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電影一個人看多了總是覺得孤獨呢?

小叔影視匯


為什麼看電影一個人看多了總是覺得孤獨呢?

第一,人是群居動物,與生俱來就有種孤獨感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都知道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所以無論一個人做什麼,他都不可能脫離社會,也就是群體而存在。一個人待的時間久了,又沒有豐富的業餘生活來充實內心,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到孤獨。就比如一個人去看電影,次數多了,形單影隻,就會有種莫名的孤獨感。

第二,電影情節帶動人的感官,使人往往感同身受

有些電影情節能有代入感,它能很快將觀眾帶入特定的場景中,使觀眾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好像電影裡面說的就是自己一樣。看的多了,加上人的聯想,就會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樣一來,一種孤獨感湧上心頭。這時候,往往能讓人情不自禁,黯然神傷。

第三,電影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電影是一門藝術,我們知道,所有的藝術都來源於生活,但他們往往高於生活,有些電影本身就是生活的昇華或者縮影。電影包含情節、聲音、畫面等眾多因素於一體,看的時候或熱鬧、或欣喜、或悲傷,但電影終有結束的時候,熱鬧是短暫的、欣喜也是短暫的,短暫的欣喜過後就是冷冰冰的生活,如此的落差感也很容易造成孤獨感。

最後,電影院的環境也會使人孤獨

我們都知道,看電影一般都是小情侶們或者閨蜜哥們兒一起去的,你如果一個人去看電影,看到別人親親我我,你儂我儂,肯定也會多少有點羨慕,狗糧吃多了,聯想到自己老是一個人,從而形成孤獨感。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小觀點,是不是戳中你的要害了呢?歡迎留言評論~


我就是小妹子


“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借用陶淵明的一句詩,說真的,一個人的孤獨感真的不能用獨自看電影來界定。

首先,電影院是個公共場合、娛樂場所,本身就人頭攢動,君不見有很多俊男靚女都是電影院裡談情說愛,情定終身的,這方面來講電影院很難營造孤獨的氛圍。

但也許你會說自己一人在家裡看電影,氛圍是有了,但電影的題材和內容可不都是淒涼悲愴的,即使一部災難片,也不大可能通篇的悲傷格調。

所以D哥認為,一個人電影看多了產生孤獨感,主要原因在於你內心孤獨,再加上電影的某個孤獨淒涼橋段,產生了內心的共鳴。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有這麼多時間來看電影,那本身就夠孤獨閒暇的。


影視D哥


首先分析一下這個看電影的地點,如果你感到孤獨,那有可能你是自己跑電影院看去了吧,如果是一個人偷偷的躲在被窩看電影,那估計不太有這種可能!

首先讓人剛到孤獨的原因,無非就這幾種:

1.自己是個單身狗,看到前排的小情侶,一會是拉拉手一會是打個啵,估計最後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來看電影的還是來看人家撒狗糧的吧!這個時候你看看旁邊的作為,本以為可以緩解一下尷尬,可是這一對竟然都抱在了一起,這時候不是孤獨,而是心痛呀!

2.上升到精神層次的一種追求,一個人真正的快樂,只有得到分享,才能夠滿足。看電影也是一樣的,當你正看到高潮,那種油然而生的感情一下湧入心頭,而當你正要準備傳播的時候,去發現沒有人跟你一起分享,想想就讓人心痛!

3.電影的劇情,如果你恰好觀看的是這樣一部電影,男主角或者女主角的人設,正好和自己比較相似,這是你就聯想到了自己的經歷,而無論結局是悲慘開始完美,恰好都不是自己想在所擁有的,而此刻的自己確實在一個人看電影,還是心痛!

最後,我想說,上面的回答只是自己的一個觀點,也可能是單純的影視愛好者,只是想一個人更專注的去感受電影所帶來的另一種靈感!


