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受盡秦檜誣陷折磨,為何唯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才簽字畫押?

萬啟斌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寫懷》表現出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表達了自己精忠報國的心願、對祖國統一的殷切渴望。高亢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在當時國家危難背景下他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可惜最終朝廷決定議和,急召岳飛停戰回朝,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含冤入獄。在監獄裡,岳飛飽受酷刑、拒不認罪,但是聽過一個獄卒的話,在萬般無奈下選擇了簽字畫押,承認了子虛烏有的罪名。

靖康元年(1126),金軍南下,中原陷入一片戰亂。金軍入侵後,宋人飽受戰亂和殺戮,軍隊所到之處無不悲涼悽慘。這時血氣方剛的岳飛,心中就有了參軍報國、奮勇抗敵的遠大志向。這裡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給岳飛這個英雄人物更增一層傳奇色彩的軼事,“岳母刺字”。而岳母積極鼓勵兒子參軍報國、上戰場奮勇抗敵,並且在岳飛的後背刺上深入膚理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隨後岳飛開始參軍抗金的生涯。可能有讀者會以為是“精忠報國”這四個字,但在《岳飛傳》記載中“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在清朝之前,“精忠報國”為“盡忠保國”。<strong>

岳飛帶領一支三百多人的騎兵隊負責偵察,在遭遇到金兵的時候,岳飛英勇斬殺敵將,擊退敵軍,此後岳飛就憑藉勇猛和武藝聞名。後來僅靠宗澤指揮的宋軍大敗,金軍攻陷汴京城,俘虜宋朝皇室和一些大臣回到北方,這就是“靖康之變”。

留下的皇室血脈趙構在南方建立起了南宋。南宋軟弱,對外選擇和金軍議和,對內打壓抗金勢力。建炎元年(1127)的時候金軍再次南下,趙構對宗澤多次上書抗擊都未給出直接回應,後宗澤病死。

宗澤死後,南宋抗金重任就主要靠岳飛。紹興六年(1136),岳飛在襄陽準備北伐。三月,母親去世,岳飛本請求為母親守葬三年,卻被朝廷催促岳飛北伐,自古忠孝兩難全,岳飛只得趕回軍中,開始北伐。而之後岳飛數次北伐,戰功赫赫,極大鼓舞了北伐聲勢、鼓舞了將領們的戰鬥熱情。而秦檜卻暗中謀劃撤軍之事,正當岳飛打算進一步深入,突然接到了朝廷十二道金字牌的班師詔,當時岳飛悲愴的說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可見岳飛心中的悲涼和報效國家受挫的憤懣。

岳飛班師回朝後,兀朮重整軍隊,火速攻佔被南宋收復的地界。岳飛被架空了兵權,張俊抓住岳家軍內部將領的矛盾,用威逼利誘等手段讓王貴誣告張憲謀反,然後牽連到岳飛。而張憲迫於嚴刑逼供,承認了子虛烏有的岳飛造反之罪。岳飛含冤入獄,岳飛入獄後就受到各種嚴刑拷打,但岳飛寧死也不認罪。

獄中,原本一位獄卒敬重岳飛忠義的獄卒突然改變對待岳飛的態度,讓岳飛不解。於是詢問獄卒,獄卒回答:“就算你能逃出了牢獄、離開大宋,皇上已經懷疑你了,你會因此心中不平,久而久之你也會走上謀反的道路。”岳飛聽後也明白了,這是皇帝要讓他死,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認罪,事情已無轉機。最終岳飛簽字畫押,被處死。

身為忠君報國的熱血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沒有死在敵軍手裡,反而死在了自己效忠一輩子的人的手裡,他的供狀上的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更是表現他的冤屈和憤懣,即使後世為他平反,並尊他為抗金英雄,也不能滿足他那一腔愛國報國熱忱,令人嘆惋。


鄧海春


岳飛之死,一個高尚者的自白!

當我在這監獄之中歷經苦楚的時候,我腦海中不時出現的是哪,軍旗飛揚

戰馬喧囂的戰場,那才是屬於我的地方,北伐的前線!

當我在這監獄之中歷經苦楚的時候,我腦海中不時出現的是哪,家中慈母的囑託,還有後輩刺青的痛苦“盡忠報國”那才是我的使命!

當我在這監獄之中歷經苦楚的時候,我腦海中不時出現的是哪,於康王趙構的第一次相見,當時的他力開白石強弓,那才是我的英主!

可是現在,我卻獨自在這牢籠之中忍受羞辱,詆譭,還有那無休止的黑夜和無盡的不甘!

我不甘啊,我不甘。

直搗黃龍,才是我的追求。

痛飲囚血,才是我的夢想。

這一切,就這樣隨風而逝嗎?

