沒有發動過對歐洲的戰爭。

成吉思汗之所以沒有先打宋朝,而是先向西攻打花剌子模,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和地理位置有關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南宋的周邊有大理、吐蕃、西夏、金國等,或許與蒙古有著一定的接壤,但是很少。大家都知道南宋時期基本上是被欺負的,不管是金國、西夏還是吐蕃軍事戰鬥力都要比南宋強。蒙古要想攻打整個南宋,就會深入到被金國、西夏和吐蕃的包圍圈中,他們只要在蒙古與南宋的接壤處,斷掉蒙古軍隊的後勤,蒙古軍就會全軍覆沒在南宋。

第二、與成吉思汗的個人有關

在早期蒙古是一個分裂的政權,很不團結,在這樣情況下戰鬥力自然不行,於是就被強盛的金國欺負,成吉思汗的親人還有死於金人之手的。所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第一個想幹的就是金國,而且也確實是這樣的。只不過後來冒出了一個花剌子模,這個國家當時也是比較強盛,很是瞧不起蒙古帝國,時常發起挑釁,這樣幾經挑釁之後,成吉思汗發怒了,直接揮師西征,將花剌子模打得落花流水,當花剌子模被打得不能再有任何還手之力後,成吉思汗這才開始對西夏、金國、朝下手,只不過在剛剛要滅掉西夏的時候去世了。


吾愛說歷史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和歐洲只有一次短暫的交鋒,當時蒙古的主要精力還是在攻打金國方面,至於南宋,蒙宋兩國根本不接壤,成吉思汗想打南宋也夠不到

由於咱們初中課本的古代史講得都非常快,通常一個朝代一兩頁紙就介紹完畢了,以至於許多人都簡單地認為改朝換代非常容易,只需要一場戰役或一次政變就可完成。

但實際上一個帝國的建立通常要經歷至少半個世紀的征戰以及幾代人的努力,蒙古帝國的建立也是如此,絕非成吉思汗一人完成的,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國的奠基者。

(蒙古帝國的全面鼎盛時期踏平了大半個亞歐大陸,這個版圖是由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三代人共同完成的,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的疆域剛剛擴張到中亞地區。)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之後主要的敵人時金國,但金國是蒙古的宗主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成吉思汗最初未敢輕舉妄動。

1208年,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成為大金皇帝,完顏永濟是個碌碌無為之輩,成吉思汗之前在靜州向大金國獻貢時曾見過此人,對他頗為蔑視。在得知完顏永濟繼位的消息後,成吉思汗便決定南下攻伐金國。而為了伐金,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啟了對西夏的戰爭,意圖剪除金國左翼。

1209年蒙古軍第三次攻伐西夏,西夏向金國求救,但完顏永濟竟然以“敵人相攻,我國之福也,何患焉?”為由拒絕出兵援助西夏,導致金國和西夏的同盟徹底破裂,西夏被迫向蒙古乞和,並駐蒙伐金。

1211年,在經過前後長達五年的準備後,成吉思汗統兵約10萬人南下進攻金國,蒙古軍在突破金國的邊牆之後,在野狐嶺與45萬金軍決戰。

此戰金軍統帥完顏承裕本希望藉助野狐嶺多山的地形遏制蒙古騎兵,但是完顏承裕將兵力佈置的太過分散,而且野狐嶺多山的地形由使得金軍各部之間通訊受阻,蒙古軍得以集中兵力主攻金軍大本營,金軍潰敗。

野狐嶺大戰標誌著蒙古對金國的戰爭拉開了序幕,而面對蒙古的入侵,金國統治者接連犯下嚴重的戰略失誤,使得蒙古得以在戰爭中日益強大。

不過金國畢竟是中原大國,受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金哀宗上臺之後,金國先後修復了與西夏和南宋的關係,開始全力應對蒙古入侵。與此同時金哀宗也啟用了一大批名將固守“關中-黃河防線”,多次打敗蒙軍南侵,甚至蒙古大汗窩闊臺領兵親征關中都被金軍擊敗,最後是蒙古軍強行繞到南宋才得以攻入金國腹地,並在三峰山團滅金軍主力,金國的滅亡才不可挽回。

