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人類發生過哪些嚴重的災難?哪位大神科普一下?

馬句馬句


中國歷史上的災難有很多,比如瘟疫,地震等,我覺得造成結果最嚴重的還是戰爭。

一: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

短短的十年時間,秦朝的總人口由2000多萬,減少了1400萬,只剩下了600萬左右,可以對比一下,如今我們一個大城市的人口都不止600萬了,可見當時戰爭之殘酷,一場起義,人口銳減三分之二還多。

二:西漢到東漢的過渡時期

長達五十多年的混戰,全國的人口從近6000萬減少到2100萬,整整少了3900萬。

三:三國魏蜀吳戰爭

東漢末年人口大約為5000萬,到三國結束,晉朝統一,全國人口就只剩下了1600萬左右了

四:南北朝混戰時期

北朝所統治的地區起初人口2000萬,到北周時期就只剩下900萬了。

五:隋朝到唐朝的更替

這期間也是大小戰爭不斷,人口由4600萬減少到1200萬左右。

六:安史之亂

朝廷多是屠狗輩,這句話用在這裡一點也不錯,唐朝在安史之亂無法平息的情況下竟然乞求匈奴,條件是讓其任意屠戮三天。真是無奈又可悲啊,這期間人口由5200萬左右減少到1700萬左右。

七:黃巢起義

周潤發演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出自黃巢的詩,雖然文采好,但他並不是什麼善人,當年黃巢佔領長安後,百姓都不能倖免,所經過的地方,血流千里,不留一人。人口從2500萬左右減少到了1000萬左右。

八:忽必烈的種族滅絕政策

忽必烈在進入中原後殺了1800萬人,在元朝的統治期間,中國減少了7000萬左右的人口。

九:明末的大混戰

明朝末年,全國的總人口約有一億人,但是到清朝建立,人口只有1400萬左右了,死去了8000多萬人口。

十:白蓮教崛起到失敗

短短九年時間,人口由開始的3.9億減少到2.7億人口。

十一: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還沒有發生時,中國這時候有4.3億人口,待戰爭結束,就只有2.3億了。

所以戰爭才是最可怕的。



悄悄滴愛


永樂六年正月,江西建昌、撫州,福建建寧、邵武從上一年至這個月,因傳染病而死的人有七萬八幹四百多人。

永樂八年,登州寧海等州縣從正月至六月,因傳染病而死的有六千多人。福建邵武連年傳染病大流行,到這年的冬李,全家死絕的有一萬二千戶。

永樂九年七月,河南、陝西流行傳染病。

永樂十一年六月,湖州三縣流行傳染病。七月,寧波五縣流行傳染病。

正統九年冬天,紹興、寧波、台州瘟疫大流行,到第二年,死亡三萬多人。

景泰四年冬天,建昌、武昌、漢陽流行傳染病。

景泰六年四月,西安、平涼流行傳染病。

景泰七年五月,桂林因傳染病而死的人有二萬多人。

天順五年四月,陝西流行傳染病。

成化十一年八月,福建傳染病大流行,蔓延到江西,死者無數。

正德元年六月,湖廣平溪、清涼、鎮遠、偏橋四衛傳染病大流行,死亡的人很多。靖州等處從七月至十二月傳染病大流行,建寧、邵武從八月開始傳染病也大流行。

正德十二年十月,泉州傳染病大流行。

嘉靖元年二月,陝西傳染病大流行。

二年七月,南京傳染病大流行,軍人和平民死亡很多。

四年九月,山東因傳染病而死亡的有四千一百二十八人。

三十三年四月,都城內外傳染病大流行。

四十四年正月,京城遭饑荒並且流行傳染病。

萬曆十年四月,京城流行傳染病。

十五年五月,又流行傳染病。

十六年五月,山東、陝西、山西、浙江都大旱,傳染病流行。

崇禎十六年,京城傳染病大流行,從二月至九月才停止。

第二年春天,北畿、山東傳染病流行。


fighting薛


中國歷史悠久,時間跨度也很長,有資料記載的。所以問題也很複雜,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用兩方面來回答,一方面是非人為的自然災害,列舉無例,另一方面就是人為的災難。先列舉自然方面的:

(一)造成最大傷亡的自然災害列舉如下:

1.地震

中國歷史地震中傷亡最多的一次地震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34.5°N,109.7°E)發生8.25級地震。據《明史》記載:“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以陝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故稱為華縣地震。101個縣遭受到了地震的破壞,分佈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範圍為5省227個縣,陝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壞。餘震月動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載,五年漸輕方止。

2.瘟疫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次瘟疫發生於東漢末年。當時中原地區流行瘟疫,那時“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當時正值黃巾起義,又恰逢瘟疫肆虐,真可謂禍不單行!中原地區陷入極恐怖的狀態,一個關於當時戶口比較的數字可以說明瘟疫的嚴重程度。恆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全國戶數是1607萬多戶,人口是5006萬多口。到三國末年合計戶數只有149萬多戶,人口剩下560萬零200多口,僅存十分之一。