忠誠不是過錯,力戰不是過失,那麼我何至於此?

只因為那莫須有和那不斷乞和的秦檜嗎?

還是那南朝數千萬百姓,他們想要安居樂業嗎?

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想想,那遠在五國城的無數同胞,他們被凌辱,被欺壓!

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想想,那遠在北方的故國大地,無數人還在那裡忍受!

高尚者無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自私者無義,無義是自私者的永生碑。

也許我就是那個被墓誌銘銘刻在永生碑上的求生者!

這求生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的國啊,我的大宋啊!

突然,一生話語傳來。

那曾經畢恭畢敬的獄卒,今日全然換了一副嘴臉!

用嫌棄的語言,脫口而出!

“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這聲話語,如無聲的大鐘,敲碎了我最後的防線。

逆臣!

誰是逆臣?

這是再說我嗎?

岳飛默認,看著獄卒,從他的眼中再也沒有了之前的崇敬

有的居然只有鄙夷!

這就是我竭盡全力拯救的眾生?

這就是我竭盡全力維護的王朝?

這就是我奮勇殺敵的回報?

逆臣!

一生長笑,兩行清淚,三世離殤,四顧無人!

悲懷胸臆望故國,故國只在那北方

過河,過河,過河

老帥的聲音還在,聲聲入耳

殺敵,殺敵,殺敵,軍士們的呼喊還在,聲聲入耳!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金兀朮,這個討厭的傢伙還在!

可是我該走了。

默默脫下背衣

盡忠報國還在,只是我的母親啊,我該走了!

答應你的事我盡力做大了

只是這個國家已經不需要我盡忠報國了!

皇帝哪裡,我是帝王的威脅者

主和派哪裡,我是和平的障礙

萬民哪裡,我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擋路石

眾叛親離,眾口一詞,然後我就這樣成了逆臣!

曲終落幕!

高尚者無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自私者無義,無義是自私者的永生碑。

岳飛之死,就是秦檜和趙構一手策劃的審判而已,這裡有無數的兇手,害怕岳飛威脅皇權,害怕二帝迴歸的趙構是主謀,害怕岳飛戰勝最後自己地位不保的秦檜是幫兇,主謀和幫兇配合之下,還有那無數只知道吃飽喝足就什麼都想的愚民也是幫兇,於是在這所有人的配合之下,岳飛被莫須有!

從此人間失顏色,滿地紅紅成絕唱!


阿斗不傻


據說,當時岳飛被秦檜等人汙衊下獄時,一個獄卒負責看護岳父。而不巧,這個獄卒知道岳飛的抗金事蹟,對其十分尊崇,態度也十分恭敬。岳飛入獄期間,無論秦檜等人如何威逼利誘、嚴刑逼供,岳飛都堅持自己無罪。之後,這個獄卒在細心照顧了岳飛一段時間後,突然對岳飛態度大變。岳飛感覺奇怪,隨之問。獄卒答曰:“世人皆知你是大英雄,我看不是!你和聖上產生了矛盾,聖上對你有疑心,這是你沒做好臣子!即便你無罪釋放,聖上也會為防你勞心勞力,而你因無罪受冤,心中肯定會有埋怨,久而久之,謀反之心有也!”岳飛聽完後,長嘆一聲,隨簽字畫押,最終被秦檜等人殺害。



上面就是網上流傳的岳飛因獄卒一席話簽字畫押認罪的大致版本。但是,翻閱各類有關岳飛的史實資料,都未見有記載這段對話過程,而即便是流傳甚廣的岳飛自縊(風波亭事件)事件,宋代史料中都並無記載,存有爭議。所以說,上面有關岳飛簽字畫押的事件,無疑是後面好事者編排的流言而已。

一直以來,岳飛都以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形象出現在我們心中,而謀害岳飛的秦檜等人則被認為是連豬都不如的禽獸。關於岳飛為何含冤被殺,人們也有頗多解讀。有人認為岳飛被害,秦檜只是作為執行者,而真正的主謀則是宋高宗趙構。因為高宗趙構對岳飛態度,隨著岳飛兵權的增大、功勳的增加以及當時戰爭形勢的變化,逐漸從喜歡、依託到忌憚、不信任、猜忌。總之一句話,趙構要的是一個能打仗又絕對忠心的奴才而已,而不是一個充滿主見、有膽有識、深得百姓人民喜愛的大將軍。所以,最終趙構授意秦檜謀害岳飛。如果不是趙構後面默許,秦檜也不會並且也不敢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汙衊岳飛並加以殺害。



總之,“汗青史上丹心照,功過自由後人評”,岳飛最終成為了我們心中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四字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而秦檜則被歷史永遠打上了恥辱的標籤。

在此,向一代民族大英雄岳飛致敬!