蒙古和金國之間前後打了24的年戰爭,史稱蒙金戰爭,最後是在蒙古的第二位大汗窩闊臺才完成了滅金大業,而成吉思汗早在滅金前七年就已經去世了。

除了統一蒙古以外,成吉思汗一生中主要攻滅了西遼和花剌子模兩個國家,就連西夏也是在成吉思汗死後才滅亡的。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奠基,蒙古帝國是不可能崛起的,但是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只是剛剛形成雛形,蒙古全面的擴張以及開始對歐洲和中東的入侵,還是要等到窩闊臺汗、貴由汗和蒙哥汗時期。(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時的疆域,此戰成吉思汗主要的目標是要滅的花剌子模,雖然在此期間蒙古軍也從高加索南部攻入歐洲,與羅斯聯軍爆發了戰爭並擊敗羅斯聯軍,但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軍還沒有大規模入侵歐洲,蒙古軍當時的主要精力仍舊放在了金國身上)

至於南宋,在成吉思汗時期是根本夠不到的。因為由於西夏和金國的阻隔,蒙古和南宋壓根就不接壤,你讓成吉思汗怎麼去攻打南宋,難不成要飛過去?

當時成吉思汗對於南宋是採取聯合的態度,成吉思汗知道南宋和金國是世仇,所以他希望能與南宋南北夾擊金國,待滅金之後再滅南宋。

(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與南宋並不接壤,成吉思汗根本不可能攻打南宋)

不過對於蒙古拋出的橄欖枝,南宋君臣卻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南宋雖然仇恨金國,但靖康之恥的教訓猶在眼前,當年北宋就是連金滅遼,才導致引狼入室。

如今的局勢與北宋末年出奇的相似,南宋政府又不傻,自然不會重蹈北宋的覆轍。即便是金國腦子進水,在蒙金戰爭期間還數次入侵南宋,但南宋政府都保持了相當的剋制,在擊退金兵之後沒有繼續追擊,目的就是為了保住金國,替自己擋住蒙古。

南宋的中立態度一直持續到三峰山之戰後,眼瞅著金國已是大勢已去,在南宋名將孟珙的建議下,南宋才在無奈中選擇與蒙古合作,以期能夠多佔領一些中原土地,使自己贏得更多的戰略空間,為日後蒙宋戰爭做準備。


千佛山車神


這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成吉思汗打過南宋。


公元1227年3月,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和金國的過程中,一支蒙古軍打穿金國西部,直指南宋的四川制置司。

當時南宋的四川制置使叫鄭損,當蒙古軍來犯時,他不敢抵抗,而是繼承南宋奉行的逃跑主義傳統,竟然主動放棄了外圍要塞,使得蒙古兵輕而易舉就攻佔了南宋西北部的多處據點。

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丁亥之變”。

幸好當時蒙古軍隊只是試探性進攻,目的只是大肆掠奪財物,不是攻城略地,再加上不久後成吉思汗病故,這支蒙古軍就撤了。

所以,說成吉思汗沒打過南宋,這是不成立的說法。

第二,成吉思汗為什麼沒有大舉進攻南宋?

這個原因很簡單,看地圖就知道了。


成吉思汗病死時,金國還沒滅亡。成吉思汗雖然在“丁亥之變”中派出小股部隊進入南宋境內燒殺劫掠。但從整體上看,有金國在北面替南宋擋槍,蒙古軍還不具備大舉進攻南宋的條件。

也就是說,不先把金國滅了,蒙古同時與宋金開戰,風險太大。

這裡順帶一說。成吉思汗死後,蒙古軍攻陷金國的關中地區,國土與南宋接壤,但蒙古軍仍然沒有把攻宋放到首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金國的威脅。

當時蒙古軍雖然與南宋大範圍接壤,但金軍盤踞在河南,如果蒙宋大舉交戰,金軍必然會西進,抄蒙古軍後路。所以蒙古高層的決策仍然是先滅金,再圖宋。

南宋知道蒙古滅金後,必然會來打自己。因此在三峰山大戰前,當拖雷向南宋提出要借道漢中,迂迴攻金的建議後,南宋便殺掉了蒙古使者,回絕拖雷。

拖雷聽說後大怒,派兵攻宋。這是蒙古軍第二次攻打南宋。由於宋軍不敵蒙古軍,便只好同意借道。這次借道後,拖雷率軍在三峰山之戰中殲滅金國15萬主力。



第三,成吉思汗為什麼要打歐洲?

