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超級大國,這個大不僅體現在國家領土廣闊,還體現人口一直居世界之最,還體現在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繁榮的國家。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富強了的中國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們國家自古以來文學都是高度繁榮,在秦朝以前的先秦時期就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哲人,這些哲人既可以說是偉大的政治家,也可以說是偉大的文學家。


再到後來出現的散文、駢文、駢賦、詞、元曲、通俗小說等等,都能從多方面來論證中國就是一個有著浩如煙海的文學傳統的國都


現在國家在重視經濟的同時,也在重視文化的發展。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諸子百家爭鳴


本文的劃分依據來自於文學界泰斗袁行霈老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老先生把中國文學史分為了上古時期、中古時期與近古時期。


上古時期的中國文學,所謂的上古時期,依照袁行霈老先生的觀點,是指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到東漢結束的這一段時期。


這個時期又同樣的劃分成了兩個階段:先秦階段、秦漢階段。


那麼今天筆者就來大家看一看上古時期的中國文學。


先秦時期的原始歌謠


我們中國人都把自己稱為是炎黃子孫,並且把今天新政地區定為是炎黃故里。


但依照中國歷史學界的觀點來看,中國有文字記載且有出土文物能佐證的第一個華夏王朝是夏朝,但是文學的發展卻是在先民們的不斷生活探索中出現的。


中國最早出現的文學體裁是詩歌,準確來說應該是歌謠,在農村生活過或者有勞作經驗的人們都清楚,人們在勞作的時候,喊口號能帶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比如說"嘿喲,嘿呦",類似於這樣的口號。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原市人民


慢慢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人們就編出了各種各樣的口號,這可以被視作是原始的詩歌存在。


先秦時期的原始神話


緊接著出現的文學遍是神話故事。


按照目前學術界的定論,神話就是"通過人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地藝術方式加工過地自然和社會形式的本身",神話通常表現為對某種自然或者社會現象的解釋


如果讀者對前一句話不太好理解,那麼僅僅看後一段話即可,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神話就是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解釋。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漫畫女媧補天


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解釋?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我們自己是生活在原始時期的人,沒有科技,沒有科學,我們不知道天為什麼會打雷,為什麼會有洪水,為什麼會有龍捲風,為什麼會有火災。


人們面對未知的事情,通常都會帶有一種恐懼的情緒,為了緩解、消除這一種情緒,原始先民們就幻想,天上住著很多神仙,有的神仙掌管風,有的神仙掌管雨,有的神仙掌管火。


於是就誕生除了各種各樣的神話故事,而這些故事有一些特點,那便是:集體創作,故事由一個家庭或者是整個部落裡面的人進行創作的;不是在同一個時期內創作形成的,經過幾代甚至多代人的傳承所形成的。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雕塑:后羿射日


所以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等這些故事就是這樣出現的。


先秦時期的詩歌與文章


時間繼續走,到了夏商周這三個朝代。


夏商沒什麼特別多值得去講的,我們只要記住,這兩個朝代都是巫祝文化盛行的時代,所有的文學都是跟巫祝文化有關,比如說甲骨文,上面記載的都是一些祭祀文化。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甲骨文


到了周代,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夏商重視巫祝就是重視鬼神,而周代的統治者更加重視人,也更加重視過去的歷史,所以周代的文化構成可以概括為是重視現世,重視歷史。


因此周代才出現了一直貫穿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的史官。


作為周代文學的代表《詩經》我們不得不提,全書共有詩305首,次之外還有6篇只有題目,沒有內容的詩。


全書分為了三個部分:風、雅、頌。


風就是國風,簡單些來說就是各個地方的民歌;雅就是周王朝自己統治地區的流行音樂;頌就是祭祀活動時巫師歌唱的詩。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詩經


而且,在那個時代,詩樂舞這三者其實是分不開的,我們需要清楚的一點就是,在那個時代,詩歌是可以唱的,就像詞是用來歌唱的一樣。


唱詩的時候往往伴隨的有音樂,有音樂就會有舞女跳舞。


關於《詩經》的來源有: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


采詩說、獻詩說比較確信,刪詩說在筆者看來似乎有些牽強,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後世能看到的《詩經》絕大部分是經過孔子修訂和更改的,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能證明孔子創作過詩。


除了詩以外,在先秦時期另一種最重要的文學就是散文。


《論語》、《左傳》、《老子》、《韓非子》等等就是其中的一些代表。


先秦散文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左傳》,這部書是當時魯國史官對《春秋》這一本史書的解釋,因為《春秋》這一部書籍的篇幅太過於短,以至於我們都不能瞭解到具體發生了什麼。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左傳


例如《春秋》記載:"鄭伯克段於鄢",就草草概括了這個事件,鄭伯是誰?段是誰?他們兩個為什麼要打仗?


而《左傳》就彌補了這個缺點,閱讀《左傳》當中的記載我們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故事:鄭伯與段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鄭伯繼承了國君的位置,鄭伯的母親不喜歡鄭伯於是就幫助段叛亂,鄭伯就發兵在鄢這個地方打敗了段。


此外,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書籍都有一個特點:不重心理描寫,只重視對人物的動作描寫與神態描寫。


我們節選一些《三國演義》裡記載的關於"桃園結義"的故事來看"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關羽時,劉備沒有被記載有任何的心理活動,只描寫了關羽的外貌,就邀請關羽入座,這按照我們今天的審美來看似乎有一些奇怪。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桃園結義


我們再節選當代文學施蟄存老先生寫的一篇《石秀》,當中的一段內容來看"石秀把玩著這個寒光逼眼、寶氣射人的銀錠,不覺得心中一動,我石秀手頭竟有三五年沒拿到這樣沉重的整塊銀子了。"


這時我們便可以清楚明顯的看到對於人物的描寫就有了心理活動的描寫。


而筆者認為在《左傳》當中最值得我們稱讚和具有超越性的一點,便是帶有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具有人物心理活動描寫的一點。


這點可見於《左傳》當中的"晉靈公不君"一篇,我們來看"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中國文學也有劃分時期?我們來看一看中國早期的文學發展

晉靈公與他的寵臣


這句話的意思讀者可以不必全全理解,我們且看後半部分那個刺客鉏麑說的話與他最後的觸槐而死,觸就是撞。


我們看完以後便會好奇,鉏麑自殺的時候沒人在場,左丘明怎麼知道他內心想的什麼,由此就可以看出來《左傳》超越性的一點,以及經典書籍也存在作者主觀臆想的部分。


參考資料:《中國文學史》《國語》《三國演義》《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