科學探秘頻道




首先公佈答案,這件事出自民間故事,顯然是低層無聊文人編出來的,在史料上沒有任何相關記錄。

故事說,岳飛在監獄時,看守岳飛的 獄卒對他十分崇拜,也非常照顧。但好景不長,獄卒突然對他態度大變。


岳飛就覺得不對勁,問獄卒為什麼?獄卒說:天下無不是的君父,能讓皇帝對你不放心,懷疑你要造反,說明你不是一個忠臣,要不麼皇帝怎麼會懷疑你呢。一個聰明的臣子,自然會想辦法讓皇帝對他放心,而你做不到,就不是好的臣子。皇帝和你相互有了疑心,就象破鏡難圓,就算今天不殺你,終究一天你和皇帝也會發生衝突,甚至真的造反。你說你算忠臣嗎?

話說,岳飛聽完這些話,長嘆一聲,說道:也罷,也罷,我還是認了吧。於是就在一直簽字的認罪書籤字畫押了。不久就被皇帝處死了。



這個故事,在正史上是沒有記錄的,基本可以認定不是事實,但其中的道理卻是千真萬確的,基本上也道出岳飛被殺的根本原因。

在皇權專制社會中,國家就象是一家百分之百控股的私有企業,皇帝就是這家企業的董事長,並且擁有全部產權。

皇帝認為國家是他的,國家的土地和人都是他的私有財產。既然是私有財產,那就想怎麼處理都可以。想讓你當官就讓你當官,想殺了你就殺了你,一切全看需要和心情來定,反正作為臣民,你是沒有自主選擇權的。

宋高宗之所以殺岳飛,就是出於防範心理。從宋太祖開國時,宋朝就是領兵大將是非常不放心的,他是靠兵權奪的權,也怕別人如法炮製,於是最終選擇了杯酒釋兵權,用錢財和土地換回了大將的兵權。從此宋朝的武將就拿高薪,但沒有太大的權力,時時處處低文官一頭。

宋高宗利用這些大將,穩定了南宋的局勢。按照一般人的邏輯,就是順勢北伐,奪回原來屬於北宋的失地。

但對於宋高宗看來,有比這個更緊迫,更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北宋滅亡後,因為新的中央政權並沒有產生很大的作用,這些領兵大將要自籌錢糧,自己募兵,實際上和軍閥並沒有多大區別。

在宋高宗身上,就發生過中下級軍官兵變的事件,這讓他對這些高級軍官更加不敢相信。金兵北撤,宋金和議,南宋基本穩定,領兵大將的威脅已尾大不掉。於是他撤掉了中興四大將的兵權,並且殺岳飛給其它幾個人看,讓他們小心一點。



但如果說,岳飛是聽了一個 獄卒的話就認罪了,就太搞笑了。

岳飛沒有多大文化水平,心中也沒有那麼多彎彎道道,也不懂太多的道理。本身就是一個大老粗,如果真懂這些,有這麼高的覺悟,也走不到這一步。

岳飛的心思就全部放在作戰上和國家大事上,情商比較低,因此和宋高宗產生過幾次衝突,但造反的心是沒有的。

岳飛天天高喊“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的口號,讓其它大臣非常難堪,於是大家都想除掉岳飛。正好宋高宗也有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岳飛的死是君臣合謀的結果,與其它人沒有關係。

以岳飛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認罪的。根據史料記載,雖然嚴刑逼供,但岳飛什麼也沒有招,也不認罪,只是寫了八個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也就是說,他認為,要殺他,讓他認罪,這是沒有天理的。

然而岳飛根本不明白,那時的天理就存在皇帝的心中,皇帝心中想的就是天理。因為皇帝就是天,號稱天子。


新知傳習閣


說岳飛聽了一個獄卒的話,就簽字畫押認罪了,這完全是胡說八道。而且是一個迷惑世人的歷史謎案。

就算你搬出《三朝北盟會編》來,那也是胡說八道。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先來看看岳飛是怎麼蒙冤下獄的。

劇照:


紹興七年二月,這時還是高宗與岳飛的蜜月期,岳飛奉詔入朝覲見高宗,高宗欲將劉光世所部五萬餘人隸屬岳飛指揮,岳飛非常激動,作《乞出師札子》呈給高宗,裡面陳述了自己恢復中原的規劃,雖然札子中不再提及迎還“二聖”或者“淵聖(宋欽宗)”之事。

但還是將欽宗包括在“天眷”之中。高宗看過後不悅,下詔給岳飛說:

“淮西合軍,頗有曲折。”

意思是劉光世的部隊和你的部隊合兵一處的事,現在難度有點大,明擺著就是反悔了,不準備把劉光世的部隊交給岳飛了。

嶽王廟:


岳飛便以辭職相要挾,擅自回到廬山母墓旁守墓去了。

這件事使得高宗對岳飛非常不滿,君臣關係迅速惡化。 “淮西軍變”之後,岳飛復出,上疏表示願率軍拱衛首都。

高宗對岳飛已然起疑,故而不同意,只讓岳飛到江州駐紮。

而此時岳飛又做了一件無腦之事,居然向高宗提議立其養子趙瑗為皇儲,以武將身份干預皇帝立儲,是歷朝大忌。

所以岳飛理所當然的遭到高宗呵斥,高宗懷疑岳飛欲建擁立之功,結太子為黨,從此高宗心裡種下了殺岳飛的種子。

高宗:


紹興八年,南宋與金議和。紹興九年正月,岳飛上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反對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

並且三次拒絕接受高宗授與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高宗特下“溫詔”,才不得已受之。

高宗從此認為岳飛無法駕馭,殺意越發濃厚了。 紹興十一年宋金再開和議。

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

“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把殺死岳飛當做與南宋合談的首要條件。

得到高宗首肯後,秦檜授意張俊利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

密謀:


為岳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誣陷岳飛說什麼“我三十二歲建節,自古少有”是想把自己比做三十歲建節的宋太祖,又說岳飛曾說“國家了不得也,官家(皇帝)又不修德”,這是藐視皇帝想造反。

因此將岳飛定為死罪。 岳飛有沒有認罪?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

岳飛在獄中始終不肯認罪。一名獄卒真實對岳飛非常關照,後來突然對岳飛冷淡了。

岳飛問其故,獄卒說:“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並且這個獄卒還給岳飛分析:“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岳飛聽了這番話,仰天長嘆,然後簽字畫押。 這件事說起來就像故事,完全是胡說八道。

這個獄卒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平常以為你岳飛是個忠臣,所以盡心盡力的侍候你,沒想到你是個亂臣賊子!

自古以來君臣不能互相不信任的,否則就會生出許多事來。

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就要被殺掉了;臣子疑心皇帝要對自己下手,就會造反。

君臣異心:


現在皇帝懷疑你有二心了,你要是不死的話,將來出去了這個心理疙瘩肯定是解不開的,最終是要造反的。

所以我說你是亂臣賊子。 這番話聽起來水平太高了,可惜是假的。

咱們首先不說古代一個獄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敏感性有多高,各位想想看,這麼高水平的獄卒,在那個年代會真的存在嗎?

除非他是秦檜派來故意把這些話說給岳飛聽的,否則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獄卒,是不可能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來的。

《三朝北盟會編》是南宋史學家徐夢莘編撰的。

這本史書資料來源,徐夢莘在序中也有說:

“取諸家所說及詔、敕、制、語、書、疏、奏議、記傳、行實、碑誌、文集、雜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銓次。”

他本人也承認書中三分之一左右的材料引自《長編》、《四系錄》等私人著作。

徐夢莘:


編史還有一個原則,叫孤證不立。意思是,如果只有一條證據支持某個結論,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在邏輯學上,稱為弱命題。

獄卒的故事,只有《三朝北盟會編》上有記載,是孤證,根本不能證明有這回事。

事情真相\t 大量史料證明,岳飛在獄中根本沒有認罪。 岳飛死後,他的孫子岳珂寫了一本《鄂王行實編年》,對岳飛一生進行整理記錄。

這本書裡面對岳飛的定罪是這樣寫的:

“其具獄但稱以眾證結案,而先臣竟無服辭雲”。

什麼意思?就是說岳飛的案子,是以其他人的口供和證據結案的,他的爺爺(先臣)根本沒有承認!

劇照:


我們再來看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在這本書的卷143也說:

“飛久不伏”,“以眾證,當斬”。

也是很明確的說清楚了岳飛根本沒有屈服,他的被殺,是對手們利用其他證據定下來的罪。

曾三異的《因話錄》記載更為詳細:

“嶽武穆獄案,今在莆陽陳魯公家。始者無獄辭也,但大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鄭斐之侄親見之。”

這段話就更明顯了,有人親眼見到了岳飛案子的卷宗,裡面沒有岳飛的口供,只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字。

不屈:


說岳飛認罪的,可以閉嘴了。 岳飛身陷囹圄,他只有用拒絕認罪表明他的忠心。

韓世忠因岳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檜回答:

“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須有”就是“也許有”,給一個從一品大員,樞密副使定罪,證據居然是“也許有”!

根本沒有真憑實據!更沒有當事人的口供!

其實秦檜也不是真正的兇手,真正的兇手就是那個高宗趙構。沒有他的授意,誰膽兒那麼肥?

不管在什麼年代,岳飛始終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不接受反駁。

罪人像:


現在有些人想抵毀他,否認他的民族英雄地位,還說什麼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種無腦之談,讓人齒寒,不知是何居心?

