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鯽魚屬鯉形目、鯉科、鯽屬,是我國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一,生活在除青藏高原地域以外的各大水系,基本上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而且隨著人工育種和引進,品種也多了起來。

作為一個釣魚愛好者,鯽魚是我最喜歡釣的魚種之一,除了周邊野生魚類資源有限的因素外,鯽魚吃食的漂相讓人覺得有趣又舒服。我在野外釣到過最大的鯽魚有一斤多,平時看視頻和文章,也經常能看到很多釣友在野外釣到大鯽魚,但是我發現很多人對鯽魚的品種還是認識不太清楚,有人只要是在野外釣的鯽魚就說是土鯽魚,還有人見到大個體的鯽魚就說是工程鯽或者鯉鯽。所以我就查閱並參考了網上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認識,給大家分享下常見的鯽魚品種,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和探討。

百度百科裡對鯽魚品種的描述:據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記載,我國已知的鯽魚有2個種和一個亞種,它們是鯽,黑鯽和銀鯽。 地方品種有江西的彭澤鯽、雲南的滇池高背鯽、湖南的紅鯽、貴州的普安鯽、廣東的縮骨鯽和河南的淇河鯽。養殖品種主要包括異育銀鯽、湘雲鯽和彭澤鯽。

先說,種的意思就是原始的品種:

,就是我們常說的

土鯽魚,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鯽魚品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老話兒說的“有水就有魚”指的就是這種鯽魚。土鯽魚繁殖能力極強,喜群居,抗低氧、抗弱鹼和弱酸性水質,基本全國都有分佈,天然水域中魚類佔比可達20%~30%,有的水域甚至達到40%以上。但是它生長緩慢(在長江流域,個體長到0.25千克需要2年時間),所以養殖的經濟性不高,基本都是野生,由於現在人為過度捕撈(電魚、網魚)、水汙染等因素,所以我們經常見到的土鯽魚個體都不大。

土鯽魚的特徵(百度百科+自己認識):(1)體形細長,身體的紡錘形非常明顯;(2)魚身側線只有28-30個側線點;(3)從側線數只有28-30片魚鱗;(4)魚身偏廋,一般為瘦長型,懷籽期魚肚稍漲;(5)腹腔內腸子細長;(6)野性大,尾巴及魚鰭較發達且有力;(7)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8)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肉身緊。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土鯽魚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自己釣的土鯽魚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自己釣到的最大的土鯽魚6兩左右

土鯽魚營養價值高,肉質鮮美,為大多數人所喜歡。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土鯽魚的特徵,所以不太會辨別土鯽魚,有人喜歡用顏色來辨別,認為金黃色的才是正宗野生土鯽魚,其他顏色都是非野生,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鯽魚的顏色與其生存環境有關,金黃色的鯽魚多出現在有水草、蘆葦、荷葉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乾淨水域多為銀白色或青灰色。另外,上文已經說過,土鯽魚基本無人養殖,野外釣的鯽魚,只要可以確定是土鯽魚,基本都是野生的。

關於是不是野生的話題,我想說的是,除了土鯽魚,隨著人工育種和引進,很多其他品種的鯽魚都在人工養殖,部分品種已經流入野外的江河湖流並繁殖多代,所以即使不是土鯽魚,其他品種的鯽魚也有很多是野生的,想要辨別是否野生,就要從其體型特徵來具體辨別,不要一看到其他品種的鯽魚,就說是非野生的。

黑鯽,因為地域關係,我個人目前還沒有見過這個品種,根據百度百科介紹,黑鯽主要分佈於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水系,其體長橢圓形側扁,短而高,背緣隆起。腹部圓。頭短小,吻鈍,口端位,無須。背鰭基長,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胸鰭第3根分枝鰭條最長。側線完全,側線鱗較鯽魚多,尾鰭分叉淺。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黑鯽

