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劉邦在咸陽服徭役的時候,見到秦始皇出巡的壯觀場面時,曾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那時候的他,自當不會想到,十幾年後的某一天,他竟然親手創建了另一個大帝國,就是震鑠古今的大漢王朝。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一時間,關東烽煙四起,各方豪傑競相稱王自立。秦王朝危若累卵之際,大將章邯橫空出世,出關戡亂,勢如破竹之際卻於鉅鹿之役沒於項羽軍團。

秦王朝最後一根支柱轟然倒塌,隨著劉邦軍團搶先進入關中,秦王子嬰白馬素衣奉璽出降,大秦帝國墜落的鐘聲敲響了,大漢王朝的帷幕徐徐拉開。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從公元前206年劉邦還定三秦到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項羽軍團滅亡,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劉邦就攀上了勝利的巔峰。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君臨天下了呢?

<strong>世人無外乎幾種觀點,劉邦多智善計,項羽有勇無謀;劉邦任人唯賢,項羽剛愎自用;劉邦仁厚寬德,項羽嗜殺暴虐;

事實是這樣嗎?成王敗寇,亂世英豪,歷史的結局往往出於偶然,但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裡,強者運強向來是一條永恆不滅的真理,或許在這裡,"強者"指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罷,讓我們循著劉邦和項羽的足跡,去探尋下大漢王朝的崛起是如何鑑證這條真理的。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本文繼續前文內容,從劉邦進入關中,項羽鉅鹿大勝時候講起。之前的內容可以參閱筆者其他文章,這裡不再贅述。

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殺宋義奪得軍權以後就已經"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了,進而他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並一舉殲滅40萬秦軍主力,一時之間,項羽威名之勝無人可及。

各路諸侯入轅門拜見項羽的時候竟然"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不知道"膝行而前"是否真的是跪著前行,如果是的話,豈不就是爬進來嗎?感覺有些誇張。

"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經此一戰,就站在了反秦義軍各路諸侯的頂端。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司馬遷先生為項羽用"本紀"立傳,當是以帝王視之。《史記》中對項羽也是褒譽有加,司馬遷這樣讚道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可見項羽雖敗死烏江,但其英雄氣概卻盛傳千古,為後世稱道。

我們篇頭提到了劉邦目睹始皇帝出行儀仗時候感嘆羨慕之情,項羽是如何說的呢?"彼可取而代之"。作為一個楚國沒落貴族的後人,項羽骨子裡那種貴族的高傲卻與生俱來,這也是他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緣由。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如果仔細去查閱歷史典籍中對項羽的描述,有時候會讓人感到很困惑,項羽在史籍中的形象竟然是矛盾的。試舉幾例如下

陳平這樣說道:"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史記·陳丞相世家》

這段是陳平所言,說項羽恭敬愛人,所以廉潔好禮的人都願意歸附他,反而那些追逐功利的人卻不歸附於他,後面寫的是劉邦,這裡不做過多引用,劉邦的描述正好相反,劉邦是"漫而少禮"

在下一節談到項羽分封諸王的時候會對此進一步解讀,諸侯的歸附與背叛絕對不是世人所說項羽輕漫諸侯所至,也不是項羽缺少戰略思維所至,項羽的貴族情懷,至情至性的英雄思維始終伴隨著他的一生。轟轟烈烈至死不悔。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史記·高祖本紀》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裡面的文字比較通俗易懂,本文不做過多翻譯解釋,大家自行考辯。

還有就是韓信那段長篇闊論,強調了項羽"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民心盡失"等諸般問題。同樣反過來說了劉邦之賢明。

後世對項羽的看法多源自韓信這番話,進而從軍事戰略才能不足及為人處世淺薄幾個方面來看待項羽,本文認為實為不確之說。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我們後面再做詳述,先看下笑到最後的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很有趣的一點還是來自《史記》,在司馬遷先生的筆下,劉邦的特徵是冷血無情、貪杯好色、自私貪命等等,放在今天看來,劉邦實為一個奸詐虛偽的小人。這裡或許有司馬遷深受"腐刑"之怨的原因。但一味以成敗論英雄的確不是建立正確歷史觀的有效途徑。

劉邦出身草莽,按照《史記》所述,年輕時候的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色",用後來成就劉邦大業的蕭何的話說就是"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說白了,劉邦就是一個不學無術,誇誇其談,無所事事的社會青年。這樣一個看似將一事無成的人,最後卻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一個王朝。

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是造化弄人,實際上不可能這麼簡單。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劉邦功成名就後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這句話劉邦自己道出了其成功的關鍵,就是"用人",張良為其出謀劃策,蕭何為其保障後勤,韓信為其衝鋒陷陣。

所謂"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你項羽再強,能強過韓信、灌嬰、曹參、英布等合兵之力嗎?況且韓信之才並不在當年戰神白起之下。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近乎平民的劉邦最終戰勝了貴族出身的項羽,究其根源,就是平民和貴族在那個時代此消彼長的一個縮影,本文認為,正是這個原因決定了兩人不同的命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楚漢爭霸僅僅用了四年,就以項羽烏江自刎結束,這中間有幾個關鍵的節點。

