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劉備派誰打江東好呢?

手機用戶63672566817


派誰都不太好。首先,劉備新佔西川,根基不穩,在西川並沒有十分信賴的文臣武將;另外,其舊部如諸葛亮、趙雲皆不支持東征,劉備對其漸生隔閡,失去信任。最終只得派出荊州系將領,以黃忠為先鋒,以西川諸臣輔助,東征孫權。

其實劉備親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荊州的戰略意義太過重大,前翻失去,後果難擋。而奪回荊州重在以氣勢之強盛震懾孫權,以志在必得之決心使其畏懼。因此御駕親征,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緣如易心


關羽死了,劉備打江東,派誰去呢?

諸葛亮曾言及,派一上將統軍即可也,何勞陛下親征。那麼,我們來捋一捋蜀漢的幾個將領吧。

諸葛亮和趙雲,此前幾無獨立帶兵經歷,不可能委以軍權。

命令張飛到江州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其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裡去了。

馬超、魏延,正防曹兵於北,擔此重任。那麼誰能成為劉備伐吳的最佳人選呢?

據《三國志 黃權傳》記載,黃權說,吳軍水師強大,難以對付;蜀軍雖善戰,但水上作戰,不是優勢。因此,為臣請求擔任先鋒,為陛下試探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指揮就好了。

由此可見,蜀軍內像黃權此類的人物,還是有的。那就是有蜀漢七虎將之稱的李嚴。

一、李嚴來自荊州,是“荊州能”



派去的這位上將,必須是具備治軍經驗,要是再熟悉荊州事務,是再好不過了。而最近取得了兩次平叛勝利的李嚴最符合劉備的條件。

李嚴年輕的時候,在荊州劉表的手下當過官,就以才幹知名。

曹操進入荊州,李嚴西奔蜀,又被益州牧劉璋任用為成都縣令,仍以能幹知名。

二、平黃忠,有蜀漢上將之勇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任命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演義中說。

費觀聽說玄德兵來,差李嚴出迎。嚴領三千兵出,各佈陣完,黃忠出馬,與李嚴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孔明在陣中教鳴金收軍。黃忠回陣,問曰:“正待要擒李嚴,軍師何故收兵?”孔明曰:“吾已見李嚴武藝,不可力取。來日再戰,汝可詐敗,引入山峪,出奇兵以勝之。”



能和黃忠大戰四五十合,不分勝負,可見武力不一般。而能讓諸葛亮讚歎不已,以詐取之,在演義中也是不多矣。都說,除了“五虎上將”和魏延外,李嚴是蜀漢的第七上將。

三、平叛南郡,援助孟達

李嚴率軍投降劉備後,在蜀漢節節高升。一開始被任命為裨將軍,平定成都後又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把手成都南大門。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兵作亂,隊伍數萬,李嚴根本不等劉備在漢中發來大軍,就帶著本郡的五千名士兵前往討伐,殺馬秦,斬高勝,驅散其眾。

不久越嶲夷帥高定又率軍入侵新道縣,李嚴也急速出兵,前往救援,賊兵大敗而逃。值得一提的是,李嚴的這兩次平叛,都不是在自己的犍為郡。李嚴的積極跨境平叛,顯然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李嚴的軍事才能被劉備看中,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並使其援助孟達、劉封攻略“東三郡”。這條征戰路線,不僅要溯江而上,而且要穿越龐大的神農架林區,道路曲折多艱,非常不利於行軍。從這點來看,李嚴的軍事才能在蜀漢絲毫不差。



至於,李嚴的水戰能力表現也很好。那是在劉備永安託孤後。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提拔為全軍總司令,不亞於當年的關羽。李嚴留陣永安,那是蜀漢重兵把守之處,對抗東吳。蜀吳仍處於敵對狀態。李嚴隻身對抗陸遜,不能讓東吳前進一步。

閒將西話:如果,劉備按照黃權的意見,穩妥出兵,避免長驅直入。以黃權為先鋒,由李嚴統領,而他自己坐鎮指揮。或許就不會有夷陵慘敗。


閒將西話


出兵東吳,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非要出兵,一個人必須在出徵之列,這個人就是諸葛亮。出兵東吳,這不是撥營奪寨,而是國與國之間的生死之役,是要撼動政權的。必須傾全國之力,才能有所做為。

出兵東吳,並不比後來的伐魏容易,甚至更加艱難,因為與東吳作戰主要得用水軍,在水軍方面蜀軍不如吳國。讓蜀國忌憚的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北方鄰國魏國。魏國是不是趁時與吳國聯手滅掉蜀國哪?這也是諸葛亮反對攻打吳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是過於謹慎了,如果吳蜀交兵,魏國坐山觀虎鬥,讓雙方消耗實力,最後再一一擊破,對魏國來說是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也不能大意,也要惕防,防備魏國有一人可用,這個人就是魏延,魏延是一位將才,有勇有謀,對魏兵也熟悉,諸葛亮應委與魏延重任,讓魏延總管後方軍務,自已脫身出來。出征吳國,惑有希望破吳。其它人遇到吳國陸遜恐怕都是白給。《走麥城》就能說明一切,關羽熟讀春秋,水淹七軍打敗魏軍,久經戰陣,手中握有重兵,長期經營荊州,對吳國瞭如指掌,遭遇陸遜也被生擒,其它人強過關羽的能有幾人。但是歷史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諸葛亮對魏延是有看法的,所以才造成如此的結果。





玉蝶侵梅


派趙雲、魏延就可以。但劉備替關羽報仇,根本沒想贏。

當初諸葛瑾受命東吳孫權去向劉備要荊州,其實劉備和諸葛亮都想還。因為當時劉備已座擁漢中、益州。還了荊州,其夫人孫尚香必會聽孫權指派;備豪禮投漢中王劉備。可以說劉備當年的樂不思蜀會改為孫尚香的情投漢中王!但關羽氣傲,視江東孫權、呂子布之流為鼠輩。關羽恃才自傲,諸葛瑾手持劉備書信找關羽要荊州;關羽不還荊州;劉備、諸葛亮也沒辦法。結果東吳用計白衣渡江,斬殺關羽。可惜關羽的傲,枉送命;且阻礙了蜀吳之間‘秦晉之好’。否則劉備、諸葛亮足以吞下曹魏,而江東孫權到時只是劉備的附屬小國罷已!

