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真的保守嗎?

沈靜軒


這個還是要分哪個朝代,簡單點說,漢以前,女人腰部以下是沒衣服可穿的。漢朝為了保暖才穿上開襠褲。明朝以前,包括唐宋禮教對於人的限制沒那麼嚴重,再加上有呂后、武則天的女帝,大大提升了女子的社會地位。甚至在漢朝,女子可以封侯和擁有爵位,婦女離婚可以再嫁。並且當時儒教對人倫的精神捆綁和限制較弱,整個社會追求的是順從慾望,有山陰公主、有賈充之女、也有士子聚會一起享用婢女,唐朝甚至衣著都極為暴露,所以那時候的女性是比較開放的。

自宋代中期後推行朱理學,婦女壓迫越來越嚴重,甚至明清時期更為變態,因此宋朝中期後,女子的行為舉止都被條條框框禁錮,就成為了人們所說的保守了。


塵世迷途人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女性都太拘束了,可能是因為他只瞭解中國的明清史吧。其實從唐朝之前,其實我國女性都是比較開放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女性的約束其實是很少的,野外很多地方都是男女的偷歡場所,甚至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多麼的傷風敗俗,而是人之常情。

《詩經》中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列子湯問》也說:“男女雜遊,不娉不媒。”

可見,那時候的文化風向就是比較的開放,就像西施,他是四大美女之首,在越國危亡之際。被勾踐用作美人計獻給吳王亂國,勾踐報仇之後,就讓他和範中一起歸隱山林了。證明那個時候,“二手貨”也是有人要的。

漢朝也一樣的開放,漢武帝之母王皇后,先嫁金王之孫,又送皇太子劉啟。

漢朝的皇帝不但好色,還有男寵一說,比如劉邦就寵愛男色籍孺,惠帝寵愛的男色是閎孺,漢文帝寵愛鄧通。

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打下了地,就娶一個人做老婆,而且都是寡婦,什麼禮義廉恥統統不顧。而寡婦嫁給他,也沒有尋死膩活的,而是獲得十分開心。

而到了隋唐,殺兄弒弟,逼父淫嫂,更成了皇帝的家常便飯,不僅是楊廣做過,就連一代“明君”李世民也同樣做過。而唐高宗也是同樣,他竟娶了“母后”武則天為妻,而武則天也是寵幸男寵。唐玄宗殺害姑母太平,又奪走了兒媳楊玉環等等……

所以說,小編認為,唐朝之前的朝代女性都比較開放,唐朝更是達到了鼎盛!而從宋代開始,女性就越來越保守了。什麼遵守婦道啊,立貞節牌坊呀!儒家,士大夫家開始封禁女性,讓女性變得越來越保守,即使面對愛的人,也不敢說出口。這真是,越來越退步了……

不過自從新中國建立後,重男輕女思想廢除了,現代女性的思想就開放了許多,綜上所述,最開放的朝代還是唐朝





白雲記


在古代,女子的保守是與當時所處的社會風氣相關。在封建社會,大部分女子的唯一工作就是為家庭勞作以及生兒育女。當女子無法通過社會勞動去獲得生活來源時,那麼她就必須通過家庭去獲得生活來源,與此同時,她也就無法對抗來自家庭的壓迫。

由此可見,當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還沒有衝破封建主義的桎梏的時候。即便有女性參與了社會勞動,也會被認為女性的拋頭露面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女性身份地位的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在刀耕火種時期,母系氏族的女性地位其實不比男性的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女性作為生殖工具,對於部落的延續有重要的意義。

而到了農業社會時期,男性主要負責對外狩獵,女性則是在家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形成,勞動力強的男性在氏族社會中佔據了優勢。

所以在封建社會的末期,父系社會成功的取代了母系社會,而女性的地位則處於家庭奴隸的狀態,導致女性不能通過社會勞動去獲得生活來源。

女性的解放,只有在女性充分參與到社會勞動,才能有效體現

在宋朝以前,像漢朝、唐朝,社會都比較開放,女性的地位並不低。而在漢代,就有著名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敘述就是東漢獻帝年間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故事。

