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一場疫情,牽動著每位國人的心,此後,居家隔離已成為日常,復工也變得遙不可及。當下,網上授課及辦公成為了應急方案,不出門也已成為了常態。除此之外,囤囤囤也成為了當下之急,也就是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有一個行業獲得了生存空間,那就是

生鮮電商

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由於疫情的影響,新零售模式開始活躍在市場之上,據悉,盒馬生鮮每天的訂單量達到10萬份之多,京東生鮮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也超出4倍之多,由此可見,生鮮電商近期所受的歡迎程度有多高。

一直以來,生鮮電商都被貼上了“好看不好做”的標籤,顧名思義,在華麗的數據之下,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有數據顯示,國內生鮮電商的交易額在2018年的時候就已經突破到了2000億元。

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但是,看似龐大的生鮮市場,其在線上滲透率僅僅只有4%,據不完全統計,現如今國內生鮮電商平臺大概有4000多家,其中,陷入虧損的佔比竟然有88%之多,除去營收持平的,只有區區1%的平臺在盈利,由此可見生鮮電商並不是那麼好做。

2019年11月,生鮮電商呆蘿蔔就因為資金鍊斷裂而致使旗下一千餘家門店關閉,同月,妙生活也將其在上海的八十家門店關閉。沒過多久,生鮮平臺“我廚”又被曝出服務暫停,撥打其服務熱線也沒人接聽。

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不過近期因疫情影響,生鮮電商的訂單量迎來了新一輪的增長,看似生鮮電商迎來了轉機,但生鮮電商還面臨著幾個方面的考驗。

第一點就是供應方面。雖然生鮮電商以產品新鮮多樣為賣點,但很多的生鮮電商卻沒有穩定的產品來源,這也致使有時候會庫存積壓,也有時候致使貨品品類及品質受限,這也是近年來,生鮮電商沒有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雖然在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的訂單量暴漲,但是生鮮的上架離不開採摘、分揀以及配送等操作,再加上因疫情原因,員工數量減少,所以說,一旦疫情持續過長,那麼定會出現消費者爭搶的情況,到時候,供不應求的問題也會出現。

第二點就是配送方面。生鮮平臺的特色自然是即時配送,不然也不會稱得上是“生鮮”二字。可在疫情影響下,配送超時已成為常態,當天預約,第二天送貨更是成為了大多數平臺的標配。

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除此之外,還有消費到達一定金額時才給配送,不然就需要支付高額的配送費的情況。當然,配送費這個大家可以理解,畢竟現在處於特殊時期。不過也就是因為如此,生鮮平臺在各個環節也是面臨著挑戰。

現下,生鮮電商們還應考慮的還有用戶留存的問題,畢竟疫情也快結束,所以只有留住用戶,未來才更有可能。當然,現階段自然要把以上兩個方面做好,為日後的留存打好基礎。

疫情還在持續,但這個“好看不好做”的行業卻迎來了轉機

在這裡,潤界本地化祝願疫情早點結束,一切迴歸正常,也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