其實成吉思汗並不知道歐洲在哪裡,他沒有地理概念。蒙古軍之所以會殺入歐洲,只是一個巧合。

什麼巧合呢?這個就要扯出當時中亞的頭號大國——花刺子模了。

花刺子模和蒙古一樣,原本都是小部落。後來強勢崛起,打敗了宗主國西遼,成為中亞地區頭號大國。(花刺子模和蒙古幾乎是同時段崛起)



對於花刺子模,成吉思汗一開始的態度是比較客氣的。

因為一方面,他當時要對付金國,不想多線作戰;另一方面,花刺子模的情況,他也並不熟悉。他只知道花刺子模是大國,兵強馬壯,是個實力很強的國家。至於武力到底有多強,不是很瞭解。他覺得就算要出兵打人家,也要搞清楚情況後,才能出兵。

所以一開始,成吉思汗沒惹花刺子模,而是主動派出商隊,想與其做生意。(可能也有刺探情報的目的在裡面)

然而,成吉思汗不想惹花刺子模,可花刺子模卻要主動惹他。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締結通商貿易協定,遂即便派出商隊。當蒙古商隊抵達至訛答剌城後(在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該城的總督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為間諜,就屠殺了蒙古商隊。(有一人僥倖逃脫)

成吉思汗聽說後,又派出使臣,致書於花刺子模國王摩訶末,指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摩訶末拒絕要求,並殺死正使,剃光兩位副使鬍鬚,押送出境。



連續兩次收到侮辱,成吉思汗怒了,他遂即暫停與金國的戰爭,把中原交給木華黎,而他自己則率主力,征討花剌子模。(留了一萬蒙古軍守老巢,15萬主力西征)

公元1218年,蒙古軍抵達西域,趁著教訓花刺子模之際,順手滅了西遼。滅西遼後,蒙古西境遂與花刺子模接壤。

第二年,蒙古軍正式進攻花刺子模。

如果說,花刺子模抗打一點,能在中亞擋住蒙古人,或許也不會有後來蒙古三番四次的西征,一直殺到多瑙河畔的壯舉。

但是花刺子模太不經打了,短短五年,四十萬大軍被蒙古軍悉數消滅。一箇中亞大國就這麼垮了。



花刺子模垮了之後,成吉思汗還不解氣,他發誓要宰了摩柯末,於是蒙古軍就不停的追殺花刺子模的殘餘勢力。

公元1220年春,成吉思汗命哲別和速不臺追擊摩柯末時。讓他們在三年內結束戰爭,從欽察草原回到蒙古草原上來。

哲別、速不臺領命後,率領兩萬偏師追剿摩訶末。順道一路上,滅諸國,環裡海,北越高加索山,入欽察草原。(就是今天的南俄草原)

至此,蒙古打進了廣義的歐洲。(西歐人不認為那裡是歐洲)

在欽察草原,蒙古軍擊敗欽察-阿蘭聯軍,西進烏克蘭、克里米亞,又接連擊敗數個斯拉夫公國。然後回師。

從哲別、速不臺西徵的路線可以看出,其實他們不知道歐洲在哪。他們甚至都沒有認真的打過歐洲。他們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就是趁追殺摩柯末之機,摟草打兔子,試探一下東歐的水有多深。

