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蒙古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告

來自內蒙古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告

用血肉之軀築起“銅牆鐵壁”

——來自內蒙古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告

在疫情防控膠著對壘的緊要時期,一頂頂帳篷在城市大街小巷搭起,一堆堆執勤的篝火照亮農村牧區,戰勝疫情的信念在人民群眾心中湧動。內蒙古基層一線築起抗“疫”的“銅牆鐵壁”,2500萬草原兒女同心協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用血肉之軀守護祖國北疆。

城市裡一頂頂帳篷

深夜12點,月暗燈昏,寒風刺骨。在呼和浩特市恆泰盛都小區門前,一頂藍色的帳篷內燈火通明。帶著袖標的黨員李俊平站在帳篷外,向晚歸人做著最嚴格的登記和檢查。他的這班崗要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8點。

疫情出現至今,在內蒙古各大城區,黨員幹部、志願者等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所有社區都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有條件的租賃閒置房屋設立值班室,更多是在小區門口、道路兩旁搭設臨時帳篷,24小時守人、守夜、守城,撐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保護傘”。

帳篷外執勤,冷了進去烤烤爐子,餓了泡碗方便麵。“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把疫情防控住,苦點累點也值得。”李俊平說。眾多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以帳篷為陣地,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入戶排查、對重點群體監控、噴灑消毒液,以守住社區這道防線為目標,切斷一切病毒可能輸入、擴散的渠道。

內蒙古各地也不斷大膽創新,在防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上下功夫。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濱河國際小區,政府為500戶居民統一發放“出入證”,疫情防控人員見證放行,有效提高小區安全。近期,“無接觸社區應急管理系統”在內蒙古陸續鋪開,使用社區已近200個,居民只需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進行小區出入、體溫等登記,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時,更利於健康追蹤。

鄉村牧區一堆堆篝火

儘管已立春,但內蒙古的天氣依然寒冷。通遼市奈曼旗固日班花嘎查村口執勤點的篝火,從大年正月初六一直燃到現在。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固日班花嘎查在村口設立了疫情防控執勤點,由村幹部和村民代表24小時輪流值守。為了讓執勤隊員不挨凍,村民們在執勤點燃起篝火,每天自發送來木柴。“執勤人員在,火就不會滅。”嘎查支部書記高查干巴拉說,“火是蒙古族人的希望,我們抗擊疫情的信心就像這團火一樣旺。”

內蒙古農村牧區地廣人稀,農牧民居住分散,給基層疫情防控帶來挑戰。從大興安嶺林區到西北戈壁草原,從國境線邊的小嘎查到城市周邊的行政村,內蒙古103個旗縣萬餘個嘎查村通過實施網格化、地毯式管理,採取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措施,防止疫情輸入和擴散。同時,直播平臺、大喇叭、流動宣傳車、微信群等都成為農村牧區防疫宣傳的途徑。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位於內蒙古、甘肅、寧夏三省區交界處,人口流動頻繁,但是這裡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只有1人,給管控外來流動人口帶來不少困難。為了全面實施邊境防控,當地51名農牧民組成草原“都貴楞”摩托車流動巡查隊,對邊界地區開展24小時不間斷巡查。

“夜裡行車走在鄉村主次幹道上,燃起火堆的地方,就有人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安全。”凌晨1點,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一位鄉鎮幹部在巡邏的路上寫下了這段話。

眾志成城的力量

立春時節,一元復始。往年到了這時候,家家戶戶早已開始一年的忙碌。可突遇疫情,面對各種管控,群眾更多的還是理解與配合。通遼市奈曼旗沙日浩來鎮寶貝河嘎查村民楊林原定於近期嫁女兒,備好了40多桌酒席。疫情襲來,他立刻決定婚禮延後。楊林說,“婚可以延期結,防疫一刻也停不得。”

理解、配合、奉獻、上陣……在內蒙古,普通群眾無條件地支持聯防聯治、群防群治的各個環節,與疫情防控人員心手相連,築牢道道人民防線,齊心協力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一線的堅守與付出,感動著群眾;群眾樸實無華的舉動,同樣感動著疫情一線的防疫工作者。最近,赤峰市寧城縣衛生一線的工作人員收到了一份特別暖心的禮物:來自脫貧戶的西紅柿。周強是大明鎮城後東村人,易地扶貧搬遷後,政府給他們每戶配了蔬菜大棚。如今,棚裡的西紅柿熟了,市場價一斤6塊錢,但周強一斤沒賣,把第一茬700多斤西紅柿無償捐給了疫情防控一線。

“我是士兵道日那,我向祖國報到。”疫情發生後,家住包頭市達茂旗的退伍軍人道日那,自費買了一身防護裝備,主動給鄉蘇木打電話:“我也想為疫情防控做點啥,請領導批准!”在內蒙古,各族群眾盡己所能為疫情防控做貢獻,凝聚起“萬人萬雙手,推著泰山走”的磅礴力量。

来自内蒙古疫情防控一线的报告

來源:新華社(記者 張洪河 王靖 魏婧宇)

校對:沐白

来自内蒙古疫情防控一线的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