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種比較接地氣的詩詞?

魚魚魚__出沒


夜雨

[ 唐·白居易 ]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寄元九》

白居易

  晨雞才發聲,夕雀俄斂冀。晝夜往復來,疾如出入息。

  非徒改年貌,漸覺無心力。自念因念君,俱為老所逼。

  君年雖校少,憔悴謫南國。三年不放歸,炎瘴消顏色。

  山無殺草霜,水有含沙蜮。健否遠不知,書多隔年得。

  願君少愁苦,我亦加餐食。各保金石軀,以慰長相憶。

最近疫情形勢嚴峻,讀白居易詩,發現很多比較與當下情況應景啊,激起了共鳴!


大山喬古琴尺八


這首詩適合各個階層的人,我認為最接地氣,也適合教育孩子!

神童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

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

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

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

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後通;

聖賢俱間出,以此發矇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然小,文章日漸多;

待看十五六,一舉便登科。

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

名題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

螢窗新脫跡,雁塔早題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

英雄三百輩,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

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宮殿召繞聳,街衢競物華;

風雲今際會,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太平無以報,願上萬年書。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土脈陽和動,韶華滿眼新;

一支梅破臘,萬象漸回春。

柳色浸衣綠,桃花映酒紅;

長安遊冶子,日日醉春風。

淑景餘三月,鶯花已半稀;

浴沂誰氏子,三嘆詠而歸。

數點雨餘雨,一番寒食寒;

杜鵑花發處,血淚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錦繡紋;

年年當此節,底事雨紛紛。

風閣黃昏夜,開軒內晚涼;

月華在戶白,何處遞荷香?

一雨初收霽,金民特送涼;

書窗應自爽,燈火夜偏長。

庭下陳瓜果,雲端聞彩車;

爭如郝隆子,只曬腹中書。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荷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北帝方行令,天晴愛日和;

農工新築土,天慶納嘉禾。

簷外三竿日,新添一線長;

登臺觀氣象,雲物喜呈祥。

冬天更籌盡,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催。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杆斜。

人在豔陽中,桃花映面紅;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風。

院落沉沉曉,花開白雪香;

一枝輕帶雨,淚溼貴妃妝。

枝綴霜葩白,無言笑曉鳳;

清芳誰是侶,色間小桃紅。

傾國姿容別,多開富貴家;

臨軒一賞後,輕薄萬千花。

牆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柯幹如金石,心堅耐歲寒;

平生誰結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無君子,交情耐歲寒;

春風頻動處,日日報平安。

春水滿泗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

有名閒富貴,無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書道隱相儒;

庭裁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

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





墨藝圈


在我印象裡,最接地氣的一首詩就是: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這首詩幾乎婦孺皆知,從小就會背,用十個數字,描繪了一幅悠遠的山村美景。



小王子的讀書分享


求神拜佛笏滿床 一拳一腳回家幻 不見喜鵲枝頭滿 奈何夢裡不作糧



鍾牧龍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這是韋莊的《菩薩蠻·勸君今夜須沉醉》,在看到這句詩之前,我是先看到一篇論文,《網絡聊天中的擬聲應答詞以“呵呵”為例》,出來後挺火的,還上了新聞。很多人當時覺得無聊,實際上搞語言學的,很多論文都是這樣的,分析當下語言的變化,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說這個是為啥呢,是我發現在呵呵這個詞還沒有讓我們現在看到就能呵呵的之前,對這句詩的解釋還蠻吃力的,啥叫遇酒且呵呵啊,教材解釋呵呵是笑聲,那麼是哪種笑呢[大笑][呲牙][害羞][耶][可愛][機智][我想靜靜]接著又解釋了一通,實際上現在你和小孩子說大家都懂,就是那個兩眼無神的呵呵



圓圓圓一年


比較著名的有《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有《釵頭鳳》唐婉和陸游。本來相愛的夫妻兩人,只因婆婆難容兒媳,最終都成了悲劇,一個生離,一個死別。所以婆媳關係能否處理得好,對於家庭關係會帶來很重要的影響。“婆媳關係”這樣的題材雖然是我們現代電視編劇的“寵兒”,但是在古代文人卻涉足的很少。一方面是文人的清高自傲,不願寫;另一方面是這個話題的難以駕馭,比較敏感,弄不好還會得罪了母上大人。但是有一位詩人卻很另類,他不但寫了,還是以新娘子的口吻來寫。

《新嫁娘詞》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首詩很簡單,沒有晦澀難懂,好像打油詩一樣,但是仔細品味卻能發現其中的人生處世大智慧。古代女子過門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是要下廚做飯的。這裡寫的就是此時發生的事情。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代,《儒林外史》還有相關的描寫。

作為新媳婦第一次做飯自然是忐忑緊張的,好與壞都取決於這一頓飯了,這就是婆婆對自己的第一印象了。“洗手”兩個字看似是多餘的,做飯難道不洗手嗎?但是卻能看出新媳婦的小心和謹慎,沒有過多的描寫她的神態與心情,只是通過“洗手”這兩個字寫出了她的重視程度與小心翼翼。由此也可看出這個新媳婦一定是個聰明人,很看重第一次亮相,沒有簡單的應付一下,而是非常用心的去做。

正是如此,她才考慮到了婆婆飲食習慣的問題,是喜歡吃甜還是辣?喜歡鹹還是淡?這些事剛入門的新媳婦怎麼會知道。如果自己去問婆婆就顯得太唐突了,而且口味問題還是很難拿捏,所以她想到了一個人,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婆婆最親近、最可靠的“小姑”。這個小姑有多小,不知道,也許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小孩子,但是這不妨礙來品嚐一下味道。也許小姑早就想嚐嚐了,但是因為禮數卻不敢,於是只有嫂子“遣”才敢嘗。這樣一來,既可以知道婆婆的飲食習慣問題,如果好還能有時間去重做,也和小姑拉近了關係,真是一舉兩得。

也許有人會說,新時代瞭如此迎合婆家的做法早就過時了,於是認為,這首詩也過時了。的確,現代社會對於“過三朝”的習俗,早就當成“糟粕”摒棄了,但是這首詩卻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處世原則:新環境要怎樣生存和立足。首先是第一印象很重要。來到新環境,也許一句話,一件事,第一印象就建立了,如果第一印象給人留下的不好,即使後面多麼努力去彌補,可能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轉變。

其次是少說話,多學習,有些事情只能靠實踐。一如飲食習慣,不能靠問了解,只能通過品嚐才知道,而做事也一樣,少問問題,多去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一切。最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瞭解了對手的一切,才能百戰百勝。一首詩,讓小夕想到了這些,你呢?


全球戰疫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黃金大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元日》不僅寫出了春節熱鬧的氣氛,又體現出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最後一句描寫出了新年萬象更新的景象。



騎螞蟻買牛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何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