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歷非211、985的學生,讀到了博士,這樣在就業上會被歧視嗎?

青梅煮酒論高校


我本人就是第一學歷非211,碩博985。找本行業科研崗的工作時從未被歧視過,招聘單位更看重我發的論文和博士期間跟老師做的項目。非科研崗沒投過簡歷,如果因為本科學歷被歧視我覺得也很合理。畢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大相徑庭,985的本科教育對學生的培養還是相當全面的,對研究生的教育則更注重深度。科研攻堅能力我可能甩同齡985本科生一大截,但綜合能力真不一定比得上同齡的985本科生。找工作揚長避短才是關鍵,沒必要一直糾結本科出身。


隊長你別


我見過第一學歷985也考不上研究生的,想必大家也見過很多二本,普通一本考研考上985的,我只是想說,能在985讀工科博士,並且順利畢業的人,真的,你們自己來讀一下,別談第一學歷,你自己體驗一下就好。最好讀一下基礎工科類的,比如化工,化學,機械,電氣類的,而且就大工來說一年也就能畢業七百多個碩士,一年能招一千多點,證明有很多是延期的,發不了文章的,像我們組,博士至少兩篇一區sci還要一篇自己的畢業大論文。真不是隨便就能讀下來的,有些老師好會給個大方向啥的,有些純粹靠自己去找方向自己去設計實驗。剛剛開始查資料,探索實驗就幾個月沒了,後面還得做,還得寫,一年有一篇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縱一刻已千年


我這篇回答碼了很多字,但是希望大家能看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

先說幾個真實的例子,我實驗室博士大師兄,本科三本,考上985研究生碩博連讀,學的計算機。學校不算很強但計算機專業很厲害。6篇一作,包括ICCV,AAAI,ACM,全是頂會,實驗室讓他留校任教,同城211給人才引進➕安家費三年內升副教授,菊廠諾亞實驗組給了120萬天才少年。阿里媽媽,騰訊AI lab都給了很好的offer。難道BAT華為不算大企業?

甚至不需要說博士,上海電力,東北電力,一本都不是,這倆學校研究生進當地電網系統甚至都不需要考試。本科雙非的西電碩士,進29所輕輕鬆鬆。本科雙非的西財碩士,進銀行輕輕鬆鬆。

就我讀研的組,三年發了快200篇頂會,組裡畢業的碩士,人手最少一篇頂會或2區SCI打底,BAT華為的SP SSP拿到手軟,我咋沒聽說有人卡本科學歷。

如果都讀到博士了,還是隻看出身其他一律不管不顧,照這麼說只要本科好,博士隨便去個雙非大學,水兩篇文章,畢業是不是得200萬?這不純粹扯犢子

人文社科藝術不瞭解,理工類博士是搞學術科研的,成果即文章,專利,項目經驗,各種獎項,文章佔大頭。不同文章的含金量是一目瞭然的,各類會議期刊的分級非常明確且成熟。即使同一領域同級別文章,也是有鄙視鏈的,博士同行人盡皆知。所以在理工類博士中,判斷博士能力強弱的第一要素,就是文章。這也解釋了,我師兄在本科雙非的情況下被學術工業界雙認可的原因。

所以唯本科論和能力是沒有絕對關係的,不是本科不好就決定你博士能力一定不行。說的難聽一點,博士之間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的優秀與普通博士的差距,大於普通博士和本科的差距。所以一定存在後發制人的可能性,碩博五年呢,五年能改變太多東西了。

因此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博士不是唯學歷論,更不是唯第一學歷論,是唯能力論。

但是不少研究所,或者國企確實對第一學歷有硬性要求,最明顯的是在金融行業的頂尖機構,或者是工科研究所,但是這根本不是能力問題。唯本科論,在一定程度下是拉幫結派和固化人脈資源的結果。如果有心,可以去查一下某些研究所,或者某些國企,基本就只收幾個學校的學生。對這些學校的招收條件是比較松的,本科雙非都進得去,如果是別的學校,那不好意思,你怕是沒戲。

在金融領域唯本科論更明顯,說白了就是某一個派系為了鞏固自己在本領域內的地位,才專門只讓特定學校的學生進來。和實力沒有關係。所以這也能解釋很多大型私人企業不卡本科的原因,要賺錢的嘛,同行競爭壓力大的嘛,只有本科學歷麼得能力,你當資本家都是慈善家嗎?看看互聯網,專科生夠牛逼都進得去。

而且我真的特別不明白,國企和研究所到底哪裡好?進去是能光宗耀祖還是報效祖國?你是喜歡研究所事多活累拿錢少,還是羨慕國企人雜坑少易養老?要錢要提升就去私企,要長期發展要社會地位就去高校,這不上不下的,難不成30歲博士畢業真奔著養老就去了?

