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籠包為什麼那麼香?

鳳凰涅槃122984306


杭州小籠包

小籠包是上海市,江西省,浙江省(杭州),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安徽省蕪湖等江南地區著名的特色傳統小吃。

起源於北宋開封的灌湯包,於南宋時期隨宋室南渡來到杭州,之後在江南地區發揚光大。要做到皮薄餡靚是有秘訣的。做皮時開粉要用滾水淥熟,皮才軟滑,若用生粉就會太乾了。餡要有汁才好吃,但餡料有水份會很難包,配好後放進雪櫃片刻,使油和水份都凝固才包,蒸熟後的小籠包就會很好吃了。

下面分享一下小籠包的做法

杭州小籠包特點:

杭州小籠包以麵粉、豬瘦肉、肉皮凍等為質料,經蒸制而成的一種特色風味包子。其特點是皮面潔白薄軟,餡心飽滿滑嫩,鹹甜鮮美多汁。

食材:

麵粉 500 克,豬瘦肉350 克,肉皮凍200 克,薑末20 克,蔥末10 克,紹酒8 克,醬油15 克,精鹽3 克,味精2 克,白糖12 克,胡椒粉1克,酵母13 克。

做法:

1.將麵粉放入容器內,參加酵母拌勻,再參加溫水250 克和勻成

麵糰,靜餳1 小時。

2.豬瘦肉洗淨,瀝去水,剁成末,放入容器內,參加紹酒、醬油、

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攪勻,參加清水150 克攪勻上勁,再參加切成細粒的肉皮凍、薑末、蔥末拌勻成餡。

3.將麵糰搓成條,揪成60 個劑子,逐一按扁,擀成圓薄皮,放上餡,提褶收口捏嚴成小籠包生坯,擺入籠屜。全數制好後入蒸鍋內用大火蒸至熟透掏出即成。

提示:小籠包皮要擀製得中心稍厚一些。生坯要滾水入鍋,蒸10 分鐘即可。

小籠包必需現做、現蒸、現吃。客人點了小籠,面板師把揉好的麵糰再復揉幾下,切劑子現擀、現包、現蒸。蒸的時辰多一分鐘少一分鐘都不行。少一分鐘粘牙,多一分鐘漏氣,涼一分鐘乾瘦。







小天天美食


家裡做的包子,為什麼沒有外面賣的杭州小籠包香,我們首先來說說杭州小籠包的特點:皮薄多汁、做法上講究:

皮子】普通的皮子用發酵過的面,擀製出來的皮很容易吸水,蒸好後肉計被包子皮吸收,口味上略顯乾澀;杭州小籠包的波用沒有經過發酵過的面,皮子更加薄,而且不容易吸收汁水,蒸出後皮子晶瑩剔透,口味上非常筋適。

【肉餡】杭洲小籠包以豬肉餡最為流行,有些別的做法也會加入蟹黃或者蝦仁,為了有鮮美約汁水,還要加入肉皮凍,做肉餡時,肉的肥瘦此例要相間,而且一定要新鮮的,不能是冰凍的(冰凍的肉失去粘性,蒸出來的餡是散的)。

【肉皮凍】豬皮買過來之後去毛,放入洗開水的鍋中煮5-6分鐘撈起用請水洗乾淨,放到菜板上去掉肥膘肉,鍋中加清水、生薑、蔥絲、紹酒,下入肉皮一起煮,直到酥爛,把酥肉皮撈起,用刀挆成肉末,再放入原來煮肉皮的湯,熬40-50分鐘,盛出待凝固後放入冰箱冷藏。

【成型】捏製成型時,用左手託著包子皮,加入肉餡和肉皮凍,大拇指往逆時針方向輕輕平推肉餡,左手按順時針轉動,右手順著轉動的方向捏褶子,一邊轉一邊捏。

【蒸制】小籠包要用旺火蒸制,時間不要過長,差不多5-6分鐘就可以了。

在瞭解了杭州小籠包的特點和製作過程之後,就應該明白自家做的為什麼沒有小攤做的杭州小籠包好吃的原因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我是南創小YUAN,下次見。


南創小YUAN


在全國的大多數城市,杭州小籠包的門店都不少見。如果提到拉麵想到蘭州,提到小籠包便會聯想到杭州。店內一般主營小籠包,餛飩和豆漿這些小吃。

作為中國人,即使沒有吃過杭州小籠包,肯定也看到過或聽說過,但是,遍佈全國的“杭州小籠包”店真是杭州人開的嗎?

