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麼聰明, 為何不幫英明的扶蘇, 而去幫紈絝子弟胡亥繼位?

餓死的貓


也許正是因為李斯太聰明,他才選擇了“紈絝子弟”胡亥,而不是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蘇。《史記·李斯列傳》開篇便以倉鼠廁鼠之事表現了李斯的志向,他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即李斯有著強烈的向上爬的慾望。當他在荀子處學了帝王之術,辭別荀子的時候,又說道:“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對權力、富貴喲這麼大欲望的一個人,其控制慾勢必更強。所以,他選擇了更易於控制的胡亥當秦二世,而沒有選擇有能力、有主見並且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蘇。

大臣挑選皇帝的事在後世也屢見不鮮,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陳平、周勃等人蕩平諸呂之後,最先組織各路諸侯起兵,在起兵過程中立功最大的齊王劉襄令人意外地被排出在皇位繼承人的候選人之中,反而是平時最低調的代王劉恆成了新皇帝。這不是因為劉襄不適合當皇帝,而是因為他太適合當皇帝了,但是他當了皇帝之後,大臣們可能就沒有好日子了。畢竟皇帝的權利與大臣的權利本身就存在這衝突啊,此消才能彼長。

所以,公子扶蘇沒有被李斯和趙高選中,也是因為公子扶蘇太適合當秦國的皇帝了,但是他當了皇帝之後,與他有過節的奸臣趙高肯定要被清算,而控制慾極強的李斯也會逐漸因皇權的限制而難以把自己的慾望發揮到極致。


國史通論


李斯害死同學韓非,最終沒有一個好下場。鼠目寸光,愛官如命,心胸狹窄,貪圖富貴。聽了趙高的話,趙高對他說,立胡亥為帝,李斯繼續做丞相,享受榮華富貴。趙高對李斯說,對如果立公子扶蘇為帝,扶蘇不會讓李斯為丞相,一定會讓蒙恬做丞相,李斯從此_一定不會在被重用。李斯心胸狹窄,嫉妒蒙恬的才能,怕蒙恬將來取代了自己。趙高和李斯秘密的計劃,假傳秦始皇的旨意,對公子扶蘇和蒙恬,在對匈奴的軍事作戰大為不滿,讓扶蘇和蒙恬自殺。公子扶蘇太傻了,看了做假的書信,就信以為真,真的自殺了。蒙恬不想死,被抓進牢房,上書對胡亥說,自己對秦國忠心,決不會造反,最後還是服毒自殺了。弟弟蒙毅也是一樣,無奈自殺。左丞相馮劫,大將軍馮去疾不想受辱,先後在牢房自殺。胡亥做了大王,殺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兒子和女兒,只有一個在看陵墓,沒被殺害。後來,胡亥聽了趙高的話,將丞斯李斯和兒子李由腰斬,李斯最終沒有一個好下場。趙高又殺了胡亥,立子嬰為帝。子嬰用計除掉趙高,劉邦帶領農民軍佔領咸陽,子嬰投降。項羽又來到咸陽,殺了子嬰,活埋章邯手下二十多萬秦軍,秦國滅亡。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


茶山文哥


前210年,十月,始皇帝嬴政出遊,左宰相李斯陪同,右宰相馮去疾留守咸陽。少子胡亥要求隨行,嬴政很喜歡這個兒子,就答應了。

衣賜履說:《史記》裡原文是“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不少學者將“少子”翻譯成小兒子,也即嬴政最小的兒子,我覺得不妥。本年,胡亥二十歲,嬴政四十九歲,生胡亥時二十九歲,而嬴政有二十多個兒子,難不成都是二十九歲以前生的,二十九歲之後再無一個子嗣?不大可能。所以,我感覺此處“少子”可能是相對於長子扶蘇而言的,畢竟,除扶蘇和胡亥之外,其他公子所述甚少,非要給胡亥安一個“老十三”、“老十五”的排行,意思不大。

