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地都是種的小麥和玉米,怎麼和電商合作?

用戶7724907026644


你好,我是黔寶之家。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你提出農村種地都是種的小麥和玉米,怎麼和電商合作?這個問題我個人有以下幾個觀點:

1.電商平臺有很多的,可以找專門做農產品大宗對接的平臺上架產品銷售,大部分電商更多的作用是宣傳,讓別人知道你這裡有這東西。如某人在平臺上採購了一批玉米,下次購買時很有可能直接打電話讓你發貨了就不經過平臺了,特別是大宗類產品。

2.可以簡單加工過在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銷售。

3.也可以和電商商家合作,由商家來策劃怎麼銷售,種植戶只管供貨就行。


黔寶之家


  • 一畝小麥,一畝玉米,那個收益更好?

我們先了解下小麥的生產種植收益。

種小麥主要的直接投入有以下幾類:種子、肥料、犁地、播種、灌溉、打藥、收割等費用:

種子百十塊錢、肥料大約在150-200元之間、犁地璇地也在百十元左右、播種基本在二三十元左右、灌溉費用大約是四五十元、打藥費用約30元左右,收割大約五六十元。

綜合算下來,整個種麥子的直接資金投入大約在400-500之間,這裡面不包括人工費。

算了投入之後,我們算下收入問題,種小麥的收入主要有兩個方面:農業補貼和銷售小麥的收入。

農業補貼:從2016年起改成了農業綜合補貼,因此單獨給小麥不太好分割,我們選一個80元/畝為標準。

其次看價格,國家規定的國標三等小麥的收購價格是1.18元/斤,但實際上農民交售的糧食是賣不到這個價格的,因為很多農戶大部分選擇的是家門口賣糧,因此要扣掉運送至糧庫的費用和小麥裝卸的費用,此外,還有質量標準方面,絕大部分交售的糧食是要扣水扣雜的,因此實際賣糧價格大部分集中在一塊零幾到一塊一毛多之間。綜合算下來,一畝小麥的收入基本在1000-1100元之間。

收入減去成本,一畝小麥的收成大約是500-600元之間。

我們再看下玉米的種植收益。

以東北為例,由於東北大部分土地都是租的,因此,地租成本是一項大開支。根據此前6月5日-6月10大商所組織行業對黑龍江地區調研數據來看,由於玉米價格的大跌,地租成本出現了明顯下滑。

去年帶糧補的地租在5000-7000元/公頃,今年帶糧補的為5000元/公頃,基本上目前地租成本在300-400元/畝之間。

除了租地成本外,化肥、種子、農藥、機耕費等大約是400-500元。這樣算下來,一畝玉米地的資金投入大約是800元左右。

算過投入再算收入。收入主要有兩類:一個是玉米生產者補貼,一個的銷售玉米所獲得的收益。

在2016年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大約是一畝150元左右,2017年的尚未公佈,目前有數據顯示,很可能會比去年有所增加。

其次是賣糧。在東北賣糧,大部分是溼糧,所以存在量大價格低的問題,比如在2016年秋天東北玉米上市時,很多地方表示玉米價格跌到三四毛錢,其實表述是不準確的,三四毛的玉米基本上水分要達到30%以上,同樣的當地一畝地兩千斤玉米產量的表述也是不準確的。

按照國標換算下來,東北地區玉米單產大約在1100-1300斤之間,2016年產的玉米銷售價格基本在0.6-0.7元每斤之間,應該說比往年相比還是下降很多。

從上面的投入產出比,基本可以看出,如果是小規模生產,扣除國家補貼,種玉米是不怎麼賺錢的,加上補貼,一畝地的收入也基本在300-400元每畝左右。

  • 為什麼農民總覺得種地不賺錢?

從上面的測算,我們能明顯看到,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種地還是有一定的收益的,為什麼農民還是據地種地不賺錢呢?