誰在經營“杭州小籠包”?

如果你某天到杭州旅遊,想嘗試一下聞名天下的杭州小籠包,那印象恐怕會被顛覆。杭州本土的小籠包和你在外嘗過的小籠包完全不同,真假杭州小籠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究竟是小籠包,還是小肉包。

全國各地“杭州小籠包”店內賣的小籠包

在全國聞名遐邇的“杭州小籠包”多用發麵,嘭嘭的白麵裹著肉汁四溢的豬肉內陷,一屜小包子吃得人一本滿足。

但真正的杭州人見到那些所謂的“杭州小籠包”,往往頻頻搖頭,因為杭州本地人一貫吃的小籠包是這樣的:

正宗杭州小籠包真身

死麵,薄皮。吃時必須貫徹一個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

小心翼翼將小籠包蘸取醋汁,放在勺上,咬開底下的口子用力一吸,先將鮮美的湯汁灌入口中,再將剩餘的小籠包整個放入嘴中,咀嚼嚥下,一氣呵成。

那麼,為何杭州小籠包在杭與在外有這麼大的區別?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人。全國各地街頭巷尾常見的“杭州小籠包”的經營者並非來自杭州,他們是浙江嵊(音同剩)州人。

嵊州人之所以用杭州小籠包這個名字開店,是因為嵊州的“嵊”字有點生僻,難以被外人記住。杭州就不一樣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幾乎大家都聽過,用上杭州的招牌能夠吸引食客,於是人們就紛紛效仿。

杭州小籠包就這麼出名了,但其實,它只是“嵊州小籠”的代名詞。

據統計,在全國各地經營小籠包的嵊州人超過5萬人,小籠包已成為嵊州第三產業中的重要支柱,僅在北京就有2000多家嵊州人開的小籠包店。在美國唐人街、東南亞、港澳地區都有嵊州小籠包店的身影。

嵊州小籠包也分兩種:麵粉不發酵、內有湯汁、皮薄顯半透明的,被稱為“緊粉小籠包”;麵粉發酵、內無湯汁、富有嚼勁而筋道的,被稱為“發粉小籠包”。

發粉小籠包,白白軟軟的麵糰裡是鮮肉餡,鬆軟鮮美,兩口一個。在全國各地常見的往往是發粉小籠包。

正宗杭州小籠包的身世之謎

學會分辨“杭州小肉包”和杭州小籠包之後,不僅好奇,正宗杭州小籠包究竟從何而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杭州小籠包其實繼承了開封灌湯包。

小籠包最早來源於北宋的山洞梅花包子,是汴京的名點之一。那時候的山洞梅花包子就已經以薄皮包子裡的湯汁為特點。歷史上宋王朝時期因戰遷都,自然而然也將梅花包子帶了過來,賦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

開封灌湯包子用死麵製作,麵皮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以水和餡,使包子內部充滿湯汁,同時保證口感清爽。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正是古代開封的工藝。

從杭州本土的其他食物上也能看出杭州與中原地區的聯結。杭州出名的麵食片兒川,最合時宜的竹筍被請到熱氣騰騰的碗中,蓋上雪菜,鮮美可口。雖然筍片和雪菜都是江南專屬的味道,但在湯頭短暫汆熟的麵條做法,顯然有著北派面做法的影子。

但也有另一種觀點卻對這種南北承繼的說法做了批判。

北宋之前建都都在北方,南宋臨時遷都臨安,順理成章會將北方的烹調方式帶來,所以杭州和開封的關聯是無法抹去的,但是,美食的演變並不能一筆帶過。

開封灌湯包的陷加了水,但杭州小籠包裡藏著的則是肉皮凍;再比如西湖醋魚這道菜,河南用鯉魚做食材,但到了杭州就變成了草魚,魚上的焙面也不見蹤影。

可見,不能說杭州的食物就完全繼承了開封,小籠包就是灌湯包的變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美食來到當地,經過多年的演化,早已帶上了地道的本土味道。

