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說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了卻喜歡曹操。這事你有何見解?

逗你玩兒小破兒孩


小時候多是看連環畫,聽評書瞭解的《三國演義》。只覺得劉備是代表正義的一方,曹操奸雄,盜取漢室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



特別是“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的出山,從“火燒博望坡”開始,諸葛亮簡直就成傳奇,評書一聽到諸葛亮,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劉備的所有行動都被關注。那時,對曹操確有不少的恨意。

成年以後,再看《三國演義》小說,或是電視連續劇。逐漸的內心偏向劉備的想法沒有了,儘管劉備一生漂泊不定,最終也創下基業,用現在的話說,劉備的一生也是現代人勵志學習的版本。但是,劉備卻是偏安四川,並不能代表整個漢室。


曹操雖有家族的幫助起兵,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招攬人才,興修水利屯田練兵,包括其軍事上大略雄才,確實令人佩服。更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非常適合成年人對人生品讀以後,所共鳴的千古名句。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卻平定北方大面積疆域,打擊了匈奴外侵勢力,將其分散而居。對北方百姓來說,基本消除戰亂,使其安居農耕,是千秋功業。為後來魏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使其被人們承認的正統的王朝。所以,成年人喜歡曹操的越來越多。


路遙lgy


喜歡曹操還是劉備,其實還是都不瞭解他們,

說這句話可以理解,小時候劉備是仁義長者,是仁者之君,是心繫百姓的,曹操是厚黑的。

長大了認為劉備其實沒啥用,曹操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其實呢,都是不瞭解劉備,如果瞭解,依然更喜歡劉備。

劉備是底層普通人一步步走到開國皇帝的位子,就像小東子,曹操是絲聰那樣的二代,使家族企業更上一層樓。

所以如果瞭解他們,更喜歡劉備才是對的,而非喜歡曹操,說這話只是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罷了。


南朝居士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剛好和題主的心路歷程相同,所以想要說說自己的看法,少時喜歡劉備,長大卻喜曹操,原因何在?

《三國演義》幾乎是我們這一代男生的少兒讀物,另一本名著便是《水滸》了。

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對幾位關鍵人物,比如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按照羅貫中的道德觀進行了非常鮮明的人物設定,且沒有留出任何的討論空間給讀者。

年少時,閱讀《三國演義》,吸引少年們更多的,是那金戈鐵馬的血染沙場,是那鐵骨崢嶸的亂世歲月,是那豪邁灑脫的英雄氣概。

“孔明借東風”、“三氣周瑜”、“苦肉計”、“空城計”等《三國演義》著名橋段,我們每一個少年都能如數家珍,然後會按照書裡的描寫對事件、人物做一番評價,用的都是作者羅貫中的思路,至於事實如何,我們並沒有想到要去探究。

《三國演義》裡,劉備不為私利,一心匡復漢室,為人仁義道德,民心所向,所以劉備的麾下都是三國裡面最厲害的人物,劉備的五虎將讓三國其他武將全部都黯然無光;諸葛亮的出場,簡直毀天滅地,別說周郎這般的小雞肚腸,縱使郭嘉這般天縱英才,也是活該英年早逝。

而曹操呢,一副小人嘴臉,身為大漢丞相,卻狹天子以令諸侯,獨斷專權,飛揚跋扈。曹操發動的赤壁之戰,是一場不仁不義的戰爭,所以最終曹操會大敗而歸。曹操這人還專好人妻,簡直是猥瑣的惡趣味,為人所不齒。當看到馬超追的曹操割須棄袍,簡直是看的大快人心。

這些都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劉備和曹操兩個人物形象,而我們小時候也就是從這裡瞭解了三國,瞭解了劉備和曹操。

小時候,如果小夥伴們玩三國打仗遊戲,大家都會爭相選擇劉備的蜀國,只有石頭剪子布輸了的小夥伴才會去演曹操。

(小時候,我們通過《三國演義》瞭解曹操)

長大後,我們有了更多的認知渠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發現了越來越多《三國演義》以外的三國世界,我們可以去讀陳壽的《三國志》,我們可以上網查資料,我們還可以去看別人寫的關於三國的文章和觀點。

我們處在一個很好的時代,這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所以,長大後的我們,有很多的渠道讓我們漸漸看到那個比《三國演義》更真實的三國。

