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農夫山泉...紛紛開團,是臨時救急還是模式探索?

伊利、蒙牛、農夫山泉...紛紛開團,是臨時救急還是模式探索?

疫情還沒完全消散,快消廠商還沒完全復工,本以為各廠商應該通過在家辦公的形式,苦練內功,等到疫情拐點後再大幹一場。

但還是低估,各廠商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隨著各地方封區、封路、封城防控措施的實施,到家業務在各地實現了井噴。

伊利、蒙牛、農夫山泉...紛紛開團,是臨時救急還是模式探索?

據內部人士透露,以湖南步步高為例,過去到家業務的佔比只有個位數,在疫情期間,快速增長佔比達到了10%以上。

到家業務的井噴,給本來“無計可施”的廠商帶來了曙光,近一週時間,各品廠商紛紛開團,各地業代,各地經銷商發朋友圈,廣泛招募社區合夥人,打出0風險,0投資的口號。發動全員力量,轉戰線上到家業務。

一位經銷商告訴我,這兩天他的微信朋友圈,全部是“招募社區合夥人”,感覺品牌商都瘋了,一窩蜂地全在做“社區到家”。

具體效果如何呢? 新經銷也隨機問了幾位經銷商朋友,有好有壞,有的地方一箇中高端小區能賣半車貨,有的呢,訂單寥寥無幾。

毫無疑問,受疫情的影響,到家業務將會成為2020最熱門的商業話題,甚至可以說是到家業務的里程碑式的拐點,值得所有的快消廠商重點關注。

迴歸當下,這麼多品牌商都在做,我們從兩個維度看,短期目的和長期價值,一起探討快消廠商紛紛“開團”延伸到家業務的可行性。


-01-

短期目的:庫存導向,臨時救急


做肯定比不做好,這是基調。

受整體疫情影響,除了糧油米麵外,幾乎所有快消品類都受到波及,直接帶來一個問題:庫存積壓。尤其是乳製品和禮盒。

庫存積壓,廠商都慌了,任務完不成。再加上客觀因素,復工受限,員工總得找點事做,唯一能做點銷售的,只能是做到家業務。

以水飲為例,快消品一線研究員張宇先生告訴我,目前不少水飲經銷商的庫存都是2019年10月、9月份的,貨齡較長。而這部分水又不太適合在2020年3月的“水頭大戰”中使用。

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的產品,只要跨年,銷售肯定要受影響。如果這段時間不消化,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短期看,廠商是需要解決庫存問題。

因此,總結來看,公益宣傳,庫存處理,員工練兵,這是廠商的短期目的。據某地經銷商透露,不少廠商也是臨時起意,連正式的下發文件都沒有,沒有完整的計劃,全是微信電話直接口頭溝通,經銷商和員工強制執行。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將面臨一個問題:利益衝突。社區合夥人角色與當地社區超市的關係處理問題。社區合夥人與社區周邊超市的利益,短期能接受,但不是長久之際。

但從另個維度看,待疫情結束後,兼職副業的“社區合夥人”消失,由附近社區超市接棒。此時,又面臨個問題,作為追求覆蓋密度的快消品來說,附近社區超市不止一家,誰來做這門生意?也是值得深思。

死馬當活馬醫,臨時抱佛腳,先上車再說。這可能是大多數快消廠商的心態。

實際效果怎麼樣?從目前瞭解的情況看:一般。這裡受多個因素影響,各地的疫情防控,經銷商和業務員個人的執行力(沒有標準化的模式和方法)。

此時,也要看疫情影響的週期,但從最新的數據來看,疫情拐點將指日可待。


-02-

長期價值:摸索嘗試,建立標準


毋庸置疑,長期價值遠遠大於短期的目的。

即使庫存沒有得到處理,但至少讓所有的快消廠商,明白了一件事:線上到家,不得不重視。

首先從消費端看,7-11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本質》中說過:“人這種生物,只要享受過一次便利,就會有更進一步的期待”。疫情的發生,限制了消費者的自由,被迫線上消費。尤其是在二三四線城市,到家業務的高頻嘗試,很有可能讓消費者形成消費習慣。

按聯合利華華南銷售總監許翔先生的話說,

消費者的心智一旦建立起來,快消廠商一定要重視。過去雖然也關注,但往往是關注瞭解,沒有很好的契機,受這次疫情影響,各類線上到家、到店的電商業務摸索,都有可能提上日程表中。

以前品牌商沒有緊迫感,沒有壓力,社區團購、020各類新零售業務,只是總部層面予以適當關注,畢竟相對線下,生意體量還小。與線上新零售的業務合作,還是簡單的供貨關係,一錘子買賣。

但經此一疫,快消廠商各駐地分公司,將會密切關注區域或本地的新零售平臺,主動接洽,甚至給予費用傾斜。

全員重視,先上車,再摸索,從這個角度來看,各快消廠商紛紛開團的價值還是具備深遠意義。

當然,這裡的意義遠不止於品牌商,還有經銷商。本輪疫情,也是讓經銷商措手不及,門店關門,讓經銷商無法動彈。但品牌商的強制命令,讓不少經銷商首次觸網,這是一個“新大陸”。

經銷商過去的生意大部分是在門店,從來沒有考慮過要直連消費者,也從來沒有認為能直接做消費者生意。但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會觸發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意識,哪怕在微信社群上做生意。

針對到家業務,許翔告訴我,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品牌商將會與全國性到家平臺,比如淘鮮達、京東到家,物美多點等,進行全面性地深度合作;針對區域性或者本地的社區團購、新零售平臺,品牌商駐地隊伍與經銷商將會一地一策,共同深度運營。


-03-

廠商“直營”消費者,能否實現?


因為疫情影響,藉助社區社群,直接觸達到C端消費者,可能對很多品牌商來說是首次。或許有些品牌在局部區域到家銷量還不錯,但這能否說明,廠商可以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直營”消費者,通路徹底打通?

坦率地說,雖然我們看到了一部分品牌,比如三隻松鼠,良品鋪子,通過零售自營或加盟的形式,實現了直連消費者;還有部分品牌,如李渡、泰山原漿等實現直連。但對於大部分的剛需快消品來說,這些通過疫情期間建立起來的私域流量,不太可能被利用。

絕大部分的快消品,或者說大眾剛需產品,是低關心度,高同質化的,消費也伴隨著不確定性,單一的品牌商很難真正通過直營,實現消費者持續性、確定性地消費。

最恰當的方式是引導扶持經銷商,讓地方的合作伙伴具備對接各地線上平臺深度運營的能力。

總結來說,因為疫情影響,各個快消廠商紛紛開團延伸到家業務,短期目的是任務庫存導向,但能否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有待考驗,但從目前整體反饋看,效果甚微,只有局部區域有效。

長期價值看,廠商已經動起來了,待疫情恢復後,線上業務將會上到總部,下到地方辦事處,以及合作伙伴經銷商的重點工作。目標已經明確,下一步將是落實到具體策略,具體動作實施。

伊利、蒙牛、農夫山泉...紛紛開團,是臨時救急還是模式探索?

↑ ↑ ↑喜歡我們內容的朋友記得點擊文首上方紅色按鈕關注我們哦,更多精彩推薦在此等著你。

伊利、蒙牛、農夫山泉...紛紛開團,是臨時救急還是模式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