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于謙換上官服,如往常一樣,準備進宮上朝。皇帝病重,今日身體如何?皇儲該選何人?一路上,于謙憂心忡忡。

此時,正值冬季,寒風冷冽。五更時分,于謙來到了午門,同文武百官一起,等待著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佈:“太上皇復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于謙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眾兵包圍,就這樣,于謙以“擁立外藩之子為帝”的莫須有的罪名,下詔入獄,六日後,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天下冤之!

這場看似合乎情理的宮廷政變,確是皇權與文官集團、武官集團、太監集團的相互鬥爭,而最終的勝利者只有一個,那就是皇權統治者。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于謙畫像

宗室藩王集團勢力的削弱,給了其他集團勢力可乘之機

1368年,朱元璋稱帝,從一個乞丐到君臨天下的帝王,在元末眾多起兵造反隊伍中,朱元璋是笑到最後的一個。天下初定、邊防未穩,朱元璋認為天下實權必須由姓朱的人掌握,於是,設法殺掉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將自己的兒子們安排在明朝邊界,封為藩王。

然而,在經過朱允炆、朱棣、朱瞻基時期的不斷削藩,宗室藩王集團勢力逐漸土崩瓦解。世間萬物講究相輔相成,朝廷固然也是如此,否則將無法運轉,所以,隨著宗室藩王勢力的削弱,其他集團也相繼出現。於是,在藩王勢力消退後,武將集團、文官集團和太監勢力也相繼顯現,發展壯大。

朱允炆時期

  • 朱允炆繼位後,對諸藩王封地裡的行政進行了一些改革:設置了賓輔和伴讀,並讓翰林學士以儒家的為政傳統教育和輔導諸幼年王子。王子們還進一步不準參與文、武政事;
  • 朱允炆感受到各封地藩王力量不容小覷,坐鎮一方,手握重權,威脅到自己的皇權,便開始削藩。在位十個月,先後廢除五個親王,即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

朱棣時期

朱棣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後,繼續加強削藩。

  • 朱棣稱帝后,為了安撫各地藩王,穩固“奪來”的江山,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
  • 徹底消滅掉朱標一脈。朱標有兒子五人,長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朱棣奪位後,朱標一脈中,朱雄英已經去世,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均未就藩,朱棣以此為由,將三個侄子降為郡王並趕到封地上:朱允熥,降為廣澤王,居漳州;朱允熞,降為懷恩王,居建昌;朱允,降為敷惠王,和母親一起居住在懿文太子朱標的陵墓。
    同年,朱棣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回,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 朱棣經過十幾年的統治,皇位穩固後,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朱瞻基時期

  • 朱瞻基繼位後,靖難有功的二叔朱高煦,效法父親朱棣,企圖奪取侄子朱瞻基的皇位。然而,這一切都在朱瞻基的計劃當中,最終,朱高煦造反失敗,被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之後,由於朱高煦對朱瞻基不敬,被處以極刑。
  • 同樣戰功赫赫的三叔朱高燧,也手握兵權。在朱瞻基的暗示下,朱高燧沒有任何反抗,交出了兵權,得以保全性命。

經過朱允炆、朱棣、朱瞻基數次削藩,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宗室藩王力量已經是滄海一粟,對皇權幾乎沒有威脅。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武將集團力量逐漸銷聲匿跡

事實上,朱元璋稱帝后,軍事上,就採取防範武將的策略。到朱祁鎮時期,武將集團勢力已經弱不經風了。歷史上,王朝的建立,靠的是武將,自然,朝廷建立之初,武將身份地位便會迅速上升,在朝廷話語權也較重。但隨著朝政的穩定,戰爭的減少,武將集團勢力必然會被打壓,甚至還要面臨鳥盡弓藏,甚至兔死狗烹的局面。

  • 朱元璋稱帝后,殺掉了很多功臣名將。陸仲亨、藍玉、馮勝、傅友德、廖永忠、周德興等等,武將集團受到嚴重打擊;
  • 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

