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債券市場在砥礪中前行


我國債券市場在砥礪中前行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藉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係,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 。同時,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我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近日,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分別發行了135億元和30億元的抗擊疫情專題債券,發行利率分別為1.65%和1.61%。至此,包括農業發展銀行在內,三家政策性銀行合計發行215億元的抗擊疫情專題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於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信貸投放。具體來看,國家開發銀行此次發行的抗擊疫情專題債券為1年期固定利率債券,按年付息,所籌資金將主要用於國開行向疫情防控提供的應急融資。本期債券面向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債券通”渠道發行,規模為80億元,認購倍數達到11.85倍。同時,通過電子渠道向社會公眾零售55億元,由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南京銀行、上海農商行、交通銀行和寧波銀行作為承辦銀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網絡銀行渠道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回顧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債券市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從存量規模看,我國債券市場從建國初期的30多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5.3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38.0萬億元。截至2019年12月末,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為99.1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為86.4萬億元。在債券規模增長的同時,我國債券市場機制逐步完善,投資者進一步豐富,流動性穩步增強,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績斐然。

  我國債券市場的雛形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但真正意義上的債券市場發展是與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開始的。改革開放後,我國做出了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重大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國債恢復發行,拉開了我國債券市場恢復發展的大幕。此後,國債經歷了從行政發行為主到逐步市場化的發展歷程,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以櫃檯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為主體的二級流通市場也逐步建立。此後,分稅制改革的推出,也推動了國債市場的進一步擴容。在國債市場恢復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債等其他債券品種也陸續登上歷史舞臺。

  可以說,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點,進而成立銀行間債券市場,才真正使我國債券市場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當時,面對風險事件頻發等較為複雜的市場情況,在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加強市場頂層設計,適時成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從市場組建之初,我們就吸取國外成熟市場經驗,實現了債券無紙化和集中登記託管,促進了安全性和效率的提高;實現了一級託管和代理結算模式,初步奠定了大國債市的發展基礎。以此為基礎,我國債券市場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除政府債券外,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券種相繼推出,各類券種期限持續豐富,發行方式不斷創新,新的交易機制及交易方式加速湧現,二級市場流動性有所提高,市場互聯互通加強。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債券市場的類型已經覆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人民銀行票據、企業債、公司債、地方政府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證券等幾乎所有品種,中小企業集合債、商業銀行次級債、熊貓債、可轉債、可交換債、永續債、專項金融債、項目收益債、綠色債券、特別提款權(SDR)計價債券、社會效應債券、“債貸組合”債券等創新品種不斷湧現。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債券借貸、三方回購等業務相繼開展。在近年信用違約事件增多、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背景下,推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民企融資支持工具,完善了信用分擔機制。

  多年來,債券市場投資者隊伍繼續壯大,個人投資者、農村金融機構,信託產品、資管產品、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私募基金及境外投資者等相繼獲准進入債券市場,豐富了投資者類型,優化了投資者結構,提高了二級市場流動性和市場活躍度。商業銀行雖然仍是債券市場的最主要投資者,但其持有債券的比重近年來已呈下降趨勢。截至2018年末,在中央結算公司開戶的機構投資者由銀行間市場啟動之初的16家增加至2萬餘家,其中,境外機構有769家直接在中央結算公司開戶持有債券,還有部分機構通過“債券通”間接參與我國債券市場,使我國債券市場投資主體更加多元。

  目前,市場所有的債券均已實現市場化定價發行,招標發行方式得到廣泛使用,簿記建檔方式日益規範。債券發行管理方式也更為市場化,金融債券採用核准制,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實行註冊制管理。與此同時,債券的信息披露、信用評級制度逐步完善,市場化約束機制作用逐步發揮。在相互借鑑中,企業債和公司債發行管理的市場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各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政策措施。從二級市場交易機制上看,隨著近些年來做市商、結算代理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債券流動性持續提高。

  登記託管基礎設施體系成為銀行間市場運轉發展的基石和開放創新的保障。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以中央結算公司為代表的金融基礎設施,忠實履行使命和職責,為債券市場的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貢獻:開啟中國債券無紙化時代,確立中央登記託管體系,以高起點現代化的登記託管模式,有力支持了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崛起;與支付系統互聯,全市場實現券款對付(DVP)結算機制,大幅提升了市場效率和安全性;與交易系統聯網,實現交易結算直通式(STP)處理;構建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等一整套中債價格指標體系,打造金融基準定價平臺,支持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建成先進的債券擔保品管理系統,管理擔保品總額躍居世界首位;構建債券全生命週期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市場提高開放競爭力。
  目前我國債券市場規模超過95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位,成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和優化金融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進一步加速對外開放,為境外投資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帶來更為簡化的管理,從而便利其操作,有助於吸引境外投資機構加大對中國債券市場的投資力度,促進多元化的投資機構對中國債市進行中長期投資,提升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促進中國債市與國際市場接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