波波壹視角


國際孤獨等級表顯示,按孤獨等級從低到高來排序,從第一級到第十級分別是:

第一級:一個人去逛超市

第二級:一個人去吃餐廳

第三級:一個人去咖啡廳

第四級:一個人去看電影

第五級:一個人去吃火鍋

第六級:一個人去KTV

第七級:一個人去看海

第八級:一個人去遊樂園

第九級:一個人搬家

第十級:一個人去做手術

其中,“一個人去看電影”被劃分成比較高的第四級孤獨,前段時間關於“一個人看電影,是否會孤獨”的熱搜也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人看電影,究竟是什麼感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很喜歡一個人看電影。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帶有“一個人”的說法最終歸結到“寂寞”、“孤獨”等頹喪的字眼上,其實大部分時候,人都是有孤獨感的。一個人看電影確實會孤獨,但坦白來說,這種孤獨中包含著更多的是享受:

我不用在某個淚點或是某個笑點時壓抑自己的情感,害怕同行的人評論我的淚點和笑點的高低;不用在看完電影心情正激動時,卻聽到別人用氣憤的語氣說到:“這什麼爛片!”;不用為了照顧朋友的心情,在他和我小聲討論劇情時,努力的分神回答。

我可以為《復仇者聯盟3》在電影院最後一排哭成狗;

我可以在看《西虹市首富》時全程傻笑不斷;

我可以看完《悲傷逆流成河》後靜靜聽完片尾曲最後一個離場。

特別是當遇上那種全場沒有幾個人,沒有哭鬧的小孩子,沒有大聲打電話的成年人,也沒有在隔壁不斷說話討論的陌生人時,那種感覺真的是:太爽了。甚至在這種“孤獨”的時候,我會覺得我似乎能從電影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我不僅僅是個湊熱鬧的旁觀者和議論者,我還是個能體會不同人生的體驗者。

習慣是個很可怕的東西。

當你習慣了和朋友一起看電影時,你便會排斥自己一個人去電影院,反之亦是。當你從第一次一個人看電影的慌張無措,慢慢發展成為以後的靜靜享受時,你就會發現,一個人的電影時間,有多麼的美好和難得。

有些人看電影時習慣與朋友共享喜怒哀樂,就像有些人看喜劇時就想和身邊人一起大笑;也有些人習慣自由自在去感受,就像有些人覺得電影就是需要獨自的安靜觀賞。

不同的心緒和情境也影響了我們看電影時候的感覺:看悲劇時,更多人會傾向於一個人落淚傷感,而看恐怖片時,肯定許多人更希望旁邊有人陪著一起看。

情侶去電影院是為了約會,他們需要的是二人世界;和朋友一起去是為了社交,此時更重要的是交流;而一個人看電影關注的是電影本身,這種時候,最需要的是專心。

總的來說,一個人看電影,沒有絕對的孤獨或是不孤獨。如果當時你渴望的是一個可以分享,可以陪伴的朋友時,你當然會覺得一個人很可怕;但是如果你只是為了看電影本身,而不是把它當成了一種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時,一個人看電影就會變成類似於一個人聽音樂、一個人追美劇的個人享受。


小夏撩影視


一個人看多了電影,的確會容易感到孤獨。

首先,電影世界和現實世界是兩個世界,我們離電影越近,離現實就越遠。

電影給我們造夢,在電影裡,努力可以獲得成功,屌絲可以逆襲,喜歡的人可以追到手……但現實中哪有這樣的稱心如意呢?

