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從此少了一位救援者---大半輩子救人者被新冠奪走生命


長江從此少了一位救援者---大半輩子救人者被新冠奪走生命

作者 | 尹海月 龔阿媛

俞關榮大半輩子在救人。

2010年,他創建武漢市長江救援志願隊,帶領這個隊伍挽救了700多個人的生命。他說,“我不可能看到一條生命在我面前消失。”

他熟悉長江,他知道哪裡的堤岸坡度超過30度,哪裡的青苔最厚最滑,哪裡的臺階下面被江水掏空。他把黃鶴樓碼頭回流50米的“三角區”,稱為武漢水域最危險的地方,2014年,他和同伴在這裡救了24條生命。

他曾描述,年輕的他第一次救人時,“那個人按著你的肩膀往水下按”,那種恐怖的眼神他怎麼也忘不掉,那是一種“求生的本能”。

他可以在水下憋3分20秒。可2月6日上午9時30分,他沒有憋過那口氣。71歲的俞關榮因患肺炎去世,死前未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他給朋友留言:“一個多餘的字,一個多餘的動作都能讓人喘個不停”。

妻子王天蓉說:“他救了一輩子人,最後自己需要人救的時候,連親人都沒有辦法。”

1

生病前幾天,俞關榮去成都參加救援培訓。臨走前,他跟隊員郝振海說,有關救援隊的後續發展,自己有很多想法,回來再跟大家交流。沒想到,這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在圈子裡,大個子俞關榮是有名的健美先生,他跑馬拉松,橫渡長江,家裡的啞鈴太太提都提不起來,不打麻將不喝酒,沒有一根白髮,大家說他“最少得活到90歲”。

起初,沒有人將他與新冠肺炎聯繫起來。

妻子王天蓉記得1月11日那天,俞關榮出去跟老同學聚會,玩了一整天,晚上回家後說有點冷,“一會就開始流鼻涕”。她給不怎麼吃藥的丈夫吃了兩天感冒藥,“多喝點開水”。

1月13日,星期一他就去上班了。

1月16日,王天蓉發現,俞關榮不僅感冒沒有好轉,咳嗽了,還有點喘,身上關節也有點疼,“像是沒精打采”。一量體溫,發燒到38.4攝氏度。

1月17日一早,他們去協和醫院,掛了普通門診,還拍了片子,醫生告訴他們,俞關榮的肺部有感染,要打針,“連著3天,打3支頭孢”。

然而,打針後,俞關榮的身體沒有一點好轉的跡象。王天蓉後來後悔不已,當時,她讓丈夫找醫生換成進口藥打,但俞關榮不肯,說“買點維C銀翹片,煮點紅糖水在家裡喝”。

“當時我們在協和看病,提都沒提,什麼發熱門診,什麼新冠狀肺炎,根本都沒有往上面想。” 王天蓉說。

俞關榮生病的這幾日,也是武漢疫情通報的空白期。1月12日至1月17日,武漢衛健委稱,無新增病例。1月19日,武漢通報一夜新增136名患者,不過新聞說:傳染性不強,疫情可防可控。

直到1月22日,王天蓉發現丈夫的病情開始加重,高燒到39攝氏度,去協和醫院再次看病時,丈夫坐在板凳上,頭倚牆,“咂著嘴巴喘氣”。但這次,醫生讓她馬上到發熱門診看病。

醫生讓俞關榮去打兩天針。23日,武漢市封城,市內沒有地鐵與公交車,她只好和俞關榮騎共享單車去看病。王天蓉看見喘氣的老伴將單車騎得左右搖擺,像扭麻花一樣。

第二天是除夕,女兒送他們到紅十字會醫院。王天蓉說,醫院人挨人,連坐的位置都很難找。他燒到39.8攝氏度,不想講話,坐在一個不會吹到風的地方,頭靠著牆。那天下中雨,王天蓉打著傘站到外面,隊伍很長,半天動一個,跟前面人貼著,人都急死了。上午10點多鐘去的,打完針到凌晨4點多鐘才回家。