歷史上真正的曹操

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堪稱是一個雄主,文治武功都做的非常好,歸納來說,曹操的文治武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文治方面:

  1. 抑制豪強,改革戶籍

  2. 唯才是舉,不論家世出身

  3. 尚禮,重法

武功方面:

  1. 統一中國北方

  2. 徵烏桓,遷匈奴

  3. 屯田

曹操的文治

先來說說文治方面。

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抑制豪強。

中國自漢以來,一直存在著門閥士族,地方豪強割據的情況,進入東漢末年之後,天下大亂,這一情況變的更為嚴重了,有勢力的家族紛紛豢養私兵,與當權政府陽奉陰違,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已飽受戰亂之苦的普通百姓,還要忍受地方大戶豪強的盤剝和壓迫,生活苦不堪言,揭竿而起之暴民比比皆是。

在對待地方豪強的問題上,袁紹是個典型的例子,袁紹對待自己轄境內的豪族,不做任何監督限制,任其魚肉鄉里,兼併土地,致使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

與之相對應的,曹操在擊敗袁紹後,馬上針對這一情況進行了修正,重視普通百姓的正當權利,嚴格約束豪強的行為,不允許其肆意兼併土地,盤剝鄉里。由此,冀州的百姓得以重新恢復了生活。

曹操“重豪強兼併之法,則百姓喜悅”。

抑制了豪強,得到了百姓的愛戴,曹操又進一步改革了戶籍。

在東漢末年,政府實行的是“人頭稅”制度,也就是說賦稅都按照人頭來攤派,不論男女老幼,每個人都要交稅,加上東漢末年戰亂頻起,攤派在每個人頭上的稅負不斷累加,最終導致生存不下去的百姓爆發民變。

曹操將這一制度改為了“戶調製”,改為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這樣一來,大大減輕了農民們的負擔,使當時的社會得到了進一步的安定和穩定。

第二件事是破除“出身論”,唯才是舉,廣招人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這句話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極好的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的訴求。

一直到東漢末年,國家及地方政府都是以家世出身作為挑選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得以出仕的,往往都是門閥士族的子弟,像袁紹家族四世三公,袁氏一族很多人都出仕為官。

這方面,還是要拿袁紹舉例子,在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的這場戰役中,劉備三兄弟第一次出現在袁紹面前,當袁紹問清面前三人的來由後,對自稱中山王劉勝之後的劉備還算有所禮遇,但對砍柴屠豬的關羽張飛二人,則是一張冷臉相對了。

曹操卻不拘泥於家世出身,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強調“唯才是舉”的重要性,一個人,只要有才能,哪怕毫無家世背景,曹操都會根據他的才能進行任用。

在他的這條破格標準下,一大批出身草根的人才聚集到了曹操周圍,這一政策也進一步抑制了門閥士族和地方豪強的勢力。而草根人才沒有家世背景,沒有複雜的關係網絡,一經錄用,便對曹操盡忠職守,使曹操進一步達到了集權效果,進一步擺脫了豪強勢力的制約。

第三件事,曹操做到了“尚禮重法”。

針對這一點,我們得說道說道前文提到的《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裡將劉備描寫為講究仁義道德的一個仁人君子,而曹操則是一個奸險小人。《三國演義》裡曹操有句名言,叫作“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一句話充分將曹操刻畫成了厚顏無恥,視百姓如草芥,為一己私利發動戰爭的形象。

但是,其實曹操也是一個非常講仁義道德的君子,曹操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尚仁義,知禮讓,曹操“治定禮為首”,即他試圖通過仁義、道德來教化民眾,推行政治。

另一方面,曹操也講究“撥亂刑為先”,他指定了詳盡的法律,並嚴格監督執行,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在亂世中,曹操既未像暴秦那樣一味訴諸嚴刑峻法,以暴制暴,而是恩威並施,將儒家的寬仁與法家的嚴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始終堅持尚禮重法,禮法並舉,曹操能做到這一點,非常的不容易。

曹操的武功

曹操軍事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統一了中國的北方,結束了北方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使全國統一呈現出希望的曙光,並使北方的百姓可以提前得到喘息,恢復生產力。


