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面子的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

奇葩歷史大觀


在太史公的《史記》中,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差距的確是挺大的,一個是蓋世英雄,一個是市井流氓;一個講排面,一個不要臉;一個能力大,一個能認慫,可最後奪得天下的是劉邦呢?

我想原因有三。第一點,劉邦的無用之用,能力大的人上竄下跳,沒能力的人後面待著,能力大的人是好員工,沒能力的人是領導。

太史公是怎麼寫劉邦的呢?說到劉邦的能力,是四個字:好酒及色。說他一會泡吧,二會泡妞。他當了皇帝以後,有一次他大宴群臣。酒過三巡。他就說我這個人呢,沒什麼用。用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用計,我不如張良。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命關中服百姓供給養。做好地方行政工作和後勤工作。我不如蕭何為什麼我當上了皇帝他們三個沒有當上呢?你們說真話,不許說假話。大家都站起來。舉著酒杯說。陛下洪福齊天吶。還是假話,中國自從有了皇帝,做領導的就聽不到真話了。全是假話,馬屁話。其實就是你沒有用。沒有一次戰爭是他指揮的,沒有一座城池是他攻下的。每當有什麼事的時候,他就他的做法就是把張良啊陳平啊蕭何呀韓信啊。都叫過來。問四個字,為之奈何?你們說怎麼辦啊?他們說怎麼辦?好,好,就這麼辦。能說出吾翁即若翁,若要烹爾翁,何不分我一杯羹。(項羽啊,我們拜過把子,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非要殺你爸爸,也請分我一杯羹吧)這種人你還要他怎麼樣。

第二點,劉邦也不傻,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可以大大膽膽的讓有能力的人去做他擅長的事,這一點項羽根本做不到,他只相信自己,而劉邦相信別人。每一場仗都是項羽其親自打的,沒有輸過一次,老闆太厲害,當屬下的有什麼出頭之日,跟著劉邦幹明顯好於項羽。有人才就有力量,有力量就有希望。

第三點,《史記》讓我們忽略了劉邦的優點。不是說《史記》寫得不好,恰恰相反《史記》寫得太好了。《史記》是一本有感情的書。太史公在描寫歷史人物的時候,情緒高漲起伏是不一樣的,寫帝王,劉邦的情緒點就比項羽低;寫將領,衛青比李廣低……情感強烈的就寫得比較好看。太史公的這種感情會影響我們的情感,情感不同,對人物的理解就會有偏差,我們會選擇看到我們想看的東西,而忽略了別的方面。我們會選擇忽略劉邦的優點,項羽的缺點。劉邦之所以成功,是靠的集體,一隻狼打不過一個老虎,一群狼還怕老虎嗎?遇事,劉邦先問別人,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項羽第一反應幹他丫的,幹完了後悔了,他打贏了每一場仗,卻輸了整個戰役。劉邦能力不如項羽,到他的情商卻比項羽高太多,有情商就有人,有人就有力量。若沒有劉邦的情商,項伯又怎會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這些也應該是我們察覺到的。若沒有劉邦的情商,韓信又怎麼會在掌握兵權的時候還替劉邦打仗,當小弟。

成王敗寇,能在戰爭選擇中勝利的人不會簡單,劉邦亦是如此。





文史之路ing


劉邦這個人很闊氣,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在慶功宴上,問大臣我何以戰勝項羽而得天下,很多大臣說的是陛下你對我們下屬很好,有功就會大大的賞賜,不似項羽那廝。

可見有舍才有得,劉邦手下韓信、陳平本來都是項羽手下。就連項羽叔叔,項伯都幫助劉邦,可見劉邦的做人成功之處,就是下得去本。

劉邦曾經當過泗水亭長,有一次押解犯人去修築長城,一路上犯人一直逃跑。劉邦看這樣下去,到了目的地犯人就跑完了,於是下令放了所有犯人,犯人們都很感激劉邦的仁義,都願意追隨劉邦一起逃到了一座山上,當起了上大王。

從這件事上看待,劉邦在遇到危機事件很會處理,如果正常人做法肯定,是減少犯人逃跑,或者更嚴加看守犯人,但是這樣很可能引起犯人譁變。而且你到目的地犯人跑得差不多了,按照秦律你還是看守不利同罪。