①進關中②鴻門宴③分封諸侯④三秦戰役⑤安邑戰役⑥井陘戰役⑦濰上戰役⑧彭城戰役⑨成皋戰役⑩垓下之戰

楚漢之爭所有的故事其實就在這十個節點上。

劉邦聽聞項羽鉅鹿大勝後迅速改變策略,繞過洛陽南下,從武關攻入關中,成為"先進關中者"。按照"懷王之約"當據有關中之地為王。

劉邦隨即"約法三章",以撫民心,並派兵據守函谷關。守關之舉非常失算,錯估了項羽大軍的實力。給劉邦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

這樣的舉動無非就是告訴其他人,關中地區是我劉邦的了。這自然惹惱了兵威正盛的項羽。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strong>雖然劉邦將洛陽及開封幾個難啃的骨頭留給項羽,自己繞道而行。但並沒有耽誤項羽大軍西進函谷,劉邦軍駐守的函谷關在項羽大軍的攻擊下也不堪一擊,很快項羽就兵至戲西(陝西臨潼東北處)。與駐守灞上的劉邦軍成對峙之勢。

面對咄咄逼人的項羽大軍,劉邦無奈服軟,之後在鴻門宴上項羽未按照范增之策殺掉劉邦。

這點在後世大多被認定為項羽婦人之仁的一個典型事例。果真是這樣嗎?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有兩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下,一是"曹無傷"的密告,項羽反而將曹無傷密告之事轉告了劉邦以至劉邦回去後就殺了曹無傷。二是項莊舞劍時候樊噲帶劍闖入宴席並怒斥項羽,項羽並沒有說什麼,而是賜座於他.。

曹無傷密告項羽的行為純屬小人行徑,當不會是項羽細作所為,這樣的行為讓項羽不恥,所以項羽轉告了劉邦,這點就能夠充分體現出來項羽內心深處先秦時代貴族的那種高傲。也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項羽"重禮",這個"禮"已經深深刻進項羽的骨髓。對於項羽來說,這是不可以改變的。

樊噲那段更是顯示出項羽大丈夫的胸襟,不論成敗,這份氣度足以否定掉那些對項羽氣量狹窄、嫉賢妒能的評價了。

事實上,項羽何必要殺劉邦呢?劉邦不過是諸多諸侯中的一個,僥倖得以先進關中,無論劉邦你是否虛與委蛇,項羽都沒必要殺劉邦。

雖然後來劉邦得了天下,但縱觀整個戰局,後面進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變數,劉邦得天下絕對不是在那一刻就能夠看出來的。

"所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何況本是同盟的義軍首領呢?以項羽之心高氣傲,自然不會做此小人之事。這點是無可厚非的,也跟項羽婦人之仁無關。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有時候仔細看下歷史評價很有意思,你殺人了吧,說你嗜殺,不殺說你婦人之仁。蓋是所處立場不同的原因,我們應該通過具體事件的細節去做分析,而不能完全信賴古人的評價。當然同樣不能完全無視古人的評語。

後來項羽劉邦對峙的時候項羽曾這樣說":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史記·項羽本紀》

在事關自己命運及生死的關鍵時刻,項羽仍然不忘天下之民,這樣的人又怎會是一個殘暴兇悍的狂徒呢?

上文王陵回覆漢高祖話時候有這樣表述,"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我們且不做解釋,看下項羽是如何分封的。

這之後又項羽屠咸陽城、殺秦王子嬰及火燒阿房宮的事件,我們簡單瞭解下。民間謠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言出自項羽的祖父,也就是楚國大將項燕戰死前的詛咒,歷史或許並不是這樣,但楚人心理亡國之恨的記憶非常之深,從楚王取"楚懷王"之號可見一斑。

對於項羽這樣的楚國貴族來說,家族世仇不共戴天,亡國之恨也是深入骨髓了,所以他殺秦王室並不奇怪。

屠城這樣的事情在冷兵器時代也屢見不鮮,箇中緣由非本文重點,暫不做評述,火燒阿房宮一事經我們今天考古,已經被否定了,阿房宮頂多建了個地基,遠遠沒有完工,

不存在火燒阿房宮之事。當是後世附會以渲染項羽暴虐之性罷。

至於秦人恨項羽擁劉邦之說,從整個戰爭進行過程中並沒有直接的體現,本文認為也是後世為了樹立漢的合法合理附會進去的。戰火紛飛的亂世,普通百姓命如草芥,想必沒有多少人的心思會放在這些諸侯爭權奪勢上吧。

項羽分封前實際是先請示了楚懷王,但懷王並不想讓權於項羽,項羽惱怒之下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資治通鑑·第九》

我們注意其中一點,"非有攻伐",這點充分看出來項羽分封的依據,其實就是四個字"是否出力"

