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洛陽紙貴”,有什麼典故嗎?

西胡狗肉


洛陽紙貴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在晉代洛陽用來書寫的紙,一時間求多於供,造成紙的短缺,因而紙的價格上漲。而後來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著作好,銷售快,風行一時。

這個成語的背後,是一個人為了一個目標用十年努力換來的。他是誰?又有怎樣的故事呢?現在由有書君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洛陽紙貴這個典故。

晉代有一個人名叫左思,山東臨淄人,他少年的時候學習不太認真,所以學習成績不是很好。

而他的父親左雍對他也是相當地不滿意。有一次,左雍在家裡會朋友,在和朋友聊著聊著天,就說到了他的兒子左思。他說:“我的兒子每天就是知道玩,學習是一點都不認真。

他跟我小時候是沒法比呀,估計成不了龍,只能成蟲啊。”

就在這個時候,左思正好從這路過,聽到了他父親說的話。當時他的心裡是十分地難受,原來他的父親是這樣看他的。所以從那個時候,他就暗暗地下了決心要刻苦讀書,不能讓父親瞧不起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左思的長期用功苦讀,終於在學識上有所成就了。

他寫的文章以辭藻壯麗見稱,在當地是獲得了人們很高的評價。

後來因為他的妹妹左芬被選入宮,所以左思的全家也都遷去了京城洛陽,而左思也在朝中任了“著作郎”。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就開始計劃寫《三都賦》,這三都指的是魏蜀吳三國的都城。

在創作期間,他為了使文章能做到詳實可信,走訪遊歷了三國舊都,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和風俗。

回來後,他整天苦心構思,隨時隨地的想著這篇文章。他把紙筆放在走廊裡,庭院裡,每想到一個佳句就馬上記錄下來。就這樣他努力地寫了十年,才把這篇鉅著完成。

可是剛剛完成的鉅著,並沒有馬上被大家所熟知,所以左思決定帶著它找人去請教。一天左思帶著它去向當時著名的學者黃甫謐請教,皇普謐看了左思的《三都賦》真是拍案叫絕。

他覺得左思寫的太好了,左思的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也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所以他想要把《三都賦》介紹給其他的學者們去讀。也正是由於皇普謐的舉薦,左思的著作很快地在洛陽出了名。

而當時在洛陽有一位作家叫陸機,本來他也想寫《三都賦》的,可誰知被左思搶了先鋒。

他覺得左思是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他竟然也能寫出《三都賦》。他認為左思寫的《三都賦》是隻配做廢紙去蓋蓋酒甕罷了。

這天陸機去拜訪一位朋友,他在朋友家看到朋友正在讀左思的《三都賦》。陸機很好奇左思到底是怎麼寫的,竟然讓朋友看得這麼出神,所以他也藉此機會看了這《三都賦》。

看完後,他也是對左思大為地讚賞。他認為這《三都賦》真是寫絕了,有這一篇就足夠了,他是再寫也超不過了。所以陸機也大大地為左思推廣了他的《三都賦》。

真是一時間,左思的這篇傑作在洛陽各階層人士中廣為流傳。

由於當時還沒有印刷術,所以大家都紛紛搶先買紙抄錄閱讀。由於抄寫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洛陽的紙價頓時就上升了。所以呢,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叫做洛陽紙貴。

原來洛陽紙貴是在說左思的《三都賦》寫的太妙了,引得大家紛紛買紙抄錄。

左思的這部著作,可以說是他費盡心思,經過千萬次的冥思苦想才寫出的傑作。

而左思從一個差等生如何變為一個優等生,並且用了十年的時間寫下了這有名的《三都賦》的?這個過程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

一個人一開始的境況是怎樣的並不重要,關鍵是他有沒有一個要為之努力的目標。只要目標定準了,接下來就需要一個為了目標而努力的持久的心。

成功不是輕而易舉就會獲得的,它需要我們付出十分甚至是百分的努力。

如果左思沒有目標,並且平平淡淡地過著他的生活,那這聞名於世的《三都賦》就不會問世了。所以為了心中的目標,大家都努力地前行吧,只有辛苦的汗水才能澆灌出最美麗的花。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彈指江湖三十年,淋漓舊墨尚依然!歡迎來到翰林院!