所以劉邦看待事情很透徹,懂得將危機轉換為對自身有利。還有劉邦也是膽識過人,媳婦呂雉就是靠劉邦膽子娶來的。呂太公是個很有威望的長者,當時來了沛縣定居,沛縣很多有名的人都來拜望。

當然劉邦也來了,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縣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佈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座。

劉邦雖然沒帶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太公以為來了什麼大人物,親自去迎接,沒想到看到劉邦。呂太公是個有遠見的人,覺得劉邦此人膽識非凡,所以就將自己女兒許配給了劉邦。

劉邦還有個最主要的優點是會用人,其實就是聽得進去話,比如韓信來投靠劉邦,劉邦也不怎麼看的起韓信,後來蕭何把韓信追回來,並且勸劉邦重用韓信。劉邦才重視了韓信,並且給他封了帥。

還有一次,韓信打下齊地,然後派人來請求劉邦說‘齊國剛打下來比較亂,請求沛公允許信,假代齊王以撫民心’意思韓信想當王了,當時劉邦就火了,都準備對前來使者破口大罵了。

張良在劉邦身邊坐著,用腳踢了一下劉邦,劉邦馬上改口說道;‘韓信打下齊地是大功,不用什麼假王,寡人封韓信為齊王’將齊地封給韓信。

韓信回去聽了使者的話後,非常高興,其實當時楚漢對峙。韓信已成氣候,項羽派使者對韓信說你可以反叛劉邦佔齊地我們三分天下。韓信由於感恩劉邦的重用所以拒絕了,張良正是看到了這點,才踢了劉邦一腳。

不得不說劉邦反應真的很快,雖然在使者走了之後破口大罵,並問清了緣由!不然這又是一次大的危機,很可能演變為最早的三國。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劉邦此人,膽大且有遠見,在微時對朋友十分慷慨,對手下也非常捨得賞賜和尊重,並且懂得容忍。

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聽得進去勸,很多人覺得這點容易,其實這點是最難的,劉邦這個人一身缺點,貪財好色,卑鄙無恥,但是在進入咸陽之後,下令和咸陽百姓約法三章,並且嚴令軍隊,對百姓秋毫不犯,違者軍法處置。


阿米羊


小編認為,題主的問題其實很有毛病,劉邦實際上是很要面子的人,甚至可以說為了面子 有點不擇手段,什麼吹牛皮,充大個,更是經常用的手段,只是劉邦不是死要面子的人,該裝慫的時候也能乖乖認慫,關鍵時刻總能放得下身份。

劉邦在縣裡做小吏的時候就是一個厲害角色,雖然位置不高,那也是個誰也不服的狠角色,後來娶媳婦就是靠“打腫臉裝胖子”,因緣巧合之下被老丈人看上了,娶了歷史上有名的毒婦呂后。登基稱帝以後,更是在儒生的幫助下徹底體會到了什麼叫天子威儀,面子真正做的比天大,從此對儒生另眼相看。

根據“史記”記載,劉邦在做泗水亭長的時候,雖然官不大,卻和縣裡的官吏都混的很好,甚至於敢於欺負羞辱他們,同時劉邦喜歡酒色。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作為基層的亭長,劉邦能混到“廷中吏無所不狎侮”的地步,肯定不是一個不要面子的人,相反應該是個很要面子的人。至於說“好酒及色”,有人據此推斷劉邦是個流氓,只是喜歡酒色財氣和是不是流氓沒關係,更和要不要面子沒關係。

日後上海灘的杜月笙那是全國文明的“大流氓”,民國黑社會的總瓢把子,杜月笙好不好色?其實杜月笙算是在酒色上很剋制的。杜月笙愛不愛面子?杜月笙為了擺脫“流氓底色”,一年四季穿長衫,三伏天最上面的扣子都不解開。可是不管怎麼掩飾,杜月笙那是實實在在的流氓頭子。可見在酒色上克不剋制,和是不是流氓沒關係,愛不愛面子也和是不是流氓沒關係。

