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與順境

在生活中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點,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方向。

一般說來逆境要穩,順境要定,失意要達,得意要淡。

逆境要穩:穩住局面,再作打算。

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總有很多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使你陷入逆境。這時候一定要穩住,不能亂了陣腳,陣腳一亂,那就失去了翻盤的可能或機會了。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人物范蠡說“三聚三散”就表現了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思想,給後人很大的啟示。後代賢人把范蠡的“三聚三散”的行為作為處世的楷模,他經商思想最為可貴的是“富好行其德”。史書中這樣評價范蠡“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這是因為它把握了“得”“舍”“散”之間的平衡。一是,勤勞耕於海畔,苦身戮力;二是,廢居,候時轉物;三是,視權利與財富為“不祥之物”。“上善若水,善聚善散”。

所以遇到逆境先穩住,你要做的,不是接下來立刻就要贏,而是現在不能輸。古語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先穩住當下,控制局面,不讓情況惡化。然後積聚力量,等待機會。

順境要定:一般來說順境比逆境更值得警惕!

古人云: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一時順境不代表永遠的順,一時歡樂未必永遠的樂,好運氣,不可能永遠站在你這邊。常言道:十年河東轉河西。一個人順風順水,獲得成功不是本事,一個人能抗住逆境才是能力。

農夫在農田種瓜蓏,種植的瓜秧瓜藤長的太快太旺,一定要掐頭,俗稱“打頭兒”如果不打頭兒的話,它就瘋長,就不能結瓜。

順境的人容易飄飄然,不紮實,就像種瓜一樣。順境中更要定住心,紮紮實實才能結果。相對於逆境,順境更值得警惕。

失意要達:心態才是一個人的命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參加應天府鄉試,辭藻優雅,才氣風發,他的試卷被梁儲主考官一眼看中。此時的唐寅也是躊躇滿志。忌知“福兮禍兮之所伏”。是年京城會試,被給事中華昶彈劾,主考官程敏政受牽連,入獄受審。他寫給好友“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信中描述獄中情況說:“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集”。此時的唐寅從應天府鄉試第一的興奮,一下子墜入無底的深淵。時間前後不到半年,一榮一辱,真可謂天壤之別。

唐寅囊中己罄,返回故里,以丹青自娛,靠賣畫為生,貧病交加,依然不改豪邁放浪的生活態度。

人要想得開,心態上要達觀。人一旦達觀,還能開拓出另一片領域。在失意時,做成如意的樣子。每一種命運都必然存在,我們都要處。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才是真的悲劇。

得意要淡:退去浮華,名利只是點綴。

是非成敗轉成空,從三皇五帝至今,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沃土泥。一切如夢幻泡影。

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為官一生,功名利就,一直到年老多病。在建康知府的位置上,向朝廷請辭告老還鄉,退隱故鄉蘇州的石湖,流連徜徉在湖光山色之中。體會風土人情,感受恬淡悠閒的農家生活樂趣。從不顯耀功名,卻作了《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詩。深知農夫的疾苦,築園結廬,栽花種蕉。寫下了“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葉中”的詩句,真實寫出了農人在田間的活計。

他懂得用平常心去看待萬物,容納萬物,體會這平淡的相守,田徑的皈依。范成大走于田間街巷,以另一種身份,另一種眼界去看待世間事,體會人間情。

失去太多,會看得淡。一個人從手術檯下來,像死過一回的人,在地震災害中被從廢墟里扒出來的人,更容易看淡。

人常說,知死方生,知道生命的限度之後才能明白這世界上什麼最珍貴。健康、親情、友情,這些東西的價值遠遠高於功名,高於財富。於是,生命開始褪去浮華,得意失意都只是點綴,而再不是必須。這樣的人就開始有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家園,名利的來去,再也無法驚擾到他內心的安寧了。

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得意也好,失意也罷!常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情至之語,定能感人。不僵不窘,清新出俗,趣味雋永。恃才傲物,宜溢曰驕。庸人敗於懶惰,天才卻輸於狂傲。高傲剛直的東西容易折損,晶瑩潔白的東西容易汙染。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而告誡我們人生之路一定要走直道走正道。切不可與惡人為伴,與“狼”共舞。當然,高傲與剛直不阿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剛中有柔,黑白分明,這樣才能分清是非。

莊子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真正做到無事於心,無心於事,自由自在,隨緣任運,那是至高的人生境界。與此同時,要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要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盡職盡力,持之以恆,這樣定能走出困境。

在逆境時,在失意中,我們並不排除來自外界的幫助。我們可以藉助外力恢復“元氣”,“站穩腳跟”,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相助”。與智者攜手,註定不同凡響;向能人看齊,必將勇攀高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與此同時,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寧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並不釣魚,是釣王與侯。”只有這樣才能逢凶化吉,立於不敗之地。

南懷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有一個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燒香拜天,一直拜了30年。有一夜,終於感動了一位天神,天神說:你天天夜裡拜天,很誠懇。你有什麼要求,請說吧。這人想了一會兒說:我什麼都不求,只想一輩子有飯吃,有衣穿,沒有病痛,無疾而終。天神聽了說:哎呦!你求的這個乃是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間功名富貴,要官做得大,財發的多,都可以答應你。但上界神仙的清福,我沒法子給你。故事戛然而止。我們至少可以看出:清福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誠然,侈汰之害,甚於天災。偷安縱逸,大則喪國,小則亡身。所以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只有克服異想天開的依賴思想,腳踏實地的敬業做事。才能收穫應有的果實。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於我,另外一半叫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