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資本主義一詞是指一種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中,以其各種形態出現的資本是主要的生產資料。資本可以表現為用於購買勞動力和生產材料的貨幣和信貸;也可以表現為有形的機器(狹義上的資本);或表現為成品、半成品的存貨。無論採取什麼形式,它總是某個階級——不顧人民大眾的資產階級——所掌控的私人擁有的資本;而這正是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

正如託尼和多布曾指出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派很少使用“資本主義”這個詞。但即使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這一詞也用得很晚。馬克思雖使用過“資本主義的”這個形容詞,或談到過“資本家”,但無論是《共產黨宣言》還是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都沒有把資本主義作為一個名詞來使用。只是到了1877年,在其與俄國的追隨者的通訊中討論俄國過渡到資本主義時,才使用了這個詞。這一詞用得不多,也許是由於在馬克思時代,它還比較新。《牛津大詞典》直到1854年才第一次列舉了它的用法(為薩克雷所用)。

“ism”這個後綴可用於表示某種歷史狀態(如專制主義),某種運動(如雅各賓主義),某種思想體系(如千年至福說),或上述含義的某種綜合。例如,社會主義,既是一種生產方式(一種歷史階段)又是一種思想體系。然而,資本主義這個詞卻很少表示宣傳某種生產方式的思想體系。它只代表一個歷史階段。但這一有限的用法並沒有使這一概念變得明確起來。作為一個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的歷史劃分界限一直是一個易於引起爭論的問題;為同它的起源的各種理論相吻合,它的起點不是被大大推遲,就是被大大提前了。特別是近年來,人們還對它的歷史分期進行了熱烈的爭鳴。還出現了通過在其前面加上各種形容詞如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來擴大它的含義的企圖。

關於資本主義的起源及其分期的爭論,往往是由在眾多的均可表示這種生產方式的特徵中突出某一點而引起的。因此,列舉一下這些特徵,也許會有所裨益。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據認為有下列特徵:

(1)生產是為了銷售而不是由生產者本人使用;這不同於簡單的商品生產。

(2)出現了買賣勞動力的市場,其交換方式是按一定的時間付給貨幣工資(計時工資制)或按某項特定工作付給貨幣工資(計件工資制);這種市場的出現及其所包含的契約關係,不同於早期的奴隸制或農奴制。

(3)使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即便不是普遍的,也是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現象。由於採取貨幣的形式,資本就可使其所有者握有最大限度的調度靈活性。這一特徵也使銀行和金融中介發揮系統全面的作用。純實物交易與使用貨幣相比雖是理想的,但它的實際影響是有限的。可以同早期階段進行一下比較,那時雖已使用有限的硬幣,但通過借貸的手段來進行買賣的可能性並不存在,當時只有新生的商業資本向封建貴族提供消費貸款的例子。

(4)資本家或他的代理人支配著生產(勞動)過程,這意味著不僅對工人的僱用和解僱有支配權,而且對技術的選擇、產品的配製、勞動環境以及產品的銷售也有支配權,這不同於轉讓制也不同於可供選擇的現代初級社會主義的諸如合作社、由工人管理的企業、工人所有或國家所有的企業等各種形式。

(5)支配金融決策。貨幣和信貸的普遍使用促進了利用他人的資金進行積累的事業的發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意味著資本主義企業主有權靠借貸、發行股票和抵押廠房來籌集資金。工人對此不僅沒有決定權,而且要蒙受由於資本家的失算如違約導致破產所造成的損失。然而,資本家不得不與債主或股東爭奪控制權。有些作家把普遍的控股制及股東的被動狀態看作是一個新階段的標誌,這個新階段的特徵是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另一位作家則把代表參與養老金計劃的工人利益的養老金股份所有制看作具有社會主義性質。這些暗示資本主義正在消逝的說法,是要說明關鍵的因素是支配權,而不管它是否伴有所有權。這與社會主義的由計劃權威進行控制的中央金融管理制是不同的。