劉蘭芝與焦仲卿成婚後,夫妻倆感情深摯,不料偏執頑固的焦母卻看她不順眼,百般挑剔,並威逼焦仲卿將她驅逐。而焦仲卿難違母命,無奈之下只好勸說蘭芝暫避孃家,待日後再設法接她回家。等到劉蘭芝回到孃家以後,馬上就有許多的提親者找上門來談婚論嫁。

雖然在當時三綱五常的體系逐漸形成,但是像劉蘭芝這種已經成過婚的,在當時卻還是不缺乏追求者,這又是為什麼呢?

“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女誡》

在當時婦女守貞的道德觀也有一定的規範,只不過漢代與後來的明清有所不同。在漢代社會,守貞普遍認為是一種超道德,是一種德行的上限的事情。那麼,對於寡婦來說,守貞是否並不會被人指責。

但是,在明清時期,漢代的這種守貞行為便是最低的標準,一旦越線便會遭受各種譴責。除此之外,在兩漢史籍中光記載女子封侯封君的事例,就多達三十餘起。例如,漢高祖劉邦就曾封他的大嫂為陰安侯。而到呂后專權時期,為了報答蕭何對呂氏政權的特殊貢獻,呂后也曾封蕭何夫人為酆侯,封自己的妹妹呂鏨為臨光侯。所以說,漢代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再到唐朝,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對內不僅社會風氣開放,對外還擴大交流。並且在唐朝當時的社會風氣裡,女性思想的開放,不僅可以讓女性坦胸露乳,還可以讓女性對婚姻擁有自主選擇。

面對這樣的社會風氣,我們也就理解武則天在當時成為第一個女皇帝的時候,並沒有使得國家出現混亂,相反還把國家治理的也很有條理。

以上種種,都能說明文化的繁榮開放,對女性的限制有所減少,再加上女性的參政意識很強,所以會出現女性能拿到真權實力。

為了整頓社會風氣,“程朱理學”的興起,再到明清兩朝的延續,限制女性的活動逐漸成為了必然

伴隨著唐朝社會風氣的延續,在宋朝女性地位之高並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后參政議政”制度。這個是宋王朝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同時表達了在整個王朝的最高層,女性的地位都是被承認的。

雖然“程朱理學”是在宋朝開始的,但是市民階層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都對女性參與到社會生活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於是,當時的“程朱理學”在宋朝並不被統治者所認同。

最後,“程朱理學”是在明朝被髮揚光大的,正是因為它的發展加強了對女性的禁錮,才間接導致了明朝中國婦女地位開始變低。

又因《清律》大部分繼承了《明律》,所以清朝對於人們思想的鉗制到達了一個很高的程度。通過大興文字獄以及修訂四庫全書這兩件事情都是禁錮人們的思想的手段,可以說清朝完美的達成了“人民愚化”、“皇權集中”、“制度穩定”的三要素。

所以,在清朝看不到那些穿著開放的盛唐女子,也看不到英氣勃發的宋朝女子,只能看到個子矮小,腳被纏足的清朝女子。

綜上所述,古代女子的保守跟現代的保守意思有所不同,古代女子的保守更多的是指女子權益的壓制,而這些又是受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所導致的。但是在封建社會下,因為中國古代婦女在社會生產中處於從屬地位,再加上後世理學家提出的“三從四德”,所以這些更是成為了禁錮女性思想的枷鎖。


秋原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古代女子真的保守嗎?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大部分人想到的肯定是古代女子是否“守節”。其實保守的意思是“守舊,不上進”,如果從這個解釋來分析,古代女子還真的不保守!