典出《晉書·文苑列傳·左思》: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說的是左思用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以後,又用了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於是大家爭相傳抄,引得洛陽的紙價也漲了。

三都即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建業,左思為寫作三都賦,蒐集了大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文資料,歷經十年才完成了三都賦,但是左思此前名聲並不是很大,所以寫成以後並沒有受到太大關注,於是左思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張華認真讀完文章後大為讚賞,又受到了另一位名士皇甫謐的推薦,人們這才發現《三都賦》是天下奇文,人們都想一覽佳作,但是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只得爭相傳抄,一時間連洛陽的紙價都漲了 起來。後“洛陽紙貴”用來形容作品風行一時。

彈指江湖三十年,淋漓舊墨尚依然!歡迎關注翰林院!


翰林院


問題:為什麼說“洛陽紙貴”,有什麼典故嗎?


前言

洛陽紙貴這個典故來自於西晉的左思,傳說他10年才寫成《三都賦》。可惜寫完《三都賦》後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後來左思拜訪了幾位文壇大佬,在他們的推薦之後這篇文章成了爆款,一時被競相傳抄,引發了洛陽紙貴。

不過,隨園老人說,左思的《三都賦》在清朝“一二日可成”,當然也不可能引起洛陽紙貴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十年寫成的《三都賦》的左思

據《晉書·文苑列傳》中記載:左思(約250~305)自幼說話結巴、天賦並不高,而且容貌不揚,曾經讓父親左雍非常失望。

後來左思發奮讀書,用1年時間寫出《齊都賦》 ,後來搬家到京城洛陽,“遂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

不過左思的《三都賦》寫成以後,並沒有馬上引起文壇的注意。左思自認為不輸於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於是開始求名人為之打call。這有點像今天的新電影上線,眾多名人大咖微博微信頭條一推薦,自來水馬上跟上,豆瓣直奔9分去了。在當年文壇領袖張載、皇甫謐、張華等人推崇下, 《三都賦》很快成了爆款:

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文苑列傳》

當時西晉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二陸是指陸機、陸雲兄弟。 陸機本來也想寫《三都賦》,後來聽說左思想寫三都賦時哈哈大笑,對弟弟陸雲說,這裡有個大老粗,等他寫完了三都賦應該可以用來蓋酒缸吧。

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南方人形容北方人沒有學問),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

但是陸機讀完左思的作品以後,“絕嘆伏” 認為自己沒有可以修改增刪之處,放棄了寫《三都賦》的想法。

二、《隨園詩話》中 袁枚為什麼說《三都賦》一二日可成

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中說,左思生在清朝,一定不會再寫這類的文賦。即使寫,也不過翻翻資料,一兩天就ok了。至於拿《三都賦》來抄寫的人,也不會有了,當然也不會出現什麼洛陽紙貴的現象。

使左思生於今日,必不作此種賦。即作之,不過翻摘故紙,一二日可成。可抄誦之者,亦無有也。今人作詩賦,而好用雜事僻韻,以多為貴者,誤矣!

為什麼袁枚這樣說呢,《隨園詩話·卷一》中寫出了原因:

古無類書,無志書,又無字彙;故《三都》、《兩京》賦,言木則若干,言鳥則若干,必待搜輯群書,廣採風土,然後成文。果能才藻富豔,便傾動一時。洛陽所以紙貴者,直是家置一本,當類書、郡志讀耳;故成之亦須十年、五年。今類書、字彙,無所不備;

袁枚說,古代沒有地方誌和類書這些工具書。當時的人寫《三都賦》、《兩京賦》 必須大量搜檢群書、採集風土資料,一般的人並不具備這種條件。

之所以西晉人競相抄寫引發洛陽紙貴,是因為讀書人把《三都賦》當作重要的工具書使用, 恰似今天的漢英詞典、成語大辭典、新華字典等 ,當然要人人必備。

結束語

第一個寫出這類文章的人,因為缺少可以參考的工具書,所以要花十年、五年的時間才能寫成。 而在清朝類書多不勝數的情況下,袁枚說寫這樣的文章“不過翻摘故紙,一二日可成。“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說過: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袁枚說“使左思生於今日,必不作此種賦。”這句話今天也很適用。現在誰還寫這類賦呢,大家都去寫可以換錢的劇本和網絡小說了。

至於袁枚說《三都賦》這類堆砌辭藻的文章1、2日可成,也是對古代讀書人而言。今人不說寫這種駢文,就是寫一首簡單的文言文都很難做到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洛陽紙貴這個典故確實很有看點和嚼頭,也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其實這個典故的主人很少有人提及,或者受眾面很窄。