新疆那邊的朋友應該對這種鯽魚非常熟悉,大家應該知道的是,這種鯽魚和因為水域環境導致顏色發黑的鯽魚是不同品種。

其次說亞種,亞種是什麼意思呢?分類學上把由於地理隔離導致同一物種形成的具有明顯差異的不同的種群成為亞種。也就是說一些不同的地方鯽魚品種,比如江西的彭澤鯽、雲南的滇池高背鯽、湖南的紅鯽、貴州的普安鯽、廣東的縮骨鯽、河南的淇河鯽、東北的銀鯽,甚至日本的白鯽,都是銀鯽在不同地方由於長期的地理隔離,出現突變或基因重組,或者人工選育而形成的亞種。

下面介紹常見的銀鯽亞種

1. 高背鯽,根據相關資料,高背鯽魚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雲南滇池及其水系發展起來的一個優勢種群,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繁殖力強等特點,因背脊高聳而得名,這種鯽魚特徵明顯,背部高高隆起,體型稍短,個體最大可達3000克。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高背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自己釣的高背鯽

有資料說這種鯽魚不太適合在低海拔地區養殖,但我野外釣魚時曾釣到過(浙江地區),也在網上看到其他地區的釣友有釣到過。也許,鯽魚繁殖力和適應性強的特點,已經讓高背鯽打入了全國很多水域。

2. 方正銀鯽,方正銀鯽原產於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風水庫,是一個較好的經濟型銀鯽品種,具有頭小、背厚、出肉率高、耐寒冷、抗病力強、生長快、個體大等特點。其體側扁而高,背部、背鰭和臀鰭為黑灰色,體側深銀灰色,體側每個鱗片的邊緣顏色稍深,最大個體可達1500克。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方正銀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養殖的方正銀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自己釣的方正銀鯽

方正銀鯽為經濟型養殖品種,東北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地區一些池塘河流多一點,其他地區估計也有,菜市場一般都可以買到。很多黑坑用的鯽魚就是方正銀鯽,野外也可以釣到,有的是一代放生魚,個體在半斤到一斤左右,還有二代及多代野生的,體型較小。

3. 彭澤鯽,彭澤鯽是由江西省水產科技人員選育出的一個優良鯽魚品種,肉味鮮美、含肉率高、營養豐富(肌肉含量蛋白質18.3%、脂肪1.35),是一種生產和遊釣兼可發展的魚類。因其常棲於湖中的蘆葦叢中,體側有5—7條灰黑色的蘆葦似的斑紋(池塘中飼養一段時間後,會逐漸消失)而被稱為蘆花鯽,它以個體大(已知兩尾最大個體體重分別為4000克和6500克)著稱,亦稱彭澤大鯽。

彭澤鯽魚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鰭條呈青黑色,奇鰭顏色較偶鰭更深,體形長,頭短小,吻鈍,唇較厚,眼中等大,無須,尾柄高大於眼後頭長。彭澤鯽的背脊較低,可通過此點與方正銀鯽和高背鯽區別開來。彭澤鯽的平均生長速度為普通鯽魚的3.5倍,1齡魚就可達200克左右。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彭澤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自己釣的彭澤鯽

很多黑坑裡的大個體鯽魚就是彭澤鯽,野外也可以釣到,我釣到過一斤多的,應該是一代放生或者魚塘流出的,二代以後野生繁殖的肯定有,但小個體的鯽魚品種很多,未曾仔細區分過。

4. 淇河鯽,因產於河南省北部鶴壁市一條東西流向的山區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淇河常年不結冰,1~2月份時,水溫仍在10℃以上,淇河河床兩岸水草叢生。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淇河鯽的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淇河鯽肉嫩味美,據古籍記載,淇河鯽和香稻米、絲蛋一起,是當地的三大貢品。其背色淺褐,腹部為銀色,脊背寬厚,體型豐滿,又稱“雙脊鯽魚”。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淇河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淇河鯽

因目前生活在浙江地區,雖然身為一個河南人卻還未有機會見過淇河鯽,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品嚐下這古代的貢品。