這裡我要展開說一下,我們今天看待曹操的軍事成就,要站在當時整個中國的格局上來看,而不是拘泥於大漢王朝這個角度。

曹操的軍事行動,先統一中國北方,然後渡過長江,發起赤壁之戰,這都是有利於中國進入統一局面的行動。這裡面沒有是否正義,是否道德的說法。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能者居之。

相對而言,曹操的軍事行動,是在加速中國的統一進程,而劉備、孫權的作為,卻是在維持中國的分裂局面。

從這一點上來說,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操,是進步的。

在對待外族的軍事行動上,曹操一樣成績斐然。

初讀這些事蹟時,我很訝異,我很難想象,在三足鼎立的均衡形勢下,曹操居然還能有能力擊敗烏桓,並遷匈奴五部入中原,完全控制了外族勢力。

而一般情況下,但逢中原內亂,都是外族入侵中原的好時機,歷史上多的是外族趁亂混水摸魚的事例,可是在曹操統治下的中原北方,卻穩若泰山,還有餘力出擊並獲大勝。

曹操的另一項武功是屯田政策,這一項其實和文治也分不開。

東漢末年,由於戰亂頻發等原因,社會生產力受到極大的破壞,許多良田被破壞,許多耕田沒有人耕種,饑荒頻發,黃巾起義等大規模民間暴動正是因此而起。

但是天下仍未統一,各軍事集團為繼續軍事行動,仍需要大量的軍糧,為了軍糧便變本加厲的盤剝已經奄奄一息的農民,農民的生存岌岌可危。

曹操從一開始,就關注到了這個問題,他採納謀士的建議,用擊敗黃巾軍繳獲的物資,在許下這個地方招募流民來屯田,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將這個辦法推廣開去。曹操的屯田以政府投資,耕種者享有收益的方式,讓流民可以安居下來,專心耕作,曹操制定法度,保證農民的合法權益,不任意盤剝農民,這些重新找回生活的農民,感激曹操的仁政,工作效率比自耕農要高很多。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屯田不但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還極大的穩定了當時的社會,許多流民得以通過耕種重新安居樂業,不再四處流竄,到處為禍。

曹操曾自己評價屯田政策:

“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度關山

曹操不但政治了得,文采也是飛揚。

有一首《度關山》,恰恰表達了曹操的為政理念。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後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採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在這首詩中以“人為貴”入筆,闡述了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

曹操通過敘述古代君王的治民法則,認為任用德才兼備者,疏遠小人,是國家得以昌盛的基本保證;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自問如何糾正“侈惡之大”,自答主張“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提出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

從《度關山》中,可以感知曹操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宏偉願望。

正因此,隨著真正的曹操形象逐漸在腦海中豐滿,長大後的我,也越來越為曹操所折服,以至於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歷史人物,只是可嘆曹操最終大業未成,無法完成天下一統的夙願。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小時候喜歡劉備,是因為從小我們學的知識都是一些正面的人和正面品質。無論是老師還是書本,都在告訴我們為人誠實守信,忠於國家,孝順父母,行為操守要正派,不要學小人作風。但是後來隨著年齡長大,在工作上為人處事的見識和歷練,然後摔過跤後,才反省之前在學校裡學的,那些正派操守,無法去保護自己不受小人的陰招傷害。逐漸的,我們在心裡默默摒棄了從小老師和課本教的,接受了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人的本能就是這樣,當發現之前所學的不能在保護自己時,就會去接受其他的途徑來保護自己,使自己強大。劉備無論是在老師教的,還是史書上都是一個正派形象,說他忠君愛國,愛民如子,重情重義。是我們從小心目中大英雄的榜樣。這些難能可貴的寶貴品質他都有了,但是為什麼最後落得悲慘下場。而曹操陰險狡詐,性格多疑,但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卻是魏國。當時年齡小,判斷一個人,喜歡一個人,都是受了書本價值觀很大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書讀的越多,把劉備和曹操放到當時整個時代去看時,有了新的看法。對劉備有了一種矯情虛偽的解讀,而對曹操有了一種雄才大略,雄心壯志的解讀。當工作之後,發現在職場上,曹操這樣的人更讓人喜歡。有雄心,有謀略,不會意氣用事。


我是個凡人Y


有一句俗語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小時候看三國看的是英雄熱血,年齡大了看三國看的陰謀詭計!