  • 朱棣奪位後,又處理掉一部分朱元璋時期留下的武將,開國功臣郭英被罷免、耿炳文被迫自殺等。但是,朱棣並沒有處理那些跟隨朱棣靖難的武將,反而加官進爵:比如,任命丘福為太子太師。永樂六年(1408年),丘福與蹇義、金忠一同輔導皇長孫朱瞻基,並加歲祿千石;成國公朱能,兼任太子太傅,僅次於丘福等等;所以,此時的武將集團還是有實力的;
  • 武將集團真正的垮臺,要從土木堡之變開始。此時距離明朝建立僅81年。土木堡之變直接導致明朝最精銳部隊陣亡50餘萬(實際上應該沒這麼多),包括四朝老臣、名將張輔在內的武將也足有數十位,武將集團遭受重創。更致命的是,之後的北平保衛戰,是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進行的,並且取得了勝利。

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武將集團從明朝建國以來,到朱祁鎮復辟這接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勢力逐漸消退。雖然對皇權的威脅已經不復重在,但也側面加劇了文官集團、太監集團勢力的快速發展。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

文官集團的不斷髮展壯大

正如前面所說,歷朝歷代,隨著朝政的穩定,戰爭的減少,武將集團勢力的消退,文官集團力量逐漸顯現,並且不斷髮展壯大。治國還得靠文官,而戰爭的決策權,也會逐漸恢復到文官手中,這是大勢所趨,是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因此,歷來文官集團與皇權便鬥爭不斷。

  • 朱元璋重視教育,興建學校,選撥學官,重興科舉,使得長期處於書海中的知識分子看到了“聖君賢臣”的曙光。但在朱元璋殺功臣,製造文字獄的殘暴打擊中,令皇權極端強化,此時的文官集團並不能得到快速發展。
  • 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設立內閣,以四輔臣取而代之,皇帝大權獨攬。此時的文官,雖然有點小權,但其權力完全依附於皇帝。所以,在朱元璋時期,文官勢力仍然不足為懼;
  • 朱棣稱帝的永樂年間,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定的提高,文官集團勢力逐漸提高;
  • 經過朱高熾、朱瞻基兩朝,內閣政治地位再一次提高。朱高熾雖然只在位十個月,卻對內閣進行了改組,內閣主要成員全部換成他的心腹。經常召見他們進行正式會議,要求在他對重要事務作出決定前在密封的奏章中提出意見或建議。這樣,內閣大學士會親自參加了決策;等到朱瞻基時期,重用“三楊”輔政,內閣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提升很快。
  • 土木堡戰役的失敗,恰恰證明了士大夫文官集團先前主張不戰的正確性,而後,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成功的擊退瓦剌,成功保衛北平,又讓文官集團聲望大增。

文官集團,從隨侍皇帝,到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再到大學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內閣權力日益提高,而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壓眾臣。尤其是于謙保衛北平勝利後,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權力大增,兵權在握。此時的文官集團,雖然不及後來張居正任首輔時權力大,但權勢地位已經可以跟皇權抗衡了。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明朝文官集團

太監集團也嶄露頭角

明朝太監一黨,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權勢地位最高。這個時期的太監集團,已經發展成極其重要的政治勢力,不但掌握了宮廷內飲食起居的工作,軍事上的事物也要涉及。

  •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吸取漢唐時期宦官集權的教訓,對太監的打壓力度很大。他也採取了一些措施,還特意做了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所在,洪武年間,太監集團並沒有什麼權勢;
  • 永年時期,朱棣覺得一個宮外錦衣衛不夠使喚,用著也不方便,而且他性格多疑,所以又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東廠。東廠的人全部由他寵信的太監擔任。東廠的創立,其實就是朱棣加強中央集團的體現。因為錦衣衛的創立,本來也是為了收集各種密報而存在的,但隨著錦衣衛掌控朝臣把柄的增多,權力也漸漸增大,最後甚至開始威脅皇權,東廠便用來與之抗衡的。朱棣時期的太監集團,開始復甦,卻還沒有從朱元璋時代的打壓中恢復過來。
  • 宣德年間,朱瞻基在公眾創建了一個供宦官學習的機構,教導宦官讀書參政,促進了宦官勢力的崛起。但宦官篡奪皇帝權力的能力歸根結蒂取決於皇帝本人的脾性。就朱瞻基而言,似乎能夠運用太監的力量,也能控制他們。然而,當某個皇帝翫忽職守或不問政事時,宦官濫用權力的情況也就變得嚴重起來。
  • 正統年間,國家大事由張太皇太后和三楊決定,年少的朱祁鎮,整日跟一夥小太監玩耍。隨著張氏、三楊的相繼去世,親政後的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以致於太監集團勢力不斷擴大,拉攏黨羽,總攬朝政,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大明國力由此由盛轉衰。