他們試了一下,發生水其實挺淺的,遠不如金國那麼難打。於是這次西征也為後來的“長子西征”奠定了基礎。



總結。

①:成吉思汗打過南宋,雖然只是一次試探性劫掠,但也是打過。

②:成吉思汗之所以沒大舉攻宋,主要原因是金國未滅,不適宜多線作戰。

③:打歐洲只是一次巧合。成吉思汗在滅花刺子模前,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厲害,而那些曾經欺負過蒙古的國家,特別是中亞以西的小國家,竟然都是軟豆腐,這讓他野心膨脹,起了歪念。這種轉變後的膨脹心態,肯定是他出徵之前沒有的。


Mer86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以農耕文明為主,時常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我們對付遊牧民族有很豐富的經驗,而且當時的南宋雖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即使這樣蒙古也打了四十年才滅掉南宋。

蒙古在確定進攻路線的時候,已經充分考慮了進攻的難易程度,南邊難,西邊易,所以先從西征開始。而且蒙古在開始擴張的時候是以戰養戰,相比於歐洲的城堡,南宋的高牆更難突破,一旦不能破城,補給跟不上,就只能退兵。



南宋的話,守住黃河(黃河可以渡河的地方有點多,不太好守),開封、洛陽就拿不下來(那會是金都)。守住汗水(襄陽),江漢平原就拿不下來。守住長江(南京),蘇南和浙江就拿不下來。守住巴山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劍門),四川就拿不下來。



而中亞政權基本是草原大漠上的孤城(比如撒馬爾罕),東歐政權則是草原上零星農耕地中的孤城(比如基輔、莫斯科)。伊朗是開闊高原,伊拉克是開闊平原。這些地方對於騎兵行動來說毫無難度,遊牧民族可以一馬平川,直接到匈牙利草原。



只要蒙古騎兵圍城,這些孤城是無法得到補給的,所以一般只要大軍圍城,就可以等著收割了,因為對方一定抗不了多久。

中東地區西奈半島是一個大陸橋,巴勒斯坦地區多山,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海,德國捷克奧地利多山,只有這些地方才有條件阻擋蒙古騎兵。所以蒙古的擴張極限也在這幾個地方。


歷史伶俜者


其實吧,這事就是個意外,成吉思汗一開始真沒打算興師動眾往西打,完全是因為一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的自大與貪婪挑起了事端。

當時成吉思汗希望打開西方的商路,派遣了400多人的商隊,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出使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的一個總督見財起意,聯合花剌子模二貨國王,殺了商隊所有人,分了商隊財務。到了這時,成吉思汗還是不想打,派了使者要求花剌子模交出兇手,了結此事,但這二貨國王看不起蒙古人,不但沒交出那個總督,還把成吉思汗派來的主使殺了,將副使剃光頭,趕了出去。。。自此仇就真的大了,成吉思汗就發動了對花剌子模的滅國戰爭。

再糾正提問中的一個錯誤,成吉思汗沒打算,也並沒有打歐洲,成吉思汗西征就是為了復仇,在滅亡了花剌子模後,成吉思汗就回蒙古草原了,之後沒幾年就死了。打到歐洲的是成吉思汗的子孫。


依與夢


成吉思汗確實是一代天驕,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

如果我說,起初,成吉思汗並沒有西征中亞和歐洲的計劃,你信嗎?

不管你信不信,事實確實如此。建立覆蓋歐亞的的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的意外收穫,並不是有意為之。

至於人們所說的“成吉思汗為什麼先打歐洲,而不是先打宋朝”,這也是不完全正確的。

下面,我們一起說道說道。

成吉思汗並沒有先打歐洲,而是先打的西夏和金國

鐵木真是草原部落乞顏部落的首領,曾經,這個部落備受草原其它強勢部落的欺凌,特別是受到了金國和投靠金國部落的欺負,比如仇敵蔑兒乞部,曾經搶了鐵木真的妻子;再比如世仇塔塔爾部落,曾經殺了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

初期鐵木真的夢想是報仇雪恨、統一草原,僅此而已。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浴血奮戰,在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草原,報仇雪恨、統一草原的目的達到了。從此,鐵木真成為了“成吉思汗”。此時,成吉思汗才44歲,正是男人最好的年華。