項羽雖然沒有殺劉邦,但項羽並不傻,他將巴蜀二郡一併劃分進關中這個地域,同時履行

"先入關中者王之"這個約定,把巴蜀二郡分給了劉邦,在張良的策劃下,劉邦又取得了"漢中"之地。得到"漢中郡"對劉邦後來奪取天下非常重要。

劉邦也因此得到"漢中王"這個稱號,秦的三個降將在滅秦戰役中功不可沒,項羽將關中及北部地區分成三處,章邯稱雍王,得咸陽以西之地,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司馬欣為塞王,分有咸陽以東之地,都棟陽(今陝西臨潼北)。董翳為翟王,分有關中東北部的上郡之地,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世人大多認為項羽分封秦朝三個降將於秦地是他的戰略失誤,原因是秦人痛恨此三人的投降導致二十萬秦軍被坑殺。所以三個秦將在劉邦攻略三秦時候一敗塗地。

對於這點,筆者思考了許久,仔細分析了劉邦進攻三秦的整個過程,認為此說明顯是事後想象。史籍上並沒有三秦之地的百姓反戈相助這樣的記載。

三秦潰敗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兩個,一是韓信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二是關中地區由三個降將分別控制,無法形成統一指揮。

司馬欣和董翳很快戰敗投降,孤立無援的章邯在漢軍強大的攻勢下仍然堅守了十個月之久,最後也城破人亡。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前面幾篇文章我們詳細講述過章邯,章邯的軍事才能不能說可以匹敵韓信,但固城堅守的實力還是有的。

項羽在章邯守城的時候並沒有出兵相助,反而糾纏於三齊之地,這其中的緣由絕對不是項羽目光短淺,缺少戰略眼光所至,其中緣由後面會解讀。

魏王豹本來是處於原魏國東部的梁地,稱東魏王,項羽"欲自取梁地",就把魏遷到河東地區,封魏王豹作西魏王,都平陽(山西臨汾西南)。

張耳下面有個大將申陽,率先拿下了河南郡,項羽北上救趙時候也曾做過策應,因此項羽封他做河南王,都洛陽。

韓王成是當初張良在項梁支持下所立,仍封為韓王,封地在河南省南部地區,都陽翟(今河南禹州)。

趙將司馬印,"定河內,數有功",被封為殷王,分有河內郡之地,都朝歌(今河南淇縣)。

趙王歇當初是張耳陳餘所立,整個滅秦過程中沒有什麼戰功,項羽將他遷到代地,封其為代王,分有代郡,都代(今河北蔚縣東北)。

趙國丞相張耳,鉅鹿之戰中的確作用不小,章邯的投降就有其功勞,項羽封他做常山王,等於把趙國的大部分地域封給他了。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項羽手下大將"英布"一路隨項羽攻城拔寨,得封九江王,位於九江郡,都六(安徽六安)。

"率百越佐諸侯"的越人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封地在湖南和湖北東部。

共敖率兵攻佔南郡,得封臨江王,據有湖北大部分地區。

燕王韓廣沒有率兵救趙也沒隨項羽入關,項羽就將他遷徙到遼東地區,封為遼東王。

韓廣的大將臧荼既率兵救趙又跟隨項羽西進函谷,項羽就將他封在原燕地,稱燕王。

齊王田市不救趙,被項羽遷到膠東當膠東王,而率兵救趙的田都被封成齊王,據有齊地。田安在項羽救趙時候也立有戰功,被封為濟北王,據山東北部。齊地三王被稱作三齊。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上面項羽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我們仔細看下,十八個王主要獲封者都是隨項羽東征西討,立有戰功的大將。王陵所謂"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之說實際上是妄言,不攻自破了。

項羽分封諸王的主要依據就是"有功伐",你參與作戰了就能得到豐厚的封賞,沒作戰就不行。

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據梁楚二地,執天下之牛耳。實至名歸,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

項羽的分封從後面結果來看,問題非常大,戰國時期秦始皇主要是統一了關東六國。而楚漢時期的諸侯國竟然達到了19個。這樣直接導致了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及戰爭。

凡是跟隨項羽西進的諸侯國均裂土封王。那些沒有參加戰爭的諸侯國都被遷徙到邊遠地區。這些同樣導致了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天下再次處於動亂時代。

不過話說回來了,裂土封王想必是項羽對這些諸侯國國君的一項承諾。而項羽的確說到做到了。如果重來,項羽或許直接取消掉遷徙邊遠地區諸王的分封,靠硬實力實現和平。

沒有了這些動亂的根源,劉邦還定三秦是否還有機會呢?將非常渺茫。

限於篇幅,本文就講到這裡了,下文將對楚漢爭霸中的各個戰爭的情況進行講述,從諸次戰爭的得失中,我們將能夠看到劉幫和項羽在行軍作戰上的戰略及特徵。

楚漢之爭,另種角度解讀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實為貴族之殤

結語:劉邦和項羽不同的出身造就了雙方完全不同的性格特點,劉邦的知人善用與其平民出身有著莫大的關係,他更需要一個團隊。項羽貴族的出身讓自己對自身英雄氣質有著嚴格的自我要求,同時內心深處高貴的驕傲,也讓項羽對事情抉擇的時候往往出人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