太監集團,從朱元璋時期的完全遏制,到朱祁鎮時期的大權在握,雖然勢力看似很大,實際上也只是曇花一現。土木堡之戰,太監集團成了背鍋俠,剛剛登上舞臺的太監集團,瞬間被打壓。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王振劇照

綜上,可以大致得到一個結論:在明朝的不斷髮展過程中,宗室藩王集團勢力和武將集團勢力的不斷削弱,給了文官集團勢力和太監集團勢力可乘之機,隨著土木堡戰役的失敗、京師保衛戰的成功,太監集團也被打壓,而文官實力可謂是一枝獨秀,鶴立雞群。

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而後被擁立為皇帝,即明代宗,遙尊遠在瓦剌的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重用於謙,不論家事還是國事,都會請教於謙後再做決定。六部之事,都會過問于謙。隨著于謙權力的不斷提升,文官集團的勢力也日益增長。

  • 土木堡之變失敗後,士大夫們憎恨以王振為首的太監集團,爭相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朱祁鈺選擇逃避,讓大臣們退下。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王振死黨)呵斥群臣退下。憤怒的文官集團,將馬順當朝打死。最終,朱祁鈺按照于謙的建議,誅殺王振全族,眾大臣免罪。

順等罪當死,勿論。

  • 北平保衛戰軍事上的所有事物,皆有于謙裁決,朱祁鈺完全信任於謙。

帝喜,令謙選精兵屯教場以便調用。

  • 也先要送回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鈺不樂意,也是于謙建議接回朱祁鎮,朱祁鈺才同意。

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大將軍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英宗復登大位,奪門之變爆發了。接著,朱祁鎮復辟,于謙斬決,朱祁鈺暴斃。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于謙劇照

這場看似合乎情理的宮廷政變,實則確實武將集團聯合太監集團打擊文官集團的政治鬥爭。而這三方的背後,還有一股更大的力量操縱著,那就是皇權。

奪門之變發生的前一天晚上,將軍石亨守在病重的朱祁鈺床榻邊上,聽著皇帝交代他代祭的事情。見朱祁鈺如此病態,石亨有了別的心思。雖然朱祁鈺很信任石亨,但作為武將的石亨,卻有著一己之私。朝中的文官和武官本是相輔相成的,但在政治鬥爭中,他們往往勢同水火,相互制約。而到朱祁鈺時期,武將地位的下降,令以石亨為代表的武將集團心生憤懣。他幫助朱祁鎮復辟,正是他的反擊,也是明朝武集團的反擊。當時突發疾病的朱祁鈺唯一的兒子也去世了,在皇位繼承人到底是誰這件事情上,話語權、決定權怎麼也輪不到石亨等武將的頭上,如果此時擁立朱祁鎮,如果成功了,那就功不可沒。所以,他把自己和整個武將集團押到了朱祁鎮身上。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而靠石亨自己的力量,完全不夠,於是,他想到了同樣沒落的太監集團。官至司設監太監,昔日為王振門下的曹吉祥成為石亨尋找的同夥。曹吉祥又為何會幫助石亨呢?土木堡之變,使得剛剛登上政治舞臺的太監集團功虧一簣,而朝中文官集團對太監一黨的打壓,使得曹吉祥等人只能夾著尾巴生活。為了權力,為了重回往日,曹吉祥自然會跟石亨一起;而太監的特殊身份,在宮內可以很方便的接應石亨。

之後,石亨等人又在許彬的指導下,找到了徐有貞。徐有貞這個人,有心計,愛好功名,又與于謙不和。隨後,一行人又路邀請了朱祁鎮舊臣楊善和王驥等作為同黨。

奪門之變爆發了,武將集團聯合太監集團打壓文官集團的戰爭就這麼安靜地發生了。兵不血刃,朱祁鎮復辟,二度為帝。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

有人說,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勢力籠罩整個朝廷,況且於謙又手握重兵,為何會被幾千人的石亨一黨擊敗呢?