後來,呂太公因為殺人躲到了沛縣,因為和沛縣縣令關係好,縣令組織酒局為呂太公接風洗塵,大家都來祝賀,只有給禮錢超過一千個錢,才能進入VIP區,坐上座,劉邦過來湊熱鬧,一分錢沒給,吹牛自己給了一萬錢,跑到VIP區大吃大喝,還把坐在上座的那群縣裡的頭面人物取笑一遍,臉不紅心不跳,可以說是風輕雲淡一般。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種人,在酒局上,高談闊論,七個不服,八個不忿,關鍵是沒人敢反駁他,這叫什麼,小編想這就是所謂的“氣場”吧,有如此氣場的人,會是不要面子的人麼?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卻又總是悶悶不樂,為什麼呢?群臣爭功,喝了酒就胡鬧甚至於吵得厲害,敢用身上的佩劍砍大殿上的柱子賭咒發誓,類似於現在的畫個圈圈詛咒你,這就讓劉邦感覺沒面子,皇帝當的沒意思。

這時候叔孫通湊了上來,說:“陛下,生活要有儀式感,不然就沒意思了,陛下對群臣禮儀教化的不夠,交給我,包您滿意。”於是叔孫通就帶著一群徒弟幫著劉邦籌劃朝見大典,讓自己的學生教這群功臣,怎麼走,走到哪,走幾步,怎麼拜,拜完坐在哪。

結果,這次朝見,劉邦高高在上,群臣亦步亦趨在下,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劉邦十分高興,從此改變了對儒生的態度,這能說劉邦不要面子。

劉邦確實有幾件事做的比較丟面子,比如說彭城之敗,劉邦拋妻棄子,滎陽之戰,劉邦落荒而逃,鴻門宴會,劉邦離席逃跑,廣武之戰,項羽要烹殺劉老太公,劉邦要分一杯羹。但是丟面子不是不要面子,可知白手起家的成功者,誰沒有往日苟且的日子,只是苟且歸苟且,不是自己不要臉。

其中彭城之敗可以說是劉邦一生敗得最慘,跑的最急,最丟臉的一次。當時劉邦攻下彭城後,便開始貪圖享樂。結果慘被項羽反攻倒算,大敗而逃。夏侯嬰駕著馬車帶著劉邦逃跑車上還有劉邦的兒子劉盈(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夏侯嬰一路疾馳,項羽的追兵緊隨其後。

由於車上人眾,馬車始終跑不快,眼看秦軍就要追上,劉邦在情急之下,竟突然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踹下了馬車。夏侯嬰立刻跳下馬車將兩個孩子抱上了馬車,然後繼續駕車。

劉邦為了逃命,只覺得劉盈和魯元公主拖後腿,於是數次將他們踹下車去。而夏侯嬰則不顧生命危險,屢次將兩個孩子救上馬車,劉邦眼見秦軍更近,於是劉邦大怒並“行欲斬嬰者十餘”。

幸運的是,劉盈和魯元公主由於害怕被劉邦再次踹下車去,都緊緊抱著夏侯嬰的脖子。夏侯嬰這才快馬加鞭,馬吃了痛,立刻揚起一片塵土,絕塵而去,終於甩掉了後面密密麻麻的追兵。

後來呂后知道了這件事,對著夏侯嬰就拜了起來,說:“不是你,我們娘幾個就完了。”

後來有人就說,劉邦不要臉,逃跑連孩子都不要了。只是通過這件事,我們只能說劉邦是“無毒不丈夫。”和劉邦自己要不要面子是沒關係的。再者從實際考慮,劉邦只要逃跑成功了,他的兒女落在項羽手裡也沒事,因為有價值,項羽會好吃好喝的養著,不會殺他們,如果劉邦跑不掉,劉邦一家在殘暴的項羽手裡才真正是完了。


醉美木瀆


首先明白劉邦自身是個什麼定位?歷來有很多文人名士將劉邦看做流氓無賴。“無賴”一詞實際上是劉邦對自己的做人表述,不過在當時的意思卻沒有那麼多低級庸俗的內涵。

劉邦說自己是無賴,到底是什麼意思?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實際上劉邦就是一句玩笑話,大意是父親大人當時認為我沒有什麼出息、無所依靠,將來的生活肯定過不好,其中也包含父親期盼兒子成長的期望吧。

不知什麼時候,後世的文人學士把無賴這個詞進一步演化,將劉邦的人品定位成無賴流氓。古往今來,中國的許多道德家們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臧否人物,符合自己口味的便歌功頌德、大肆吹捧,不符合自己口味則盡情鞭笞、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劉邦是個遊俠,他是一個人格魅力很好的遊俠,而且是個有文化有理想的遊俠。生逢亂世加上自己豁達會用人所以才會成功,自身格局高才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虓龍說歷史


我覺得是靠他自己的能力,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從平民身份一步步爬升到皇帝之位的。而大多數人只看到劉邦後來的飛速,可曾看到劉邦前面的積累?