三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火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不是因為其他階段的歷史不夠熱血,只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讓所有人都多多少少了解了“演義的歷史”!可能很多人對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都說不清楚,但對三國時代的歷史卻很瞭解。

年輕人更喜歡熱血的英雄事蹟,而劉備就是正義的一面

演義裡大肆渲染下,五虎上將個個都是英雄,常山趙子龍忠肝義膽,長坂坡七進七出;燕人張翼德威猛無匹,當陽橋一聲喝退曹操數萬雄師;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義薄雲天;黃漢升老當益壯,豪氣干雲;諸葛亮智慧絕倫近乎於神!

在三國演義裡以蜀國的興衰為主線,劉備及蜀國是主角是正義的一方,曹操和魏國是反派,孫權和東吳是打醬油的配角!正義的一方總是受人喜歡和同情,而反派總是讓人恨的咬牙!

做為正義的一方,劉備處處被曹操所壓制,而作為反派的曹操卻處處欺負別人這樣的劇情更讓人能產生共鳴!

年輕人看的是英雄的熱血事蹟,從桃源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一個個看的熱血澎湃,不會去找追究這是否是真實的歷史,只覺的這就是自己嚮往的英雄!

年齡大的人更喜歡透過表面看裡面的陰謀詭計

年齡大了,更喜歡透過表面看本質!當知道趙雲一身是膽,卻終生不得重用,也能力平平,馬超雖然勇猛卻也不得重用鬱鬱而終,空城計是假的,很多仗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打的,川蜀是劉備趁火打劫搶來的!真實的歷史其實沒有那麼熱血,它是殘酷而又枯燥的。

曹操是真小人,他不掩飾不做作,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優點缺點,曹操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真小人!他也不是完完全全的篡漢,他對歷史的功效對社會的貢獻在三國時期是最大的!

劉備是偽君子,算不上真君子!他將自己最大的野心藏的很深,但這也是一種超厲害的能力!

劉備符合年輕人熱血的英雄形象,而曹操不做作的小小人真性情更讓成熟的人群喜歡!


小任淺談史


正好,本人就屬於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

我們瞭解三國多半是通過一遍兩遍三遍的《三國演義》看出來的,小時候一看有《三國演義》在播就興奮的不得了。但是《三國演義》具有“偏劉”的思想,以劉備為代表的的蜀漢勢力為正統,曹操則化作了亂臣賊子。

所以受羅先生的影響,自小我們就期待劉備能幹贏曹操孫權,一統天下。劉備的任何事物,都發自內心的去支持,就好像在支持自己一樣。

但長大了,和小時候不一樣,小孩子單純,腦筋不會轉很多彎,很多事情也不懂,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長大之後,再來看曹操,發現他真心不是隻有奸詐!

“真實”的偉人——曹操

細節節選

01 年輕敢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

20歲的時候就在洛陽城當官兒了,負責京城治安,當然這個肯定有他父親的作用體現。通常,天子腳下,達官顯貴眾多,加上朝政混亂,皇帝昏庸,就更加難以治理。但曹操到任後,立馬就立規矩,嚴法令。自己還製作了一種“五色棒”的執法工具,“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果然,第一個吃螃蟹的顯貴就出現了。當時皇帝寵信的一個叫“蹇碩”的宦官,他的叔叔“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直接就用“五色棒”處死了,當即其他人再也不敢違禁出行了。但也因此得罪不少權貴,明升暗降的將他外派出京城了。

02 唯才是舉

《魏書》: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

兩漢的人才推舉制度為“察舉制”,就是由州郡長官或者有權勢的人推薦,這其中自然不缺乏黑色,很多人都只是虛有其表。但是曹操用人以才能為重,徒有虛名者都不入其眼。

《三國演義》裡也有恰當展現,當許攸來投時,正在洗腳的曹操,馬上光腳出帳迎接;對於張遼,張郃等降將,知人善用,用之不疑,這也是曹魏至始至終,擁有的人才始終都比蜀漢多很多的重要原因。

03 極擅詩賦

這就屬於啥啥都會的人。曹操有很多作品都被選入了教材。《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太多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大方面

許劭:“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統一北方前)