原因很簡單,接受儒家思想的文官集團一直都有著“致君堯舜”的理想,“聖君賢臣”是他們所期待的太平盛世,而作為這些文官集團的中樞,于謙忠的是朝廷,忠的是國家,他雖有權,但不戀權,也不亂用權。如今的形式,一旦朱祁鈺駕崩,皇位也只能是朱祁鎮一脈,所以朱祁鎮復辟繼位是正統,也是符合這些接受儒家正統皇權繼承思想的士大夫們的思想的。

如果於謙動用權力,抗擊朱祁鎮,那麼就是兩個皇帝之間的鬥爭,這於國家社稷不利。如果朱祁鈺勝了,將來皇位就會傳位於藩王之子,會引發各地藩王之間的鬥爭,國家打亂;如果朱祁鎮勝了,于謙的下場也不會變好。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大明王朝,于謙選擇不反抗。誰當皇帝,對他而言,沒什麼區別。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明朝武將

朱祁鎮復辟後,處死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隨後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文官集團被打壓,而參與奪門之變的石亨,曹吉祥所代表的武將集團、太監集團勢力大增。

石亨權力大增,他代表的武將集團又重新回到政治舞臺。石亨的弟、侄家人冒功進官者50餘人,其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多達4000餘人。此外,石亨將朝廷文職巡撫全部撤換成武將充任。他將一切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地干預朝政。

曹吉祥因為策劃參與“南宮復辟”有功,獲賜大量莊田 ,並協理京營軍務。其子曹欽被升為都督同知,後封昭武伯;侄子曹鉉、曹鐸、曹䥧等被任命為錦衣衛世襲指揮僉事,逐漸升遷為都督;其門下客冒功得以當官的多至數百上千人 。曹吉祥這時權勢頗大,與石亨被並稱為“曹石”。

淺談明英復辟前後,皇權與其他集團力量的鬥爭

明代宗朱祁鈺劇照

武將集團、太監集團勢力的不斷擴大,嚴重製約著皇權。朱祁鎮便開始對其下手。我倒覺得朱祁鎮很聰明,甚至有些欲擒故縱。

他深知文官集團勢力有多大,所以幹掉于謙等人,所謂的“不殺于謙,便是出師無名”只不過是給自己找理由罷了。如果他真的不想殺于謙,沒人能攔得住他。他殺于謙,除了曾經那點私怨,就是自己的皇權受到了制約;

藉助另外兩方勢力一起削弱文官集團,是最佳的選擇。而這些魯莽的武將集團和狡詐的太監集團,天生就不是輔助帝王的材料,如今他們復辟有功,馬上處理他們的話,會影響剛剛復辟的皇位;所以待到皇位穩固,武將、太監集團膨脹後,在對其下手,這樣,文官、武將、太監勢力都被削弱,皇權才會穩固。

  • 所以,1459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謀反和凌辱親王罪株連,停止上朝參見,削官為民,並究治石亨朋黨,悉數罷黜;1460年,錦衣衛指揮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懷叵測,圖謀不軌。朱祁鎮下詔令石亨下獄,以謀反罪處斬,並沒收其家資。二月,石亨病死獄中。
  • 1461年,曹吉祥以“謀反”的罪名處以磔刑。

然而,正如前面所言,有能力的皇帝會很好的制約幾方的力量,而一旦出現不理朝政的皇帝,其中一方或多方力量會重新上升,皇權便又會受到制約。“土木堡之變”、”禮儀之爭“、”國本之爭“、太監魏忠賢專權等便是如此。

終明一朝,各種集團勢力、特務機構、各種黨派,鬥爭不斷,一代一代的皇帝,為了皇權,不斷地同各方勢力斡旋,封建體制下的皇權不斷地被挑戰,皇室地位岌岌可危,最終,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走到了盡頭。

純屬個人見解,歷史需要探討,歡迎大家點評~~

參考《明史》《皇明祖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