這篇歷史謎案在我這裡畫一個句號吧。認同的朋友點個贊並轉發。

參考:《鄂王行實編年》,《金佗粹編》


剛日讀史


大家好!我是熱愛中國歷史的小熙,誠心學習交流,敬請批評指正!

在中國歷史上,能被後人尊稱之為民族英雄的為數不多,他們在反抗外族侵略、壓迫的鬥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後世的人民將永遠記得他們,並萬世傳頌!

精忠報國、文武雙全的岳飛無疑是其中一顆最為閃耀的金星!


在南宋面臨被外族滅亡的生死關頭,他率領岳家軍南征北戰、力挽狂瀾,打的金軍聞風喪膽!正當岳飛乘勝追擊,直搗黃龍,迎回欽徽二宗之時,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於大理寺獄中。

岳飛在獄中受盡折磨都沒有簽字畫押,為什麼卻聽了一個獄卒的話?

史料記載:秦儈一夥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岳飛三人屈招一字。岳飛寧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爭。

秦儈一夥見逼供不成,又為岳飛羅列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逗留不進”等數條罪名。

“坐觀勝負,逗留不進”,是說張俊、韓世忠兵敗,宋高宗命令岳飛進兵,岳飛沒有聽令。

按照大宋律令:“臨軍征討,稽期三日者,斬。”,這條若認了,必定死罪!

實際上岳飛知道張俊和韓世忠兵敗後,派人去救了,不過只派了一萬兵士,沒解決什麼問題。

“指斥乘輿”是說岳飛認為張俊、韓世忠兵敗的是因為宋高宗的瞎指揮,這是譴責皇帝。

大宋律:“諸批評乘輿,情理切害者斬,非切害者徒二年。”情節嚴重的也是要殺頭的。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下令賜岳飛死。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害,年僅39歲

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獄卒勸說之事只是民間傳說,依照岳飛的性格,他是不會簽字認罪的!因為皇帝要殺他,籤不簽字都得死。簽了就等於默認了冤屈!換作我,既然橫豎都是死,不如不籤!

大家都知道,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然而像岳飛這樣的人物,如果查無實據,是不能成案的,而事實上岳飛的所有罪名都是查無實據。僅憑一個秦儈,是殺不了岳飛的!

除非有高宗的支持。當時的情況是,岳飛很有可能擊敗金軍,並接回被擄的欽徽二宗,這是高宗所無法接受的。

高宗重用岳飛是為了保護南宋,但岳飛想的是收復失地,迎回二帝,這就不符合高宗的意圖了。

岳飛冤死是因為自己的一腔愛國情懷沒用對地方,實際上,他完全有能力救回欽徽二宗,然後支持二帝重建北宋,他依然是忠臣,依然是民族英雄!



可憐宋徽宗,曾派臣子曹勳逃到南宋,交給趙構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快來援救父母。”

還讓其轉告康王趙構“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一定要讓趙構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悲痛……

趙構眼見親人泣血求救,為了皇位,不但自己不救,還把去救的岳飛給殺了!這種無情無義之人,我很想穿越去質問:這樣置親人的生死屈辱而不顧,你能心安嗎?!你死的時候能閉上眼嗎?到了地下,你有何面目去見親人?!

本文系“小熙為人人”自媒體原創,敬請指正!歡迎轉發!

文中圖片均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感謝對小熙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熙為人人


岳飛(1103~1142年),今河南省湯陰縣人,軍事家,戰略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抗金英雄,原來稱之為民族英雄,近代史學家對他“民族英雄”的稱號存疑。

史學家認為,宋、金之間的戰爭屬於兄弟闔牆之間的矛盾,屬於內部矛盾,故稱民族英雄不妥。

不管怎麼說,岳飛“高大上”的形象牢牢紮根在人們心中。事實確實如此。

公元1141年8月,岳飛被南宋朝廷12道金牌調回臨安府(杭州),隨後被秦檜關進了監獄。岳飛到底犯了什麼罪呢?

官方稱岳飛破壞宋金議和,民間傳說,金國大太子金兀朮對高宗說:“不殺岳飛和議免談”。


▲岳飛

到底為什麼把岳飛關押起來沒人知道原因,當抗金名將韓世忠質問時任宰相秦檜:“岳飛犯了什麼罪?”秦檜曰:“其事體莫須有吧?”翻譯過來就是“大概其有吧?”。

秦檜用盡了各種酷刑和誘供辦法,岳飛始終不肯簽字畫押承認謀反,【岳飛寧死不自汙,乃至於絕食抗爭】。

岳飛的英雄氣概,讓看守他的獄卒李某佩服的五體投地,李某也不相信岳飛會謀反,經常偷偷為他送食品,還為岳飛傳遞信息,二人兄弟相稱。

轉眼半年過去了,岳飛始終不肯認罪,案子一時僵持了下來。

有一天,李某突然對岳飛冷眼相對,沒有之前的熱情了,岳飛納悶,於是乘李某查崗時,就問李某為什麼會這樣?