十一月,嬴政一行到達雲夢(湖北省安陸市南。據說哈,西漢司馬相如寫了一篇《子虛賦》,把雲夢的自然美景描繪得有如仙境,五百多年後,詩仙李白讀了《子虛賦》,如痴如醉,跑到雲夢住了十年,呵呵),在附近雲夢大澤,遙祭死在九嶷山(湖南省寧遠縣南。嶷讀如疑)的舜帝。然後,乘船順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本句柏楊先生解釋為“觀察漂流的木材”,新浪博友隨魚歡遊解釋為“體察民風,關注沿途農事”,我傾向於後者。畢竟,一統中國的始皇帝,體察民風,關注農事,更符合其身份。關注點如果是“木材”,豈不是成了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了嗎?),渡經海渚(安徽省樅陽縣),過丹陽(安徽省當塗縣西北),抵錢塘(浙江省杭州市)。因錢塘江潮波濤洶湧,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從陿中(浙江省富陽縣。陿讀如俠)渡富春江,登會稽山,祭祀大禹。面對南方大海,建頌德碑。然後起駕返回,歸途中經過吳地(江蘇省蘇州市),從江乘縣(江蘇省南京市東北)渡過長江,沿海北上,抵達琅邪(山東省膠南市)、之罘(山東省煙臺市北芝罘島。罘讀如服)。在海上看見大魚,即發箭將魚射殺。接著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古黃河渡口),嬴政忽然得病,臥床不起。


嬴政很厭惡談論“死”,因此群臣中沒有人敢於提關於死的事。待到他病勢更加沉重時,才命中車府令、兼掌符璽事(宮門守衛官兼御印管理官)趙高寫詔書給身在上郡的長子扶蘇說: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咸陽後安葬。詔書已封好,但卻擱置在趙高處,沒有交給使者送出。


衣賜履說:讀到此處,有一疑問。這個詔書是嬴政未發出,還是趙高未發出?這一點很關鍵,如果是趙高未發,則說明他早就預謀殺害扶蘇。倘真如此,趙高的膽子未免太大了一點,畢竟嬴政還沒死啊。於是,參閱《史記·李斯列傳》,載“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這才合理,是嬴政還沒來得及發出去就死了,這才給了趙高、胡亥矯詔的機會。《資治通鑑》載,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雖然只改了幾個字,卻意思完全不同。司馬光看來對趙高十分憤怒,不惜對其構陷。史家的筆,重如泰山啊!

秋季,一行人來到沙丘宮平臺(沙丘,河北省平鄉縣。趙武靈王即被餓死在此)。七月二十日,嬴政駕崩。左宰相李斯因皇帝在外病逝,怕消息擴散後引起諸皇子和其他地方發生變故,於是秘不發喪,將棺材放入寢車中,由嬴政生前寵信的宦官駕車。所到一地,上呈餐飯、百官奏報事務與過去一樣,由最寵信的宦官傳話批准。只有胡亥、趙高及受寵信的宦官五六個人知道內情。

當初,嬴政非常喜歡蒙恬、蒙毅兄弟,甚為信任。蒙恬在外擔任大將,蒙毅則在朝中參與商議國事,兄弟二人,忠心耿耿,朝中大臣,甚至宰相,也不敢冒犯他們。趙高生而隱宮。嬴政聽說他辦事利索,通曉刑律,便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並讓他教胡亥學習審理判決訴訟案。哥兒倆關係相當不錯。趙高曾經犯下大罪,嬴政指派蒙毅審理。蒙毅認為趙高依法應被處死,但嬴政卻找個由頭兒赦免了趙高,並恢復了他的官職。

衣賜履說:通鑑上說,趙高者,生而隱宮。絕大多數史家把隱宮譯為太監、宦官,柏楊先生譯為,天生生殖器不健全,所謂“天閹”是也。我也查閱了一些資料,感覺這麼譯可能有誤,許多事情解釋不清。比如,趙高有一女婿,又比如,胡亥後來任趙高為宰相,這都是天大的笑話,另外,蒙毅是上卿,並非法官,嬴政偏偏讓蒙毅審趙高,嬴政本人是法律專家,他當然知道趙高應判死罪,待蒙毅審理後,他又特赦趙高,這裡面似乎也有故事。關於趙高的具體情況,我們專門撰文探討。此處就算他是個嬴政身邊比較受寵的官員吧。