順帶說一下進高校,絕大部分985要求兩年以上留學經歷。當然你文章多,能力強,你學校巴不得你留下來。高校是要求老師有產出的,不是搞個本科學歷留著看的,你本科再好,畢業兩篇水區SCI你看有人理你嗎?而且我真沒見過我實驗室導師互相介紹的時候,有誰說本科學校的。基本都是,這是哪哪哪的博士,這哪哪哪的博後。

如果本科雙非,但是有志學術圈,研究生一定要去國內比較強的985學校讀研究生。之後的路,要麼國內牛組博士,國外牛組博後。要麼國外博士,國外牛組博後,然後在留在國外大學當個研究員。幹幾年之後拿千青回國進985當副教授,這種靠譜一些。這時候本科基本沒人看了,雙非本科拿青千的大家可以查查,還不少呢。我實驗室的團隊介紹,寫的是均畢業於海外TOP100博士,可不是海外TOP一百本科。

說這麼多希望大家明白,人生是場馬拉松,告訴你一時的成績可以決定一生的不是蠢就是壞。高學歷帶來的隱形福利,從長遠角度看是很重要的。我二哥本科研究生都是雙非,博士去了伯克利,回國進企業年薪60萬,光公積金都一年20萬。如果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不要擔心太多,努力去做就好了。不好的出身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努力去彌補,但是希望永遠擺在那裡,別妄自菲薄。只不過這條後發制人的路很難走,考研985強勢學科都得400分,所以與其在這胡幾把亂想,不如多看點書,多努力一點。別搞得跟大家本科畢業都要直接去世一樣,嚇唬誰呢擱這。能力永遠是第一位的。985平均綜合能力確實比雙非強不少,所以加倍努力才有超越的可能,誰讓高中不好好學……

還有就是網友的話不太可信,回答這個問題的100個人裡我估計沒幾個博士。全國博士還不到總人口的千分之一,網友都是道聽途說。最好抓幾個博士親自問問,靠譜一些。

但是,最後有一點我很奇怪。我看很多學校中文系,歷史系,甚至中醫中藥系招收導師,居然也要海外經歷!這形式主義把👴人給整暈了,所以我說人文社科藝術類不瞭解,感覺跟玄學一樣。


大葉子最可愛


題主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我對你的學歷已經是仰望了。


1、畢業生那麼多,不可能都是211、985

今年的高考又結束了,但是每一個都能進211或者985嗎?不可能。而且還有許多進入本科、專科等等。同樣每一年有許多人從這樣院校畢業。

而且你現在已經定格了,再去糾結也沒用,而且根本改變不了。完全是白白浪費時間,所以就不要再這樣念著過去。你要這樣想,一家公司,也沒有幾個211、985的。


2、讀到博士,至少說明自己很上進

我曾經大專畢業。工作後,我有空會關注一些招聘,當發現市場上基本都要求本科以上。所以我給自己去報了成人本科。經過三年的時間,我拿 到了文憑。

一次,老闆和我聊天。問我現在什麼文憑了?我說本科。他說我記得你以前是專科畢業呀,自己去升過了?我說是的。 他聽後沒有說話,但是笑笑地看看我。

之後,沒過多久,他就把我調到了一個重要的崗位。

你要知道,在職場任何一個領導都喜歡自己要求上進的職工。


3、幹嘛過多在意別人的眼光

你要知道大家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來關注你。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