在封建時代,女性的地位不高,普通家庭的女子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但是女紅的活她們都非常熟練。古代從養蠶織布開始,我們國家的絲綢工藝在不斷提高,不管是從布料的精細程度,還是漂染的顏色來看,這些技術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進步。

辛追夫人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素紗禪衣”,整件衣服重49克,如果把袖口和領口的布料去除,絲綢部分的重量只有25克,整件衣服疊起來可以放進火柴盒裡。這樣的技術在現代沒有辦法複製,曾經有人嘗試過去仿製素紗禪衣,但始終達不到這麼輕的重量。這些高超的紡織技術,都是古代女子的功勞,大家還會說古代女子“守舊,不上進”嗎?

古代女子在“貞節”問題上保守嗎?

歷史上,在“程朱理學”還沒有盛行之前,大家看待女性的貞節問題都沒有特別的苛刻,一般對於女子再嫁也認為是尋常之事。

比如我們都熟悉的《鳳求皇》,這是發生在西漢時期,講述的就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當時卓文君是一名寡婦,但這並不影響司馬相如對她的追求,也不影響她對愛情的追求。

後來程頤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論,朱熹更是將這句話發揚光大,歷史上對女性的要求就變得非常苛刻,像“沾衣裸袖便為失節”之類的謬論也就是那段時期出現的。大街之上,男女衣服互相碰到,女子便是失節;男人在夏天可以光著膀子幹活,女人把袖子捲起來也不可以,也算失節,這實在是太荒唐了。

結束語

關於古代女子是否保守的問題,很多人把古代一些放蕩女子的行為拿來舉例,這是錯誤的,這是對“保守”這個詞的曲解。

古代雖然不重視女性,但古代女子在歷史上做出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雖然她們沒有參與過重要的社會活動,但“衣食住行”中,有一半是女性在操持。我們現在琳琅滿目的美食,漂亮的衣服,都有古代女子的功勞!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中國古代女子保不保守,那得看所處的朝代。

例如先秦時期女性思想就非常開放在《詩經》就有很多女性非常開放的思想描寫。

到了漢代和唐代女性為追求幸福,什麼大膽事情都敢做,有很多不方便說得太細,後世的一些正統儒家學者管這兩個時期叫做“髒唐臭漢”。

到了宋代,女性可以自由離異,並不影響再嫁。比如岳飛的前妻劉氏。

南宋末年程朱理學逐漸崛起,女性也逐漸走向保守。

蒙古入住中原的時候,由於受到遊牧民族地區影響,中國女性仍然很開放,例如可以自由戀愛。

但是從明朝考試,朝野非常推崇程朱理學和所謂的孝義。這時的女性變得非常保守。





晶晶樂道隨便談


任何時期都有開放和保守的女子,在今天依舊如此。

都說古代女子保守?其實現代人還沒有古人開放!

其實不單單是身在高位的女人,就連貧苦人家的寡婦,私下裡是什麼樣的作風,我們也不得而知。

從漢朝開始,像文帝的母親薄姬,就是一個例子,本來是魏豹的姬妾,後來就被劉邦看中了之後,擄回宮裡,做了妃子,還生下了文帝劉恆,最後成為了太后和太皇太后,也算是一輩子英明瞭。而後來漢武帝的母親,也是為了進宮嫁給太子,就連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都不要了,可見女人也是很涼薄的。

再看看館陶公主,在明明有駙馬的情況下,也是光明正大的養了很多的面首和男寵,一點都不比皇帝差。而她的親侄女平陽公主,嫁了三任丈夫,最後看中的這個衛青將軍,還是硬生生的害死了人家的正妻,才如願以償,看來為了男人,也是沒有做不到的。

