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感覺80、90年代的歌曲更好聽,更有代入感?

貝利貝里


因為,現在能夠留下的80、90年代的歌曲,都是經典曲目,那些同時期名不見經傳的歌曲,如今早已不知吹向何處了。如今我們聽到的90年代左右的歌,我推薦beyond 和羅大佑。


魯直看世界


“我是舊世界的殘黨,新世界沒有能承載我的船”

有種東西叫做“童年的糖果”。

2003年,非典鬧得正凶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半大的孩子。

那個時候家裡貧窮,只有一個老式的很大的手提錄音機。

磁帶不少,二三十盒,我那不正經的爸爸買了不少。

每當午後,我會學著爸爸的樣子,挑選一盤磁帶放入錄音機。而我當時挑選它,只是因為磁帶上的姐姐長得漂亮。

如今,快二十年的時間了,我還是會在空閒的時候聽聽那首歌——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緊張、浮躁的生活之餘享受一絲寧靜。

稍大一些,家裡有了vcd,用光盤就可以觀看mv,名叫丁香的女孩在煤氣罐爆炸中喪失了花一樣的生命。《丁香花》的旋律和煤氣罐的危險深深刻入我心。

近些年,不是沒有聽過好歌,我記得《男孩》、《消愁》、《作曲家》,都是很好的歌,可我總願意在刪改無數次的歌單中留下幾個位置,留給那些20年前的歌。

拋開這些歌本身的質量極佳不說,也需要一定的契機才能嵌入心裡。

多年後,當你再聽那些老歌時,聽到的不只是歌本身,還有那段時光流逝的聲音。

你懷念的不是歌,是過去聽歌的時光和聽歌的你。



娛樂微扒


你好,我是牛牛,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首先,我舉一個例子,為什麼現在的作曲家再也寫不出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間或者巴洛克時期那樣好的鋼琴曲,小提琴曲,或者歌劇,因為最好的和聲編配在那個時代已經被那個時期的作曲家寫完了,後人只能發明電聲音樂才能夠繼續延續,音是有數的,88個音,組合的套路就那些,只能是換湯不換藥,流行音樂也是一樣,80。90年代是國內流行音樂剛剛發現的時期,大家都在用心做音樂,所以作品內容真實,感人,所以那個時期得音樂更好,現在是快餐文化,網紅時代,所以,做好音樂不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固然,大家就會懷舊了,希望我的淺顯回答能夠幫助你


居家的牛牛


首先你可能經歷過那個年代。其次就是那個時期的偏真聲歌手,表現出來的作品有穿透力、有力量感讓聽者印象深刻。現代音樂偏向技巧型歌手錶現出來的作品更多樣,甚至一首作品裡包含了眾多技巧,比如真音高音、假音高音、咽音高音、花腔高音、混聲高音等等。這樣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80年代的歌曲可能會更容易上口一些在歌曲難度上,也就合理的解釋了你提出的問題。。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理解都不相同。但對於年代的經典卻都一樣懷念。。。


唯愛o球哥微笑


原因還是歸結於整個時代的變化,九十年代是整個華語電影跟樂壇的黃金時代,不管電影還是樂壇都湧現出一大批全能型人才。樂壇很多歌星都不是一步登天的,都是從tvb等訓練班,或者其他渠道一步步走出來的。不像現在的很多歌星都只是造勢造出來的,也就是一陣子的星味,沒有料,沒有功底,沒有能力。作品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區別其實也就在這個地方。九十年代的歌壇巨星哪一個不是能作詞能作曲,甚至電影都照演。現在呢?浮誇的社會造就浮誇的歌星。


柒玥児


其實老歌更好聽的原因有三,

1其實在80,90年代也是存在口水歌的,只是隨著時間流逝,它們被人遺忘了,剩下的被人流傳被人記住的才是我們現在聽到的老歌。這些經過年代變遷而優中選優的歌當然好聽啦。

2.用現在音樂圈的環境和80,90年代音樂圈的環境一對比就能看出來。當時出歌用的是磁帶和唱片,創作者經過生活的沉澱嘔心瀝血出了作品,大家愛聽就可以養活自己,於是當時有文化有內涵的創作者都很活躍,好歌紛紛湧出,而且當時對歌手的要求是挺高的,必需要求歌手唱功好且音色出眾,因此,當時的歌手對情緒的把握和對歌曲的演繹也就更到位,品質高的歌曲當然耐聽啦。

而不像現在的流量時代喔,大家都是在網上聽歌,許多有才的作曲作詞養不活自己了離開了音樂圈,許多好的歌手由於不會炒作沒有市場沒有人氣不再唱歌,音樂圈變了,變得商業化,變得急功近利,高質量就很少了,各大音樂榜單口水歌越來越多,也變得沒有公信力了。

3.80,90年代的歌對於許多青年人來說是很深刻的青春記憶呢,那個時候的小虎隊,鄧麗君,張學友...明星沒有一點架子平易近人,很受人喜歡。童年的時候有許多人會聽見大人們單曲循環這些歌,他們情感真摯,膾炙人口,再加上記憶滿滿,當然十分有代入感啦。《同桌的你》《愛》《在水一方》《水手》都是很好聽的老歌喔。


駱琦


你好。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1.首先80.90年代音樂尤其大陸音樂其實就是流行音樂的開始。大家以前聽音樂的途徑太少,太難。2.當時人們的思維模式還是很簡單,很純粹。3.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可以代入感的音樂,比如聽披頭士的人有帶入感是證明他們經過那個年代,而且年領也大了。4.任何事物都是起初是美好的,單純的。以上只代表我個人觀點。


想神馬就有神馬


更有年代的印跡,由於媒體沒有現在發達,也沒有現在這麼功利,大家還能做得住冷板凳,作品的藝術價值很高!


醉美R歌聲


首先,音樂是時代的產物;是每個時代的音樂人對當代描述的一種方式。

80、90年代的歌曲大都是對社會,對人生,對愛情,對生活的真實的深刻的表露。當時寫歌的人用了心,唱歌的人用了情,歌曲不但注入了時代的靈魂,還傾注了時代的情感。

只有有靈魂有情感的音樂,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洗禮,才能成為永恆,成為經典。

總感覺80、90的歌曲更好聽,更有代入感,就是因為當時的歌曲被注入了靈魂,注入了情感。

時代不一樣了,人也不一樣了,在80、90年代的時候都還年輕,還比較單純,喜歡的音樂也大多是是簡單單純直擊人心的那種,那個年代生活節奏相對比較慢,音樂人也都比較走心的做音樂,音樂人也相對較少,競爭壓力沒有那麼大,沒有太多的商業化。

而現在不一樣了,時代變了,做音樂也變得簡單了,機器化機械化太嚴重,缺少了情感的注入。現在商業化也比較嚴重,音樂人也多了,競爭壓力也大了,一方面是公司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自己想出名的壓力,都著急出自己的單曲代表作,所以歌曲的質量相對過去質量就有點下降。

再加上人都有懷舊的情感,現在的你已經比之前成熟,比之前穩重,更容易懷舊,所以再聽80,90年代的歌曲感覺有點親近,比現在的更有味道,就像陳年老酒一樣。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合適的地方敬請指出,謝謝大家。

向80、90年代致敬!


李白說唱


聽歌上臺灣

唱個歌打報告,先政審的年代過去了。

朱明瑛、木玄浦、系秀蘭

青山、劉文正、甄妮、翁倩玉

草蜢、李克勤、湯寶如、葉倩文、陳慧嫻……

致敬:寶麗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