但是你越這樣想,你就越容易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個就是你的思意旺盛。

教你一個好辦法,你可以這樣去想,你可以向別人學到什麼,可以給別人帶去什麼。


4、最後總結一下,1、不念過往,不畏將來。畢竟你活在過去,你會覺得很累,而且也改變不了什麼。2、不要把別人看得那麼厲害,要知道大家都是凡人。世界上根本沒有天才,別人能做到的,你經常努力也一定可以做到。不信你去讀讀《刻意練習》這本書。3、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活出自己便好,很多時候別人哪裡這麼多閒功夫來關注你。4、做好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5、通過努力,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希望對你有用。


更好的明天03


作為985大學教授博導,我來回答。

首先,不要為了讀博而賭博。

這個問題大家已討論的比較透徹,比較充分的了,相信讀完所有的回答應該就可找到標準答案。

本碩雙非,即非985非211的同學,無論是在考博士還是在博士畢業求職的時候,必然會受一定的"歧視″

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高考的篩選,重點大學的教學資源、環境、學風,是雙非學校難以比擬的,用人單位不想試錯不想冒險。

出身雙非的同學,千萬別為了讀博而讀博。沒有讀過博士的人和沒有指導過博士的人,有可能認為博士生一定就會比碩士生更牛更厲害,答案是否定的。絕大多數的博士課題都是基礎科研,一般至少得四到五年的時間在實驗室面壁。這個過程學生的心理和年齡都會變化,競爭力都會產生改變。

如果你讀博的目的不純,將來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後果華科與同濟大學等研究生跳樓的案例也是極端證明

誰應該讀博士?

1、熱衷於科研,能夠靜下心,來能夠做的住冷板凳,能幹與清貧的同學可以讀博士。

2、心理健康,沒有抑鬱症的同學,想做大學老師必須讀博士。

3、正常健康同學有機會留學開闊視野,提升競爭力,一定要留學讀博士。

4、有心理問題或抑鬱症的同學千萬別讀博士!!

怎麼才能避免被歧視?

我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有本科雙非進入到國家科研院所工作的,和他們在同一單位工作的,有本碩985的,也有清華北大的同學。

得到的反饋就是,進入同一家單位以後就看你的工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你的第一學歷你的什麼什麼學歷,反而是沒有什麼關係。

可見這些學歷主要,是作為敲門磚第一次進入某單位工作時,才涉及到是否被歧視的問題。

現在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都非常多,競爭非常激烈,所以在面對競爭的時候自然有更優秀人的話,自己就會受到一定的壓力,正常的。

社會是很公平的,要想避免被歧視,就得積極努力,多出優秀的科研論文成果,多增強自己的接人待物能力,另外提高英語水平考過比如雅思等

科研論文關係讀博成敗,必須得努力!說到底,這樣的同學是高考志願填報走了彎路,放棄了高考復讀。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學業規劃關乎人生的輝煌與平淡。

關注教授 少走彎路。


堅恆勇毅


我來回答您的問題吧,因為我就是第一學歷雙非的學生,但是比較幸運的是我博士讀了一所國內的985高校,目前已經快畢業了,我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分析這個問題。

1、博士學位的區別。目前總體來看,博士畢業之後一般都是去高校任職,國內的高校每年都有自己的招聘名額,從統計數據來看,

每年畢業的應屆博士約有40%進入高校,其他的學生會選擇研究院、企業、出國、政府機構等等。那麼博士就業會受到歧視嗎?我感覺很普遍,尤其是企業,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明確提出條件,要求第一學歷、英語等級、專業方向等,其中第一學歷是很多企業的刷人標準,第一學歷不符合要求則直接淘汰。一些企業不要求第一學歷但要求博士院校是985院校。所以我個人感覺,如果本碩都不好,那麼攻讀博士學位一定要選取985高校,這對於就業是大有裨益的。

2、出身和就業並不對等。我身邊有一位博士,本科碩士都很一般,博士考進了985高校,這位博士非常努力和勤奮,每天都夜以繼日的做研究。而和他一同進入實驗室的博士生,本科出身非常好,但是到了博士階段對自己放鬆要求,開始吃老本,不思進取,幾年過去了毫無科研成果。而出身一般的這位博士在讀期間發表了幾篇高水平論文,畢業之後很多高校都對他拋出了橄欖枝,他現在思考的是該選擇哪個高校任職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