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西晉著名文學家。按照左思本人的理解,他其實是個沉於下僚的潦倒高人,這在他的《詠史》八篇中得到了較為具體的刻畫。

其實在有晉一朝,賦體文章並不像漢朝那樣風靡了。但左思畢竟寒門學子,欲進無門,只能以文學的萃彩叩開士族的大門,從而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進入世胄高階。

據傳,左思作《三都賦》,是因為受了張衡的啟示。張衡不僅是一位盡人皆知的科學家,發明了地動儀,還寫出了恣肆恢宏的賦體文獻,著名的文賦有《二京賦》《歸田賦》等,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左思是個醜陋之人——當然這只是一種時人的描述。以他妹妹左棻能以姿色進宮受封來看,一奶同胞怎麼也不至於醜得裡出外進、一無是處。但左思卻是個寒門子弟。在當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時代,他這個寒門子弟要想打入上層建築,只能是不斷髮奮進取,以文質取勝。

所以,他才沉悶了十年,以十年磨一劍的勇氣,終於寫就了《三都賦》這篇轟動一時的文章,傳抄之人你爭我取熱鬧非凡,好一派繁榮景象。

洛陽紙貴,恰是他這篇文章受到推崇和摯愛的真實寫照。從此以後,凡屬文采斐然的文章,都可以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標榜。

但也不得不說,似左思這種一文到底的執拗和沉著,雖然笨拙,卻也嚴酷,是對當時社會鏡像的最佳反射,折射出那個社會條件下,文人士子的艱辛與苦澀,悲情與沉重。

隨附左思《詠史》之二: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洛陽紙貴是一個成語,形容作品絕妙,令人愛不釋手廣為流傳的意思。

這個典故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晉代大文學家左思小時候非常聰明頑皮,就是不愛讀書,父親非常頭疼,一次宴會上,客人都誇左思聰明伶俐,父親卻連連搖頭嘆息,“這孩子不愛學習,大了也不會有什麼出息!”左思於是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代文豪,尤其是用了十年時間創作的《三都賦》生動地展現了三國時魏蜀吳的風土人情習俗,超出了漢代大文學家、史學家班固的《兩都賦》。受到了當時許多人的喜愛和追捧,由於當時沒有印刷技術,人們只能手抄,這樣導致洛陽城紙張一時緊缺,不斷漲價,所以就有了洛陽紙貴這個成語。

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無法體會到這樣的一書難求了。





白亦詩部落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是通過傳抄的形式傳播的,文人們見到好的文章還是會爭相抄寫下來。

西晉文學家左思依據事實和歷史發展、結合豐富的文獻資料寫出了《三都賦》。所謂《三都賦》即《蜀都賦》、《魏都賦》、《吳都賦》,這三篇歷時10年,凝結著左思甘苦和心血的傾城之作出現之後,人們嘖嘖稱讚,竟相傳抄,一時之間,洛陽紙價見漲。原來每刀千文的紙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競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後來人們就用"洛陽紙貴"來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


千形萬象


洛陽紙貴,中國古代成語,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郭建勳7


洛陽紙貴是成語,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說得是西晉左思的作品《三都賦》寫的好,都城洛陽的紙張,因大家爭相傳抄《三都賦》而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抬高了紙的價格!後世用來比喻作品為世人看重和欣賞,風糜一時,流傳很廣。

左思是晉代文學家,從小淘氣不喜歡讀書,父親左雍經常擔憂併為此生氣。有一天,左雍與朋友們閒聊,朋友恭維他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左雍則長吁短嘆:說左思:“他讀書不如我,將來沒有多大的出息。”露出惆悵與失望的神色。



小左思無意看到了這一幕,很難過,明白了只有好好唸書將來才有作為;就暗下決心,要刻苦學習。於是憤發努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讀書,積累知識;成人後,學識淵博,文章也出彩;他曾用一年時間寫了《齊都賦》,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為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


小有名氣後,他以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蜀、吳京城的風土習俗,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了《三都賦》;寫作期間:他苦心孤詣,精心撰寫,甚至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個春秋,終於寫成了文學鉅著《三都賦》。

《三都賦》問世後,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甚至把它與歷史名篇、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提並論!喜愛《三都賦》的人爭相抄閱,因作品受歡迎程度高,有口皆碑,一時之間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呈現供不應求之勢,使得全城的紙張的價格大幅度上升。


希望星晨58298869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比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用戶浪裡飛


洛陽才子他鄉老,漢魏文章半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