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當初龐統要是不主動尋死為劉備取西川做鋪墊,而是耐心一點,換一種方式,會怎麼樣?

黃泰然


我沒看過。建議你去書店買來三國演義看十遍。然後你比誰都明白怎麼回事。希望幫到你。


番茄茄影視


問題範疇是《三國演義》裡的龐統,而不是問正史。所以,回答正史上的龐統或諸葛亮,或者演義夾雜正史 來回答龐統或諸葛亮,都屬於明顯跑題了。

我們就題主所問,遵從小說邏輯,對《三國演義》裡龐統,作兩個方面分析:一、龐統是個怎樣的人?二、龐統不死,蜀漢會不會亡?

一、龐統是個怎樣的人?

名著《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說的很清楚: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在《三國演義》裡,龐統和諸葛亮的名號,一龍一鳳,臥龍鳳雛,天下齊名。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先出場,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隆中對”談話,為劉備制定了遠期戰略規劃,隨後助劉備奪得了荊州。一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劉備,從此擁有了自己一方地盤。隨後孫劉聯盟,北拒曹操。

龐統在諸葛亮之後,也登場了。龐統的出場,沒有像諸葛亮那麼順利,而是一開始並未得到就被重用(因龐統長相奇醜,劉備認為有失漢官威儀,遂打發他做了個小官,下放到地方去當一個縣令),頗有些波折,但後來劉備因張飛巡視地方,才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鳳雛先生。

於是,劉備親自登門,賠禮道歉,龐統執意要走,但最終在劉備誠心下答應留下,成為劉備軍師。隨後,不負眾望,助劉備一舉獲得益州。後因劉備磨磨唧唧,說不“忍”攻劉璋,以致錯失戰機,龐統中埋伏,命喪落鳳坡。

諸葛亮助劉備獲得荊州,龐統助劉備獲得益州。得到荊、益二州大片地盤的劉備,實力巨增,後又乘勢取得漢中,這一下劉備稱王了,漢中王。

無論從水鏡先生口中,還是事實結果證明,龐統都是一個智力超群、謀略過人的大才,在《三國演義》裡臥龍鳳雛並稱,絕非浪得虛名。

二、龐統不死,蜀國會不會亡?

其實,水鏡先生在說“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很多人忽略了,那便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水鏡先生完整的意思是:臥龍和鳳雛,你劉備得了其中一個,就可以安天下。但是子初和孝直,你亡了其中一人,漢室就難興起了!

那麼,子初是誰?孝直又是誰?

1.子初,就是劉巴。

劉巴博才多學,是一個連諸葛亮都稱讚不已的能人幹才,當時早就出名了。荊州牧劉表,曾多次招劉巴,但劉巴卻始終不願為劉表效力。後幾經波折,劉備才得了劉巴,對劉巴的才能喜歡的不得了。劉巴,為劉備入蜀地後解決了眾多財政困難等諸多問題,與諸葛亮等人共同編制法律文件《蜀科》,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稱帝后不久,就逝世了。劉巴死後,魏國尚書陳群還給諸葛亮寫信,探問劉巴情況,可見劉巴的影響有多大。劉巴的過世,是蜀國的一大損失。

2.而孝直,便是法正。

法正,善於奇謀,其才能非常之強,是引劉備進入蜀地的關鍵人物,深受劉備喜愛和重用。法正與劉巴的加入,使得劉備在蜀地的統治 順風順水。

法正為劉備獻計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引劉備入川,又同劉備奪取了漢中。在劉備稱“漢中王”的次年,就不幸病逝了。法正的死,令劉備頓失一柱,劉備傷心痛哭數日,後追諡法正為“翼侯”。法正是劉備時代,唯一個有諡號的大臣,可見劉備對法正有多麼重視。

“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可是,劉備的兩個柱子,都亡的太早了。還是被水鏡先生,說中了,蜀漢終沒能一統三國、振興漢室,也沒挽回最終的滅亡。

3.蜀亡本質原因

其實,蜀漢一個國家的滅亡,是一個巨象的事情,滅亡只是那一刻的結果。滅亡的過程,是眾多錯綜複雜原因的積累和爆發,非一二個人能夠完全決定,個人在一個國家滅亡這種巨象事物的作用,可以說相當渺小。

蜀國,是三國裡地域最小的一國,在人口最少、經濟受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蜀國的綜合國力,與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眾多、上升空間巨大的魏國相比,後期二國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當魏國綜合國力 最終上升到一定懸殊差距程度,加之蜀後主劉禪碌碌無為、不思進取,蜀國必亡。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明知一時難滅魏國,還是執意北伐的主要原因:打亂魏國發展計劃,拖慢魏國上升步伐,消耗魏國國力,而伺機性圖滅。