趙高既然素來得到胡亥的寵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勸說胡亥,公子,皇上駕崩,現在誰都不知道,你大哥扶蘇現在跟蒙恬在一起,他要一回咸陽,當然是他的皇上,你就完了,現在是個天賜良機,趕緊下一道詔書,讓扶蘇自殺,立你為太子,這個天下就是你的了!

胡亥一聽,又驚又喜,說,這個這個嘛,能成功嗎?

趙高說,怎麼不能成功?詔書玉璽都在咱手上,誰知真假!不過嘛,還得拉一個人過來幫咱。

胡亥說,拉誰?

趙高說,丞相李斯。他不幫咱,這事兒搞不成。

胡亥說,他會幫咱嗎?

趙高說,你放心,只要你下了決心,李斯那個上蔡小吏,包在我身上。

胡亥說,行。

於是,趙高會見李斯,說,皇上賜給扶蘇的詔書及符璽都在公子胡亥那裡。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和我的一句話罷了。您說,這件事該怎麼辦呢?

李斯大驚失色,說,趙高,這種亡國的話你也敢說!這是我們做臣子的該議論的嗎?!

趙高冷笑一聲,說,幹不幹由您,不過我倒要問問,您覺得自己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公子扶蘇的信任,這五點與蒙恬相比,您行不行?

李斯沉吟一下,說,都比不上他。

趙高說,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扶蘇即位,那丞相就是蒙恬的,還有您什麼事兒啊?話又說回來,到時您想拿著封侯的印鑑告老還鄉,都不一定能實現哦。

李斯腦海裡想必回閃出一串自己的所作所為,特別是那些可能得罪過扶蘇和蒙氏兄弟的行為,還有這些年撈的好處,想了半天,沉默不語。

趙高說,公子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慮一下,作出定奪!

李斯想來想去,決定參與同謀。

衣賜履說:這個決定是很難下的。李斯的功勞自然不在蒙恬之下,只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蘇上臺,李斯罷相,這是很正常的事。奈何李斯年已古稀,還是沒勘破人的一生,一個貪字,毀其三族。另外,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趙高心思極密,矯詔是誅九族的事,他直接找李斯商議,自然想到了李斯如果不同意,一定當場格殺,然後宣稱李斯暴斃。在所有人中,他和胡亥地位最高,想要篡位,想來多了些枝節,但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於是,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密謀迅速佈置實施,詐稱接受了嬴政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篡改嬴政給扶蘇的詔書,指斥他和蒙恬諸多不是,命令兩人自殺。


衣賜履和金大妞


李斯為什麼要幫胡亥其實原因有很多。

第一點,當時的李斯是屬於秦始皇的大臣,如果要說心腹的話也是屬於嬴政的,和扶蘇並沒有過多的交集。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那當然如果扶蘇當權了,那麼可能就不會有李斯的位置了。他可能也有自己心腹要委以重任。

第二點,當時的扶蘇可以說是已經被內定儲君。那麼這麼優秀的他身邊已經圍了一圈的人了,還不乏有能力和李斯相當的,可能那樣的人還是和扶蘇年齡相同性格相同的。那麼相對來說李斯就不會被重視了,就算是投靠扶蘇也不一定會重用。

第三點,李斯是有野心的,相比於扶蘇來說,當時的胡亥實在太弱了。他身邊既沒有權,也沒有人,更加沒有光環。那麼李斯幫他就等於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而且既然胡亥沒有人,那麼李斯就可以在其面前有很大話語權,更有可能有決定權。那麼如果幫胡亥成功登上大位,李斯就可以比現在更上一層樓。