▲獄卒

李某回答道:【我平生以為你岳飛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意思是說:“我原來認為你是個忠義之士,所以對你敬重有加,小心服侍。現在才明白,原來你是一個逆臣,白瞎我的眼了。”

岳飛驚問道:“這事從何說起?我怎麼成了逆臣了?”

原來李某在這期間,為了加深對了解岳飛。專門蒐集了一些書籍來閱讀,到後來他越讀越覺得岳飛不像一個忠臣。於是才有了冷眼看待岳飛之事。

李某是個愛憎分明有文化的青年,也是一個心中藏不住秘密的人,於是反問岳飛。你知道中國儒家的“三常五綱”是指什麼嗎?

岳飛笑笑說:“這太簡單了,“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這人之根本。

獄卒輕蔑地說:“既然你懂,你做到了嗎?”


▲秦檜和岳飛

岳飛一臉的疑問。獄卒沒等岳飛發言,接著道:咱就說“君為臣綱”這一條,你聽高宗的話了嗎?皇帝指到哪打到哪你做到了嗎?

獄卒一連串的發問讓岳飛猝不及防。獄卒掌握了話語權,他繼續說:你還記得當初皇上調整軍隊和部分將領軍權時,觸到了你的利益,你犯了犟脾氣,沒等皇上批准,就將手上的軍權交給了張憲(岳飛的女婿),直接回蘆山為你母親繼續守孝去了。軍隊是你家的私有財產啊?想交給誰就交給誰,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後來不是皇上派了一撥又一撥的人去請你,你把面子做足了這才勉強出山。這就是你直搗黃龍府的態度嗎?置國家利益於個人利益之上,這是一個元帥所為嗎?

岳飛被獄卒數落的默默垂下了頭,心想:“我過去沒覺得這是毛病,我就覺得我脾氣有點傲而已,現在想來確實自己做得不對。

獄卒見岳飛不語,心中有氣,於是再次質問岳飛:“你堂堂的元帥,你懂得尊重皇上嗎?岳飛接言道:“我怎麼沒尊重皇帝呢?”

獄卒壓低聲音說:“誰不知道皇上落難時嫖娼受到驚嚇落下了陽萎不舉的病根,以至於造成了後繼無人。

這一大段的話說出來,差點沒把獄卒噎死。


▲岳飛和高宗

獄卒乾咳了兩聲接著說:有道是“為君者諱”。然而哪壺不開你提哪壺,你偏要皇上立太子。

皇上沒有後代本來就很著急。沒立太子,不是皇上不想立,皇上有自己的想法。皇上正吃中藥治療陽痿病,想將來再生一個兒子再立不遲。這些你知道嗎?獄卒直盯盯看了岳飛一眼。

“你聽到風言風語就逼著皇帝早立太子”。氣得皇上對你吼道:“卿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嶽元帥,難道你聽不出來皇上是說:“這事也是你管的!”

嶽元帥,你也太不自量力了。皇上忍一時,難道能忍一世?假如我是皇上也會考慮你是否有想法。

岳飛沒想到一個獄卒竟有這番高論,不由得向他投去欽佩的目光。獄卒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問岳飛,你為什麼把你的舅舅殺死並剖心?

原來獄卒看了一本叫做《三朝北盟會編》的史書,上面是這樣寫的:岳飛有一個舅舅叫姚某,是他母親唯一的小弟弟。從小嬌生慣養,長大了為害一方,於是岳飛就打了舅舅一頓,並揚言要殺了舅舅。


▲岳飛

岳飛的舅舅很害怕,有一次,乘岳飛不注意射了岳飛一箭,這一箭射偏了,射在了岳飛的馬鞍上,岳飛並沒受絲毫傷害。但岳飛大怒,把舅舅抓了起來。

岳母知道後,對兒子說:“我獨愛此弟,你小的時候舅舅經常帶你去玩,就放了他吧。”

岳飛 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則飛死矣。岳飛不聽母親的勸阻,一劍砍了舅舅,最後把舅舅的心挖了出來。

岳飛聽完對獄卒說,“我為民除害難道有錯嗎?”

獄卒說,你舅舅犯事由官府處理,你是他的親外甥,殺舅剖心有悖人倫。這是你不明智的地方。

古人在大饑荒的年代,尚且知道易子而食,對待親情如此狠毒你不覺得有愧嗎?