經典杭幫菜

杭幫菜有個特點,特別喜歡給自己套個帽子。

不少名菜聽起來都有些高大上的故事。這多少顯得有點不自信,好像光靠色香味不足以唬到人。

如果要深究,那些披著故事的杭州名菜,有些並不是杭州本土生的,確實是外來貨。比如叫花雞,是常熟的。常熟的叫化雞自古有之,至今用的仍是荷葉和酒罈泥封裹。

不過,地道的杭幫菜還是有的。龍井蝦仁,創於百年前的民國初年,絕不是受北方菜系影響;春筍步魚也是,只是因為食材的稀有,很多店都絕跡了。

已經絕跡的春筍步魚

食物往往隨著人流動,從杭幫菜的兼收幷蓄可以看出,杭州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

自南宋起,北人南下,特別是太平天國與清王朝長達十餘年的戰爭,蘇浙皖損失人口6000餘萬,事後曾國藩設立招墾局,移入者以河南人最多,安徽、湖北人其次。

所以,如果去杭州檔案館查一下就知道,杭州是沒有十代世居的杭州人的。

杭州、上海、無錫,哪裡的小籠包最好吃?

前面說了,小籠包歸根結底與南宋時的遷都有密切的關係。

宋朝時,北方人吃甜口,南方人吃鹹口,隨著遷都,北方甜口的偏好被帶了過來,所以杭州小籠在口味上也更接近北派,江南其他地區的小籠包則都是歷史長河中的改良。

所以口味上來說,南方和北方的小籠包都是偏甜口。不過當時遷都的影響範圍主要集中在浙北,即杭州周邊一塊兒。過了紹興,菜的口味又向著鹹鮮去了。

江浙滬一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味道的小籠,其中比較有名除了杭州,就是上海和無錫了。

上海作為名揚海外的國際大都會,小籠包的名聲絕不遜色於杭州。

上海小籠的改良時間據說更早(同治十年,即1871年),比無錫的早五十年,比南京早可能一百年。甚至上海南翔黃家曾吹噓,他們將當時流行的大肉包子由大做小,皮子擀薄,又加重了湯汁,可以說是發明了小籠包。

這當然無法坐實,畢竟小籠包在江南一帶流傳了有幾百年了。

但南翔人確實將小籠包又重新炒熱了,藉著文人墨客的口使小籠包變成了上海的一道名點,在餡料中還極具創新地加入蟹黃等材料。

蟹粉小籠

無錫小籠包的改良據說起源於民國11年的王興記,大師傅從上海學來了做小籠的手藝,然後根據無錫人的口味加以本地化。無錫小籠可能是所有小籠包裡最甜的一種,吃多了還有點發膩。

在此之前,無錫小籠還有另外一種,即所謂傳統小籠,包子皮用的是半發酵。除了傳統無錫小籠之外,其他地方的小籠幾乎不發酵,當然,嵊州小籠包除外。

綜合來說,上海小籠一般偏鹹鮮口,無錫小籠很甜,而杭州小籠包算是一箇中和,至於哪個最好吃,自然是看個人喜好了。









輕輕的我的寶貝


古人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對於一直生長在北方的所長來說,春日的江南,美不勝收。今天來分享一下杭州小籠包為什麼那麼好吃。

包子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傳統美食。一層皮、一團餡兒,卻可以百般變化,燙麵、發麵、甜口、鹹口,鮮肉、素菜、灌湯、流沙……在各地人們的巧手中變得風味迥異、各具特色。如此多變的美味,能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頭好絕不是毫無道理的。

“形如荸薺,皮薄肉豐”是江南小籠最大的特點。首先皮是死麵(敲黑板!!不是發麵吶各位~),肥瘦混雜的肉餡裡還應該包著調好味的肉凍,這樣才能保證整出來的包子湯汁鮮美且不會膩。

餡料中再加入蟹黃蟹肉,普通的小籠就瞬間化身為承載著河鮮美味的蟹粉小籠,配上一小碟醋或者薑絲,就算是款待外來朋友也不失禮數。

說完小籠包,很多人肯定立刻就會想到生煎包。作為土生土長的江南小吃,生煎與小籠包一樣外觀精緻、內餡鮮實,一口咬下,湯汁就能噴濺而出,吃起來十分滿足!要說區別,除了細微的製作手法與餡料比例的差別,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個用隔水蒸一個用油煎了吧。





