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

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 流長,而且影響深遠。打從漢字一產生,便出現了書法藝術的萌芽。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 直至秦代, 統一了文字, 創制了秦篆 (小篆) 、秦隸。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光輝業績,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寫下了燦 爛的一頁,為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存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漢隸、楷書、草書、行書的變革、發展和繁榮,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中國書法史

秦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與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相適應,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也逐步 發展、興盛起來。相對而言,古代書法理論的出現比書法藝術的形成要晚一些。 據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 古代書論著作最早出現於漢代。西漢 大學者、 文學家揚雄在他的 《法言問神》 中, 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書,心畫也。”這裡的“書”雖不是專指書法,但它最早論述了有關中國書法理論的根本命題——書法同書法家思想感情之間的關係和書 法藝術表情達性的特質等問題, 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產生了深 遠影響,成為中國書論史的源頭。


中國書法史

蔡邕隸書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發展、興盛與繁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漢代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初創期。 隨著書法藝術的成熟和興盛, 專門研究書法的理論著作便應運而生。最早論述書法的一篇文章是東漢書法家崔瑗的《草書勢》。崔氏在文中認為,草書的出現正是由繁到簡 的社會需要的反映,並描述、讚揚了書法的形態美和動態美。對書法的 藝術審美功能和價值作了充分肯定。繼此之後又出現了幾篇重要的書論 著作,如趙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大書家蔡邕的《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書法史

草書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書法藝術非 常興盛,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書法藝術的發展也帶動了書法理論的 研究。西晉時,出現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物象、動態來描繪、比喻各種書體形態美的理論著作,如成公綏的《隸書體》、衛恆的《四 體書勢》、索靖的《草書狀》、劉劭的《飛白勢》、楊泉的《草書賦》 等,表現出一種“尚象”的審美趨向。東晉時,書家已不滿足於對書法外在形態的描述,而開始探求用筆、結體和章法技巧的規律,並注意研 究人的主觀意志與書法的關係。如世傳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書論》、《筆勢論》、 《用筆賦》、 《記 白雲先生書訣》等,都是這方面的重要書論。至南北朝時,受時風的影 響,開始重視對各個書家的評論。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有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虞和的《論書表》、瘐肩吾的《書品》等。尤其是王僧 虜的《書賦》、《論書》、《筆意贊》等書論,著意探求書法創作的過 程和特徵,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中國書法史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隋唐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興盛期。隋代雖立朝時間很短,但其書 法上承南北朝碑刻, 下啟唐楷諸家, 為唐代楷書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書論也重在探討楷書的筆法與結體, 智永的 《永字八法》 和智果的《心 成頌》是這方面的代表。隨著唐代書法藝術的達到鼎盛, 名 書法大家、 家輩出, 流派紛呈,書法理論也興盛起來,大批成系統、有分量的書論 著述陸續問世, 對細部技法的探討和對書法創作規律的剖析逐漸代替了對書法藝術總體印象的闡述, 涉及了書法藝術的各方面,體現了唐代 “尚法”的風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張懷域 還的《書議》、《書信》、《書斷》、《文宇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竇泉的《述書賦》,徐浩的《論書隊顏真卿的《述張長史 筆法十二意》 張彥遠編的 、《法書要錄》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作。 尤其是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 史筆法十二意》,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書法史

孫過庭 《書譜》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宋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的變革期。由於各種原因,宋代的書法無法與唐代相比肩,卻能另闢蹊徑,一時帖學盛行。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所 革新和發展。宋人論書主張書法創作不應受法度的束縛,不必斤斤計較 於點畫、佈置等具體方法,而應重視作品中的風神意韻及書家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自由地抒發其胸臆,力求創新。它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反 映。朱長文的《續書斷》、蘇軾的《論書》、《東坡題跋》、黃庭堅的 《論書》、米莆的《書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續書譜》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著作。《續書譜》尤為系統精到,為歷代書家所 推祟,影響巨大。


中國書法史

黃庭堅書苦筍賦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元明兩代的書法藝術也沒有多大發展,帖學仍然盛行,尚未走出書 法創作的低谷。 在書論方面,由承繼晉唐之法,對宋人“尚意”書風進行否定,進而重視書法藝術的形態美,標舉魏晉風格。元代書論主要是講究法度,代表論著有鄭構撰、劉有定注的《衍極》和陳繹曾的《翰林 要訣》 明代書論則強 、調崇尚古雅, 。 倡導骨力與研美兼善。 陶宗儀的 《書 史會要》 豐坊的《書訣》、項穆的《書法雅言》等則是其代表論著。


中國書法史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清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繼往開來的一個時期。從清中期開始便逐漸形 成了帖學與碑學明顯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學逐漸由盛轉衰,碑學則日漸 興盛。 故書法理論前期重視對筆墨技巧的闡發, 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 《書 筏》和朱履貞的《書學捷要》。後期則主要是對碑學理論的探討,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揖》和康有為 的《廣藝舟雙揖》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並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 輕南的風氣。 劉熙載的 《藝概書概》對南北書風的特色分別作了概括, 強調他們各有所長,則顯得比較公允、客觀。不僅如此,《書概》還對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書體演變的歷史和書法藝術的技巧、風格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而精要的理論總結。這些論著在中國古代書論史 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對清代碑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 結,促進了清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並對近現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書法史

清 梁書同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發展的大致輪廓如前所述, 我們不難從中發現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首先,重視對審美風尚的總結與引導。一般說來,一個社會必然有 一個社會的風尚,這種社會風尚也必然要影響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而社會文化各方面對這一風尚的歡迎或抵制,又必然會直接影響到這一社 會風尚的興盛與消亡。 同樣, 各個時代對書法藝術的審美風尚也不一樣。 如何引導這種審美風尚,使之成為這一時代審美的主導風尚, 就成為各個時代書論家們所關注和探 晉討的問題。如漢魏時書論中的“尚象”、 時書論中的“尚韻”、 唐時書論中的“尚法”、宋時書論中的“尚意” 等等,無一不是對各個時代書法藝術實踐中審美風尚的總結,而通過總結反過來又指導書法創作的實踐,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中國書法史

其次,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全面而系統。 只要我們粗略翻閱一下中國 古代書法理論著作, 你就會看到:我國古代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和總結是全方位的, 涉及到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而且自成體系。如果將它與中 國古代畫論相比較, 就更能顯示出這一特點。比如對書法發展史的研究, 自從南朝宋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開其端,以後各個朝代幾乎都有這樣的一批著作。 它們論列了從上古至清末書法發展的歷史, 保存了中 國書法發展歷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對書體演變歷史的研究, 論及了大篆、 小篆、八分、楷書、行書、章草、今草等書體的產生、發展、變化。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