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三名科學家被取消院士資格 科研不易 更應珍惜名譽

在我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具有崇高的榮譽和學術上的權威性,代表著我國科學技術隊伍的水平和聲譽。但是,目前我國存在著把“終身榮譽”和“終身能力”以及“職業生涯終身制”概念混淆的情況。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即使今天達到最高水平,也並不意味著明天仍處於最高水平。終身榮譽不能成為科技創新的“絆腳石”,不能阻礙其他科研工作者在創新方面與院士公平競爭。

有些院士飽受詬病,比如玄學院士、菸草院士曾受學界和輿論一片質疑。

已有三名科學家被取消院士資格   科研不易  更應珍惜名譽


近年來,還有一些德不配位者被停止或撤銷院士資格,他們是李寧、周國泰、孟偉。

李寧:曾經的最年輕院士 卻成被撤銷院士第一人

李寧,曾是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獲得國家級二等獎3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李寧1962年7月9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978年,16歲的李寧便考入了現在的江西農業大學。

1992年,李寧獲中國農業大學與德國都柏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學位。在國外的幾年,李寧學習到了先進的克隆技術,學成後拒絕了國外的高薪聘請,毅然選擇回國發展,併成為國內克隆領域的領軍人物。

已有三名科學家被取消院士資格   科研不易  更應珍惜名譽


他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世界和中國“第一”,如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國第一頭克隆豬等,《Nature》、《Genomics》等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並於2007年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的李寧年僅45歲,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2019年新當選科學院院士平均年齡約56歲,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約58歲)。

然而,隨著套取2000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證實,李寧在2015年1月17日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取消了院士資格,成為中國第一位被撤銷稱號的兩院院士。

周國泰:大學進修三年 卻成三個領域專家

周國泰,1949年8月30日生於吉林省鎮賚縣,祖籍山東文登。197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系。中國工程院原院士,材料和個體防護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軍隊專業技術一級,少將軍銜。

他被稱為中國“防彈衣之父”。先後主持研製了防彈背心、防彈頭盔,解決了防彈材料及防彈結構體複合成型、樹脂基體合成等一系列技術關鍵,居國際先進水平,已裝備軍、警及執法部門,出口美國等10餘個國家。

已有三名科學家被取消院士資格   科研不易  更應珍惜名譽


然而,從2009到2012年期間,媒體對周院士進行了爭相報道,周院士突然從一個紡織材料的科學家轉變為做超級電容的高手,而且這一轉就是解決世界多年難題----成功研發“高能鎳碳超級電容器”。2010年文登人民政府官網上刊登關於周國泰院士攻克醫藥的消息報告, 如下: “…所生產的藥品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國泰等一批國家級技術專家多年潛心研發的一種高科技中藥產品,對治療艾滋病、肝炎、肺炎等各種病菌性感染都具有特殊療效,是中華醫藥界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會兒是紡織材料專家,一會兒是攻克世界難題超級電容的專家,一會兒還是攻克醫藥界重大突破專家,周國泰的科研成果倍受質疑。終於,2015年,周國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格被取消。

孟偉:從海洋環境學家到“汙染源”

孟偉,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1977年考入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質系學習,青島海洋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學碩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科學博士。

孟偉主要從事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流域與河口海岸帶水環境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以及廢棄物安全填埋處置選址與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參加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任“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專題副組長;作為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實施方案的編寫組專家組長,主持完成了實施方案;承擔國務院批准啟動的國家環境宏觀戰略研究任務,是水環境保護與海洋環境保護兩個專題的組長;世界銀行海河流域水環境水資源管理項目獨立專家組成員。至今已先後主持承擔完成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

然而,因為貪婪,他從一名環境保護工作者淪為政治生態自然生態的“汙染源”,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和科技界造成了嚴重惡劣影響。2017年,孟偉被停止院士資格。

一邊是傑出貢獻,一邊是貪婪造假;一邊是陽光大道,一邊是萬丈深淵,曾經優秀的科學家們紛紛落馬,令人唏噓。科學家一旦科研的“”信用大廈”坍塌,將無翻身之時。科研之路不易,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