王天蓉說,自己懷疑老伴可能就是在那段時間感染的。1月26日,她陪著俞關榮去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拍CT,醫生告訴他們,俞關榮“雙肺感染很嚴重”,當時,俞關榮已沒有了上樓梯的力氣。郝振海給他打電話時,俞關榮直言“太難受了”,每兩分鐘就要喝一口水,將口腔裡的黏痰壓下去,“否則呼吸不暢通”。

27日,他已經不能自己穿襪子和褲子,喘得厲害,平時5分鐘的路,走了半個小時,“腳都抬不上車了”。

王天蓉曾多次向醫院、社區求助,希望能將俞關榮安排住院,都沒有結果。1月29日,在朋友幫助下,俞關榮終於住進武漢市第六醫院,王天蓉鬆了口氣,說“心裡的鐵坨掉地上了”,她跑了3條街給老伴買了面吃,但沒想到,那是自己見他的最後一面。

2

2月6日,俞關榮去世的消息很快在救援圈傳開。得知消息,64歲的張建民哭了一上午。

張建民是長江救援隊的第二任隊長。他說,老俞從不發脾氣,講義氣,總是笑眯眯的,“大家都很喜歡他”。

2010年,俞關榮在網上召集大家成立一支救援隊,“相互傳授一些救人經驗。”張建民回憶,當時有100多人加入了救援隊,俞關榮以全票當選隊長。

據武漢市水上公安局統計,2010年以前,武漢市平均每年都會發生100多起溺亡事故。2010年到2013年,這個數字下降到每年60起左右,2014年,溺亡事故減少到了20多起。

張建民說,以前大家都是憑藉一腔熱情救人,“沒有掌握科學的救援方法”。

俞關榮想找到一套救援體系。54歲的郝振海是長江救援隊培訓部的負責人。俞關榮帶他一起去北京參加應急救援課程,去紅十字會做志願者,學習急救知識,“我們學完後,再去教別人”。

俞關榮說:“一個救援隊單在長江裡救人還是不全面,應該把培訓搞上去,兩條腿一起走。”培訓的第一節課就是心肺復甦。

3

心肺復甦一直是他心裡最深處的“疙瘩”。

2005年,俞關榮的兒子在上班時搬電扇,意外觸電身亡,死時只有23歲。“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王天蓉記得,俞關榮呆呆坐在沙發上,3天不吃不喝,任由眼淚和鼻涕流。

很長一段時間,他坐公交車時哭,下雨時哭,半夜時哭,他總想,如果有人給心臟驟停的兒子做心肺復甦,兒子可能就不會死了。

他一個人去登珠峰,他說,那裡的山離天最近,爬到頂峰,就能跟兒子離得更近一些。

在珠峰大本營,俞關榮發現優秀的登山者都提前做好了各種應急預案,他們看起來最不怕死,其實他們最尊重生命,他們會用一切辦法“活下去”。

“登山改變了他。”王天蓉說。他感覺 “還有很多事要做。”

長江救援隊的隊友成了俞關榮的第一批學生。

隊員們救過人,也眼睜睜看過生命在自己手中離去。2002年,他們救過1個溺水的大學生,撈上岸後,郝振海眼看著學生的臉色從青到黑,十幾分鍾後,他的鼻子、嘴巴開始流血,等急救醫生趕到,一摸頸動脈,已沒有生命跡象。醫生問他,給做心肺復甦了嗎?

