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導語

2020年的開局實在太難了!中國的疫情剛剛呈逐步好轉之勢,最初在東非爆發的蝗災卻已瀕臨失控狀態。3600億隻蝗蟲以日行150公里的速度侵入中東及南亞次大陸地區,多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甚至,印度總理莫迪因此呼籲印巴雙方暫時擱置爭議,共同應對蝗災,克什米爾邊界由此進入了罕見的和平時期……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遮天蔽日的蝗蟲,非常容易引發人內心中的恐懼

近日與蝗災有關的另一則新聞引發關注,身處中東重災區的土豪阿聯酋,緊急向中國某企業引進了100臺的農業植保無人機,據稱該型無人機全球領先,不但可以調查蝗情,又可噴灑滅蝗藥劑,可以做到對蝗蟲“察打一體”。因此網友戲稱,沒想到中國有同時搞定兩場以上災難的能力……

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延續至今的古代農耕文明,歷朝歷代與蝗蟲抗爭了數千年,積累了豐富的治蝗、防蝗的經驗。在新中國建立十幾年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防蝗政策的得當,中國基本沒發生過涉及糧食安全層面的大規模蝗災。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蝗災始於商朝,至今長達三千多年。<strong>在歷史長河之中,中國人的治蝗思想觀念、政策、各種手段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在迭代和演變。由於中華文化的理念和智慧彌久傳承,直到今日,論治蝗能力我們都領先於全世界。正是本著對歷代先祖的敬畏之情,那麼就請你跟隨本文,對中國的治蝗史領略一二。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這場起於東非、橫掃中東的蝗災,正蔓延至南亞次大陸地區,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強烈呼籲


中國曆代的治蝗觀念和治蝗政策的演變

最早的蝗災以及治蝗的文字記載

在商代著名的婦好墓中曾出土了一件玉雕蝗蟲,形象十分逼真。通過對甲骨文的解譯,發現了不少關於蝗蟲的記載。有的人卜問蝗蟲是否會成群為害,先行預測。還有人向祖先告祭,蝗蟲將要來了,祈求護佑。這些表明了<strong>商代的百姓對蝗災並不陌生。

“去其螟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詩經·小雅·大田》

如上述記載,<strong>我國最早的治蝗是西周時期,那時,我們先人就已懂得用火滅蝗蟲。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殷商時期的玉蝗蟲,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勞動人民對它的畏懼

禳弭還是滅蝗?唐初治蝗觀念迎來重大轉變

非常可悲的是,士大夫和統治階層往往思想腐朽,對蝗蟲沒有科學的認識。比如春秋時的孔子,漢代的董仲舒、班固和蔡琶等都留下了這樣的文字,<strong>他們把蝗蟲的成因歸結於“惡政”,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蝗蟲是神蟲,人不可以消滅他們,只能祈求神靈的保佑讓他們退去。

“山東蝗蟲大起,姚崇遣使者分道殺蝗……朝庭喧議,皆以驅蝗為不便……蝗是天災,豈可制以人事?……古之良守,蝗蟲避境,若其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

——《舊唐書·姚崇傳》

我國治蝗工作由消極向積極的轉變是在唐開元盛世年間。據上述史料記載,被譽為唐玄宗時“賢相”的姚崇力主捕蝗,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甚至地方官不肯應命。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姚崇一方面反詰地方官和保守勢力,另一方面以沉痛的歷史教訓說服唐玄宗。<strong>最後,在唐玄宗的支持下,治蝗工作取得了豐碩戰果。後來還又設置捕蝗吏一職,專管全國的治蝗工作。有此例以後,人們積極滅蝗的觀念佔據了上風,被後世所繼承。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網劇《唐磚》中,眾臣通過吃蝗蟲為民間轉變治蝗觀念開了個好頭,此情節取材於姚崇事蹟

頒佈法令、加強問責、重視宣傳——宋代以後的治蝗政策

“淮東、浙西蝗災。十四日,定各州官捕蝗蟲的懲罰制度。”