所以說李斯選擇胡亥只能說他很有眼觀,很有想法,事實也證明了他後來成功了。





我諾隨風


簡單說,李斯的聰明服從於權力。他從倉鼠身上領悟的人生,是權力框架下的人生,其聰明才智只能在權力庇護下施展,所以他比誰都害怕失去這個框架。這個致命弱點讓他最終選擇了犧牲扶蘇。

秦始皇選的接班人很可能就是胡亥而非扶蘇——關於這點我在上篇問答中已有說明。如果這個大前提成立,那麼李斯是無能為力的,執行始皇遺命是他唯一而正確的選擇。胡亥無能,但能得到父皇青睞並隨之巡行,似乎也不像傳說中的不堪。而幫扶蘇就等於謀反,後果可想而知。

易君勢必易臣,李斯若想續權續命,只能依賴新君的新架構,進入新圈子——無論扶蘇還是胡亥。扶蘇的治政理念跟他並不合轍,不但不容易進圈,未來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這點李斯應該也清楚,倒不全是趙高的忽悠。而進胡亥的圈子則相對容易,因為趙高主動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並給了他繳納投名狀入圈的機會:共同算計扶蘇。聰明的李斯不難做出選擇。


路衛兵


李斯幫助胡亥繼位並不是他主動願意的。他是受宦官趙高的脅迫,最後才答應和趙高、胡亥一起密謀篡改秦始皇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附璽令趙高巡視到沙丘,病的很厲害感覺自己要死了,就命令趙高給公子扶蘇寫詔書,大意是:“將軍隊交給蒙恬管理,你趕快回到咸陽參加我的葬禮,把我安葬好。”詔書還沒來得及發出始皇帝就駕崩了。詔書和印璽都在趙高手中,只有趙高、李斯、胡亥以及始皇帝身邊幾個親近的宦官知道始皇帝駕崩,其他人都不知道。長幼有序,按照慣例公子扶蘇回到咸陽以後,就會立即繼位成為皇帝。然而這時候趙高蠱惑胡亥,想讓胡亥繼承皇位,最後趙高終於說服了胡亥。

接下來趙高就找丞相李斯商量這件事,李斯立即回絕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趙高充分調動了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為李斯分析利弊:“假如扶蘇繼位必定拜蒙恬為相,然而被罷免丞相沒有能太平的活下去,最後的結局都是被殺,還有可能連累子孫後代。況且胡亥在我的教育下,為人誠實厚道,明辨是非,禮賢下士,輕視錢財,這麼多年來沒有出現什麼過錯,可以立為繼承人。”

李斯內心有點猶豫,但還是沒有答應。這時李斯開始威脅了,說到聖人都會順應時勢的變化,順從時代的發展。現在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裡。更何況下屬不聽從君主的就是叛亂。上下齊心、內外配合就能成就大事,基業就能萬世長久。現在你要是捨棄這個機會,不聽我的計謀,就一定會殃及子孫。李斯仰天長嘆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李斯終於妥協了,這也為他後來的殺身之禍埋下了禍根!


壹櫃坊


聰明的人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李斯的選擇決定了大秦帝國的命運,當然也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

關於秦始皇死後傳位於誰的問題,歷史上有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有非常可靠的考古證據為憑的,一種說法是《史記》記載,李斯、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把原本傳位於公子扶蘇改為傳位於公子胡亥;另一種說法是

《西漢竹書》裡面的《趙正書》裡面記載秦始皇遺詔裡本就直接傳位於胡亥的。

現在我們無法來考證這兩種說法的真偽,但無論是哪種說法,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會起到重大的作用的,李斯和趙高陪同秦始皇出巡,這本身就是對李、趙二人絕對的信任,在臨死之前託付帝國繼承人之事,甚至討論此事都會與此二人商議的。

秦始皇不是暴斃而亡,那麼就決定了秦始皇是有一段時間來清醒的考慮接班人的人選的,甚至可能提前頒發相關的旨意來做相關的安排。李斯和趙高是沒有辦法阻止這種旨意和安排的。