以上為幾種常見的銀鯽亞種鯽魚,除此之外還有湖南的紅鯽、貴州的普安鯽、廣東的縮骨鯽等品種,但野外並不多見,個人也不太瞭解,就不介紹了。

再來說一下雜交的鯽魚品種,目前國內雜交的鯽魚品種不少,基本都是以鯽魚為母本,鯉魚為父本進行雜交,這樣雜交出來的鯽魚品種,既能保留鯽魚肉質鮮美的特點,又能有鯉魚的大個體特徵,非常適合市場銷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根據相關資料,目前國內的雜交鯽魚品種有:異育銀鯽、豐產鯽、異育銀鯽“中科3號”、松浦鯽等運用有性雜交育成的優良鯽魚品種,還有:湘雲鯽、湘雲鯽2號、巨鯽(先科、新科)、黃金鯽、湘鯽、芙蓉鯉鯽等運用細胞工程雜交育成的優良鯽魚品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是異育銀鯽、豐產鯽、湘雲鯽。

異育銀鯽,是以方正銀鯽為母本,以興國紅鯉為父本,經人工授精繁育的子代。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異育銀鯽

豐產鯽,網上的資料有兩種說法:一是採用彭澤鯽做母本,用我國南方特有的野生魚類作外源精子,進行遺傳改良的鯽魚新品種;二是華南師範大學魚類研究室採用魚類細胞工程技術培育的一個全雌性的鯽魚新品種。不知道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我也不確定是否見過這種鯽魚。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豐產鯽

湘雲鯽,是由中國工程院劉筠院士為首的協作組,運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工程相結合的生物工程技術而培育出來的三倍體鯽魚,1988年暫定名“工程鯽”,1997年正式定名為“湘雲鯽”。這種鯽魚很多人都很熟悉,很多魚塘、黑坑都有這種鯽魚,個體大,最大可達1500克以上,勁道足,吃起來口感也還可以。只不過這種魚無法繁殖後代,所以野外釣到的多是放生或者魚塘流出的。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湘雲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湘雲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自己釣的湘雲鯽

湘雲鯽個體、外觀與鯉魚相似,但並無明顯的魚須,且魚嘴並非朝下,這是與鯉魚不同的地方。其側線上部,特別是從背鰭至尾部的魚鱗的鱗式排列較為紊亂,而其他鯽魚品種沒有這種性狀。相對來說,湘雲鯽的外形與其他鯽魚比較,尾柄顯得較長,與日本大阪鯽較為相似。

最後說一下引進的鯽魚品種,根據資料,目前我國引進的外來鯽魚品種只有原產於日本琵琶湖的白鯽,是一種大型鯽魚,最大個體可達2500克。1897年日本大阪府河內郡一漁民經多年選育成純系品種而得名河內鯽。我國於1976年引進河內鯽,又稱大阪鯽。因其體色銀白,鰓耙構造和習性均類似白鰱,故命名為白鯽

白鯽具有體型大、高而側扁,前背部隆起較明顯等特點,體色銀白、頭稍小、尾柄較細長。白鯽適應性強,能在不良環境條件下生長和繁殖,對溫度、水質變化、低溶氧量等均有較大的忍受力。目前主要存在於人工養殖魚塘,極少流入天然水域。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白鯽


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白鯽

這種白鯽我到現在尚未見到過,不知道國內哪裡養殖的多一些,如果天然水域有的話,大個體的白鯽釣起來應該很過癮。

以上就是常見的一些鯽魚品種,根據個人垂釣的經歷來看,目前很多天然水域裡鯽魚品種很繁雜,土鯽魚有時候反而難釣到,很多養殖的品種流入天然水域,二代甚至多代繁殖後,也成為了野生的鯽魚。想要辨別是否為野生鯽魚,首先最好先辨別鯽魚的品種,其次再根據體型特徵來判斷是否為野生鯽魚。不要看到大個體的鯽魚就說是工程鯽(湘雲鯽),也不要覺得大個體的鯽魚就不是野生的。

最後,作為一名釣魚愛好者,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擁有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意識,從自我做起,不亂扔垃圾、適時地釣獲放流,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加強對非法捕撈,尤其是電魚行為的打擊,以及對工業、生活汙染違法排放的處理力度。

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釣魚這項運動!

備註:參考了網上一些資料和圖片,如有侵權請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