還抓住個劉邦亭長的身份不放?劉邦當通緝犯時有家不能回,連普通百姓都不如的時候你怎麼不說?

當然,平心而論,劉邦的成功的確也有運氣的成分,可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劉邦這個人自身的不凡和偉大。

都說劉邦不喜歡學習,可有多少人知道,人家只是不喜讀書,並不是不讀書。

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史記·盧綰列傳》

如上,這都是史書明文記載的,劉邦少年時期和盧綰一同學習,所以怎麼就在很多人的眼裡劉邦就是不識字的大文盲了?或是沒文化的老流氓?

如果真的是一個學問很低的人,沒有水準的流氓?你們覺得是張良傻呢?還是陸賈傻呢?

張良在和劉邦交談過後,都不由得稱讚劉邦一聲:“沛公貽天授”,並從此放棄去投奔楚王的打算,願意誓死追隨劉邦。而當時的張良是什麼身份呢?舉世聞名的刺秦壯士,且五世相韓,家族顯貴到天下聞名,至於張良的學問,更是不用說,那麼這樣的一個人居然會對劉邦心悅誠服,請問劉邦能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流氓嗎?

再說陸賈,學問名滿天下,一部《楚漢春秋》更是作為太史公寫《史記》中關於楚漢戰爭的主要參考資料。至於陸賈所寫的《新語》,更是被劉邦作為了治國之學,那麼請問劉邦如果不學無術,他是怎麼看了一遍後就認定陸賈寫的書可以治國呢?

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史記·陸賈列傳》

這是史書中的原文,大家可以自己看。陸賈每寫一篇,劉邦看後就立刻稱道,那麼請問有這樣水準的人,在當時又有幾個呢?

所以說,劉邦當時所謂的“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的話,不過就是一時玩笑話罷了。你要是當真,你就真的輸了。

畢竟劉邦喜歡和大臣們開玩笑這是事實,別說是陸賈了,之前的酈食其不也是如此嗎?

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史記·酈食其列傳》

如上記載,劉邦假裝一副完全不把酈食其放在眼裡的樣子,區區一個儒生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結果呢?

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史記·酈食其列傳》

劉邦在被酈食其嘲諷後,頓時起身整理著裝,鄭重向酈食其道歉。

而再看看後世那些君主,有幾個有這份胸懷和氣魄的?

話說回來,劉邦能贏,也的確是靠過很多人:

在起義時,有呂家的幫助,有蕭何等人的協助,也有王陵等人的支持。但是之後呢?豐邑一場兵變,讓劉邦有家不能回,只能帶著區區數千人遊蕩於各地,可劉邦放棄了嗎?沒有,劉邦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集結起了一支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的殺向了豐邑。

在抗秦之時,劉邦從泗水郡開始,轉戰各地,不斷的吸收外來人才,並調整自身的部署,如此才能讓劉邦這個底層之人迅速脫穎而出,為楚懷王所尊重,受封武安侯。

滅秦之時,劉邦在獲得極大勝利的情況下,卻能虛心聽從下屬建議,與秦民約法三章,與諸侯往來交好,這才為之後鴻門宴後世受封漢王奠定了基礎。

反攻三秦之役,劉邦破格提拔西楚降將韓信為大將軍,任一切可用之人,唯天下賢才是舉,才讓劉邦順利攻入關中,一舉拿下了之後統一天下的帝王之資。

彭城慘敗,劉邦幾乎失去所有,連妻子和父親都被項羽擄走了,可是劉邦在被呂澤護送回去後就是一句話,全面變革漢軍,重新組建郎中騎兵,迎戰西楚。

滎陽慘敗,漢政權幾乎三分之一的高層被項羽給一鍋端了,甚至劉邦都差點命喪黃泉,但是劉邦放棄了嗎?並沒有,而是繼續吸取失敗經驗,再戰西楚。

漢四年,當韓信和彭越故意失約,導致固陵慘敗,漢軍再一次遭到西楚重創時,劉邦仍然沒有放棄。而是藉助張良的計策,大封韓信和彭越,由此才攜眾人之力,在垓下絕殺西楚。

所以說,劉邦確實靠過很多人,但是你要說他具體靠的是什麼人?筆者只能說,劉邦真正靠的是自己。

漢五年,當劉邦成為皇帝后,年過五十的他本該好好休養休養了,但是為了穩定新生的帝國,他還是沒有停下來。

北攻燕國和匈奴,內定陳狶叛亂和英布叛亂。

一直到高帝十二年,劉邦最後除掉英布之後,他才真正算是能夠休息了。

所以那時的他,在經過家鄉時,寫下了他這一生最好的一段詩詞: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只是可惜,那時的他已經沒有時間了,垂垂老矣,且身負重傷的他,在回去數月之後,便戛然逝去。

