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過去,影響,未來,計劃,目標,自我

大家好,今天繼續推送「空談」,關於時間的中集。這裡先回顧一下上集的內容

上集,我們說到了,時間有兩種維度,一種是物理時間,是真實存在的;當我們把物理時間放入到意識中來,它就變成了所謂的心理時間,而心理時間只是一個想法,一個概念。我們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混淆了二者。

在物理時空的過去,你無法保存,大腦只是選擇性地記住了一些畫面。真實的過去對我們的神經元肯定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發生在意識之外,是你意識不到的。當你去「想」過去對你的影響,已經是一種扭曲,只會徒增內心的混亂。

以下是中集的音頻和文稿——



關於過去,影響,未來,計劃,目標,自我 | 空談·時間·中集

問:談到過去對我們的影響,有三種常見的情況:一種是我在過去取得的成就,那種想法是那麼的深刻,我可能忘不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去幾年或幾十年,我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不想放棄。

或是過去有一些難過、傷心或是創傷,對我現在也有影響。當這幾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我怎麼去處理現在的我和過去的關係?

哲:剛才你舉的這三個例子,我本來想一個個看,結果發現三個都一樣,因為拋開意識看,問題都來自於「自我」。

在之前談自我的空談中,我們說過,自我是一組神經迴路,一直在腦海中運轉著,維持著一個「我」的概念。在一些研究中,當參與者服用致幻藥物後,「自我」就被瓦解了,感受到一種自由和博愛。

簡而言之,自我是一個概念,一個想法,它一直在大腦後臺運轉著,消耗了很多精神能量。自我是一切精神衝突的唯一來源。

同樣,在談到過去的影響時,在這三種情況背後,都是自我這個想法在不斷地運轉著。

我們用過去這個想法,讓自我延續著。

問:你是說,我們對過去的那些記憶、想法,還都是圍繞著一個「我」來進行的,我在過去的成就,我在過去的付出,我在過去的創傷。

哲:對,都是在講故事。你的過去,實際上是你的意識在講故事,而不是真正的過去對你的影響。

所以,看似過去在影響我們,這只是一種假象。確實,真實的過去對我們的神經元有影響,但是,那發生在意識之外。當我們在意識上想過去的時候,都是在不斷地喚起自我,讓它運轉著,充滿迷惑。


關於過去,影響,未來,計劃,目標,自我 | 空談·時間·中集

問:人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定,常常也是根據過去的想法和記憶。我們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有過什麼樣的經歷,做過什麼樣的職業。我們常常是根據過去的想法,來定義今天的我。

哲:身份也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想法,一個自我的表現。

通過自我,我們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繫起來了。

從這個角度看,每個人都是一個了不起的編劇。

在腦海當中給自己編了一個人生故事。

問:如果說,過去是一個想法,能夠理解。但是,過去這個想法,真的很頑固。我怎麼才能從過去當中解脫,是要放下自我嗎?無我?

哲:其實你已經給出答案了,最好的答案就是結束自我。結束自我的概念,過去就消失了。

當你沒有自我的時候,你想不到任何關於過去的事情,你只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你的神經系統在不斷地跟外界交換信息、交換影響。

沒有「我」存在的時候,在意識上談論過去、現在和未來,沒有意義,非常空,對不對?

正因為「我」的存在,它顯得不空,顯得真實。

問:你的這些話,突然讓我有一種很自由的感覺。如果放下自我,過去也不存在了,未來也不存在了,那我不就自由了嗎?

甭管我過去是誰,做過什麼,都不重要了。從這一刻開始,我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帶著愛和友善。

哲:沒錯,沒人限制你。

問:不存任何既定的軌道。不是說,我過去在什麼樣軌道上轉著,我還得在上面轉著。

哲:當沒有你這個「自我」的時候, 沒有人束縛你,沒有人限制你,你只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

問:這樣我就從過去中解脫出來了,然後沉浸在此時此刻。

哲:沒錯,想法也息止了,你只是感受此刻的狀態,感受「你是什麼」,而沒有沉溺在「你應該是什麼」。

當想法息止的時候,你的心理時間也就息止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在沉溺在「我應該是什麼」的時候,你必然會產生想法,想變成某人某事。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存在心理時間。

因為你希望未來我能變成怎樣怎樣,從過去的我變成了現在的我。所以,當我們帶著這樣一個自我,當我們去關注想變成什麼,應該是什麼的時候,那麼想法的這種移動,就是心理時間。

同時,它還跟物理時間有部分吻合。因為你在想的時候是物理時間也在流動,所以,我們在這兩個軌道上特別容易混淆。


關於過去,影響,未來,計劃,目標,自我 | 空談·時間·中集

問:當我們關注此時此刻,那所謂的「未來」也不需要想了。我只是隨著時空演進,過好當下這一刻。但是,「未來」這個概念在人們的腦海當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哲:沒錯,因為我們整個社會、整個的思維構架,整個的意識活動全是圍繞著「我」來進行的。

我要變成一名歌手,這是我們一種畫面。但是,如果你能沉浸在每時每刻,享受唱歌,你並不在乎你是不是歌手。歌手只是一個稱謂,一個標籤。

但是,「我想變成歌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問:當你說,我們要活在當下的時候,它和及時享樂,有什麼區別呢?難道不要為將來做任何計劃嗎?