那麼最後胡亥繼承大統,登基稱帝,我覺得更應該是合法的手段,不應該是李斯和趙高陰謀的結果,至於後期胡亥逼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也只是政治的需要而已,畢竟胡亥還逼著他眾多的兄弟姐妹給秦始皇殉葬。

至於李斯為什麼會支持胡亥登基為秦二世,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1、他無法改變秦始皇的繼承人旨意,誰能繼承大位,自古以來都是皇帝自己的事。

2、李斯對權力的慾望非常大,胡亥近在眼前,他的登基是能確保自己丞相之位的,而公子扶蘇更器重與他走得更近的老秦人貴族和軍方人士,扶蘇登基後是很有可能更換丞相,清算趙高的。

3、扶蘇和李斯的治國理論不同,扶蘇傾向於儒家治國之道,而李斯卻是法家的代表,繼承的是商鞅的衣缽,扶蘇的登基後在治國之道選擇上肯定是會和李斯相沖突的,李斯不願意看到他在大秦的法家法統被廢除。

所有,李斯會更支持相對單純且平庸的胡亥繼承秦始皇之位的。


沉墨I方之城


李斯這輩子犯的唯一一次傻,就是:秦始皇去世後,李斯與趙高合謀篡改遺詔扶持胡亥繼位、逼死英明的扶蘇!至於精明的李斯為何會犯傻到這程度,背後的根本原因在趙高身上!而李斯,之所以會在這一關鍵時刻栽在趙高手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高那“能把死的說成活的”的卓絕口才。

李斯在口才上是個人才,但這要建立在他沒遇到趙高之前,因為趙高在口才上,那是人才中的人才。這趙高的口才到底有多好呢,簡單說來就是:堪比四處遊說舉六國相印的張儀。古代有個著名的口才能人叫觸龍,他的壯舉之一被記錄在《觸龍說太后》中,今天,我們仿之,姑且把趙高說服李斯的故事叫《趙高說李斯》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此後,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亂,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飯,不讓外人知道死訊,按照慣例,應由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扶蘇思想傾向於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當面提過意見,惹得秦始皇生氣,把他派到西北大將蒙恬那裡。

而這時,胡亥的老師,即宦官趙高卻動起了歪腦子,他極力想讓胡亥稱帝,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大權在握了。始皇帝死時,扶蘇正在西北鞭長莫及,如此一來只要說服李斯,趙高就完全可以把胡亥扶上皇位。

但這李斯平素與趙高關係也並不密切,並且又是極富謀略之人,要說服李斯,談何容易啊!但是沒關係,趙高是誰,雄辯之才可退百萬雄兵之人啊!趙高的口才究竟有多好呢,接下來,我們回到當時來剖析一下:

這趙高去說服李斯,可以堪稱天下“說服案”的範本啊!趙高的最終目的是勸說李斯篡改遺詔,但見到李斯後,趙高並沒有單刀直入,而是採取了迂迴引導法,他開腔說:

“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於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皇帝死時,要扶蘇回來參加葬禮的這封信,沒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這封信沒有人知道,現在胡亥手裡。所以,誰繼位,全由你我說了算。這話說得高藝術啊,全程是探聽的口吻,而且也沒有透露具體,這樣說的原因是:萬一李斯不配合,自己還有退路。

果然,李斯不配合,冷冷說:“這是亡國的言論,不是人臣應該議論的。”這話一出來,估計普通人心得涼半截,意思很明確:這事我不想說!

