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上線採集防疫大數據

“城市大腦”上線採集防疫大數據

“城市大腦疫情防控平臺”在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上線運行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習近平總書記2月10日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北京作為首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責任重大,決不能有絲毫鬆懈。要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疫情溯源和監測。市委主要領導也明確提出,加強科研攻關,中關村企業要作貢獻。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就中關村科學城加速研究科技防疫輔助設備、對接應用場景、推進項目落地的情況進行了採訪。

海淀區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範圍已擴展至海淀全域。連日來,越來越多的“全市首個”“全區首個”研發成果在海淀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居民社區內投入使用,讓人們在“無感覺”“不接觸”甚至“不見面”的情況下,完成體溫檢測、身份驗證、買菜購物等環節,真正實現科技手段助力精準防控疫情。

北青報記者獲悉,昨日,海淀區發佈支持企業穩定發展的15條政策措施,單獨設置“鼓勵企業科技防疫”部分並放在突出位置,凸顯海淀科技創新特色。對提高防控疫情效率有突出貢獻的企業,海淀區給予最高300萬元一次性獎勵。同時,海淀區將實施疫情防控應用場景計劃,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更加廣闊的“試驗田”。

“城市大腦”平臺上線

疫情信息盡在掌握

海淀區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城市大腦疫情防控平臺”近日上線試運行。返京人員的來源地、是否經由疫區、是否與確診病例同過車、駐留時長……這些信息通過該平臺都能查詢出來,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防止出現重大傳染事件。

據瞭解,該平臺是海淀區國有企業“中海紀元”根據實際疫情防控需要開發而成,藉助海淀城市大腦的“時空一張圖”“AI計算平臺”等資源和成果,同時接入了融信數聯公司、百度公司、微芯公司、第四範式等科技公司的平臺數據,實現疫情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

“我們從企業和社區兩個維度,採集人員基本信息、出行情況、居住社區、工作單位、健康狀況、經由疫區等六大類信息。針對重點人員、高危疑似人員、密切接觸人員,按照北京市衛健委分級分類防控要求,每日採集關鍵體徵指標,並跟蹤處理記錄信息。”中海紀元項目負責人介紹,數據採集完成後,經過自動統計和分析,就可以瞭解海淀區內各街鎮、小區、重點場所內的重點人員數量、主要來源地、活動軌跡等信息,並提供重點人流預警服務,防止出現重大傳染事件。

“比如,正處在隔離觀察期的人員,或是針對確診病例及疑似病例,該平臺將進行重點監控,並跟蹤軌跡,如發現聚集或外出等違規事件,系統就會實時預警,把信息推送給街道或防控小組相關管理人員,即時採取措施,開展防控工作。”上述負責人介紹,通過軌跡分析還可以最大限度瞭解重點人員的活動範圍,做到早發現、早隔離。

政府攜手高科技企業

為科學防疫“賦能”

科技助力疫情防控,也為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應用場景,推動項目迅速落地。擁有“一街十園”的海淀區東昇鎮商務樓宇多、企業人員也多。面對返京高峰和企業復工,東昇鎮積極聯合園區高科技企業,為科學防疫“賦能”。

“格靈深瞳”是中關村東昇國際科學園內的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針對手持式額溫槍工作效率低、感染風險大、傳統紅外熱成像存在誤檢率高、無法高效識別人員體溫等問題,於大年初二晚上迅速召集併成立了30多人的應急攻關小組,在短短8天時間內,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式雙光快速溫測智能識別系統。

據格靈深瞳CEO趙勇介紹,這套系統融合了紅外熱成像與人臉識別技術,採用獨有的雙光快速測溫校準算法,高精度識別人體溫度,目前已在東昇鎮奧北科技園、寶盛廣場、中關村東昇國際科學園等地試點應用,大幅提升了對通行人員非接觸式的體溫檢測效率,避免人員聚集情況,減少了交叉感染風險。下一步還將在泰興大廈、東昇大廈等商務樓宇、超市人流密集場所陸續安裝使用。

中關村創業大街聯合中關村高新企業“盛開互動”,共同推出復工人員信息登記與身份識別管理平臺——“你來啦”CRM系統,通過線上自助登記與現場刷臉識別相結合,在無需紙筆、無實物接觸的情況下,完成復工人員的信息登記管理。該系統已被錄入中關村疫情防控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目錄,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為北京地區首次使用該系統的街區。

據瞭解,疫情發生後,盛開互動在春節期間組織員工居家辦公,將公司面向智慧會議的管理平臺產品進行針對性優化完善,應用於“復工人員信息登記與身份識別管理”。復工前,中關村創業大街收集服務機構、創業團隊復工信息,機構、創業團隊復工員工在線填寫復工登記表,同時上傳個人照片,整個流程不到一分鐘。管理人員對復工員工的信息進行審核後,系統自動發送審核通知短信,便於員工及時掌握審核結果。復工時,員工通過刷臉登記,無停留即可進入復工場所,有效杜絕未經審核的人員和外部人員進入。