——《宋史》

<strong>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步捕蝗法始於宋朝。明文規定蝗蟲來時,有人之情不報則杖一百。有人來報,而地方官不受理或不親臨滅除,以及撲除未盡者,則罪加二等。另蝗蟲飛落的官地,也應募集人把蝗蝻給挖出來。如若挖掘不盡致第二年蝗災,也要杖一百。私地上飛落的蝗蝻,如若撲掘不盡,以致再生髮,相關人等都要各杖一百。要知道“杖一百”的話,要是身體素質一般,被打死的概率非常大。此刑法的嚴厲程度,可見一斑。

“嗣後州縣官遇有蝗蝻,不早撲除,以致長翅飛騰,貽害田稼者,均革職拿問。著為令。”

——清代《籌濟編》

<strong>明清時期,法令也十分嚴厲,甚至許多高官也因此被治罪、降職和罷官。如陳宏謀曾因捕蝗不力而被奪總督銜,連刑部尚書裘日修也被外派滅蝗,但也因捕蝗不力被免。

此外,由於明清時期人口壓力很大,極為重視糧食安全,<strong>治蝗宣傳工作做得很細緻。除了印發了許多治蝗小冊子、告示廣為散發之外,甚至會製作捕蝗壁畫來進行宣傳方式。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山西新絳縣稷益廟的明代捕蝗壁畫


重在預防——古代避蝗災的多種辦法

古代生產力有限,與其發生災害了費力去治災往往費時費力,提前預防往往是最有效趨利避害的辦法,通過勞動經驗,我們的祖先總結了以下預防蝗災的辦法:

通過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來預防蝗災

“農家下種以原蠶矢,雜禾種之;或煮馬骨和蠶矢溲之,可以避蝗。”

——宋代《爾雅翼》

根據古代各種農書上總結了不少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據《汜勝之書》和《爾雅翼》的記載,用用馬骨、蠶矢和附子混合拌種,則莊稼不容易染蝗災。雖然這種說法現在也很難考證是否完全正確,但也不失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態度。

通過翻耕來預防蝗災

“蓋秋耕之利,掩陽氣於地中,蝗蝻遺種,翻覆壞盡,次年所種,必盛於常禾也。”

——《元史·食貨志一》

元仁宗時期,在秋天耕種,正好翻耕土壤的時候,也把蝗蝻翻出來暴曬,使其壞死。所以第二天的禾苗必然長勢喜人。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此圖中描述了清代官員帶隊挖蝻的景象

通過選擇播種時期來預防蝗災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

——秦代《呂氏春秋》

通過總結蝗災的時間規律,從而選擇好播種的時機,讓農作物在蝗災高發時間來臨之前就成熟並收割,以此來避開蝗災。

通過種植蝗蟲不吃的農作物來預防蝗災

“黃豆、綠豆、黑豆、斑豆、芝麻、大麻、榮麻、棉花、蕎麥、苦蕎、芋頭、洋芋、紅薯, 以上皆蝗蝻不食之物。”

——清代《除蝗八要》

古人很早就觀察到有蝗蟲不喜歡吃的農作物,如晉代就記錄了豆和黍兩類農作物不會受蝗災。清代的《除蝗八要》就總結得更多了,因此古人常常在蝗災多發地區種植蝗蟲不吃的農作物。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紅薯即高產,也不會遭蝗災,清代引進該作物之後立即人口暴增!


戰必勝之——古人驅滅蝗蟲的“各式武器”

“智慧在於民間”,唐代轉變了積極的治蝗理念之後,老百姓的創造力被徹底激發了出來,各式各樣的的滅蝗武器和方式都被髮明瞭出來。

1、人海戰術——滅蝗的“常規武器”

至少從西周開始,就開始利用人力和水、火等自然資源來殺滅蝗蟲,主要有器具捕打、開溝陷殺、簧火誘殺、聲色驅蝗 、掘除蝗卵等五種主要的方式。

器具捕打是最古老的原始捕蝗法,當蝗蟲、鼠、雀為害時,古人經常採用這種捕除方法,只不過在器具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區別。據記載,器具方面主要有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和抄袋式等。基本上都是利用不同造型設計的器具把蝗蟲和幼蝗給兜住和網住。