但儘管如此,臨終前的他,又和眾人開了一個玩笑: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是啊,他覺得自己確實就是運氣好,所以能夠避開那麼多危難遭遇,因此大家就別擔心?要是老天真想收我老劉的命,拿去就好了,又能如何?然而老天這次真的拿去了。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古風之友


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應該說他豁達大度的性格是最關鍵的。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和項羽進行大小戰爭不知多少次。其大多數是劉邦被打的落荒而逃。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殺得潰不成軍,劉邦只是自己逃命,身邊也只有數十騎跟隨。

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困劉邦於滎陽,劉邦用了陳平的計謀,讓紀信假扮自己帶美女出城投降,自己帶十幾騎由西城門逃到了成皋。

公元前203年,成皋被項羽圍住,劉邦和滕公兩人逃走。

像劉邦這樣多次的失敗逃跑,幾乎成了家常便飯一樣。試想,如果是項羽呢?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這代“霸王”,怎能受得了這樣沒有面子的打擊呢?垓下之戰就可以說明一切了。

在以前,項羽在征戰當中很少有敗績,每每遇到抵抗,項羽便會屠城,以卸心中恨意。不想垓下之戰,他被戰到二十餘騎,有船渡江,也有人勸他重新再來,但他還是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盡了。

劉邦生性豁達,他失敗多少次也不記得了,在他看來活著是最重要的,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他從不為面子所累,能活著他什麼都可以不要。《厚黑學》裡說劉邦臉皮厚,是這一學說的創始人。

不管怎樣,他為了活下去,“鴻門宴”上給項羽賠罪,滎陽時讓紀信代去死。彭城之戰逃跑時,怕項羽追上,幾次將兒子女兒趕下車去。但是,劉邦每次失敗後,都會很快捲土重來。彭城失敗,他去了呂雉的哥哥那裡,借勢重新開始。成皋逃出後,與夏侯嬰到修武,直接到了韓信的營中,拿到了兵符,再次開始。

仔細想想,劉邦能屢次逃脫危險,這與他的性格年齡有密切的關係。劉邦那時已經四十多歲了,早已看透了世間的滄桑變幻,所以不掙朝夕的長短。而項羽就不一樣了,本來年輕二十多歲,而且很少有敗績。當然是年輕氣盛些,戰勝次數多了,更是難免目空一切的。還有就是,項羽出身貴族,是很在意自己的體面的。劉邦則是出身布衣,在社會上混跡江湖多年,吃飽飯幾乎都是問題的情況下,那裡還有什麼面子要講?所以劉邦沒有那麼多的規矩面子早講,只要活下去吃飽飯就是很快活的了。至於什麼面子?什麼理法?什麼臉皮厚?都是自己難為自己而已!

於是,項羽想不開烏江自刎而亡,劉邦則終於笑到了最後,


憂傷格格


謀臣韜略盡顯能,

大將攻城立戰功。

天下英雄為我用,

江山萬里入囊中。











費玉山905


劉邦發跡之前就是個流氓。他在四十多歲時設法成為了泗水亭。充其量,他是一名鄉鎮公務員。然而,這樣的人打敗了項羽。的確令人不可思議。

劉邦本人曾說過,在戰爭戰略上,他不能和張良相比,也不能和韓信相比,劉邦把他們的優勢放在一起,那麼他就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劉邦是一個直率大方的人,對下屬很大方,所以當時很多將領都願意追隨劉邦。雖然劉邦一生傲慢自大,但劉邦會遵守蕭何給他的所有建議。

貪財貪慾的劉邦進入咸陽後,看到皇宮裡有許多金銀財寶。這時,劉邦想把這些金銀首飾拿走,可這時,蕭何告訴劉邦,一定不要貪圖這些錢,否則他會失去理智的。聽了之後,劉邦直接放棄了財物。

