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深度思考決定人生

互聯網時代將一切事物的門檻都變低了,信息爆炸般噴湧,未經篩檢,以一種最粗獷的方式傾瀉而出。這種時候,如果你需要真正尋找有價值的信息,甄別以及自己的獨立思考,就顯得至關重要。什麼是深度思考,為什麼要深度思考,如何深度思考……本文一一做出解答,更是一篇實用指南。

1

有個朋友是個理想型的人,有想法、有激情、愛折騰。他說想放棄現有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資的工作,雖沒從事過類似工作,但憑藉著內心力量的驅動,他花費了半個月時間研究一個行業,寫了一份行業投資分析報告,隨後投了份簡歷。

這哥們兒如願以償地收到了面試邀請,看他給我描述時的神態還是有點小激動的,就此可以說明那份投資分析報告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但面試時HR總監問了幾個問題,把他問蒙圈了。

HR總監:“對你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什麼,作者是誰?”

他回答說了書中的幾個觀點,然後又說作者確實想不起來了。

HR總監:“平時看科幻電影嗎?”

他回答: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看電影。(多麼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總監又問:“你對什麼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書,確實沒對什麼事物痴迷過。

面完試他就覺得這些問題回答得很糟糕,心裡有些隱憂。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總監的回覆,說:“通過和同事的綜合測評,你的經歷不合適這份工作。”

他有點不甘心,問HR總監:“為什麼面試沒通過呢?”

HR總監回答:“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乏遠見。”

這一句話刺醒了他,多麼痛的領悟啊。

2

深度,廣度,遠見,不僅刺醒了他,也深深刺醒了我,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再仔細分析那幾個問題,其實針對性很強。問什麼書對你影響最深,意在考察你對這本書理解的深度,做天使投資,深度思考是基本素質。問看不看科幻電影,意在考察對未來的關注程度。拿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我發現自己對很多問題思考程度都很膚淺,想到一兩層,之後就很難再深入下去了。

平時也喜歡看書,也買了不少書,但基本等於白看,僅僅記住幾個觀點,沒深刻理解書中的體系結構,知識不成體系是沒多大價值的。看了沒真正消化,不試圖深入思考、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本質上跟沒看是一樣的。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當時看完後也只記住這句話,沒什麼切身體會,但經過朋友講述他的痛苦遭遇後,我發現這句話太有分量了。於是我又在網上搜索這篇文章,認真地看了幾遍。這其實是篇演講稿,是晨興資本劉芹寫的。

小米CEO雷軍給劉芹打了一個電話,跟他說:“我一直認為你做投資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能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為什麼投資能做得非常不錯呢?”

他當時給了雷軍一個答案:“我相信我極其的勤奮。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奮的話,你一定能做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者。”

他本來以為這個答案至少能得到雷軍的部分認同,結果他沒想到,雷軍給了他一個讓人驚訝的反饋。這個答案就是:天道並非一定酬勤。這個觀點當時給了他非常大的刺激。

後來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奮是必要的,但是勤奮是遠遠不夠的。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我認為深度思考決定人生。理解這句話需要明確幾個概念。

什麼是深度?深度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是深,只瞭解事物表面是淺。

決定,意思是起決定性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人生不是完全由深度思考決定,但起到決定性作用。有些人不需要太深刻,照樣可以過得舒服自在,比如富二代、官二代,比如買張彩票中了500萬,什麼深刻不深刻對他們來說都沒意義。

3

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所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

馬雲對電商的深刻理解及遠見成就了阿里;周鴻禕對流量的深刻理解,使入主奇虎前後發生天壤之別的變化;中航502所對離子發動機技術的深度研究和理解,造出了世界最先進的離子發動機,使地球去火星的飛行時間縮短到39天左右。

但深度思考並不是深不可及的,我們通過努力、不斷練習,是可以獲得的一項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為習慣,人生將大不同。

一、深度思考需要的幾個前提

01 內心意願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無濟於事,內心想有這個意願,才能開啟思考之門。

02 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學的時候有這個感覺,覺得學習是給別人學的,在學校老師逼著學,到家家長逼著學。寫完作業了嗎?不寫完作業不準睡覺,考試不好回到家還得捱揍。

長大後才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畢業之後發生的。那些把讀書當成自己事的人、畢業後更懂得自學的人,通常混得都不會太差。

深度思考始終是自己的事,雖一開始很難深入,時間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論,也就不難了。

03 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

前兩天看了電影《星際穿越》,沒有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對親人的愛,庫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樣也談不上拯救人類了。你選擇的領域直接影響你日後成就的大小。

04 決心

光想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決心就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我沒時間,工作都累個半死還有心思想這個?今天不下定決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遲早是要還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時間不等人。不要自欺欺人,覺得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為人生贏家,真的是白日做夢。上帝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創造環境,二是建立競爭,羚羊時時刻刻想著怎麼跑過獅子,必須有這種決心,否則只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二、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還得擁有一套開墾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01 可繁殖的知識量

“可繁殖的知識”這個概念來源於李笑來。李笑來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可繁殖的,一種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統一六國的”,這種知識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讓你提高、進步,讓你變得更深刻。

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見識少,知識積累量不夠。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產生大量信息,但並不是每條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對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別信息有無價值,無價值可以不看,重點是看有價值的。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國藩讀書的原則是一本不讀完絕不讀下一本書,真正的好書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無,理解最重要。

02 思考頻次

針對問題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動腦哪來的思想?李小龍曾經也說明過這個問題,他說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個招式練100遍。

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練100種功夫,每種都是淺嘗輒止,不能實戰;把一招練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對一個問題若想深刻,想個一兩遍想不明白了,通常都是很痴迷的狀態,除了睡覺不想,其他時間都在思索。

03 多維度思考

從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

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牆。”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思考過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過程,努力從多層次、多角度看待問題。要想多層次思考,得跟自己較勁,不能想到一兩層就饒了自己,想到一兩層以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把所有的問題都想全了。

認識“大象”的過程,其實是人類擁有的三種邏輯思維之一的結構思考邏輯,按照結構思考邏輯,把各個部分找全。

04細節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個表演者叫沈小龍,他把打噴嚏分解開來演,很好玩。有時候我們對問題認識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對細節不掌握,僅僅瞭解個籠統的概念,不往深裡追求,追得越深認識越深刻。

事物的本質都是被一層一層表象包裹著,不追問到底,還以為表象呈現的東西是事物本質呢,這就誤導自己了。

深刻是一種態度,事事不求細節,很難想象他能優秀到哪兒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