曹操生活的時代恰恰給了他大展宏圖的機會,漢末天下大亂,是鬼是人都在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站在漢室的角度上很大逆不道,但是那個時候,漢獻帝的勢力根本無法掌控全局,曹操用自己的力量,皇帝的名義,統一了北方。(曹操統一北方後)

統一北方之後,興修水利,擴大屯田,勸課農桑,安置大量流亡人口,實施了大量有利於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的政策法令。

曹操是有出眾的才能,有很偉大的功績,但他不是聖人,他“生性多疑”,也有虛偽的一面,比如“吾好夢中殺人”的流傳,還有“殺許攸”一事兒。

《三國志·何晏傳》:“(何)晏,何進孫也。母尹氏,為太祖夫人……太祖為司空時,納(何)晏母並收養晏。”《三國志·張繡傳》:“《三國志·張繡傳》: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

曹操喜好少婦人妻,這也都是有記載的,先不論是非,在他身上種種的正反交集,正展現了這個人的“真實”。正好比現在很多人吐槽劉備“偽君子”“假仁假義”,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國演義》偏劉的屬性,相對美化了劉備,待小孩子長大知曉真相後,越發覺得噁心。就像那句“既想當xx,又想立牌坊”的感覺。

結語

說曹操篡漢,沒錯,他確實控制了朝廷,但這是小義;曹操本人利用所有能用的條件,統一北方,穩固北方,使民有所依,這是大義。我們通常都在以統治者的角度在評論,但事實上大多數人作為百姓,在任何時代,都希望有曹操這樣的人,讓自己少受戰亂,可以平穩的過日子。

至於劉備,他也絕對不是如想象般的那麼不堪,曹操起家至少有家族勢力和背景的支持,劉備白手起家,成三分天下之一的雄主,如此這般成就,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在同等背景下做到的。他和曹操只是擅長的東西不一樣。

再說到什麼“虛偽”“假仁假義”等等,從現實角度來看,又有幾個成大事的人是忠厚的老好人呢?



史海浮沉假行僧


大家好我是光頭一鍋,我來說說這個問題,說說我的觀點,說的不對的多提寶貴意見。

劉備:字玄德,東漢時涿州人三國蜀國王朝建立者。劉備出生於沒落的皇室世家,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代。論輩分是漢獻帝的族叔。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力量最弱。有無根據地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境地。一度寄居在大軍閥曹操、袁紹、劉表之下。但為人的品質和品格方面符合中國的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處深受禮遇和尊敬。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 小字阿瞞。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為什麼有的人小時候說喜歡劉備,這是小的時候還比較單純,思想裡不會想那麼多的東西。老師教的都是比較傳統的思想禮儀。所以就喜歡劉備這樣的人物知情達理禮遇下士。有和神話的關羽和直率的大老粗張飛桃園三結義。再加上古時候大文學家的美化。所以小孩子的思想裡都是接受的正統的禮義廉恥。曹操了在三國志裡邊是個反面角色兇殘多疑有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古代文人又加一黑化外號白臉奸臣,戲劇裡曹操的白臉就是很好的作證。所以小孩就不喜歡。那長大了為什麼喜歡曹操了是因為盡力的事多了能獨立的思考問題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看到的歷史文獻多了從多個方面去了解歷史上當時的形勢和任務當時對歷史的貢獻。慢慢的就喜歡上這個真實的人物性格所以就喜歡上了曹操。

已上是我個人的見解有不對的地方多提意見。謝謝大家。


光頭一鍋


小時候喜歡劉備,因為劉備代表漢室正統且有情有義。

長大後喜歡曹操,因為他真實有能且不做作。

再之後,又喜歡劉備了,這次喜歡跳出了演義,才知道先主白手起家百折不回是多麼不易。

小時是非此即彼,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長大後有了自己想法,性格叛逆下自然喜歡曹公這樣能打仗有個性,搶親玩人妻的真豪傑;再之後,社會不易人生多艱,十數年的奮鬥乏善可陳,熱血漸冷之際,才能更加體會劉備少立大志,年過半百寄人籬下時仍不放棄是怎樣的堅持,大器晚成俾睨天下何等豪氣,中興無望白帝託孤又是何等不甘。

喜歡哪個歷史人物,其實與那個人無關,不過是對著內心深處的自己,感同身受顧影自憐罷了。


自媒體創作人阿宇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在東漢末年這樣混亂的年代,總有一群群才華橫溢、英勇無畏的英雄不斷地湧現出來。歷史又總是週而復始的運行,譬如人類社會一直處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狀態。長期混戰的漢末最終形成三大陣營,他們分別是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與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以及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史稱“三國”。這段歷史是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尤其是這一階段的英雄們。然而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人在小時候喜歡劉備,但長大後卻更欣賞曹操,這是為何呢?