3.海嘯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嘯發生在西漢末期靜海地區,據記載當時的情況是“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後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雲:“海水北侵,城垂淪者半”。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這次海嘯的氣勢與規模,海水在海嘯的推動下,在陸地奔流數百里之遠,淹沒“九河之地”,使得“城垂淪者半”。再者,這次海嘯打破了這一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可以說是完全吞沒了靜海地區,隨之消失的就是早期形成於這裡的東平舒文化。直至晉隋以前,這裡仍為“渤海西南隅一澤國 ”。隋朝初期,海水逐漸退去,但仍為一片沼澤。

4.旱災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旱災要數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從1876年到1879年,持續了整整四年。旱災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更為嚴重的是旱災引發了蝗災,莊稼被大量吞噬。旱蝗交迫之下,災民“逃亡餓死者不計其數”,甚至出現“飢則掠人食”。為了活命,饑民紛紛南下,蘇南地區收容的流民達九萬餘人。旱情越來越嚴重,“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一場旱災將人間變成了地獄!

5.爆炸

中國歷史上最奇異的爆炸發生在明朝,也就是400年前的北京,出現了一起至今都無法解釋的大爆炸,被稱為世界三大未解之謎,後世稱之為“王恭廠災變”。1626年5月30日,北京王恭廠發生大爆炸,瞬間上萬間民房化為平地,幾萬人死亡。王恭廠是明朝的大藥局,專門為明朝生產槍支火藥,因此當時很多人將這次爆炸歸因於火藥爆炸。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專家認為如此大的破壞力至少需要2萬噸TNT炸藥,按當時王恭廠的生產能力與儲存能力不可能達到這個標準。那麼究竟誰是罪魁禍首?人們推測了多種可能:隕石墜落、龍捲風、地震等等,沒有一個經得起推敲。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場爆炸過後,樹木毫無被燒燬的跡象,所有死者赤身裸體,衣服都被掛在西邊樹上。真就應了莎士比亞那句話:“這個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多了去了!”

(二)人為造成的文化方面的災難

1.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希望天下安穩,於是向大臣徵求意見。此時朝臣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大部分人為首的分封派,一派是以時任廷尉的李斯為首的郡縣派。郡縣制符合秦始皇的心意,正準備推行時,分封派中有一位名叫淳于越的博士反對激烈。而淳于越是典型的儒家學者,與法家學派的李斯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盛怒之下,升為丞相的李斯建議秦始皇將討論國家是非的儒生全部抓起來,焚燬他們的書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雖然針對儒家,但這件事對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產生了重大影響,思想多元化的社會風氣大受打擊,是對當時文人群體的一次重大災難。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過文景兩代休養生息的國策,漢朝國力得到極大發展。公元前134年,在儒家學者董仲舒的見一下,漢武帝宣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其實,董仲舒的成功,是他把清了皇帝的脈搏。他認為天與人息息相關,皇帝位上天遴選,因此要按照天意辦事,這與(經董仲舒篡改過的)儒家學派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天子應該用儒家思想統治天下,這樣,法令制度才能得到統一,國家才能富強。另外,董仲舒得勢後,在全國大量開設太學等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向全國散佈“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新儒學”。董仲舒此舉完全糟蹋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導致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完全毀滅,從兩漢時期開始神學氾濫,儒學漸漸變成披著儒家外衣的思想奴化工具。

3.八股取士

一直以來,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文人與士大夫階層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國家命運的興衰。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一度打破了家族對國家權力的壟斷,讓社會下層文人有機會進入國家核心階層。然而,由於董儒思想逐漸把控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命脈,奴性文化在整個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明代成化年間,科舉考試遭到重大變革,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稱為“八股”,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

此時的科舉考試已經完全喪失了人才遴選的意義,考試規定讀書人以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為唯一指定教材,文章格式愈益嚴格,內容空洞無實,滿篇高談闊論卻無一點實際思想。筆者認為,八股取士徹底斷絕了大明帝國的命脈,以至於明朝後期的文人,在面對日益傾頹的國勢時竟毫無辦法。尤其是親手葬送了國家的東林黨人,對國家政權把控的能力,甚至不如一個連書都沒怎麼讀過的宦官魏忠賢。

4.文字獄

文字獄電影裡經常出現一句話:“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呈堂供詞。”用這句話來比喻歷朝歷代的文字獄再何時不過。文字獄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獄事,中國曆朝歷代都有文字獄的記錄,朝鮮、日本等國也有類似事件。《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份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文字獄於明清兩代達到巔峰,明朝專門設立了監視百官的的特務機關東廠與錦衣衛,負責日常蒐集大臣們的“罪證”。清朝時因為滿漢矛盾,加上清朝統治者對中原大地統治權的合法性,民間普遍存在討論。為此,清朝統治者對掌控社會輿論風向的文人大下狠手,文字獄一度使人不敢開口。

據史書記載,處於文字獄高壓下的文人,甚至見了面不敢問好,只能用眼神交流。從魏晉時期傳承下來的、一直被文人崇尚的“建安風骨”徹底損毀。文人的氣節受到毀滅性打擊,大多數文人開始選擇對統治者卑躬屈膝,成為朝廷的附庸。

