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更多“硬核大白話”

要問抗疫期間哪些專家最受老百姓歡迎,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一定榜上有名。“病毒被你悶死了”“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從來不是貓!”“不能欺負聽話的人!”……每一句“硬核大白話”都像一顆定心丸,在答疑解惑的同時,提振著大家戰勝病毒的信心。

張文宏為什麼火了?重要原因在於其科普深入淺出、直擊人心。新冠肺炎來勢洶洶,人們急切地尋找權威信息以消解不確定性。然而,雖然一打開手機,相關信息就如潮水般湧來,但質量實在參差不齊。有的是標題黨,有的是“無腦吹”,有的則專業詞彙堆砌、完全不知所云,非但沒有緩解讀者的恐慌情緒,反而攪得人心煩意亂。雙黃連、氣溶膠等事件的多次反轉,更是讓人不知道相信誰好。而以張文宏為代表的一批專家,既擁有專業背景,又深諳受眾心理,一下子拆除了專業知識和普羅大眾之間的那堵牆。

一定意義上,恐慌情緒對於社會的殺傷力絲毫不比新冠肺炎本身低,科普本就是疫情防控的關鍵一環。正如張文宏所言,“你為什麼對流感就不怕,對SARS就那麼怕呢?因為SARS你一無所知。”疫情發生以來,正是得益於各方面的反覆宣傳,大家才知道了只要科學防控,“新冠肺炎死亡率遠低於非典”等基本特性。目前,全國疫情總體呈下降趨勢,北京等城市的新增病例密切接觸者不斷減少。這些積極信號的出現,正是全民防控起了作用,科普功不可沒。

科普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危急時刻,也體現在生活日常。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折舊率”越來越高,科學素養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中認識、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民眾的科學素養正是科技創新的土壤,要想邁向創新強國,就必須多做固本培元的工作。對此,我們國家早有認識,因而始終十分重視科普事業。高士其、華羅庚等老一輩科學家,身體力行寫文章,下農村進行科普,推動幼兒園、小學課堂設置科學實踐課。近年來,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一大批青年學者開公號、拍視頻、上講臺,還有科學家做起了直播,紛紛為科普尋找著時代表達。這些努力不斷削減著“歪理邪說”的存在空間,潛移默化中降低著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

疫情是一次大考,考驗著治理能力,也考驗著科普能力。目前來看,中國的科普其實遠遠滿足不了公眾的求知需求,表達傳播上也有很大提升空間,不妨將張文宏的走紅作為一個樣本,讓科普更接地氣更有靈氣。(鮑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