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新闻宣传: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近日与同行的一位老友手机聊天。

  聊及当下的抗疫报道时,老友感慨地说:“最近关在家里每天翻报纸、看电视,觉得这次抗疫报道搞得确实不错。不瞒你说,有些报道我看后都泪目了呐!”


  老友是位老记者、资深报人。曾参加过唐山地震、98抗洪、抗击非典等报道,因而对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报道格外关心。


  老友所言,我深以为然。


  也许是出于新闻职业的习惯与敏感,我们说起一些感人至深、让人泪目的报道,竟然都差不多。


  从男剃光头女剪短发到穿上成人尿不湿连续作战;


  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快速建成到“7座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从“四大医疗天团”汇聚武汉到万多名“白衣战士”艰辛奋斗;


  ……


  这些令人感动的举动,记者们都快速地以图文报道形式做出了报道。


  同时,他们还深入到“离病毒最近的人”中间去采访,挖掘动人的故事,记录下那一个个令人泪目的瞬间。


  下面列举一二,与大家分享。

例1:


夫妻间的“6个字电话”


新闻宣传: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 王伟仙


  王伟仙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疫情暴发伊始,她便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每天早出晚归。有一天,因为处理病房事务,她一直忙到深夜两点才发现丈夫的未接来电。第二天一早,丈夫电话又打来时,她依然战斗在一线,只说了“人还在,你放心”,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摘自2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


◆点评:“人还在,你放心”,夫妻间的话语,好让人感动!


例2:


在楼道吃饭的老中医


  1月31日晚,一张两鬓斑白的医生坐在楼道吃饭的照片出现在朋友圈,令不少网友心疼不已。


新闻宣传: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两鬓斑白的朱少华医生坐在楼道吃饭不进家门


  这位医生名叫朱少华,是江夏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疫情发生后,每天“白+黑”连轴转,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宿舍休息,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31日,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烧了一桌饭菜,煲了汤,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回家吃顿饭。为了安抚家人,朱少华答应了。为避免交叉感染,朱少华到家后,坚持不肯进门,他让家人拿来一高一矮两把凳子,就坐在楼道里吃起饭来。吃完饭,朱少华没有停留片刻,马上离开了家。(摘自2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


◆点评:两鬓斑白的老中医,一个人在楼道吃饭,让人泪目啊!


例3:


结婚才20多天就上一线了


新闻宣传: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临行前的黄艳清与前来送别的丈夫邹放紧紧拥抱在一起。


  黄艳清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结婚才20多天。在丈夫支持下,她瞒着公公婆婆,说自己科室紧急加班,收拾行李就出征武汉。目前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支援,护理着30多名确诊患者,其中绝大多数病情较重。


  黄艳清每天在重症监护室里事无巨细地照顾患者:为患者翻身,戴着3层手套给患者打针采血,为病房打扫消毒……黄艳清与很多来支援的护士姐妹一样,在家里有亲人的宠爱照顾,但在武汉,她变成了英勇的战士。


  “把整套防护装备穿戴好那一刻,感觉喘不过气,需要使劲呼吸。”不久前,黄艳清收到了一批黄色防护服。她穿上后去病房,坚持了20分钟,实在受不了。在走廊上调整了10分钟,她咬牙回到病房,一直坚持到下班。


(摘自2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


◆点评:从被亲人宠爱照顾的新媳妇,成了英勇的战士。多不容易啊!


例4:


如果没有疫情,妈妈也舍不得离开你


新闻宣传: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黔南州人民医院的李茗走进核酸检测实验室


  黔南州人民医院的李茗,走进了核酸检测实验室。穿好防护服的她,拿出手机向家人发了一条“不能回家吃饭”的短信,便转身开始了工作。


  她是3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孩子从未离开过她,加班的这段时间里,孩子总是哭闹着找妈妈。所以无论再晚她都要回去,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孩子,她也能安心些。


  怕把病毒带回家,从实验室出来后,她要花很长时间做消毒;到家后把随身的衣服脱在门外才进去。


  有时回家孩子还没睡,远远地就张开双手奔跑过来,但每次李茗都远远的拒绝,不让孩子亲近自己,更不敢和孩子睡在一张床上。


  她多想亲亲孩子可爱的脸蛋,抱着孩子入睡,可是她不能。每次看着孩子委屈的眼神,她心中都充满了愧疚。


(摘自2月10日《黔南州人民医院订阅号》)


  在这次抗疫报道中,像上面这些报道确实不少。还有一些比这更典型的。这些报道让人感动,让人泪目,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这些报道为何会让人泪目呢?


  主要是两点


  一、勇于直面采访“离病毒最近的人”。


  在一线采访是带有危险的,但记者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前去采访,充分体现了新闻人的担当与情怀。


  二、写稿实现新突破。


  写抗洪抗震救灾类的报道,往往容易陷入“写高大全”的毛病。而这次参与报道的记者一改旧风,放开笔墨写真人实情。


  他们写医务人员的义不容辞,也写他们的担心与不安;


  写他们忙碌的工作,也写他们的苦楚与期待;


  写他们面对病毒的无畏,也写他们连续作战后的疲憊与柔弱;


  ……


  这矛盾吗?


  一点也不!


  合盘托出写出这些,这才是真实!


  而只有真实的作品,才是最感人、最让人泪目。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