哲:當你說到及時享樂的時候,要意識到你的自我依然在存在著。

你只是沒有了未來那個想法,但是你的「自我」,並沒有息止。

這裡我們並沒有說,你是否需要做計劃。

你做計劃也罷,不做計劃也罷,可能都是你的大智慧。既然要在社會上生存,必然要用智慧來調節你的內心世界,去適應這樣一個環境。

問:按你所說,做計劃還是不做計劃,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就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不做計劃,每天去接受生活呈現在你眼前的一切,抓住每一個機會去生活,然後讓所謂的未來一點點展開就可以了。

你也可以有一個計劃,有一個對未來生活的願景。那這個計劃和目標、願景又是什麼關係呢?

哲:首先,如果你要制定目標的話,一定要保持對自我的一種高度警覺,覺察到你的「自我」存在,要一直覺下去。

第二,計劃可以做,但是你究竟會變成什麼,不要執著。不要去執著於你的計劃,而忽略了內心的變化。

或許當你真正瞭解了內心如何變化之後,你的計劃可能會更切實際了。

所以,做計劃、不做計劃,完全在你個人。

做計劃,如果你能基於內心的規律,或許這個計劃就變得更加實際。但是別忘了計劃不如變化快,所以不能執著於計劃的結果。

你可以做計劃,但你的關注點是不是可以放在當下,感受當下?


關於過去,影響,未來,計劃,目標,自我 | 空談·時間·中集

問:剛才你一直在提到自我。聽你的講述,是要過一種沒有自我的生活嗎?問題是,我為什麼要過一個沒有自我的生活呢?如果就是想為了一個小我,過好自己的日子呢?

哲:首先咱們還得澄清,就是說有沒有自我的生活方式,你自己決定。但我們需要高度覺察自我的存在。

當我們洞察內心規律後,會發現,現行社會規則,它是基於一種自我的意識來運行的。

所以它必然跟內心世界原本自然的狀態是衝突的,意味著我們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生活中這些挑戰和矛盾。

而運用智慧的前提是你必須高度警覺「自我」的存在,不要被「自我」所累。

咱們說自我是一個想法,心理時間也是一個想法。「自我」成了你內心世界的主人公,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繫在一起。

我們需要去意識到這些虛幻東西對我們的影響。但如何去拋棄它,是否保留它,還要要根據現實的生活狀態。

在這裡,我們不斷強調,覺察到自我,這是根本。而不是說「有」和「沒有」的問題,保留和不保留的問題。

問:就是說,我們要在正念冥想中去徹底地覺察到自我的存在和影響,但是至於你想保留多少自我,來適應社會的生存規則,那是你個人的事情。

但是首先我們要覺察到自我的存在。在一種很清醒的狀態下去生活,帶著「覺」去生活。就像咱們在

談偏見的節目中說過,覺察到偏見之後,你依然可以帶著偏見去生活,沒問題。

但當我們喪失了對人生的覺察,等待我們的只有混亂和痛苦。

問:你看,很有意思的是,我們今天的話題是時間,然後聊著聊著,又聊到了自我。「空談」的這些話題,都是彼此聯繫在一起的。

哲:因為我們的內心世界是一個整體,意味著你從任何一個點切入,都會貫穿整個內心。

所謂的覺察,是要從整體上覺察內心世界的變化,而只有這種整體覺察,才會深刻感受到內心的規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是部分覺察,過分關注內心的一小部分,無法去看到整個森林。

所以,正念冥想/禪修,實際上是要去從整體上來觀察內心的規律。現在,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煩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先去透徹地瞭解內心世界,然後去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需要去行動。

行動,首先是從內心的調整開始,要做出非常多的精神動作,包括調整我們的意圖,調整我們的世界觀,調整對很多問題的認識。

好,以上是空談·時間·中集,明天咱們接著聊。當你改變了對時間的看法,可以預見的是,你對生活、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為什麼活在每一刻,就是死在每一刻?歡迎帶著你的思考,加入明天的空談。



分享者Cico,在讀博士,座標荷蘭,研究興趣涉及神經科學,哲學,人工智能,數學,生物信息的交叉領域。和西方現實的深度碰撞,成為他徹底探索內心世界的動力。修習正念冥想帶來的深刻的感悟和轉變,讓傳播正念成為一種新的人生使命。個人主頁https://hi-it.org。微信公眾號Mindivers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