夷陵之戰,劉備表面替關羽報仇。大軍一字長蛇陣安營紮寨綿延七百里,結果讓久守不出的陸遜探出帥營;火攻長蛇陣;打蛇打七寸;劉備大敗。其實這是劉備成心找敗。再不懂排兵佈陣,也不會如此安營紮寨。劉備敗,因為他漢中王的成就;啟始是荊州;是受孫權的幫助。夷陵一敗,劉備等於還清了東吳外債。這,也是劉備寬厚仁慈;打碎牙自己咽的失敗寫照。三國鼎立,蜀國最盛;但卻敗在‘義’字上!可惱!《三國演義》,誰講義氣誰先敗!


浮萍寄流水


個人覺得夷陵之戰總導演是劉備, 為什麼呢?劉備覺得自己兒子比較懦弱, 最多也是守城有餘, 進攻不足, 即使是守也要能臣輔佐,第一 關羽這個人是比較傲的, 只聽命劉備, 劉禪根本駕馭不了, 第二 還有一個人比劉禪能力強的多的劉封, 這二人絕對是劉備的心病 第三 守成有餘, 進攻不足 ,荊州離的太遠 ,又是四戰之地 ,不利於與守 又分散國力 劉備想自己死後,劉禪這個皇帝肯定當的不安穩,所以劉備導演出一場大戲,令關羽舉荊州之力攻打曹操,再加上孫權屢次三番討要荊州,關羽和孫權已經到了擦槍走火的地步,關羽同時對付曹操和孫權,益州方面卻不給兵,不派將,明面就是以荊州為誘餌 暗地裡已經把關羽劉封賣了,之後關羽兵敗,劉封這點兵力救也是送死,不救更有理由殺劉封,事實證明後面夷陵之戰劉封不管多麼努力殺敵,也是難逃厄運,


阿明影視廳


可以派魏延去打,魏延在攻打西川時就很有謀略,如果諸葛亮依其言,攻佔西川時間還可提前。魏延有勇有謀堪當帥材。讓魏延掛帥領軍,攻打東吳,可避劉備報私仇之嫌,出師有名。同時派趙雲為監軍,可防不測,劉備自做總預備隊。魏延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表現自己,攻打東吳一定會盡其所能,立下大功。如果進攻失利,劉備再率大軍接應,也許會事半功倍。不御駕親征,座觀其成豈不更好?可惜劉備沒有聽諸葛亮等人的勸諫,執意親自出徵,以至慘遭大敗,不但丟了自家性命,統一天下的宏願也成了泡影。

個人愚見,謬誤請網友們斧正。


用戶李森


肯定是諸葛亮



易學寶典


關羽死後,劉備不該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去打孫權,不但自己命喪白帝城,還間接搭上張飛的性命。被悲傷衝昏了頭腦,所以劉張都不可以去打江東。

派誰去打江東好的,劉備當時實力已經很大了,可惜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已經失去兩個,剩下的三個趙雲比較合適,趙雲有勇有謀,能力遠勝他人,趙雲去比較合適。


歲月靜好932


關羽死後,劉備親自去打江東就是一個錯誤,一時性急導致全軍覆沒,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元氣大傷,如果我是劉備我就拍諸葛亮去打,自己就在西川,不要出戰,收著就好待到諸葛亮穩定與東吳的關係後,在圖別的良策,總比自己孤身犯險要好











蔣小哥哥


夷陵之戰敗後,幾乎可以宣佈蜀國集團崩盤了。這對蜀國的武將損失過於嚴重,劉備盲目地開動了夷陵之戰,馮習(戰死)、張南(戰死)、傅肜(戰死)、程畿(戰死)、馬良(戰死)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都損失了,實際上蜀國的大部分將才就這樣被損耗光了,而後續的並沒有培養起來。

孫吳集團是最不能先打的,當年赤壁曹操百萬精兵(不管什麼原因)也輸了。孫吳集團在三國中始終保持著看你們玩的角色,因為人家集團沒有一統大業的慾望,蜀打吳,吳假投魏,魏打吳,吳假投蜀,這就是吳國在三國鼎立時高明不敗之處。

用正史分析說實話,蜀國派誰去都打不過孫吳集團的。

東漢末年國家該由誰統一,一靠帝王之才,二靠人才,三靠經濟實力,而人才的重要性勝於實力。因為有了人才,實力是可以轉化的。其中主要看領導者是不是一個帝王之才,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蜀漢集團的實力是三國中最差的,蜀漢帝王劉備也是三國帝王中最平庸的一個。平庸之主加上弱小的國力,軍事人才匱乏到了極限程度,這樣的國家,拿什麼對實力更為強大的東吳呢?真實的說蜀漢集團只有被收購的悲哀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