但趙高聽到李斯的不滿後,卻有條不紊地繼續陳述,顯然,趙高此番是抱著“吃定你”的打算而來的。趙高看似無意地提到了一個關鍵人物:蒙恬,這蒙恬和太子扶蘇關係很好,也是謀臣之一,深得扶蘇的信任。

在這種時候提蒙恬,一來等緩和氣氛,二來也能引起李斯的注意:為什麼突然提這個人,他想表達什麼?於是,李斯耐著性子聽下去了。

接下來,趙高從蒙恬的才幹、功勞、謀略、人心等等入手,狠狠把蒙恬大人誇了一頓。這李斯默默聽著,在趙高卓絕口才的描述下,李斯恍然間還生出了自卑感。趙高一看李斯表情有變,立馬知道,可以拋出殺手鐧了,於是他說蒙恬和扶蘇的交情很好。其實,趙高這番話只有這最後一句是事實,其他的非常有待深究。但此時的李斯,已然動搖,甚至自覺:自己全然不如蒙恬。

就在這個當口,趙高拋出了關鍵性的一句:扶蘇繼位會立蒙恬為丞相。這是什麼意思,趙高等於告訴李斯:扶蘇繼位,對你李斯大大不利啊,因為他要立蒙恬為相,沒你什麼事啊!李斯聽到這,臉色一沉,陷入了沉思。其實說到底,趙高完全就是在靠口才“忽悠”,誰說扶蘇會立蒙恬為相啦?沒人說,但趙高卻成功用這招,讓李斯錯覺“蒙恬肯定就是未來的丞相”。

但李斯畢竟也是聰明人,轉念一想,反正不當丞相也沒事,還是堅守本心為好。於是,李斯對趙高說:你回去吧,說我是奉先帝的命令行事,聽從聖上之安排,我自己有什麼可以考慮可以決定的呢?這裡可以看出,李斯可以算得上忠臣,即使明知道扶蘇繼位自己利益可能受影響,但也依舊不改初衷。

但趙高怎麼會肯這樣就回去,他繼續卯足了勁發揮他的雄辯之才!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貴聖?”這話是順著李斯的話進行反駁的,目的是說服李斯接受:效忠聖上並不需要完全按照聖上的意思辦,而應以天下蒼生為要。

緊接著,見李斯似有所動,趙高馬上拋出論證,證明天下的聖人都是善變的,他還把聖人會隨機應變,不拘泥於固有這個正理搬了出來,恰到好處的駁了李斯的忠臣論。這話連起來說就是告訴李斯:篡改遺詔並非背叛秦始皇。

李斯馬上反駁說:篡改遺詔的貌似都沒好下場!趙高大喜,這說明李斯此時已經心動了,現在他要做的,就是說服李斯:篡改遺詔也不會沒有好下場。

趙高說道:“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這話就相當有水準了,趙高的意思非常明確:篡改遺詔有沒有不好下場不一定,但不篡改遺詔,卻絕對會“禍及子孫”!然後,趙高論證了篡改遺詔能得到的種種好處。

聽完後,李斯長嘆“嗟乎!獨遭亂世,既已不能死,安託命哉!”自此,李斯就已被趙高完全說服!活生生,趙高就把“黑”說成了“白”。這樣的口才,即使不是李斯,換成劉斯,周斯,結果也大約是一樣的!

所以,李斯最終捨棄扶蘇擁立胡亥,不是因為別的,而僅僅是因為趙高口才過人啊!大約,李斯最終死於趙高陰謀之下,也與趙高出眾的口才脫不了干係!看來,口才這東西,有時候比世間任何刀劍、謀略,都要重要啊!



記者李滿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蘇是偏向於儒家的秦國王子,二人在政見上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扶蘇當了秦二世,李斯必然會早早下課,接替他的一定是蒙恬或者蒙毅。僅管李斯可以安享晚年,但是李斯不願意離開權力的中樞,因此李斯選擇了扶持有法家基礎的胡亥,這個孩子好控制;而扶蘇不僅年長,更有主見,且有蒙恬大軍相助,因此李斯必然無法控制扶蘇。

按李斯的想法,他執掌了秦國大政後,伺機廢除胡亥,再立一個賢能的王子為皇帝;對於趙高這個人,能用則用,不能用則直接處理掉。李斯相信大秦在他手上一定能實現萬世傳承,這樣他在九泉之下見了秦始皇嬴政也有說法。