“硬核”設備亮相社區

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海淀區的“硬核”科技防疫設備,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姓身邊,最大限度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在青龍橋街道辦事處西苑掛甲屯社區,剛剛試點安裝完成了全區首個針對居家隔離人員的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工作人員將一臺高清紅外攝像機安裝在隔離人員家門口的樓道牆上,監控距離最大可達10米,監控信號經無線網絡上傳至系統,即可通過多部手機、電腦共同監測。

“一旦系統監測到居家隔離人員出門,就會立即將報警信號傳送給值班人員,並提供現場監控畫面。值班人員可通過系統自帶的麥克風和揚聲器,與隔離人員對話,進行勸阻。”青龍橋街道綜合治理科科長趙稱心說,街道和社區還可通過這套系統與隔離人員加強溝通聯繫,及時發現並解決隔離期間遇到的問題。

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發了全市首個室外無感測溫儀,在該單位家屬區——學院路街道中科院社區率先投用,居民徑直走進社區大門,無需停留即可完成測溫,當體溫異常時,蜂鳴器就會自動報警。

在海淀區溫泉鎮的兩個小區,則引入了無人送貨車,減少居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居民可以在“餓了麼”App上找到“佳苑便民外賣超市”,這是一家無人車配送超市,配送種類包括水果、蔬菜、肉禽、零食、飲料、生活用品等。在線下單後,無人車可將商品配送至小區門口。居民確認身份後,打開相應車門,即可取貨,全程不需要近距離接觸他人。

提供配送服務的無人車是中關村環保科技示範園的一家科技企業“白犀牛”提供的。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用於配送的無人車,每天在出車前和回車後都會噴灑消毒水消毒,保障全程配送的健康安全。同時,為更好地服務居民,公司拓寬了供貨渠道,除與大型生鮮平臺合作外,還會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從周圍大型超市配貨。

文/本報記者 王斌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對話

海淀實施疫情防控應用場景計劃

對話人:海淀區發改委副主任 王玉霞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一處科長 王本祿

北青報:疫情發生以來,海淀區是如何發揮科技優勢,積極調動科技企業研發設備,並促進項目落地的?

王本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企業利用技術、產品優勢,政府積極幫助對接應用場景,為疫情防控提供支撐;二是針對應用場景疫情防控需要,組織科技企業、研發機構進行攻關,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面向高科技企業發佈了“徵集令”,得到企業積極響應。比如,中關村科學城科技企業“佳訊飛鴻”在指揮調度系統領域擁有技術優勢,海淀區將其應用到區委區政府、區衛健委、轄區醫院和單位、社區服務中心及監督站和重點人員移動端App上,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應急調度系統,在疫情防控快速指揮、迅速響應、信息共享、協同處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另外,疫情發生以來,地鐵站、高鐵站等區域對大規模人群測溫設備的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海淀區組織百度、曠視、商湯、領邦智能等AI企業與紅外設備廠商迅速開展聯合攻關,在清河高鐵站、部分地鐵站、政務大廳部署,有效解決了大人流測溫問題。

中關村科學城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曠視科技”自主研發出的“明驥”系統,本月初在海淀區牡丹園地鐵站率先投用,每分鐘測溫數量可達300人,即便乘客佩戴口罩遮擋了面部,也能通過“升級版”的人臉識別技術精準鎖定,並提示工作人員進行二次檢查,有效篩查疑似高熱人員。

北青報:科技企業研發防疫設備,海淀區提供了哪些支持?

王玉霞:2月13日,海淀區出臺了15條具體政策措施,從鼓勵企業科技防疫、減輕企業經營負擔、加大企業金融支持、強化企業精準服務等4個方面,支持企業穩定健康發展 涉及財政資金約8億元。

政策中單獨設置“鼓勵企業科技防疫”部分,凸顯海淀科技創新特色。措施中,對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快速檢測試劑、有效疫苗或特效治療藥物的企業和個人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和優先推薦國家級、市級人才工程的獎勵。對積極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和信息化系統提高政府防控疫情效率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最高3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應急生產口罩、醫用防護服、紅外人體測溫儀、額溫計、負壓設備、呼吸機、消殺用品等防疫物資的企業,給予不高於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北青報:除獎勵資金外,在對接應用場景上還有何舉措?

王玉霞:為了解決科創企業尤其是科創型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市場的問題,海淀區將實施疫情防控應用場景計劃,在原有科技場景應用支持計劃的基礎上,聚焦疫情防控中的“查、測、防、治”4個環節,以及疫情期間民生關切的“工、教、購、娛、宣”5個方面,發佈新經濟企業科技賦能疫情防控的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更加廣闊的“試驗田”。

對疫情防控期間向社會免費開放線上診療、心理諮詢、授課輔導、在線辦公等方面資源,以及在防疫設備、檢測治療藥物、疫情智能管理等方面有創新優勢的企業,優先納入場景應用支持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