如果你本碩不好博士又一般,和985高校的博士相比就沒有優勢;假設進了985高校讀博如果沒有好的科研成果,和那些本科出身就很好的學生相比也沒有任何優勢。怎麼體現自己的競爭力?我想首先要進入更高級別的平臺,然後仍要不斷努力超過處於同一平臺的競爭者,這樣才會弱化第一學歷不足帶來的劣勢。

綜上所述,我認為就業會不會被歧視還是完全取決於自己,如果能力出眾,沒有企業會歧視你,如果隨波逐流,就算是985畢業的博士也沒有什麼好的出路。


簡單的科學世界


首先對你的上進和會學習表示欽佩。如果第一學歷非211、985的學生,讀到了博士,這樣在就業上大概率是不會再被歧視的。


1,讀到博士學歷,已經用事實證明了自己更高的學習能力。

單位招聘看學歷,如果同樣是本科學歷,會看是否985,211,還是三本,或者專升本,如果唸到博士,一般是不看學校梯隊的,國際一流大學的博士有加分,不是不減分。

2,相比較本科學歷的人才供應量,博士學歷的人才要少很多,更加稀缺。

2018本科畢業生834萬,研究生畢業生60.44萬人,其中,博士生6.07萬人,碩士生54.36萬人。物以稀為貴,不會太挑剔。

3,讀到博士學歷,證明了個人有更強大的毅力,這樣的軟實力是用人單位看中的。

企業招聘,除了確認學校,學歷,專業等硬性指標外,更多是考察軟性能力。積極,主動,創意,堅韌,吃苦耐勞等,如果能證明有這樣的特質,會很受企業歡迎。


但是,依然有小概率會遇到,講究初始學歷的,出身論用人單位。讀到博士最高學歷,是無法改變初始學歷情況的。


如果已經讀到博士,你有更多可以把握的選擇;如果遇到一直計較你初始學歷的單位,請相信,這只是非常小的概率,你可以確認,這不是合適你的地方,然後把選擇的機會留給更合適你的地方吧。


織碼開門


我是天津大學本科 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 直截了當的說 出身不好還是會被歧視的 1. 如果去學術界 你本科班不是較好的985 清北復交的教職是真的進不去 除非你的論文特別地強 但話又說回來了 一般來說本科出身越好 文章發表的越好 2.去工業界的話 本科出身也很重要 普通本科出身的博士和好學校出身的博士給的起薪是不一樣的 特別地說 在一些特別看出身的領域 比如中金 大摩小摩 本科不是清北復交就不用想了 連上財都夠嗆 3.在現實生活中 我觀察到的規律是 本科出身越好的同學越聰明 更有悟性 更容易取得成就


天下英雄何其多啊


第一學歷很重要,博士畢業以後,去普通學校還好。要進好學校,基本第一輪就被刷了。除非你發了很好的文章,單篇十幾分,或者更高吧,不然要進985高校,基本沒可能。讀博士的時候,也是會受到歧視的,比如南方科技大學,本科必須是985.211,其他的都過不去。

以前大學生少的時候,人們以本科生統稱。現在本科生多了,就變成211.985了,這個很正常。在讀博界有一個順口溜,人們常說清華大學,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士,三流的博士,就可以看出大家對於這些認可。


北望歷史


同學,別說是博士了,現在碩士拿出去,在對應行業就業都只是會被仰視,而不是歧視。

因為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對於博士而言,碩士畢業需要完成一個課題,那麼他實際上是一個不算特別大的項目負責人;到了博士,需要更多的論文,他可能就是兩三個項目的項目負責人,或者是一個比較大的項目的項目經理。

30歲之前,在一個行業內,擁有幾個項目的操盤經歷,同時還有對應的成果產出。請問這樣的人多嘛?很多人到30歲還是默默無聞呢!

這樣的人,在對應專業領域,屬於能夠快速上手的年輕人才。不過對於非對應領域,由於外行無法判斷你的能力價值,所以會造成誤判。

可是,如果博士都要被歧視的話……公司需要花多少成本來招人?能夠承受的起的嘛?

你在研究生期間的課題項目經驗,就是你最大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