劉邦進入咸陽後,立即與人民群眾立下了三條規矩。從此,劉邦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這樣他就可以在漢中這片土地上坐穩了。

當劉邦打仗時,他充分的放權給韓信,並且拜韓信為大將軍授予了他所有的權力,這讓韓信非常的感激,你要知道韓信曾經受過胯下之辱,正因為他受過這份屈辱,所以說韓信在項羽手下無出頭之日,這次韓信得到劉邦的信任。韓信自然對他感激涕零,所以打仗的時候,是使盡了自己的權利,甚至打出了背水一戰這樣的千古經典戰例,最終韓信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打敗了項羽,奠定了漢朝的基礎。

相反,出身豪門的項羽卻看不起韓信,在韓信投奔劉邦之前,他也曾問過項羽,但是項羽看不起他,勉強給他一個執戟郎中的工作,聽到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這顯然並不是一個大官。他雖然經常在項羽的左右,確實沒有發表建議的權利,像韓信這樣的軍事奇才得不到重用,項羽自然會走向失敗。

項羽很優柔寡斷。在鴻門宴上。項羽完全可以把劉邦消滅掉。當時,項羽手裡有40萬兵力。打敗劉邦很容易。然而,項羽想起了過去的兄弟情誼,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把劉邦放回了。然而在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並沒有放過他,他最終只能自刎烏江。

項羽如此傲慢,以至於最後他周圍的人都離開了他,甚至範曾也離開了他。

與項羽相反的是劉邦根本就不在乎什麼出身,因為他自己的出身也不怎麼樣,所以說只要韓信能夠領兵打仗,取得成功,他就放開手腳讓韓信去做。正因為劉邦充分的放權,所以說他將天下的英才都聚集在自己的身邊,這樣的人顯然能夠打敗項羽。

總結

當初劉邦起兵的時候,身邊只有3000人,各方面都不如項羽,但是他憑藉著自己用人的智慧,最終取得了天下。可見劉邦是一個好領導,他能夠調動手下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劉邦的成功離不開為他工作的兄弟們。劉邦的成功值得我們以後學習。

他出手比較大方,甚至可以劃分天下裂土封王的承諾來誘惑諸侯,從而使得他們成為和劉邦的利益共同體,正因為他團結了所有能夠共同對付項羽的力量,最終打敗了項羽,項羽的個人能力再強大也敵不過聯盟的力量,項羽的外交政策就是用大棒威脅其他諸侯,這樣的外交政策顯然不是劉邦胡蘿蔔政策外交的敵手,最終項羽成了孤家寡人。滅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新歷史上的今天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暴亂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管理學上有一個“奧格爾維定律”,說的是一種人才現象,大致意思是說“每個企業家都僱用比自己更強的人,企業就能發展成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還差,那麼他們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除歷史的原因外,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企業經營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關鍵在人才。我們搞企業管理也要把人搞明白,瞭解人才能駕馭人,才能使用人。


愛看影視的暖暖樹


劉邦為什麼會成功?就像你說的:“劉邦不要面子”

反觀這個社會,現在這些“不要面子,臉皮厚,喜歡自黑”的人更能得到很多機會,把自己的實業做大做強!

農村有句老話叫:臉皮厚,吃不夠!

說的就是其中道理,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你會不要面子,瘋了一樣往上衝,不成功才怪!

劉邦其實跟很多的普通人一樣,有著普通的想法普通的做法。所以對於他大家不設防,很願意跟他接觸,因為他的一些看法非常接地氣。劉邦的這個心願十分的普通,也就是這樣,才會一呼百應吧,讓許多人喜歡與之打交道。隨著交往的人越來越多,劉邦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在這種情況的磨練下,劉邦為人處世變得越來越圓滑。無論什麼類型的人,都能和劉邦相處的很好,因為劉邦最懂人心。

這樣的劉邦真的是交友高手,就算是那些高官顯貴也不會排擠他。他玩的朋友不分階層,不分年齡段,只要能搭上話,他都可以很快的和人家稱兄道弟。劉邦結交了不少的朋友,這些朋友當中各種人都有,走仕途的書生,混江湖的逃犯,還有給人算命的術士等等。

俗話說的好一個朋友一條路,人緣巨好的劉邦自然不缺乏路子,這也恰恰使得劉邦將來稱帝眾多志士投靠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