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 宅經濟逼出來的在線服務經濟初探


疫情下 宅經濟逼出來的在線服務經濟初探


題記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不斷攀升的確診、疑似病例,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疫情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影響著社會秩序,也正在改變著人們認知和行為習慣。

疫情防疫阻擊戰如火如荼,激戰正酣之際,醫護人員奮戰一線,社會力量傾力相助,創業者、企業家以及千千萬萬個平凡人的目標簡單又純粹——健康的活著、扛過這場危機!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往年,此時工廠早已是燈火通明,今昔卻少了機器的轟鳴,多了根據疫情無限期延遲復工的通知。復工、復工、復工,成為被緊急剎車的中國企業家們最急切的期盼,而復工於他們而言意味著正常的生活即將被重啟。

疫情在持續,有著商鋪租金壓力和大量員工的重固定成本企業,房租、員工工資、撤單退款、貨物積壓、合同違約等潛在損失……正在成為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疫情給眾多企業帶去了經營的至暗時刻,但也給一些行業送來了商機,人們閉門不出催生的“宅經濟”,助長了生鮮電商行業的擴容:交易量暴漲、客單價激增、市場潛力一路高挺。而此前經歷關店、倒閉、融資難的生鮮電商,轉瞬之間,因禍得福,迎來了風口。

那些打不倒你的 終將使你強大

每次大事件背後,都孕育著商機,那些打不倒你的痛苦與磨難,終將會成為進階的“墊腳石”,將企業推向更高的舞臺。2003年的非典,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實體店鋪搬到了線上,馬雲順勢創立了淘寶。危機背後潛藏著機遇。只不過有些人早已發現商機在堅持耕耘,而有些人一直在觀望,更有些人等到機遇來了,卻已經望塵莫及。

筆者不過多探討生鮮電商為何能成為這場疫情防疫阻擊戰背後的贏家,只是想說明,新鮮事物的到來都是基於解決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享受而存在的,而消費場景的變化,對一些行業而言,不僅是雪中送炭,更是錦上添花。

習慣的養成很困難,習慣一旦形成,往往會延續下去。一般而言,消費者在線消費四到五次就能形成習慣。生鮮電商的崛起,只是這次疫情帶來的蝴蝶效應的一個縮影。對於傳統再生資源行業而言,如何將線下交易轉移至線上,帶來的不僅是行業的變革,更是對產業升級的推動。因為遭遇危機後,企業要做的是沉著冷靜思考,並結合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戰略方向,在一次次自我重塑中,尋得更大的市場商機。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人們認知的改變,往往來自於突發事件。經此疫情,也告誡了企業家持續穩定不受經濟週期影響的現金流才是企業的護身符。與其擴張規模,不如潛心鍛造產品和服務,防微杜漸,未雨綢繆,以做到治病於未病之時,才能在災難面前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在演講中說到:蕭條越是嚴重,我們越是要咬緊牙關,堅忍不拔,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闖過這道難關。決不悲觀,必須以積極開朗的態度應對難局。在這基礎之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蕭條是成長的機會”,企業就是應該通過蕭條這樣一種逆境來謀取更大的發展。

疫情之下,企業面對的是接二連三的生死考驗,但也存在自我救贖的機遇。電商、外賣、在線服務等為代表的雲經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逆勢而上,開闢了新的經濟增長爆點。而對於再生資源行業而言,早已存在的在線交易平臺將會在疫情過後,企業全面復工後得到用戶垂青,迎來自身的高光時刻。正如《時間之書》說的那樣“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寫在最後

企業的每一次成長,都少不了短暫的“陣痛”。有的企業在面對瀕臨破產的危機時,變得一蹶不振;然而,有的企業在經歷多次“陣痛”後,變得異常強大,在一次次自我磨礪中,提升了抗壓耐挫的“免疫力”。而在這場全民抗疫的背後,企業更需要的是抵禦一切威脅的“免疫力”,因為,當疫情過後才會有底氣彎道超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