所以,即便龐統不死,也未必就能管住 性格致命的自負關羽不失荊州。更何況,在《三國演義》裡被譽為地處“四戰之地”的荊州,處在魏吳二頭餓狼夾縫之中,難以久存,早晚必失。





文娛逗樂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沒有人賞識。只有他的叔父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士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前往拜訪。交談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提,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後來,龐統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養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讚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 [209年],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後,龐統返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龐統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非百里之才;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與之暢談後,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並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僅次於諸葛亮。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捨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於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藉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了這個建議。之後,劉璋還於成都,而劉備駐紮在葭萌關。 [212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藉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後再慢慢計劃取蜀;並總結說不能再這樣耗下去,否則凶多吉少。劉備採納龐統的中計,誘斬楊懷、高沛後,進軍成都。 [214年],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當時只有36歲。劉備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並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因輕傲尚書令陳袛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加了彝陵之戰,兵敗後隨黃權入魏,封列侯,官至鉅鹿太守。 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娛樂江湖大鵬


龐統龐士元,是荊襄地區與伏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才能很高,也是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龐統死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戰爭中。

按照歷史,是在圍攻雒城時,中了冷箭而死。這個屬於天上掉下來石頭砸到,是無可奈何的事。

而《三國演義》中,則是寫龐統急功近利,而且為了與諸葛亮爭風頭,拒絕了諸葛亮的好言相勸。最後因為輕敵冒進,在落鳳坡被張任伏兵射死。

兩種結局差距當然很大,但共同點則是:龐統之死是軍事上失誤或運氣差的結果,是一個意外,是劉備不得不嚥下的苦果。

但到了高希希朱蘇進拍新三國的時候,為了顯示“他比羅貫中懂三國”,在劇中加了不少一竅不通的內容,陰謀論充斥。這其中,“龐統主動求死”就是一項。

簡單說,《新三國》中的龐統,認為劉備取劉璋的西川,有悖於信義。為了讓劉備取西川顯得更加合情合理,龐統決定自己故意中埋伏被射死。這樣一來,因為劉璋軍射死了龐統,於是劉備取西川就顯得沒那麼壞了。

這當然是非常荒謬的一個邏輯。

首先,劉備取西川,確實對不起劉璋,這個怎麼洗都沒用。但是,取西川的大道理,龐統和法正都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西川在劉璋手上也是被別人吞併,不如劉備取了作為興復漢室的基業,等到天下統一後,再給劉璋更好的封賞。所謂“逆取順守”,並不違背大義。也就是說。儘管劉備對不起劉璋是板上釘釘的,但劉備集團從道義上也能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根本無需“龐統被射死”這一個所謂藉口。

其次,龐統被射死,是在劉備和劉璋翻臉之後。而劉備和劉璋翻臉,這本身已經說明劉備在不道義了。好比你先動手打人,把人打趴下打癱瘓了,這個事件的性質,不會因為你在打人過程中斷了一隻胳膊就改變。龐統之死也並不使得劉備吞併西川更合理合法,這個代價就是白送的。

更重要的是,龐統對於劉備的價值,未必比西川低,更別說一個藉口了。按照設定,龐統本來就是和諸葛亮齊名的大賢,就算水平略低於諸葛亮,也相差不多。這樣的賢人,可以說決定劉備集團生死存亡,有一個人和有兩個人差別是很大的。為了一個所謂的藉口,葬送自己麾下數一數二的超級軍師,對劉備而言是絕對的賠本買賣。就算龐統再有犧牲精神,也不會做出這種蠢事。

歷史上蜀漢集團北伐中原的大計毀於一旦,根子在於219-222年的慘重損失。因為諸葛亮進川之後,關羽獨守荊州,有軍事而無政治,導致東吳背盟偷襲,丟失荊州,身死軍覆。之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又大舉東征,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掉大半人馬。這兩次慘敗,使得蜀漢丟失了三分之一的領土,損失了半數的軍隊和一大批將領。而這兩次慘敗的時候,諸葛亮都守在益州,沒有參與。

顯然,如果這時候龐統還在,則龐統與諸葛亮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分工搭檔,很大可能避免這樣的慘痛結局。因此對於取西川之後的劉備集團而言,有龐統和沒龐統,簡直是一個天堂模式一個地獄模式。如果龐統不死,未來劉備集團的北伐即使不能說“十拿九穩”,至少可以比歷史上諸葛亮的絕望苦撐好得多。

由此,也可以反過來證明朱蘇進高希希之流的胡編亂造是多麼可笑了。


巴山夜雨涮鍋


以龐統的才智,如果還在,那麼西川由劉備+龐統,荊州由關羽張飛+諸葛亮,這陣容豈不是完美。曹操來,劉備+龐統擋擋足夠,孫權來諸葛亮+關羽頂頂綽綽有餘。蜀漢何愁不興,甚至都有可能先滅掉孫權,再幹掉曹魏,輕輕鬆鬆拿下天下。