5.《四庫全書》的修訂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主流思想認為《四庫全書》為後世保留了大量歷史資料,實際上,號稱為補《永樂大典》損毀的遺憾而修訂的這部書,名為修書,實為毀書。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共計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燬書籍,滿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燬。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中很多已經被滿清修改過)。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燬了。除了銷燬書籍和檔案外,滿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修訂過程可謂是重新檢查了天下所有書籍,最終將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部分全部毀掉。歷史文化被嚴重篡改,以至於後世的我們看前朝部分歷史,真假無從考證。


烽火臺歷史


1、安史之亂(755—763):皇帝為奪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紇收復洛陽,應允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歷時九年的殘殺,使黃河流域蕭條悽慘,人煙斷絕,獸遊鬼哭。中國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至二百萬戶,四分之三慘死,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有5292萬人,到760年人口1699萬。損失率68%。

2、隋朝役民:隋朝24年,揚堅的次子揚廣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父親和哥哥揚勇,霸佔父親最寵愛的陳夫人。他擴建洛陽皇宮,每月役丁2百萬人。修運河,隋煬帝“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斬三族”,役夫達543萬餘人,晝夜開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數,死者過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到江都享受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軍進攻高麗,傷亡無數。

3、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清兵滅明:從李自成起義、張獻忠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明末人口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4、三國鏖戰: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 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5、秦末農民戰爭:從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漢建國初期,共歷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萬人,到漢初,原來的萬戶大邑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現了“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的現象。


摘不到的星星會一直亮


我國很早之前就發生過較大的自然災害,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這個故事,這個故事的背景就是黃河氾濫,屬於我國最早的自然災害之一。河流孕育出人類文明,當時人民普遍都住在河邊。由於洪水肆虐,人們無法正常的耕作和生活,為了治理洪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總結了其父失敗的教訓,把河水疏導進大海。那個落後的年代大禹是靠著雙手兢兢業業奮鬥了了十三年才治理好了黃河水,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舍小家為大家。

大禹治水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各諸侯國為了自己的地盤經常發生戰爭,七國互相攻伐,百姓流離失所,各地人民死傷無數。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暴政,秦始皇修長城用了五十萬人,大多數人都死在了長城的城下。建造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用了一百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接近一半,還有一半人受了宮刑。

長城

那麼多人死了無處掩埋,只能是就地等著自己腐爛,隨著人越死越多,新的自然災害來了,那就是瘟疫。瘟疫就像死神一樣,只要是被感染的人絕對沒有生存的可能。而且瘟疫的傳播極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人口密集區域一旦爆發瘟疫通常就會全部死掉。

戰爭

古人為了防治瘟疫想出了各種辦法,一般打完仗就會把屍體掩埋,或者一旦有人感染了瘟疫就會被人隔離拋棄。雖然這兩種方法不能根治瘟疫,但是卻很好地控制了瘟疫的傳播。曹操赤壁之戰就是因為很多人得了瘟疫才導致失敗,而後曹操果斷退兵將得病的人隔離,將屍體焚燒,很快控制了瘟疫的傳播。

古代的水利相當落後,只有靠近河的地方適宜種植糧食,而其它地方基本都是靠天吃飯,一旦遇上乾旱便顆粒無收。我國古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旱災,通常和旱災一起發生的還有蝗災,這兩個自然災害加起來十分厲害,蝗蟲過後糧食時片甲不留,而且蝗蟲停留時間非常短,吃東西速度極快,根本無法有效地捕殺。

蝗災

一般遇到旱災朝廷就會下令賑災,從國家糧庫撥出糧食賑濟災民,不然的話爆發農民起義後果十分嚴重。而對於蝗災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乾旱造成的蝗蟲大規模繁殖和遷徙,所以只要控制了旱災基本就能控制住蝗災。為了控制旱災,我國古代修建了很多的水渠用來灌溉,比較有名的當屬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正是有了都江堰使得灌溉十分方便,四川在古代才能被稱為“天府之土”,十分適合種植糧食。

都江堰灌溉工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土”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地震。古代鎮守川蜀的官員時常為地震所困擾,地震後通常要向朝廷請求賑災,萬一路被震塌了怎麼辦,出川的路可就那兩條。直到張衡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張衡是東漢時期的漢中太守,深受地震困繞。經過一段時間的專研和實驗發明了“侯風地動儀”,這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創造。史書記載,在甘肅發生地震地動儀可以準確地判斷出甘肅發生了地震,而且是地震後立馬就能判斷出來,在當時信息傳遞那麼慢的情況下十分好用,皇帝可以在第一時間下令賑災。

候風地動儀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在當時毫無科技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控制自然災害,減少百姓的損失。雖然我們現在生活的十分安定,但要經常居安思危,常懷危險意識,向古人學習這種不怕苦勤思考的精神,待到突發自然災害時也好有心理準備,不至於慌亂過度。


歷史小窗口


史前大洪水,雖然說變成神話故事 但是 《聖經》《荷馬史詩》《希臘神話》。。。。都印證了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大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