幼蝗雖能跳躍,但不能飛起或者不能遠飛,很容易被驅趕於溝中並被覆土掩埋。用開溝陷殺需由眾人合力,列隊分組而行用器具和聲響驅趕幼蝗,讓它們撲入溝中跳不出來,填滿之後進行掩埋。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篝火誘殺是古代最為常用且有效的滅蝗方式

人們發現,利用蝗蟲的趨光性來誘其投火自殺,屢試不爽。簧火誘殺法最早見於《詩經》,後唐代姚崇治蝗也採用了此法,史料中有所記載:

“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

——《舊唐書·姚崇傳》

不過他增加了開溝的方式,比過去更加有效。至明清,篝火法已成為各地滅蝗的主要手段。通過長期實踐,人們甚至還發現此法在沒有月光的夜晚採用效果最好。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古人戴斗笠,穿鮮豔衣物,在田間驅趕蝗蟲

聲色驅蝗主要有二種方式,一是用色彩驅蝗,即借用衣物、鮮豔的旗幟來驅蝗。另一種是利用銅器、火器發出的強烈聲波來恐嚇飛蝗,達到驅離的效果。在明代的《除蝗疏》中記載如下:

“又畏金聲炮聲,聞之遠舉。鳥銃入鐵砂或稻米,擊其前行,前行驚奮,後者隨之而去矣。”

——明代《除蝗疏》

根據蝗卵孵化處的特殊構造來發現並掘除蝗卵,然後用水煮、火燒的形式來進行消滅,也是非常有效的除蝗辦法,相關記載如下:

“攜帶鋤耙,四出巡視,凡見地上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士微高起處,並上年蝗集之所,其土中皆有遺子,應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

——清代《治蝗全法》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蝗蟲成為成蟲之後就有飛行能力,所以要在其蟲卵或幼蟲階段就要儘早處理

2、培育天敵——滅蝗的“生物武器”

根據生物之中相生相剋的原理,培養蝗蟲的天敵,按照這個思路來達到滅蝗的效果,這就是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法。主要有保護食蝗益鳥、飼養家鴨啄食蝗蝻、痘毒治蝗法這三種方式。

後漢時期,朝廷得知在某些地區蝗蟲被群集鴝鵒(八哥)的吃掉了,則立即下令禁捕鴝鵒。元朝時期,揚州、淮安等地,因地上的蝗蟲被鶩啄食,飛行的蝗蟲被鶖用翅膀拍死,於是下令禁止捕捉鶖。對食蝗益鳥進行保護,能大大減輕滅蝗的人力負擔。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畫鳥滅蝗圖》,證明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生物相剋來滅蝗

“(蝗)未能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緣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明代《除蝗記》

上述飼養家鴨啄食蝗蝻的方法是明代的陳經倫發明。他關注北方各省蝗害,便細心觀察、試驗,終於發現鴨子能除蝗蝻。此後,他的後人又把這種方法推廣到江南等地。此法效果良好

根據清代的地方誌記載,有先讓蝗蟲染上痘毒之後在同類中傳播,使得其種群滅絕的辦法,如下描述:

“捕得蝗,刺孔點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

——清代《蒲析縣鄉土志》

真是智慧在民間啊,古代就能創造出病毒法來限制蝗蟲種群,太狠了!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水田中養鴨,可以保護莊稼降低蝗蟲的侵害

3、培育天敵——驅蝗的“化學武器”

古人通過勞動實踐,發現可以利用礦物性、油類化合物以及毒煙等方式來來防除蝗蟲比如,利用石灰、稻草灰防除蝗蟲,記載如下:

“用稈草灰、石灰灰等分為細末。篩羅禾穀之上,蝗即不食。”