古國有句古話,一山不容二虎。如龐統不亡,臥龍鳳雛必不能兩立,蜀便會失去人和這一立國之本。蜀亡吳之地利也不復存在,必會被魏所滅。

就局勢來看,曹操在漢中的慘敗導致曹軍士氣低沉,朝中許多人都被劉備在漢中的勝利嚇破了膽。龐統定會主張劉備以漢中為大本營,直逼長安、洛陽。如果劉備力求穩健,可以只從一方進軍魏國。如果劉備心急,則荊州方向也可北上。當然最好是能聯合東吳從合肥出兵。

曹操發展迅猛,是因為曹操務實,得到百姓的支持,真正得民心。劉備失敗是因為他只不過是個虛偽的假仁假義的小人。手下的大將除了他的幾個弟兄,誰是對他真心服氣的?再看曹操的手下呢?萬眾一心,心悅誠服。用事實說話,拿民眾驗證,這樣才客觀。

有龐統在,荊州絕對不會丟,反而會慢慢擴大,荊州實力會非常強大。諸葛亮和關羽同時出兵,必可滅魏國,吳國會投降,蜀漢一統天下。

龐統不死,取益州應該不難。攻取漢中則未知可否。倘若能在益州穩定下來,再休養生息,培養人材,則蜀漢日益強大,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孔明也不會嘔心瀝血地早亡。取天只待天時而已。定會成功!








金聖影視


臥龍鳳雛 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兩者皆得漢室可復矣

當然以演義而論 和 以史料來講 是有比較大差異,我們就先以史料為大背景來討論下!

天時地利人和,首先我們說人和,玄德公入主蜀地後,文有諸葛亮,法正等,武就很多了,五虎上將,張關趙黃馬不必說,二線武將的魏延,馬岱拉出來也都能能獨擋一邊,武將是人才濟濟,可見蜀漢劉備在謀士這塊是比較缺乏的。正缺發龐統這種一流謀士。

中間插一句,曹魏集團,江東集團,文官謀士那是層出不窮啊 ,一抓一大把。

花開兩朵,各表一邊,說完大環境,我們來看看龐統這個人的能量,漢時荊州襄陽人。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上中下三策助劉備定鼎川中,入川中流矢而亡,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

龐統足智多謀,善於軍事謀略,而歷史上的諸葛亮. 其實是運籌帷幄的大戰略家,政治優秀,治國安邦,但是戰術奇謀,其實可能不如龐統,正如漢高祖得天下,有決勝千里之外的蕭和,也要有奇謀奪天下的張良,陳平之流。才能在人才上形成互補。

分析了蜀漢政權的形式,武勝謀缺,又分析了龐統這個人的個人能力,正是蜀漢的急需人才,再者龐統是屬於和諸葛亮一輩的人才,相差2歲,比劉關張小20歲,在以後的輔佐上,無論是守荊州,還是出川北伐,都可以補孔明之不足。

總而言之,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大膽假設龐統在世,我認為不說漢室可匡扶,至少蜀國在三國爭霸中,能積累不少優勢。荊州可以不丟,關羽可以不死,30萬蜀軍之力,入漢中,圍長安,進擊許都,都是大有可能![大笑]

用開公司創業來說,劉備董事長,諸葛亮總經理,董事長有三大股東董事,和很多創業兄弟出生入死, 可是總經理這邊,分管財務總,工程總,售後總都是沒有的! 可憐孔明是累死五丈原吧,其實也是歷史選擇了盛極必衰,漢室氣數已盡,非人力也!








蔥聰4


龐統是軍事軍師,更是進攻型軍事軍師。諸葛行政才能高於軍事。

龐統不死,那麼諸葛便得到解放,二人並法正即可優化配置於東西兩川並荊州等三大戰區之中。

如此一來,關羽丟失荊州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幾乎為零——因為此時孫吳向蜀漢正式宣戰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即便是白刃相交,偷襲荊州與正式宣戰的意味完全不同。而能具備把握全國局勢的周、魯已死,陸遜又未出世;激進派的呂蒙在智上只能勝過關羽而沒可能蒙倒老練的龐、法、諸葛等三人的任何之一。所以,即使孫吳決斷了向劉宣戰,也會在斟酌中喪失最佳宣戰時機。

荊州在手,那麼蜀漢政權就確立了對曹魏政權的全面進攻態勢,而此時又恰恰是晚年曹操手下人才群的間歇期,在正史上,關羽丟荊州的前夕,曹操就在考慮遷都。

而一旦遷都,更意味著放棄了外圍一些地盤,此更是利於劉而不利於曹的。

當此時,蜀漢如日中天的謀士集團,只要集體策劃好對孫吳的外交措施,穩住孫吳,那麼滅曹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此時,曹魏在走向覆滅的過程中唯一可打的一張牌就是鼓動孫吳向蜀宣戰,但蜀漢化解的外交牌卻有兩張:一是更加有利於在人心惶惶的魏國內做好尚有反曹情緒人士的地下黨工作;二是將新吞噬的曹魏外圍地盤、城池啖之於吳——當然這次決不能像借荊州一樣了,而是在實施中確實讓利,想法設法讓孫吳感受到本次蜀國的合作進擊誠意。

即使做不到讓吳發兵合擊曹魏,只要能使孫權在猶豫中年華老去,足矣!