岳飛好像明白了什麼,心中豁然開朗了,他不再覺得自己有多冤屈了。


▲高宗和秦檜

獄卒講的有點累了,最後說道: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上面這段話就是獄卒為何稱岳飛為逆臣的原因。

史書記載:飛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翻譯過來意思是說:岳飛聽了獄卒一席話,仰天長嘆,茅塞頓開,對獄卒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拿筆來,簽字畫押,我認罪”。


▲秦檜的跪像

公元1142年1月27日,秦檜捧著岳飛的認罪狀交給了宋高宗,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賜死岳飛!秦檜為監斬官。”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岳飛臨死前恍然大悟,在獄中牆牆壁上寫下了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親們知道為何我稱岳飛不是一個政治家的原因了吧?一個獄卒竟然欺騙他簽字畫押了,我不知道獄卒是不是秦檜派去的臥底,也不知道獄卒說的是否有沒有道理。誰能告訴我?


秉燭讀春秋


宋朝時期,最悲慘的民族英雄就是岳飛了,他替國家奮戰了那麼多,最後換來的竟然是被沒收兵權,自縊而死,不過在岳飛入獄的時候,岳飛因為本來就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和罪責,秦檜等人根本就找不到他謀反的證據。
岳飛入獄後,雖然百姓的心中都很悲痛,但是也只是將這份傷心埋藏在心底,因為那個時候若是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可能就會被逮捕,朝廷上下和百姓就基本上都沒有人敢為他鳴不平,只有一個人給他鳴不平,這個人就是齊安郡王,當時宋高宗十分的的生氣,秦檜等人就開始誣陷齊安郡王,於是齊安郡王就被罷黜了爵位。
其實皇帝既然想要臣子死,臣子無論如何都是不會逃掉的,所以秦檜當時雖然說是在皇帝的面前煽風點火,可是岳飛入獄後也只是按照皇帝的吩咐辦事,而岳飛的好友韓世忠雖然心中不甘心,而且還是戴罪在家,根本沒有力量救援岳飛。
岳飛在獄中雖然一直都不簽字畫押,可是最後卻因為一個獄卒的話畫押了,當時岳飛剛入獄的時候,有一個獄卒對這位抗金英雄十分的恭敬。非常願意服侍這個蒙冤入獄的大英雄,幾個月來都畢恭畢敬的對待岳飛,可是過了這幾個月後,這個獄卒對待岳飛的態度就變了,岳飛覺得非常的奇怪。
還對岳飛說:我本以為你是大宋的救星,是一個忠臣,可是現在看來你也只不過是大宋的謀逆罪臣罷了!那麼為什麼獄卒一開始認為岳飛是大英雄,後來為什麼獄卒卻這麼說他呢?岳飛問了問他。
獄卒說:君臣之間一定是要相互信任的,如果有一方不信任就會產生疑心,疑心就會產生動亂,皇帝會殺大臣,臣子還會謀逆,雖然你沒有謀逆犯罪,可是你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你讓皇帝對你起了疑心,這是你沒有做好,即使現在你因為無罪釋放了,可是皇帝心裡一定是想要你死的,為了忌憚你,可能會勞心勞力。
而你出獄之後,你肯定也會對皇帝心裡表示不滿,如此一來,即使你一開始沒有謀逆之心,可是隨著對皇帝心生憤怒,你就會真的謀反,這樣一來你不是謀反的人也會變成謀反的人,如果你出獄後真的挑起了戰爭,那麼就會造成民不聊生,百姓生靈塗炭,大宋也會陷入危機,別的國家可能就會趁機偷襲,到時候你就是大宋的罪人。
岳飛聽完獄卒的一席話後,抬起頭往上看,長嘆了一口氣,於是就讓獄卒拿來紙筆,決定親自畫押,承認了莫須有的罪名,後來在風波亭,岳飛就在那裡自縊而亡。

南飛雁1988


因為岳飛一直對宋高宗趙構抱有幻想,希望皇帝明辨是非,澄清自己的冤屈,直到他聽到獄卒的那句話,才知道原來皇帝和秦檜一樣,都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萬念俱灰,方才畫押。

岳飛的死是一個民族英雄的悲劇,聯手炮製這個悲劇的就是趙構和秦檜。

關於岳飛為什麼必須要死,爭論很大。

所謂“迎立二帝”“干預立太子”“尾大不掉不聽聖旨”等等說法,都是給趙構和秦檜“二慫”找的藉口,真相只有一個:趙構秦檜要和金人媾和,不殺岳飛,無法媾和。

在岳飛冤獄中,趙構和秦檜都是主謀共犯,並非一個主謀,一個幫兇。

岳飛被下獄後,秦檜授意進行嚴刑拷打,務必讓岳飛招供,自己圖謀不軌,意圖造反。

我們一直以為,皇帝要殺一個人十分簡單,根本不需要任何藉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實際上任何皇帝殺人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何況殺一個大將。