一、《三國演義》“捧劉貶曹”

想必一般人初次接觸三國曆史是通過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或根據該著作改編的同名電視劇。而這些作品似乎有意捧高劉備、貶低曹操。小說中劉備是個寬仁愛民、敬賢愛士的漢室子嗣,所以他的稱帝是為世人所肯定的。然而曹操於小說裡的形象則是醜陋不堪、奸詐陰險的謀權篡位者。下面筆者將《三國演義》中對兩者開場描寫放在一處比較一番。

劉備:“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曹操:“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 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 孟德。操父曹崇,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崇生操,小字阿滿, 一名吉利。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從這兩段文字中可看出劉備不論是從相貌、體態,還是胸襟、性情,亦或是出生、愛好,均比曹操更甚一籌。更何況小說中他倆一正一邪,但凡一個心思單純、涉世未深的孩子都會喜歡劉備,而厭惡曹操。另外拋開《三國演義》的刻意為之,正史上的劉備確實是個極具仁義道德的英雄。所以一般而言,家長或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所偏向性地讓孩子們喜歡劉備。

二、正史瞭解、現實看待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閱歷不斷豐富,不僅逐漸瞭解到真正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還學會了用現實的眼光看待問題。正史中的劉備並沒有小說裡那麼完美,他的仁義也有虛假的一面,這使不少人心中有所落差,就好似一張潔白通透的臉上長了一顆黑碩的痣,越看越噁心。相反正史中的曹操非但沒有那麼不堪,還頗有英雄氣概。

另外由於現今社會的殘忍現實,人們步入社會後總是帶著一張虛假的面孔,而曹操雖心狠手辣,但他卻敢作敢當,是一個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真性情之人。除此劉備擁有一個堪稱完美的團隊——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震華夏的五虎上將以及人心所向的正統地位,可最終也沒能奪得天下,相比而言曹操靠自己從宦官養孫成為北方一霸簡直是世人的楷模!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喜好會根據其成長經歷與對事物的瞭解有所改變,實際上筆者認為劉備和曹操均是一代梟雄,均值得世人敬佩。





歷史名人物


初讀三國的時候,都會喜歡上皇叔的仁義。喜歡桃園結義的爽快和同生共死的諾言。不喜歡曹操的忘恩負義,不喜他的奸詐和濫殺無辜,特別是誤殺了為了殺豬款待他的一家後,在路上又殺了最後一人的時候,更加討厭!可是為何長大後又有些喜歡曹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劉皇叔,我們在書裡面都知道。這個人呢,以仁義而著稱。又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流傳。憑藉仁義和禮賢下士,他招攬了趙雲和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野心,曹操一開始都心知肚明的,所以青梅煮酒,論一論這天下的英雄。就像關張二位著急一樣,我們喜歡皇叔,因為他身上有著仁義的影子,有著亂世之中的正統的呼聲,也有著從草根開始發跡的發家史。但是為何後來又喜歡曹操呢?

曹操在一開始就把“奸”這個字,演義的淋漓盡致。所以讓人敬而遠之。但是經過歲月和社會的洗禮,我們似乎發現,曹和劉不同的地方在於做實事。比如獻刀,他去做了,比如赤壁敗仗,他接受了,再比如後來的種種大風大浪,他可以去做,也承受得了後果。所以他逐漸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劉備,則是用仁義來裝飾的演說家。文有諸葛,武有五虎,他只需要想著口中的仁義就行了。

之所以一開始喜歡劉備,可能就是喜歡他的善吧。就像《三字經》裡面提到過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們對於向善的東西還是極力喜歡的。但是之後對於閱歷的提升,發現實實在在的善惡,遠比一事無成的善良來的更真實一些。所以後來就不再喜劉備。

我們會發現曹操是一個更真實的人,少了劉備的虛偽,想,就去做,這是現代人更應該有的品質,即使揹負罵名(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