(6)資本之間存在著競爭。個體資本家對勞動過程和金融結構的控制要受其在競爭環境中的日常經營的制約;在這種環境中,他們要和生產同一種商品或類似代用品、或只是爭奪市場和貸款的其它資本家進行競爭。這種日益加劇的競爭是作為一種不受個人意志左右的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它迫使資本家採用能夠降低成本的新技術和新措施,迫使他們進行積累以購買更好的機器。價值的這種不斷變動,是資本主義動態的一個重要特徵。應廣義地理解競爭,而不應把它狹義地理解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因為完全競爭在簡單商品生產中才有可能。競爭加劇了各大企業的資本的集中。壟斷組織和卡特爾的出現旨在抑制競爭。技術的不斷革命則導致了許多新的形式,如多種產品公司,乃至多國公司。但是這些不同形式並不會消滅競爭,只是改變了公司用以對付競爭的方式。某些作家雖曾論證說現代的大股份公司能設法使自己同市場割裂開來,但美國汽車業和鋼鐵業最近在國際競爭中的經驗表明,這一看法是有侷限性的。

對資本主義起因的探索是多種多樣的,或者追溯到商業資本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或者追溯到封建制度內部由於改變封建地租和勞役的支付方式而引起的貨幣交易的發展。這一探討涉及到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而且主要與首先出現資本主義的西歐歷史有關。關於資本主義的起因,不管會提出什麼樣的論據,但一般都公認經15世紀到18世紀這一期間是資本主義的商業資本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家特許的壟斷組織所進行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在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都起著重要作用。海上貿易由於快速船的發明變得比陸上貿易便宜,而且在此以前尚末(被歐洲)發現的許多地區,如今則通過包括買賣奴隸、貴金屬和簡單製造品在內的貿易而連結了起來。

資本主義的工業階段是從普遍使用動力機械開始的,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工業革命。從英國棉紡工業開始的這場革命,主要表現為普遍使用蒸汽機,它逐步發展到其它工業部門,並擴展到西歐和北美的其它國家。在這一階段,政治經濟學學科和自由放任主義的意識形態都同時得到發展。這一階段的標誌是開展了一場剝奪或取消國家在控制勞動市場、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中的作用的鬥爭,而亞·斯密和李嘉圖的學說則成了這場鬥爭的強大武器。這場爭取自由放任主義的意識形態上的鬥爭,至少在英國19世紀40年代就取得了勝利。廢除了穀物法、通過了銀行法和撤銷了航海條例。經貿法的改革則使國家對窮苦人民的援助合理化,從而在理論上與自由放任主義相一致起來。從自由放任主義這一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國家在資本主義中的作用雖然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而且英國的經驗也表明國家的作用不大,但它在法國、德國、意大利和俄國這些國家的後來的資本主義方式發展中卻依然很重要。與英國經驗類似的唯一的另一個例子是美國。

然而,有這樣一種趨勢,即把資本主義的這一中間發展階段——處於迅速發展和技術進步之中的工業資本主義階段,這期間存在著只有國家最低限度參與的個人所有的小企業和普遍的競爭——看作是合乎規律的階段。因此,隨後的幾個階段便算做壟斷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等。壟斷的(金融的)資本主義階段據說始於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當時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大規模的工業進程已成為可能。就上面所列舉的被認為是資本主義主要特徵的每一點而言,許多作家都預言資本主義要崩潰。自由放任主義的思想家們(如弗裡德曼和海耶克)把勞資談判的發展,控制經濟活動不利後果的立法的發展,看作是背離傳統資本主義的跡象。馬克思主義的作家們則把壟斷組織的規模不斷擴大,或國家的支配作用不斷增強,看作是不健康的跡象,或看作是資本主義晚期的跡象。列寧認為民族國家在幫助資本尋求海外市場中所起的作用(常常是從政治上控制殖民地),是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標誌。在後凱恩斯時代,一些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把國家用公共經費來緩解現實問題所起的國內作用,看作是預示一個新的資本主義階段的到來;某些社會民主黨人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然而,在大多數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上面所列舉的種種特徵依然可以看得到。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佔支配地位,使用借貸手段去籌措積累資金,買賣勞動力(雖多少受到了制止),由資本家掌握僱用和解僱工人的權力以及操縱技術的選擇權。從國際方面來說,資本主義經濟已不象過去那麼保守,而是變得比較開放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面臨來自以前不發達的國家或西歐勢力範圍之外的國家的競爭。對所有這些經濟來說,追逐私人利潤依然是刺激企業活動的動力,也是制定和完成積累計劃的主要動機和原因。