——明代《除蝗疏》

還有,在清代,人們發現蝗性畏油的特徵,採用油水混合物塗抹莊稼的方式,可以用來避免蝗災:

“每水一桶,入麻油五六兩,帚灑禾顛,蝗即不食。”

——清代《治蝗全法》

藉助煙霧中有害化學物質同樣可以驅除蝗蟲

“蝗飛將至,熱薪蒸煙,蝗即避去”

——清代《除蝗備考》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遮天蔽日的蝗災不僅是莊稼遭災,甚至會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對其用任何“生化武器”也不為過


新中國之後的蝗災治理

“六六六”的成功國產化和治蝗的國際合作

建國初期,我國就成功實現“六六六”(六氯環己烷)的國產化,並應用到諸多省份的的治蝗工作中。但由於產能供給不足,滿足全國農業生產的需求還需從國外大量購買,這些客觀原因導致通過藥械治蝗難得到大範圍的應用。

發生大規模蝗災的時候,為了及時治災,除了實施傳統治蝗方法,往往還需要通過國際合作來得到國外的協助。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建國初期就採用了飛機滅蝗的方式,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政府的應對的政策

建國早年,農業部就訂出了《過冬蝗卵檢查辦法》通報各蝗區省份依法檢查。而後中科院昆蟲所開始在全國進行了系統調查蝗區的工作,相關專業人士發表了《偵察蝗情辦法》。農業部還發布了《治蝗方針與措施》、《關於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方案》規定凡發生秋蝗的地區應組織群眾於秋後檢查殘餘飛蝗及其產卵地點、面積、密度,做出標誌、繪製圖表逐級上報。

<strong>要真正有效控制蝗災,必須徹底改造蝗蟲滋生的生態環境。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十分重視對蝗區生態環境的改造。通過興修水利和墾荒,把飛蝗的滋生地改造成良田。如:河南周口蝗區、安徽省泗洪縣安河窪蝗區…等等。

直至2014年,雖改革開放之後,大規模蝗災就基本絕跡,但我國農業部門定期會更新相關政策,做好蝗災的預防治理工作: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治理,初步實現了“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的治理目標。……,近30年來未出現大規模起飛危害”

——《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2014-2020年)》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停在山東省黃河口滅蝗機場的專用滅蝗噴灑飛機,是我國治蝗的主力

生物技術、航空工業的發展對治蝗的促進

從五十年代初期,中國空軍就開始執行飛機滅蝗任務,大大提升了我國的治蝗效率。五十年代後期,通過對安2飛機的成功仿製,運5滅蝗飛機實現了國產化,飛機滅蝗效率大大提升。

進入新世紀之後,雖幾十年未有大規模蝗災,我國對滅蝗的投入依然持續加大。從2003年開始,我國在山東省黃河口、河北黃驊、以及新疆修建了3座專門用於滅蝗任務的機場。

眾所周知,近十年我國的無人機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頂尖水平,從2017 年開始,我國開始試用農業植保無人機調查蝗情。在2019年,相關農業植保無人機已經出口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江蘇省農藥總站鄧建平說……連續幾年的試驗示範和田間應用試驗表明,納米農藥非常適合航空植保無人機作業,很大程度解決農藥殘留問題,是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

——人民網北京2019年7月30日電

如上述報道,新型“納米農藥”正用於田間實驗。近年來,除了在無人機方面,我國生物技術領域也得到了高速發展,假以時日,植保無人機和納米農藥雙管齊下,不僅我們不再需要為蝗災所擔憂,在國際市場上也將大放異彩。

除了生化武器還有察打一體無人機,中國人從古自今都是蝗蟲剋星

在中國的田間地頭,農業植保無人機越來越常見了


結語

幾千年來,“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的人間慘劇雖時有發生,但我們祖先在困境中毫不氣餒,通過的不懈努力下,發明和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足以讓我們歎為觀止的防治方法和經驗。在面對蝗災這一問題上,我們長期領先於世界。

<strong>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的治蝗技術再一次當仁不讓的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望科技工作中繼續加油,因為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糧食安全,更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