我們不得不接受努力不一定有收穫,鹹魚翻身可能還是鹹魚,喜歡的人永遠不會接受自己……

電影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落差感讓我們感覺到孤獨。

其次,電影看多了,無人理解。

看電影不孤獨,看多了才孤獨。

這個孤獨不是指沒有朋友,而是指沒有知己。

簡單來說,你的朋友喜歡看爛片,可是你根本無法忍受那種爛片,當朋友熱情滿滿地跟你介紹時,你不得不微笑著傾聽。

但當你說一個很小眾的文藝片時,朋友可能聽都沒聽過,更不必說跟你交流感受了。

你並沒有故作高深,只是你電影看得多了,很多套路都看煩了,對於那種爛大街的電影無法認同,可別人還要諷刺你有所謂的優越感,無人理解的孤獨,真得很孤獨。


第三,電影本質上是私人體驗。

每個人喜歡的電影都是不同的,對某部影片的理解盡不相同。可能你和朋友看了同一部電影,她哭得稀里嘩啦,你卻覺得這部電影很扯淡。

喜怒哀樂,電影帶給我們的情緒體驗是不一樣的。

這樣私人化的體驗很難共享,因此我們容易感到孤獨。

這樣的孤獨好不好,全看題主怎麼想。


大頭蔥


大頭蔥


之前看到一個對於孤獨的等級分類:

一個人看電影是一級孤獨,

一個人去快餐廳是二級孤獨,

一個人去咖啡廳是三級孤獨,

一個人去看電影是四季孤獨,

一個人吃火鍋是五級孤獨,

一個人是KTV是六級孤獨,

一個人去看海是七級孤獨,

一個人去遊樂園是八級孤獨,

一個人搬家是九級孤獨,

看這個分類覺得很可笑,更不懂的很多人還在根據此情況來對號入座,剛剛自己去看的電影,我很孤獨,昨天自己去吃的火鍋,上個月剛自己去海邊……一瞬間就感覺自己無可救藥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孤獨,而是受到別人的影響之後感覺自己很獨孤!什麼樣的人最孤獨,就是整天閒著沒事做的人,但這也並非是孤獨,而是無病呻吟!“孤獨的人都喜歡玩手機”和“屬狗的人今年都能發大財”是一樣的,都是無稽之談,全國多少個屬狗的,有幾個真正的翻身農奴把歌唱了,不都是在苦逼的為了生存而工作著!


一條小呆狗


很多事一個人做多了都會孤獨。我們身處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每個人每天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時間的不對等,我們很少再能約到好友陪自己看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你會慢慢習慣一個人去看。如果突然有自己喜歡的電影上映就會一個人去看。但是在電影院裡面你看到的都是成對的情侶和成對的朋友,孤獨感就會油然而生。


沒人陪你討論,沒人陪你哭,沒人陪你笑,彷彿自己永遠孤獨。遇到電影裡好看的的情節,或者從這一情節你能推測下面將要發生什麼的時候,看看旁邊的位置,再看那看前面靠的很近的兩個人,你就會覺得要是身邊有個人陪你看電影該多好。當你看喜劇片或者悲情片的時候,沒人分享這歡樂,也沒人分享這悲傷,也沒人為你擦掉下的眼淚。


看完電影回去的路上,想起電影裡面的一些東西,一個人走在路上想像別人吐槽這部電影的嘲點,打開手機翻看聯繫人,卻發現沒人訴說,並且屏幕那邊的他也不知道你在講些什麼,想想還是算了自己一個人其實挺好的可以不用傾訴。


也許你會回憶起那個人,但是沒在一起。電影的感情一般都是親情,愛情,友情,當你看到電影裡的這些情感時,你會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身邊的人,也許是那個疼愛你的外婆,也許是認識了十年的朋友,也許是在一起多年的對象,但是現在,他們都不在你的身邊,這個時候你是孤獨的。


我也多次一個人去看電影,當時間較長想去上個廁所,但是又怕自己知道的劇情不能接著下一個,就一直等到電影結束才急忙跑去廁所,這時候要是有個朋友在身邊該多好。


一個人看電影沒人分享,電影散場,看著成雙成對走的人們真的會越來越孤獨!