因為,即使把曹魏地盤全算給孫吳,也不能保證吳能勝蜀。這是由兩國人才的對比力量差異所決定的。時至今日,無論尊劉貶曹派還是尊曹貶劉派,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就是——超一流的人才集團,確實聚集在劉備處!

那麼,當天下只剩下孫、劉兩家時,呵呵呵呵,我想,沒人會把寶壓在吳會勝出這一註上吧?


孤獨往生


一山不容二虎,臥龍鳳雛在一起,就是錯誤。很多人天真認為,臥龍鳳雛在一起,是完美組合 ,可一統天下,根本不懂宮鬥。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魏?為什麼不去吳?他心裡很清楚,他去那些地方, 自己出不了頭。只有劉備沒有軍師人材,而劉備又聽他的。到了另二處人自己有主意,不全聽信他。

火燒赤壁,操手下文臣真沒人,看出火燒連船之計,不可能。那就是宮鬥損耗掉了。

所以龐統就算過了這關,也過不去下一關。後人評價諸葛亮,不擅用人是一點。

所以臥龍鳳雛在一起,最終是二敗俱傷。


西行降魔


首先,龐統為什麼會以死為劉備爭奪西川打下基礎,大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新生軍閥劉備急需根據地

造反是需要大量錢糧做基礎的,劉備深知這一點,他身邊的謀士龐統和諸葛亮更知道這一點。而大量持續不斷地錢糧供應顯然不能靠搶掠,所以新生軍閥劉備,急需根據地。

因為只有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劉備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錢糧供應,以及兵源輸出。龐統和諸葛亮乃一代奇才,熟知西川乃目前劉備根據地的最好選擇,所以龐統不惜以身死給劉備換來西川。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這樣吧,龐統以自己身死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情。

那麼,龐統可以緩一緩再給劉備尋找根據地嗎,當然不行,長期寄人籬下,軍心必然渙散,劉備也絕對不會有好下場,還記得寄居曹操門下時“青梅煮酒論英雄”嗎,所以,這一點劉備集團心知肚明。


二、龐統與諸葛亮謀略不同

另有一說法是,龐統之所以選擇犧牲自己,主要是自己的謀略跟諸葛亮不同。按道理來說,謀略不同也沒啥,三國時期,哪個主子下面沒有幾個謀士啊,他們的想法謀略必然也不一樣。但是,請記住,劉備是新生軍閥。

新生軍閥就意味著底蘊不足,經不起折騰,而龐統和諸葛亮若同時輔佐諸葛亮,那劉備集團必定會分為兩派,一派支持龐統一派支持諸葛亮,這樣顯然不利於劉備集團的發展。


因此,龐統選擇以身死來成全諸葛亮和劉備。

三、陰謀說,劉備以“白馬計”除掉龐統

歷史上還有一種陰謀說,此說法是,諸葛亮來到劉備身邊後,龐統逐漸失寵,但龐統這個人本領確實很強,但是情商低一點,在跟劉備議事時,總是質疑頂撞劉備,多次惹得劉備心裡不爽。

在諸葛亮還沒來的時候,劉備沒得選,有了諸葛亮,劉備便想除掉龐統,於是,在進軍西川的路上,劉備提出與龐統換馬,並命龐統打頭陣開路。


要知道,劉備的白馬,那是極有辨識度的,如果敵軍攻擊,必然會先選擇攻擊劉備,也就是說先攻擊白馬。

劉備中途與龐統換馬,又讓龐統打頭陣,其中意思不言而喻,作為龐統聰明絕世,怎麼會想不通劉備的言外之意。有才的人一般都很驕傲,龐統更是如此,他不想因為自己被劉備拋棄或者轉投他人而受到天下人的嘲笑,於是選擇自己佔據主動權,以身死為劉備謀西川。

總之,一代人傑龐統確實死的冤。


史海鉤沉


怕不是新三國看多了,我就看過一次,劇情是龐統希望以自己一死而使劉備決心取西川,想知道歷史是否會改寫,就要了解歷史,而要了解三國曆史,最好看三國志,就算說三國志全是文言文理解不能,那也看看三國演義的書,總比好過看了新三國電視劇來這裡問歷史是不是會改寫,就算要看電視劇,老三國也比新三國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