第一步夢想實現了,成吉思汗的有了第二個夢想,攻克金國,然後雄踞東亞。

此時,整個宋朝被迫到了南邊,成為了南宋。金國勢大。

成吉思汗的政策是,先把西夏幹敗,孤立金國,然後再圖謀幹翻。金國是必須要攻克的,因為金國在崛起過程中,那是欺負過成吉思汗的乞顏部落等的。

至於南宋,鐵木真當時沒有徵服的計劃,畢竟從來沒有過沖突。關鍵是,和南宋並不是領國。

想法是好的,執行也很不錯。西夏很快被成吉思汗打服了,在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征伐西夏後,西夏和蒙古結了盟。

縱觀西夏的歷史,就是“騎牆派”的歷史,哪邊風大往哪邊。後來西夏又背盟,最後被滅國。當然,這是後話。

在和西夏結盟後,成吉思汗開始了向金國開戰,這一打就是好多年,成吉思汗去世時,金國還沒有攻下來。

直到1234年,窩闊臺汗接過了父親的旗幟,完成了攻滅金朝的偉大任務,而且是和宋朝合作才完成的。看來,金國是個硬茬。

問題來了,那成吉思汗什麼時候去征服歐洲的呢?

成吉思汗佔領大片歐亞大陸地區,純粹是意外收穫

成吉思汗本來是南下要滅金國的,但作為亞洲強國的金國,非常厲害,非常堅韌,蒙古一時半會並不能完全攻克。可以說,當時的歐亞大陸,打仗最厲害的三個國家都在東亞,蒙古、金國、宋朝,一個比一個猛。

在成吉思汗攻擊金國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這使得成吉思汗放下對金國的全力攻擊,開始西征?什麼事情呢?那時,蒙古的西邊,有一個國家,實力也不弱,叫花刺子模,他們自視甚高,以為自己和蒙古有掰手腕的能力。

1218年,成吉思汗讓哲別往西邊活動活動,擴大一下疆域,畢竟,金國打得太費勁了。於是哲別把蒙古的版圖往西擴了擴。

就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在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帝國的499名和平商人。成吉思汗讓人去談判,去交涉,花刺子模國王摩訶末非常瘋狂,乾脆利落地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這下成吉思汗怒了,直接從蒙金邊境撤回,留下一些兵馬,讓木華黎繼續對壘金國,然後自己親率大軍 20萬分路西征花刺子模。在西征時,順手把西遼給滅了。

事實說明,花刺子模是個紙老虎。輸得那叫一個快。花刺子模大敗,成吉思汗派人緊追。花刺子模的國王摩訶末最後逃到裡海附近,最後病死了。

按理來說,人都死了,成吉思汗你就返回吧!但是成吉思汗卻發現,這邊的疆域更好開拓,這邊的戰爭更好打,不像金國又臭又硬。於是,分兵兩路,一路繼續西征,一路南下追擊花刺子模的王子。這一路下去,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所向披靡。

最後,成吉思汗的先頭部隊有哲別、速不臺兩人率領,打到了烏克蘭的基輔和克里米亞半島。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帶軍追擊花刺子模的王子到了印度河流域。

這一次的西征給蒙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給後來的四大汗國建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這一次的西征,讓 古印度河流域、伏爾加河附近、黑海周邊、裡海周圍都留下了蒙古人的影子。

花刺子模滅被打殘了,疆域也擴大了,成吉思汗思前想後,開始返程,畢竟他的夢想在東亞。返回的這一年是1225年。前後經過了七年的戰爭,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大家收穫頗豐。

想一想,一個王朝建立少則三五年,長則幾十幾百年,而成吉思汗只用了七年,就佔領大片歐亞大陸的土地,不得不說“厲害極了”。

西征回來,成吉思汗繼續徵西夏,打金國

西征回來了,成吉思汗繼續攻打西夏,有人說,西夏不是結盟了嗎?沒錯。但成吉思汗忙著西征時,西夏反水了。因為此事,南下的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

從西方回來的成吉思汗,不顧64歲的高齡,再次征伐西夏。這次西夏直接被打殘了,就算如此,成吉思汗仍不退兵,大有不亡西夏不回的意思。

西夏終於來投降了。而圍獵受傷的成吉思汗,這次如何也過不了生命的關卡,在1227年8月25日死去,臨終留下遺言:聯合宋朝,滅了金國。

1234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聯合了宋朝之後,把金朝滅了。

此時,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眼中泛著賊光,宋朝這可是嘴邊的肉了,吃還是不吃?哪裡有不吃腥的貓?