邊吃邊改


寒冷的冬天,最幸福的事莫過於來一個熱火朝天的包子了吧~白白胖胖的包子冒著誘人的香氣,鬆軟的外皮,香濃多汁的餡料,咬一大口,唇齒間都是餡料的鮮香和麵香,小籠包源於湯包,隧道的小籠包也有湯。但小籠包更小,男士可以做到一口一個(不夠文雅)。湯包更大,同樣鉅細的籠,一籠只需2-4個,湯汁更多。誇大的還配吸管給你吸湯。還有的湯包為了留住湯汁,是收口朝下的。在全國各地開“杭州小籠包”店的人,大局部來自浙江嵊(shèng)州。概略是嵊州這個地方不夠著名,最起頭運營的時辰,某個“聰明”的嵊州人便給店面取名為“杭州小籠包”,今後讓那一屜屜縮小版的肉包子併吞了全國早飯的頭把交椅。杭州小籠包特點:杭州小籠包以麵粉、豬瘦肉、肉皮凍等為質料,經蒸制而成的一種特色風味包子。其特點是皮面潔白薄軟,餡心飽滿滑嫩,鹹甜鮮美多汁。食材:麵粉 500 克,豬瘦肉350 克,肉皮凍200 克,薑末20 克,蔥末10 克,紹酒8 克,醬油15 克,精鹽3 克,味精2 克,白糖12 克,胡椒粉1克,酵母13 克。做法:1.將麵粉放入容器內,參加酵母拌勻,再參加溫水250 克和勻成麵糰,靜餳1 小時。2.豬瘦肉洗淨,瀝去水,剁成末,放入容器內,參加紹酒、醬油、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攪勻,參加清水150 克攪勻上勁,再參加切成細粒的肉皮凍、薑末、蔥末拌勻成餡。3.將麵糰搓成條,揪成60 個劑子,逐一按扁,擀成圓薄皮,放上餡,提褶收口捏嚴成小籠包生坯,擺入籠屜。全數制好後入蒸鍋內用大火蒸至熟透掏出即成。提示:小籠包皮要擀製得中心稍厚一些。生坯要滾水入鍋,蒸10 分鐘即可。小籠包必需現做、現蒸、現吃。客人點了小籠,面板師把揉好的麵糰再復揉幾下,切劑子現擀、現包、現蒸。蒸的時辰多一分鐘少一分鐘都不行。少一分鐘粘牙,多一分鐘漏氣,涼一分鐘乾瘦。



老公不要了啦


杭州小籠包為什麼這麼好吃?首先和麵一定要講究。首先要把麵粉放入一個大盆裡面。然後加入清水。清水呢,我們先少量的加。麵粉和的時候不要太硬。儘量和的時候要軟點。把麵粉和到和到光滑不粘手就可以了。放在盆中醒20分鐘就可以包了。放在盆中,我們要拿保鮮膜蓋住不讓空氣進入。麵粉要5斤,水要配2斤就可以了。這就是和麵的一個過程,下面我們來,來做一下餡料中的皮凍的做法。做皮凍的原材料有,蔥50克。姜50個。豬肉皮3斤。姜蔥切斷。放在一旁待用。在把姜切成片。把薑片放入我們提前好的高壓鍋中。再將我們洗好的肉皮。放入高壓中。在鍋中加入清水。加入清水中我們就加蓋上火。放入高壓鍋燉上氣 開始算。在火上燒至半個小時。這樣我們的肉皮在高壓工會被融化。這樣方便於打入我們的肉餡當中。開鍋把肉皮打碎。打肉皮要加一點湯。這樣皮凍就製作完成。豬皮3斤。水十斤。蔥姜各50克。放入冰箱2小時。接下來就開始製作餡料了準備的原材料有,肉餡5斤。六分瘦四分肥的最好。雞蛋八個。鹽15克。味精40克。白糖50克。雞精40克。13香20克。胡椒粉十克。蔥60克。姜60克。雞汁50克。料酒100克。香油40克。老抽20克。美極鮮20克。還有之前做好的皮凍5斤。將準備好的蔥切成小段。將我們把它切成薑片。我們將把蔥姜打成碎末。打成碎末以後加入提前做好的肉餡中。加入雞蛋。加入之前準備好的料。然後順著方向攪拌均勻。攪拌了大概幾分鐘後加入點清水。繼續攪拌。攪拌至少要十分鐘。攪拌清楚後放入冷凍。,12個小時後就可以包了。然後我們就可以包啦。這樣做出來的包子是相當的好吃的。


農村海哥的生活


你好,非常榮幸回答你的提問。

小籠包只要肉餡做的好,都是蠻香的,至於那種很香的,估計是放了蠻多十三香,實際上沒有必要。附上小籠包的做法供參考:

小籠包-肉餡的秘密的做法

買的肉餡,加入蔥花香菜,料酒,油,鹽,少量白糖攪拌均勻,放入攪肉機,攪拌,加水,攪拌加水!水一點點加讓肉吸收,攪拌成肉泥!(我特別不喜歡肉餡裡面好多姜,那是吃薑還是吃肉,肉真的有那麼臭嗎?需要放那麼多姜去腥!要想大口吃肉就別放那麼多雞蛋香菇亂七八糟提鮮,真的肉沒那麼臭)

沒有絞肉機的就先什麼都不放在案板上剁成肉泥!然後加入作料,攪拌上勁加水攪拌,攪上勁讓肉把水吸收完!