不過李斯作為法家法治派的繼承者,他善於治國理政,善於用陽謀與實力解決問題,卻不善於宮庭內鬥,不善於陰謀下流。趙高儘管也精於法律,但他的心更加黑暗,也更加善於陰謀。在趙高的運作下,帝國元勳與嬴秦宗親都被處理了,用為帝國元勳與嬴秦宗親代表的李斯也被趙高腰斬於市,(李斯與嬴政是兒女親家,所以李斯也算是嬴秦宗親)從此大秦真正進入了滅亡期。

李斯儘管聰明,但是沒有天下為公的公心,在公心方面與商君相比,李斯差之遠矣!李斯儘管有才,但是最後一關才能沒有用在刀尖上,反而助紂為虐,將大秦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大秦鐵鷹劍士


“寧為倉鼠,不為廁鼠”,深深影響著李斯的人生選擇,這也是他的人生智慧之體現。年輕時的李斯,在郡裡當文書兼倉管,在做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官過程中,李斯觀察到了一個現象:

同是老鼠,待遇卻不大相同,廁所中的老鼠又髒又臭,每天吃髒東西,見到有人或狗進來時,就會大驚失色,狼狽逃竄。而處於糧倉中的老鼠,日子就會過得舒服得多了,它們吃的是囤積的糧食,住在大屋子裡,不怕風雨,也不用擔心人或狗的驚擾,所以長得又肥又大。

李斯由鼠及人,感嘆道:“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沒有出息,日子過得好不好,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平臺,即環境決定的!

多麼睿智的領悟啊!而這番見解,也影響著李斯一生的選擇。

所謂選擇養成倉鼠的環境,其實就是造“勢”的過程,李斯一生追求的不是為國家做貢獻,成為優秀的政治家,而是成為一隻肥大幸福的倉鼠而已。這也是他為什麼會選擇講“法”“術”“勢”的法家成為安身立命的所在。

李斯的人生成敗,最關鍵的也就在一個“勢”字上面。他善於造勢,即便面對秦始皇那樣獨斷專行,動輒得咎的皇帝,李斯也能長期為相而不到,由此可見其厲害之處。而在秦始皇時代,李斯所造之勢,都是善於號秦始皇的脈,總是能夠十分準確摸清嬴政的心思,然後為其解決問題。

而這一切,所換來的,就是李斯位極人臣,享盡富貴榮華的生活。

當秦始皇死掉之後,如何繼續保持其在帝國的權力和地位,這就是李斯這隻倉鼠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至於帝國的掌舵者誰更賢明,這並不是首選。

而呼聲最高的扶蘇,實際上並不是李斯心目中合適的繼承人,原因有兩點,其一,行事方式和政治主張的不合,扶蘇是十分反對法家主張的人,而素來親情偏“仁政”的儒家。顯然如果他繼位了,那麼這個帝國的走向,就沒有李斯什麼事情了,可能之前所有的功績,也會被淡化處理掉,這麼一來,李斯這隻倉鼠就不能舒舒服服享受糧倉了。

其二,扶蘇身邊的蒙恬,以及蒙恬身後的蒙氏,跟李斯是政敵。而以扶蘇與蒙恬的關係,顯然李斯是會被放棄的一方。

如此一來,眼中只有苟全富貴想法的李斯,是不可能走向扶蘇那一方的。選擇胡亥,是一次造“勢”,只是很遺憾,他的造勢最終失敗了。天下大勢早已在推著秦王朝走向滅亡,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帝國的權力交接還出現了分割,實屬不智。

然而胡亥這張牌,雖然是趙高和李斯一同扶起來的,卻最終成為了胡亥獨享的牌。李斯大概沒有想過,扶蘇身邊有蒙恬,而胡亥身邊也有趙高呀。老狐狸的這次投資,註定要打水漂,畢竟這個大倉庫裡還有一隻更大的倉鼠,怎麼能容忍另外一隻肥碩的倉庫來搶自己的糧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