1.我們上面的所有測算是沒考慮人工成本的,如果考慮到人工費用,種小麥和玉米是虧損的。

2.小麥從播種到成熟,大約需要8個月的時間,平均下來一天2-3塊錢的收入,和搶紅包有的一拼。

3.一畝地600元的收入,按照當前的外出打工收入,也就幾天的工錢。

4.以前一家一戶種幾畝地就能滿足家裡的大部分開支,而現在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都在翻倍上漲,種地收入遠遠落後於一年開支的增長,單單從家庭收入的資金比例來看,種地在農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副業收入。

5.賣糧時的心情。如歉收的年份裡,農民產量減產,企業會積極收購。但在大部分豐收的年份裡,農民是需要盼著收糧的來收購,其中不乏各種刁難——本身就不賺錢,還搞的跟啥似得,心裡肯定不痛快。

說實話,真的是以前隨父親賣糧的時候,雖然承受的刁難更多,但畢竟那時候同其他商品來比較,糧食還是值錢的,雖然受點委屈,但看到手中的鈔票心裡還是挺爽的;而現在,看到一篇篇報道,用的絕大部分是農民賣糧喜笑顏開的數錢的照片,真不知道一家一戶四五畝地、辛勞大半年掙那麼一點錢怎麼能有那麼的開心呢?

另外,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的是,與黃淮地區農民種植收益成為副業不同,東北由於地廣人稀,中小規模的種植者比較多,可以說很多東北的農民種植是其一年的主要收益,在當前小農經濟備受糧食市場化、規模化衝擊的背景下,東北農戶種植收益的規模化臨界點需要決策部門慎重研究,讓多大種植規模的農民能靠種地過上體面的生活是我們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最重要一環。

<strong>


農村的阿旺


我是老曹

就玉米和小麥這種大宗農場品來說,老曹推薦你將信息發佈到大宗農產品貿易的平臺上去,比如 惠農網以及類似的電商平臺

中國惠農網是2013年9月上線,由湖南惠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B2B網站,該平臺主要以B2B的方式為農村用戶服務,為農產品提供供銷渠道。

中國惠農網的LOGO以綠色為主調,突出打造綠色、健康城市生態圈的理念,造型上由兩片綠葉托起一個"農"字,突出中國惠農網根植三農,服務三農。其中,"農"字為院士體,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親筆所題,原作為"惠農寶",LOGO中的"農"字是題字節選。

聲明一下啊,老曹不是託,是真正的用戶,類似的平臺有很多,您也可以選擇!


十洲莊園老曹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可以磨成麵粉,掰嫩玉米,玉米制做成罐頭,做成玉米粉等都可以與電商合作





農人小輝


你好,我來說說我個人的觀點,小麥和玉米是我們國家北方地區的主產,你要是單從小麥粒,玉米粒來看,和電商的確有點難,這些東西要做深加工,舉例來說,小麥可以做麵粉,麥片,麵筋,玉米可以做玉米麵,玉米糝,玉米澱粉等等。


皖北小宋


我對電商的瞭解有以下幾點,1.電商平臺有很多的,可以找專門做農產品大宗對接的平臺上架產品銷售,大部分電商更多的作用是宣傳,讓別人知道你這裡有這東西。如某人在平臺上採購了一批玉米,下次購買時很有可能直接打電話讓你發貨了就不經過平臺了,特別是大宗類產品。

2.可以簡單加工過在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銷售。

3.也可以和電商商家合作,由商家來策劃怎麼銷售,種植戶只管供貨就行。


大興安嶺四海農人


很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回答你這個問題前我想先說一下電商幾個特性與產品的幾個關係:

1.電商是個無限大的市場,因為這裡的用戶遍佈所有互聯網。

2.無限大的市場面臨無限大的競爭。

3.電商上的產品你如果沒有差異性,很難銷售。差異性來自於多方面(品牌、質量、價格、故事……)

4.小麥跟玉米這類量化大流通產品,你可能需要尋求你自己產品差異性,且你的產品差異性顧客會願意買單。

5.這個2020是5g時代的元年,我建議你多考慮下視頻直播或者自媒體短視頻帶貨。

希望我的意見對你有幫助😊



Louis劉先生


你就直接找電商合作機構或者個人就行了,現在國家、企業扶持農村電商,所以市區,縣城,包括鄉鎮應該都是有這樣的扶持電商工程的!



阿斌自媒體


只要有商品,就有合作機會,比如說和網店合作做代發經營!網店負責賣,種植戶負責發貨!


瑤家阿哥小趙


可以搞深加工出來的產品和電商平臺合作 比如原生態的石磨小麥麵粉 玉米麵條一類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