“不會做,不敢做!”郝振海說,那時他只會撥打120。

後來,大家開始培訓急救課程。郝振海培訓很緊張,生怕講錯,俞關榮鼓勵他,你只管講,講錯了我給你糾正,你要是不講,永遠也上不了臺。後來,郝振海每年都講個幾百場,“徒弟教徒弟。”

他們不再只是溼著腳在江邊了,他們去學校進社區,教居民如何防火防觸電,教老人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對出血與燙傷。

在俞關榮看來,每挽救一個生命,都是在挽救一個家庭。他的目標是“讓城市因溺水而死亡的家庭悲劇減到最少”。

俞關榮還倡導器材優先的救援理念。他說,貿然下水救人很容易遭遇危險,他提倡救人時要學會用竹竿、救生圈、拋繩包等器材,緊急時,一個塑料水壺、一塊泡沫、一隻排球,甚至一根手指粗的樹枝都能發揮作用。

在他看來,只有保護好自己的生命,才能救人。僅2014年一年,他自己就救過52個落水者。

2014年5月起,長江救援隊推出值守制度,在8個值守點,定時定點值守。如今,兩江四岸有20個常規值守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任劍濤曾評價長江救援隊,超越了個人英雄主義,把個人救助深化為具有現代感的組織化行為。

俞關榮還將目光投向了國外。2012年,周漢明接到世界冰泳協會邀請,去白令海峽參加接力賽。周漢明起初不想去,俞關榮勸他,比賽中,國外的游泳者會採取一些應急的救援措施,“你跟他們接觸,就能看得到,學得到。”

“他走早了,他如果還有10年……”周漢明說。

4

俞關榮住院後,兩位老人都度過了人生中最漫長的9天。直到俞關榮死去,王天蓉也沒能見他一眼。她只能在電話裡聽著老伴的聲音越來越微弱。

住院第3天,俞關榮給老伴打電話,口氣很艱難,他說,我離不開呼吸機,又站不起來,手也沒勁,因為醫護太忙,我的尿盆和便盆她們都來不及倒,你能不能進來幫幫我?

“我一聽他說話的口氣,我都急死了。騎著車子就往醫院趕。”但護士不讓家屬進入病房,她只能買兩個臉盆,遞進去,讓老伴代替便盆使用。

俞關榮死後,王天蓉發現,遞進去的臉盆和毛巾都乾淨如新,連抽紙巾都沒動過。

這讓王天蓉感到痛苦,他那麼愛乾淨的一個人。每天要洗頭、洗澡,上班前,還要用水將頭髮打順再走。吃水果,洗乾淨後還要放到鹽水裡浸泡。

臨走前兩天,他電話裡說,快去給他買成人紙尿褲。70歲的王天蓉哭著去超市找紙尿褲。她說,沒用過這個東西,不知道長什麼樣。她提著紙尿褲,央求護士讓自己進病房,再次被拒絕。

說到這些,她不停地哭起來,在電話裡對記者說:“我覺得他心理上受的煎熬,比那個病可能還要難受。”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王天蓉也不知道,丈夫是否真的死於新冠肺炎。她曾電話叮囑俞關榮,讓他請醫院做核酸檢測,俞關榮說,醫生告訴他不需要做,肯定是。

2月4日,俞關榮電話交代遺願,聲音很慢很弱,老伴都不太聽得清楚。他叮囑王天蓉,要好好保重自己,自己臨走也不要搶救,不要切喉管切氣管,把骨灰灑在龍王廟外的江水裡。

那裡位於漢江與長江交匯處,生前,他常常在這裡游泳,也在這裡挽救了很多生命。

王天蓉說,俞關榮喜歡唱歌、唱戲,京劇、越劇、黃梅戲,他都會唱。他還會跳舞,會拉手風琴、二胡。

郝振海說,“只要哪裡有災難,他扛著包就走。”2015年,“東方之星”沉沒,俞關榮一大早聯繫隊員,趕去救人。2016年,湖北多地暴發洪水,俞關榮開著私家車,帶著衝鋒舟,幫忙去轉移災民。郝振海至今記得,他兩腳站在水中,揹著災民上岸的場面。

“他這一生挽救了很多生命。”周漢明說,但老俞總說救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俞關榮的微博名為“大磉”。 有朋友曾問他網名的來由,他解釋,“磉”是柱子底下石礅和墊腳石,寓意為中流砥柱,堅固、四平八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