如果不是造反這種人神共憤的罪名,趙構和秦檜不敢殺岳飛,因為不能服眾。

面對嚴刑拷打,岳飛鐵骨錚錚,絕不屈服,因為這是赤裸裸的誣陷。

面對主審自己的御史中丞何鑄,岳飛為自證清白,撕破上衣,袒露出滿身傷疤的後背。

盡忠報國,深入膚理,赫然可見。

何鑄被感動了,加上此案“查無罪證”,其中或有冤屈,便向秦檜彙報。

秦檜很不高興,一個案子都辦不了,要你何用?

何鑄仍然堅持說沒有證據,秦檜說了一句:“此上意也。”

即便如此,何鑄仍不放棄,秦檜怒了:不換觀念就換人!改由万俟卨審訊。

面對金人鐵騎毫無懼色,區區幾個小丑算得了什麼?岳飛仍然堅貞不屈。

面對万俟卨等人一手炮製的認罪書,岳飛滿心憤懣,絕不簽字畫押。

秦檜、万俟卨毫無辦法,總不能直接告訴岳飛:是皇帝讓你死,你就別掙扎了吧?

這時,一個獄卒說話了:“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我敬你岳飛是個忠義之士,才對你客客氣氣,沒想到你卻是一個逆臣!

這句話直擊岳飛軟肋,岳飛反問:“此話怎講?”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言辭如劍,殺人誅心。

岳飛終於明白,皇帝的疑心才是導致今日一切的根源。

自己一入此獄,便再選擇——要麼認罪赴死,要麼出獄造反。

認罪赴死,自己就是謀反的逆臣;出獄造反,自己就是造反的賊子。

寧可揹負冤屈為逆臣,也不可被迫做賊子。

岳飛仰天移時,罷了!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獄卒終結了岳飛的煎熬,也終結了岳飛的生命。他究竟是趙構秦檜的幫兇,還是解脫岳飛的助手?後人自有評價,但歷史不會冤枉一個英雄,也不會放過一個小人。數十年後,趙構的慫包,秦檜的陰險,都昭然若揭,遺臭萬年。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害死岳飛的不是秦檜、張俊、万俟卨,也不是王氏和王貴,真正的兇手是宋高宗。

趙構何以要害死岳飛?原因也很簡單,為的是那個誘人的皇帝寶座。

高宗啟用主戰派,並手書“精忠岳飛”送給岳飛,原因很簡單。當時如果不戰,他的皇帝寶座就會被金人幹掉。

局勢稍一穩定,他就變了臉。再讓岳飛打下去,迎回宋欽宗(徽宗此時已死),那讓誰做皇帝?如果打輸了,自己這個皇帝,恐怕腦袋都保不住。所以,打不贏他怕,打贏了他也怕。寧可偏安一隅,寧可俯首稱臣,可保皇位穩固。

岳飛與高宗的想法是對立的。金兵越怕岳飛,高宗就越覺得岳飛危險。堰城大捷後,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飛,並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飛。

事實上,高宗和滿朝文武都知道岳飛是冤枉的。秦檜說過,殺岳飛,“此上意也”。 只有岳飛沒有看清楚這出戏。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在岳飛剛進大理寺監獄的時候,看守對岳飛非常尊敬,一舉一動都把岳飛當成偶像,每次給岳飛送飯送菜,都謙躬有禮。

岳飛是冤枉的,他還是相信高宗的,這一切在他看來,都是奸相的陰謀,他絕不認罪。絕不簽字畫押。

直到有一天,獄卒當著岳飛的面說:“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可笑岳飛還不明白,獄卒只好給他分析:“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此時的嶽爺爺,有沒有想起姜維對鍾會說的那句“君疑臣則臣必死,豈不見鄧艾乎? ”

皇帝要殺自己?這是岳飛一直不願意也不敢相信的事。

但是現在就連一個獄子都看清楚了,只有自己看不清楚。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難道自己還想活命嗎?

就算自己保住了性命,出獄後怎麼辦?造反嗎?那是不可能的。

聽獄卒的一番話,岳飛不再對高宗抱有幻想了。他默默地簽字畫押,為了心中的那個忠字。

岳飛的悲劇在於他的愚忠。忠君報國貫穿了岳飛的一生。但他所忠於的趙構,是一個庸碌之輩。岳飛到死也沒認清高宗。

岳飛的思想是忠君報國,忠君是第一位的,但是君王不相信自己了,強如岳飛也只能對天而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是盲目的忠君文化,是宋高宗,是秦檜,是那些滿口忠孝仁義的儒家,甚至是岳飛自己,一起害死了岳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