再往近了說說,在隋朝,隋煬帝的皇后蕭氏,也是先後嫁了6任皇帝,最後還被太宗垂涎過,可見這個女人也是很厲害的了。當然在那個年代,改嫁,或者被搶奪也不算什麼大事了。

唐朝時期的上官婉兒和武則天,她們也算是唐朝的名人了,上官婉兒喜歡過很多人,後來還嫁給了李顯做了皇妃,還和武三思也私通過,可見這些禮教對她來說也算是狗屁了。而說到武則天,先是跟了太宗做了才人,後來又跟了高宗,做了皇后。最後自己做了皇帝,而她的女兒太平公主,不知道給她送過多少面首,看來,有男人的日子真好。

而武則天的母親,更是不得了,和自己的外孫都有說不清楚的關係,可見這在古代,女性還真是開放的不得了,說句實話,在那個年代,她們的這些做法,並沒有讓人感到任何的不和諧,而且這些名人都這樣,更不用說這些寡婦的生活會怎麼樣了

唐朝的服裝華麗優美,更能體現女子的婀娜多姿,所以這樣的服裝經常會出現在電視影視作品中,因為這也非常符合現在的審美。當然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服裝其實不完全在唐朝服飾一樣的,他們只是為了提高用戶的喜愛,而做了改編,那麼在唐代女子的服裝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據史料記載,唐代女子服裝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裙、衫、帔。

裙,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了,但是跟現代也有一點不同,比如唐初的裙子多為修身的,而到晚唐時期都比較寬鬆,裙子是靠系在腰部以上位置進行固定,有的就係到胳膊上,跟現在的就有點相似了。

衫,其實也很好理解,跟現代文明所說的外搭差不多,但是也是比較修身的,所以都比較短窄一些。

帔,有點類似披肩,又有點像圍巾,其實在電視劇中也有這樣的演繹,有的搭在肩上,有的下垂到兩臂。而帔上面通常會繡上一些圖樣,看起來非常精緻,也可以作為禮物送人,所以在當時是比較流行實用的。

在唐代還有一種服飾很流行,而且現代人也不一定都敢穿,那就是低胸裝,其實低胸裝在唐朝之前就已經有了,只是到了唐朝中晚期,裙子越穿越低。在一些影視劇中也能看到。但是這種低胸裝跟現在不同的是,一般都是宮廷眾人才穿,如果是普通人家在閨房中是可以穿的,沒人在公共場合穿低胸裝。很多電視劇中的劇情都是根據觀眾的口味就行改編的。


道中道道而道


任何時候,都有保守不保守的女子。例如李清照和趙名誠愛情,趙家被蔡京迫害失勢時,李清照卻一樣不離不棄的,安慰夫君,日子是苦了點,但是苦中也有田,除了兩人喜愛的碑帖,書畫。李清照的首飾等能賣的全賣了。趙感嘆,天下知己你我而已!再說,趙死後,渣男張汝舟,設計通過媒婆的如簧之說,似錦之言哄騙得李清照改嫁於他。結果後不久,才知道張如舟就是衝著她收藏的碑帖書畫去的,更是寧願做兩年大牢也要離婚。 一面深情風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她是那麼的細膩,嬌羞,善良,對幸福的追求那麼的大膽,真摯,熾烈。。。。。。

這樣的奇女子,你能說保守不保守麼?只要是真性情,保守不保守重要麼!



球哥也瘋狂


那得看多古。

人類擺脫“原始性”之後,進入的就是“母系社會”。

直到大概6000年前。

你看看《詩經》,多的是男歡女愛,完全沒有寫女人保守。

你再看羋月,

被迫保守都是宋以後了吧


互聯網之老兵


古代的女子都非常保守,視貞潔如生命,如果貞潔沒有了,她們也就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代女子還是保守的。


佳君說


一般來說,缺什麼宣傳什麼,按這個思路看,古代婦女實在是保守不起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貧窮人家的女子,哪有條件守寡啊,想必大家都聽過“吃絕戶”的故事吧。

至於大戶人家,雖說講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可從紅樓夢看,倒是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未必乾淨。

總而言之,女子保守不保守,一看自身,二看丈夫,二者如身份不匹配或相處時間不長,瓜田李下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