行末


我可能不太一樣,電影看多了給我的感覺並非孤獨,而是緩解孤獨的良藥。

和大部分人相比,我的觀影量應該算是非常大了。在眾多的觀影體驗中,電影帶給我的安慰仍然支持著我不斷向前。


《她》


電影是深夜的晚妝

我們在漆黑的影廳當中看電影,我們在月懸人靜的時候看電影,我們看電影的時候被要求不說話、不出聲,實際上無論我們身邊有沒有人,我們都是以個體的身份在看電影,陪伴我們就是眼前銀幕上跳動的畫面和聲音。所以,我並不是看電影多了覺得孤獨,而是,覺得孤獨的時候去看電影。


《貨架之間》


看電影的理想環境肯定是一個人佔據一個影廳;當然,得排除掉那些純粹為了社交而安排的觀影環節(當代相親的必要項目);我覺得題主應該接受電影的孤獨體驗,並享受它,該哭時哭,笑時笑,都不會有旁邊的人抱怨你打擾他們。


電影極大的延長了我的生命體驗

這種體驗在《一一》中最為明顯,跟隨著簡南俊一家的生活變遷,心境變化,讓高二的我產生了一些超過那個年紀該有的體會,少年的成長,少女的心緒,中年的迷茫,三個小時的電影延長了我三倍的人生。


《一一》


我第一次知道《美國往事》是在姜文在一個訪談中提到的,那時候他剛剛導完《陽光燦爛的日子》,正意氣風發,姜文著重提到了萊昂內的《美國往事》對他的影響,順藤摸瓜,當披頭士《yesterday》的配樂響起,我開始為少年麵條傷痛的成長唏噓,為老年麵條目睹的真相落淚。萊昂內那力透鏡背的觀察與描述、荒誕又真實發生的劇情,極大的拓寬了我在少年時代的觀影體驗。


《美國往事》


不要排斥孤獨

我們都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於世,我們也都知道,無論多麼親密的關係,都無法達成真正的相互理解。何況,不只是一個人看電影會覺得孤獨,一個吃飯,一個人逛街,都是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孤獨感,生而為人,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看電影恰恰是一個非常好的充實自己的方式。用電影的方式來抵消這種孤寂感,也是電影的目的之一吧。


《超脫》


肆意樂活


如果有幸您能看到我的回答,希望您能看下去~

這種孤獨感的產生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第一,你在生活中本身就是一個孤獨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電影是一種故事的不同形式,就像講故事一樣,只不過電影是用直觀的視覺去感受去聆聽這個故事。

每當我們看完一個故事總是會有點自己的思考,或者唏噓或者慨嘆,此時你想把這種感受這種想法跟別人分享,以祈求得到共鳴~

但由於你本身沒什麼知心朋友,沒有那個願意聽你用乾癟的辭藻形容那個故事的那個人,所以你只能自己憋著,得不到發洩,自然而然孤獨感充斥著整個身體~

第二,是由於電影本身講述的故事是孤獨的

在第一點裡我們說過,以直觀的視覺來感受這個故事會得到更加充分的共鳴感,也就是入戲~

當一個電影講述的故事充滿著孤獨、悲傷等等負面情緒時,而你又入戲了,產生強烈的共鳴,那麼當你看完電影后,靜思~那種孤獨、悲傷、悽切、好像所有的負面情緒像潮水般湧來,把你淹沒,讓你窒息~

<strong>嗯~第三點呢就是:如果覺得飯小桶說的不錯,那就關注飯小桶看電影哦~


飯小桶看電影


我個人也是一個不喜歡獨自看電影的人,正所謂美好的事物是要與人分享的。

我喜歡一邊看,一邊與他人討論。這也許與我喜歡看的電影的類型有關吧,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懸疑、刺激、探險和恐怖片以及一些經典喜劇片。看這些電影的時候感覺邊上坐著自己的老公或者閨蜜才是最好的。一邊看一邊激烈的討論著劇情,感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這部電影,理解劇情與作者產生共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人,歡迎大家評論,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