這並不是否認資本主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取得了進展。從廣義上來說,工藝和社會方面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的演化一直有著重大影響。從蒸汽機出現和把蒸汽動力應用於鐵路、鍊鋼業和電氣產品開始的接連不斷的發明浪潮,影響工業和農業的化學革命,輪船以及最近的雷達和電子技術的發明。已在個體資本的需求、控制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和影響範圍等方面改變了資本主義。與此同時,爭取擴大公民權、爭取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的政治權利,爭取信仰自由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鬥爭,也改變了資本主義運行範圍內的立法和行政環境。當然,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所採取的政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法西斯主義、獨裁主義的、共和制的、民主制的、君主制的等等,但國際事件的交流和了解的增進,意味著到處都存在著一種民主的推動力,它迫使無論什麼政治色彩的國家都要去順應或以有效的壓制辦法去對付民眾要在經濟過程中享有更廣泛支配權的要求。對資本主義國家所作的馬克思主義的探討就反映了這些思考。

那些強調認為工人不能支配勞動過程乃是勞動屈從於外界力量主要表現形式的人,把蘇聯、中國和東歐國家的經濟都列入資本主義形態。鑑於沒有私有制(至少在非農業部門的活動中),所以這些人在資本主義的前面加上“國家”或“國家壟斷”的形容詞來表示上述經濟的特徵。這一標籤還有一種更自由、隨意的用法,即用以表示國家對私人所有制的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加強幹預。比如,某些作家把美國經濟就叫做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列寧曾用國家資本主義這一術語表示蘇維埃經濟的一個臨時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某些部門為國家所有,但資本主義方式在大部分經濟中卻普遍存在著。當時列寧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為例,認為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國家這個獨一無二的托拉斯來經營的。這種情況被看作是馬克思所預見的資本的集中和積聚過程的極限。列寧還強調蘇俄的政治環境不同於德國,因而把國家資本主義看作是超越資本主義階段的一種進步,後來的作家,特別是托洛茨基,則把其他人稱作國家資本主義的現象當作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墮落的表現或是尚未實現的社會主義的一種跡象。

在這些社會以及亞非新興非殖民化國家中普遍存在的匱乏和需要積累的持久壓力,曾使某些作家提出,應當用工業化而不是用資本主義來表述這一世界歷史階段。這一觀點最傑出的倡導者是沃·惠·羅斯托,他提出一個劃分歷史時期的方案,故意避開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的範疇。用諸如人均產值、儲蓄率等經濟標準來劃分階段。把一切社會都貼上資本主義這一共同的標籤,無論是加上還是不加“國家”或“壟斷”這樣前綴也罷,都促使這樣一種觀點的形成,即認為不同的社會都趨於走向高消費和先進技術的普遍階段。這顯然是想同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個特殊的短暫的歷史階段的觀點相抗衡。羅斯托的劃分歷史階段的方法,雖然受到來自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作家的許多批評,但它還是作為一種引人注意的東西而流傳下來。他向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資本主義真的是一個短暫的階段嗎?社會主義的種種形式能與資本主義同時並行嗎?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是什麼?這樣的社會走什麼樣的道路才能實現社會主義?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