到什麼程度可以不加水呢,1、加肉的1/3的水 2、邊加邊攪直到肉泥變白水嫩!看圖肉泥變白了!

別忘了!最後一部加一點澱粉!加一點澱粉!加一點澱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可以有一部分不加澱粉出鍋嚐嚐口感!加了澱粉的肉泥更滑嫩!像吃蝦滑!

包上就行!我給我公公婆婆說,你的餡裡雞蛋香菇蔥薑蒜一樣不少但就是沒我的好吃,我只加鹽和醬油料酒蔥花!他們不信,完了蒸出來給她們送了一些,我公公不信我包的豬肉餡,非說是魚肉泥或者蝦肉泥!哈哈!

我一般包好放冷凍吃的時候再蒸,早餐小籠子蒸一兩籠!不過我覺得現包現蒸口感更好一些哈!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美食磚家超哥


杭州小籠包其實並不是杭州人做的,而是由嵊州人做的,嵊州人有5萬在全國各地做小籠包,很多嵊州人發財致富也都是靠著到外面去開小籠包店子。那麼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的是杭州小籠包呢?

這是因為嵊州小籠包在全國各地打的招牌是"杭州小籠包"。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嵊州的"嵊"字在字典裡屬於生僻字,讀音“剩”,不是嵊州人的話根本不認識這個字,於是出去外省做小籠包的人便寫上了"杭州小籠包"招牌。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用上了杭州的大招牌還真引來了食客帶來了好生意,後來人們就紛紛效仿。於是,杭州小籠包就出名了,但其實,它只是"嵊州小籠"的代名詞。

小籠包的餡兒是很講究的,它和那種大肉包的口味很不一樣,杭州小籠包之所以這麼出名,當然就是因為它真的非常好吃。但是,這其實是嵊州人的獨家秘方,外人他不知道。

配料:瘦肉,外加料酒、子母醬油、甜麵醬、小磨香油等各種調料一起攪拌,再用白糖、味精提鮮,這是傳統的配料做法,這其中的配料分量很難控制,現在嵊州人很多都用按配方生產好的複合調味料(比如嵊餡奇牌的專用調味料),只需要加鹽、味精、醬油、加上覆合調味料溶解,最後加上肉餡攪拌均勻就可以了。另外,麵粉的發酵也是一個技術活,沒有多年的經驗,是做不出那種白白軟軟的小籠包的。


土廚小駿


因為杭州小籠包麵皮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以水和餡,使包子內部充滿湯汁,同時保證口感清爽。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是古代開封的工藝。

還就就是杭州小籠包裡面有的加了蟹粉,甜香,還有就是裡面有湯,就像灌湯包一樣非常好吃。

還有就是杭州小籠包的起源,這要從開封的灌湯包說起。大家都知道開封的灌湯包很有名,去開封旅遊一定要去第一樓或者黃家包子去嚐嚐正宗的灌湯包(個人推薦黃家包子,實惠)。開封灌湯包起源於北宋時期,後來隨著金滅北宋,開封城的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們就南遷到杭州,與此同時,各種手藝、美食也隨之來到了杭州,灌湯包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合灌湯包的製作方法和本地的就地取材等,杭州小籠包就誕生了





l阿洋


首先,調肉餡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我們在家裡做包子一般就是放一些基本的佐料,而杭州小籠包調肉餡需要用到香料水或香料油。香料和入肉餡裡是複合的味道,有增香去腥的作用,更能突顯肉的鮮美。

其次,和餡手法也不一樣,一般在家就是往肉餡里加水,比較好的包子店會往肉餡裡調入高湯,這樣的話肉香味會更濃郁。

再有,麵皮的製作也是很講究的。面香鬆軟,剛出鍋的小籠包可愛又美味。

所以,這麼講究的用料和手法,想不好吃都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