從1235年開始,蒙古國就開始了滅宋行動,好難,宋朝的漢人誰說不厲害?

雖然此時的蒙古儼然是地球第一大國了,但仍然經過了44年時間,到1279年,才徹底攻克宋朝,佔領宋朝。

回頭再說成吉思汗,他的一輩子可謂是轟轟烈烈,統一草原,南下伐金滅夏,西征中亞、歐洲,讓蒙古的版圖成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大國。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需要聲明的是,成吉思汗起初並沒有西征歐洲的計劃,只有南下伐金的計劃。只是,花刺子模的行為激怒了成吉思汗,這一怒之下,竟然打出了天大的未來。厲害!


藍風破曉



成吉思汗時,蒙古大軍雖然也兵鋒抵達歐洲。僅僅是高加索和東歐的一小部分。成吉思汗的主要兵力是攻打金國。

金國採取了北守南攻的戰略。即攻佔蠶食南宋的疆土,來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土地。金國的這一戰略使南宋與蒙古結盟。

成吉思汗時不打南宋,轉而西征歐洲的原因很簡單明朗:

一、成吉思汗的頭號敵人是金國。南宋是金國的死敵。而蒙古與南宋是同盟。

二、蒙古不與南宋接壤。

三、成吉思汗西征攻打花剌子模,是因蒙古商隊被花剌子模所殺。

四、成吉思汗遠征歐洲,是花剌子模滅亡後,派兵追擊花剌子模國王。追至東歐時,掃蕩佔領了該地。

所以,成吉思汗時期,主要敵人金國。由於蒙古商隊被殺。專門進攻花剌子模。使金國又多存續的一段時間。


楊朱學派


我們知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並沒有南下攻滅南宋,而是選擇西征,在其孫子忽必烈時其家族才完成大一統建立元朝,那麼成吉思汗為什麼先打歐洲而不是宋朝?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宋朝人十分剛烈,這一點可以從崖山海戰可以看出來。那一仗是宋朝戰敗,結果南宋重臣陸秀夫寧願揹著少帝投海自盡也不願投降元軍,十幾萬軍民也陪著少帝投海。十幾萬!這可是很大的數目,足以可見宋人多頑強。


二,宋人善戰。趙匡胤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人還能鎮守邊疆長達幾百年,可見宋朝並不是一個軍事弱國。並且我國自漢朝開始,一直有著抵抗遊牧民族的戰鬥經驗,傳承到宋朝也保留下來了。宋朝的官吏制度十分嚴謹,一旦出事立馬能快速組合出軍隊來對抗,不像歐洲制度那麼渙散。

三,蒙古人熟悉歐洲。蒙古軍隊起初是花剌子模徵召的,所以他們對歐洲的土地、文化非常瞭解。成吉思汗覺得先把西邊的一大塊土地拿下,再從這片土地上徵收士兵,火藥,武器去攻打南宋也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計劃。

成吉思汗打仗有個習慣,就是在攻城之前會通知城裡的人投降不殺,不投屠城,並且他說到做到,死在他手下的人民數量不下兩億。

隨著南宋最牢固的屏障襄陽被蒙古人佔據,南宋最終也淪陷了。不過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難被征服的國家,蒙古人統治我們一百年後還是被我們驅趕走了。女真人雖然統治了我們幾百年,但最終也被漢文化同化,所以中國人的意志是堅不可摧的,成吉思汗必須拿征服歐洲的戰績來恐嚇漢人,這是成吉思汗不先攻佔宋朝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